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知识点考点梳理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文学常识。(作品作者)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文学、文体常识《古代诗歌四首》2.文体知识。(1)写景抒情诗文。就是主要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诗文,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兼具记叙、抒情或议论。本单元的散文是“以景传神”和“情景交融”,我们通过对“景”的感知,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2)古诗体裁。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古诗体裁古体诗乐府诗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或可配乐歌唱的诗。每首四句;五言和七言绝句近体诗律诗绝句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对仗(五言、七言)1小试牛刀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是古代的音乐管理机构,到汉代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B.乐府诗主要以四言为主,一般句数不等。最著名的是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C.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尤其是七言律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D.本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体裁分别是乐府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元)曲。C1.什么是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音节或词语。朗读中的重音如果表达准确、恰当,语意就会鲜明,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就会增强,感情的起伏就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重音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2.怎样来确定重音。确定重音可根据朗读作品的中心、表情达意的需要来选定。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通常只有一个主要的重音。重音越少越明确。重音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重音与停连(1)语法重音。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般短句中,谓语读得重一些。)(2)强调重音。例如: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都不知道)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不要以为我不知道)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不会)········(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例如: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无论……都”这个连词重读,表明这种喜欢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更是”强调夏天的雨别有一番风情。)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从三方面,表现了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什么叫停连?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连续。语音上的间歇叫停顿;不中断的地方叫连接。[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标明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4.什么时候需要停连?停连有时是朗读者为调节气息的需要,有时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有时是朗读者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有时为了满足听者思考、理解和接受也是需要停连的。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设计理由:“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小试牛刀1.给下列句子标注朗读重音。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应重读。)②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定语比中心词要稍重些。)2.按照设计,反复朗读下面《济南的冬天》中的示例,深入体会重音,特别是停顿和连读的设计理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本体:露、月。喻体:真珠、弓。)(比喻心须是两种不相同的事物。)“柳絮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两种不同事物间必须有相似点。)“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这些树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予植物以人的行为,使树和人融为一体。)1.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的性质不同。例1例2例3修辞手法(2)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甲像乙、甲是乙等;比拟直接用乙事物来描绘甲事物。如“西北风像野兽似的扑过来。”是比喻。“西北风张牙舞爪地扑过来。”是比拟。01在比喻里,喻体一定要出现,本体可以不出现。而在比拟中,本体一定要出现,拟体可以不出现。例如:A.黄河从悬崖跌落,滚滚前进。B.黄河从悬崖跌落,犹如千军万马一样前进。这两个句子中,A.是比拟,因为只出现了本体。B.是比喻,因为喻体出现了,本体和喻体有明显的主次之分。022.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比喻,重在“喻”;拟人,重在“拟”。比如“春风像个慈祥的妈妈。”,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比喻还是拟人,要说是比喻吧,里面还有“春风、妈妈”又像是拟人。要说是拟人吧,还有“像”这个比喻词。教给大家一个诀窍:只要出现比喻词“像”,就不是拟人句。例如:(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出现了比喻词“像”,本体是春风,比喻词“像”,喻体“母亲的手”,所以是比喻句。(2)“春风温柔地抚摸着我。”将春风化作了人,所以(2)句是明显的拟人句。●小试牛刀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大山的中央有一潭温柔的绿水。( )(2)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人喘不过气来。( )(3)清风抚摸着她的脸颊,好像在说∶"睡吧,别担心。"( )(4)宽大的芭蕉叶像是古代美女的衣袖。( )(5)大地,你宽广的胸怀紧紧拥抱住山川草木,你有力的臂弯托起了美丽的家园。( )(6)鄱阳湖就像一面大镜子,而湖边的山丘是那样苍翠,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端。( )比拟比拟比拟比喻比喻比喻比拟有些名词能用数量词来修饰。如“一颗星、一个铃铛”。2.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如不能说“很桌子”“太学校”;但有些抽象名词能受副词修饰,如“很文明、不科学”。02除有的时间名词能重叠外,一般名词不能重叠。如可以说“天天向上”“处处开花”,不能说“土地土地”“土土地地”。0301名词的语法特点一般不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2.在句子中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如“牛吃草。”“柳树枝头。”05表示人的名词后可以加“们”表示复数。如“朋友们”“女士们”。06041.指出下列名词分别属于哪类。娃娃、昨天、青年、水藻、蟋蟀、苏州、中间、农夫、传统、过去、姑娘、绿萍、铃铛、秋天、镰刀、法律、南京、爱情、早晨、精神、周围表示人:表示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事物:表示时间:表示方位:表示处所:娃娃、姑娘、青年、农夫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精神、传统、法律、爱情秋天、昨天、过去、早晨中间、周围苏州、南京●小试牛刀2.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后边,表示所在的位置或范围。请圈出下列句子中含有方位词的名词性词语。 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2)雨变得更轻了,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刘湛秋《雨的四季》)(1)土里 (2)屋檐下、窗玻璃上1.五种感官描写的区分及其作用。(1)直接提问:划线句子或者段落用什么角度描写景物的?有什么样的作用?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风的轻柔。)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从嗅觉写风的芳香。)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写风的悦耳。)阅读考点(2)变式提问: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明确: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答题思路】运用了……描写方法(感官角度),写出……内容,突出了……特点(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2.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作用)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明确:“偷偷”二字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明确:“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答题思路】品味语言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分析:(1)修辞。先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说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或好处,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去分析。(2)抓关键词语去分析。比如一些重点的动词、形容词等。(3)从语言特点上去分析,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流畅等。(4)表达方式。可从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点明文章的什么主题角度去分析。3.语段作用。《春》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明确:开头扣题,在内容上,点明了春的到来。从结构上统领全篇,有开启下文的作用。【答题思路】分析时先找到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从内容(或主题)与结构两大方面来综合考虑。(1)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标题;吸引读者。从语段表达上的特点来说明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叙述内容,开篇点题。开头段的话,考虑是否是环境描写,如果是环境描写,则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烘托人物心情、性格等方面作用。(2)中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点明中心。(3)结尾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或上文),照应标题、前文;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4.人称的变化。《雨的四季》写雨,是多用“她”或“它”指称,在文章第六自然段却改成“你”,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明确:文中作者将第三人称改换为第二人称,如同和雨面对面交谈,便于直抒胸臆。作者将“雨”拟人化,使之亲切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更加亲切自然,能更直接地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人称的变化的作用与效果】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 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5.标题的妙处。(1)《济南的冬天》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明确: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2)能否用《四季的雨》来替换原本的篇名?原先的标题妙在何处?明确:“四季的雨”显得平淡,呆板,《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了,变得鲜活,充满了灵动、情趣和意境。课文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绘了四种不同性格的雨,也是写了一段经历了春秋而逐渐丰盈完满的生命历程。因此,可以说,作者爱恋四季的雨,更是爱恋四季的生命。【答题思路】(1)从表达效果上分析。从语言特点和其效果上来分析,语言是否精巧,新颖,语义是否语带双关、引人思考等等,语言运用的妙处,也就是表达效果往往会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2)从使用的写作手法上去分析。标题或运用修辞,或用疑问句式,或化用诗句或成语,或者在人称上采用第二人称等,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就有不同的妙用。(3)从内容主旨上来分析。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文章情节发展。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等。6.虚实结合的写法。观沧海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描绘景色的,有什么好处?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答题思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虚实结合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第三步:析效果。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7.古诗中的比较阅读。比较《观沧海》《天净沙·秋思》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明确:异情感:《观沧海》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抒发豪迈、乐观、雄伟抱负、博大胸怀;《天净沙 秋思》描写秋天傍晚凄凉冷落的景象,表现凄凉、愁苦思乡之情。同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交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0分)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字舍予,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C.《观沧海》的作者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D.我国古诗体裁非常丰富,如《观沧海》是四言古诗,《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酝酿(liànɡ) 窠巢(kē) 黄晕(yùn) 发髻(jì)B.水藻(zǎo) 看护(kàn) 花苞(bāo) 棱镜(lén)C.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sè)D.卖弄(lòng) 风筝(zhēng) 咄咄(duō) 菜畦(qí)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朗润 嘹亮 抖擞 干躁 B.贮蓄 喉咙 睫毛 响晴C.化妆 粗犷 干涩 澄清 D.屋檐 凄冷 碣石 蟋蟀4.下列词语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正直 清脆 弯曲 杰出(形容词)B.水藻 农夫 宏大 牌匾(名词)C.赏光 高朋 贤弟 赐教(敬辞)D.攀登 荣升 坚守 出发(动词)5.下列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2分)A.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B.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D.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二、活动题(9分)6.针对“四季美景”的主题,同学们为第一单元设计了整合课内容,请你参与。(1)【四季留清音】同学们要从本单元课文中选取最喜欢的语段录制朗读音频。下面是两段录音小样,“朗读注意事项”中有三处不妥,请你帮助修正。(6分)语 段 朗读注意事项重音与节奏 语调与语气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④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 第①句中“嫩嫩的”“绿绿的”要强调,需重读。【甲】第③句多个动作连续,朗读时节奏舒缓,语速放慢。 “偷偷地”“轻悄悄的”“软绵绵的”要读得轻柔。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⑥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乙】四言古诗的节奏一般为“×/×××”。“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这些描摹状态的词语需重读。 【丙】第①句是一般性的叙述,语调要高昂。⑤⑥两句暗含作者胸中之志,要读得苍劲、有气势。①【甲】处修正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乙】处修正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丙】处修正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季存清景】同学们要征选能代言四季之景的文字,你认为下面哪一段文字更有画面感 可以从颜色、意象、构图或视角等方面简要分析。(3分)【甲】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老舍《济南的冬天》【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默写题(10分)7.根据提供的信息,写出诗句。(1)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是作者常用的写作手法。曹操《观沧海》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大海吞吐日月的雄阔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借北归的大雁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面对夕阳,直抒胸臆,表达游子浪迹天涯的孤苦悲伤之情。 (2)将古诗句与现代散文的描写进行融合,别有情趣。朱自清在《春》中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风的和煦温暖,充满文学色彩,意味无穷。后又引用谚语“ ”,表明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 四、阅读题(31分)[一](20分)暖 年包利民①家乡的年都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可心却是一年中最暖的时候。在多年以后的回望中,那份暖漫透生命的苍凉,使得所有的沧桑都充满了温情。②记忆中最冷的那个新年,还是在儿时的乡下。那个早晨大雪封门,红红的对联绽放在一片洁白中;那个夜里雪花飞扬,红红的灯笼摇曳在北风里。那一整天,屋里铁炉中的火都在快乐地舞蹈,把人们脸上的笑容染得灿烂无比。灶台上的大锅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热热的火炕上,慵懒的猫半眯着眼睛,看着墙上的年画出神。雪花在窗玻璃上拥挤着,堆积着一份渴望。③我们的脚步在风雪中追逐着大秧歌的鼓点,通红的脸蛋像嘹亮的喇叭声一般欢快。当我们裹挟着一身风雪冲回家里,便会被巨大的温暖拥抱。如今追溯那些岁月,就像陷入往事的怀里,身心俱暖。④父亲的那壶酒是暖的,仿佛融进了一年的辛劳,也融进了所有的日光月光,在父亲的脸上开出了幸福的花朵。父亲醉了春夏秋冬,我们醉在父亲的眼睛里。母亲的笑容是暖的,像屋中间不灭的炉火,于是清贫的岁月便有了无尽的希望。姐姐们头发上的红绫子是暖的, 。⑤亲人都在的新年,便是心头散不去的温馨,不管多少时光流尽,都会漾着感动,氤氲所有的冬季。⑥花狗摇动风雪的尾巴是暖的,那是幸福的追逐,脚步盛开着满院的梅花。白猪陶醉的鼾声是暖的,鼻息扰动着雪花,将梦弥漫整个冬天。鸡鸭鹅的羽衣是暖的,新年就裹在它们的翅下,它们焐热着这个团圆的日子。麻雀的身影是暖的,它们是开在雪枝上的灵动花朵,在北风中,在大雪里,倏然来去。⑦院子的精灵们也在过年,它们守着这个土墙围合起来的家园,它们生活在这里,它们过着自己的年。⑧远近起伏的鞭炮声是暖的,长长短短地落在心底温柔的湖面,于是涟漪如花。夜空绽放的烟花是暖的,每一张仰望的脸都在变幻着惊喜。除夕的夜是暖的,我们守岁,守着成长的渴望,也守着亲人们每一张年轻的脸。甚至这一天的风雪都是暖的,是它们孕育着那个矮檐下所有的尘梦。⑨就在一年一年这样温暖的轮回里,走过了太多的眷恋。母亲的容颜老了,笑容依然年轻;岁月老了,我的心依然暖暖,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新年,与回忆相逢,也会与未来相遇。8.阅读文章第④~⑧段,简要概括“暖年”的具体表现。(6分)9.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6分)(1)雪花在窗玻璃上拥挤着,堆积着一份渴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在段末横线上续写一个比喻句。(3分)10.文章第⑨段有什么作用 (4分)1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暖年”为题的妙处。(4分)[二](11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2.请解释下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4分)(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 左迁: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 子规: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诗中的“龙标”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人。B.“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写景兼点时令,渲染了愉悦欢乐的气氛。C.“过五溪”强调贬谪之地的偏远、道路的艰难。D.此诗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寄以慰藉的一首诗。14.李白的诗以丰富的想象著称,这首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是如何体现的 (5分)五、写作题(40分)15.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跟随着朱自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最美春天,感受到了春的勃勃生机;陪伴着老舍,我们同行于冬天的济南,感受到了山水的温情;追随着刘湛秋,我们聆听了四季的雨,感受到了雨的魅力。在你的生活中,除了美丽的景色还有心灵美的人们吧!他们也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请选择一个人或一群人,以“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提示和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答案1.A【解析】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老舍”。2. C【解析】A酝酿(niàng) B看护(kān) 棱镜(léng)D卖弄(nòng)3.A【解析】干躁(燥)4.B【解析】B项中“水藻”“农夫”“牌匾”均为名词,“宏大”为形容词,指巨大、宏伟。5.B【解析】B为比喻,其他为拟人。6.(1)①朗读时,节奏轻快,语速略快 ②四言古诗的节奏一般为“××/××” ③第①句的朗读语调要平稳(2)【示例一】【甲】文。【甲】文的描写突出色彩的对比与搭配,更有画面感。【示例二】【乙】曲。【乙】曲中意象的选取与叠加,能衬托出诗人孤寂无依的悲凉与思念家乡的愁苦,更有画面感。(3分)7.(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2)吹面不寒杨柳风 一年之计在于春8.①亲人俱在,温馨美满;②家禽、麻雀与我们相伴,温暖美好;③过年气氛浓厚,热闹欢快。(共6分。每点2分)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雪花以人的情态,以雪花的“拥挤”渲染浓厚的过年氛围,烘托了过年时人们的喜悦心情。(2分)(2)【示例】如同雨后的阳光,炽热明亮,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3分)10.内容上,由“暖年”生发出对岁月流逝的慨叹,表达美好的期望;结构上,总结全文,篇末点题。(共4分。每点2分)11.“暖年”二字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眷恋和对家乡过新年的思念之情;(2分)“暖年”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分)12.(1)听说 降职 (2)柳絮 杜鹃,又称“布谷鸟”13.B【解析】“渲染了愉悦欢乐的气氛”错误。该句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的象征意义,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气氛。1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分)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带着诗人的思念与友人远行,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之情,极富想象力和画面感。(3分)15.【写作指导】根据材料中的“在你的生活中,除了美丽的景色还有心灵美的人们吧!他们也构成了最美的风景”,以及“请选择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范围限制,可知题目“最美的风景”指向的是人,而不是自然景色。因此在写作时,应结合材料表达自己对“风景”的认识和思考。在行文上要做到由浅入深,深化主旨,将具体的感受、启迪、思考等表达清楚。本题限定了写作文体,是写一篇记叙文。“风景”要选择富有人间真情的各种生活场景,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动物之间的,这些场景要充满温馨、快乐、生机等,能够给人带来启发和思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第一单元文学、文体常识1.文学常识。(作品作者)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文体知识。写景抒情诗文。就是主要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诗文,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兼具记叙、抒情或议论。本单元的散文是“以景传神”和“情景交融”,我们通过对“景”的感知,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2)古诗体裁。古体诗: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律诗分为四联,即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小试牛刀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乐府是古代的音乐管理机构,到汉代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B.乐府诗主要以四言为主,一般句数不等。最著名的是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C.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尤其是七言律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D.本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体裁分别是乐府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元)曲。二、重音与停连1.什么是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音节或词语。朗读中的重音如果表达准确、恰当,语意就会鲜明,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就会增强,感情的起伏就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重音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2.怎样来确定重音。确定重音可根据朗读作品的中心、表情达意的需要来选定。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通常只有一个主要的重音。重音越少越明确。重音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1)语法重音。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般短句中,谓语读得重一些。)(2)强调重音。例如: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都不知道)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不要以为我不知道)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不会)(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例如: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无论……都”这个连词重读,表明这种喜欢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更是”强调夏天的雨别有一番风情。)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从三方面,表现了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什么叫停连?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连续。语音上的间歇叫停顿;不中断的地方叫连接。[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标明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4.什么时候需要停连?停连有时是朗读者为调节气息的需要,有时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有时是朗读者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有时为了满足听者思考、理解和接受也是需要停连的。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设计理由:“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小试牛刀1.给下列句子标注朗读重音。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应重读。)②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定语比中心词要稍重些。)2.按照设计,反复朗读下面《济南的冬天》中的示例,深入体会重音,特别是停顿和连读的设计理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设计理由]重读:①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往往重读,如“特别”“全”“准”②句中作谓语的动词重读,如“放”,突出动作。③比喻句中的喻体重读,如“小摇篮”,强调小山的可爱。④表示人物的情态的词重读,如“安静不动”“低声”。停连:①句中的主语需要突出时,要停顿,如“这一圈小山” “这儿”。②句子中有多个修饰动词的状语时,要停顿,如“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全”“安静不动”“低声”都修饰“说”,在“地”字后面停顿,突出说的情状。③句与句之间联系较紧密,则要连读。三、修辞手法1.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的性质不同。①比喻心须是两种不相同的事物。②两种不同事物间必须有相似点。如,柳絮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柳絮″跟"雪花″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非常相似。③比拟尽管也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作比,但不要求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如,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把这些树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予植物以人的行为,使树和人融为一体。(2)句式结构不同。①比喻句的结构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如甲像乙、甲是乙等。而比拟不借助任何事物,直接用乙事物来描绘甲事物。如西北风像野兽似的扑过来。是比喻。西北风张牙舞爪地扑过来。是比拟。②在比喻里,喻体一定要出现,本体可以不出现。而在比拟中,本体一定要出现,拟体可以不出现。例如:A.黄河从悬崖跌落,滚滚前进。B.黄河从悬崖跌落,犹如千军万马一样前进。这两个句子中,A.是比拟,因为只出现了本体。B.是比喻,因为喻体出现了,本体和喻体有明显的主次之分。2.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比喻,重在“喻”;拟人,重在“拟”。比如“春风像个慈祥的妈妈。”,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比喻还是拟人,要说是比喻吧,里面还有“春风、妈妈”又像是拟人。要说是拟人吧,还有“像”这个比喻词。这里教给大家一个诀窍:只要出现比喻词“像”,就不是拟人句。例如:(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出现了比喻词“像”,本体是春风,比喻词“像”,喻体“母亲的手”,所以是比喻句。“春风温柔地抚摸着我。”将春风化作了人,所以(2)句是明显的拟人句。●小试牛刀.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大山的中央有一潭温柔的绿水。( )(2)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人喘不过气来。( )(3)清风抚摸着她的脸颊,好像在说∶"睡吧,别担心。"( )(4)宽大的芭蕉叶像是古代美女的衣袖。( )(5)大地,你宽广的胸怀紧紧拥抱住山川草木,你有力的臂弯托起了美丽的家园。( )(6)鄱阳湖就像一面大镜子,而湖边的山丘是那样苍翠,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端。( )明确:(1)(3)(5)是比拟句。(2)(4)是比喻句。(6)句的前半句∶"鄱阳湖就像一面大镜子",用"像"连接本体和喻体,是比喻。而后半句中的"流入",这是流水才有的动作,所以这半句不是比喻句,而是比拟句,赋予山丘以流水的动作,是把山丘当作流水。四、名词的语法特点1.有些名词能用数量词来修饰。如“一颗星、一个铃铛”。2.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如不能说“很桌子”“太学校”;但有些抽象名词能受副词修饰,如“很文明、不科学”。3.除有的时间名词能重叠外,一般名词不能重叠。如可以说“天天向上”“处处开花”,不能说“土地土地”“土土地地”。4.一般不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5.在句子中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如“牛吃草。”“柳树枝头。”6.表示人的名词后可以加“们”表示复数。如“朋友们”“女士们”。●小试牛刀1.指出下列名词分别属于哪类。娃娃、昨天、青年、水藻、蟋蟀、苏州、中间、农夫、传统、过去、姑娘、绿萍、铃铛、秋天、镰刀、法律、南京、爱情、早晨、精神、周围表示人:表示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事物:表示时间:表示方位:表示处所:2.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后边,表示所在的位置或范围,请圈出下列句子中含有方位词的名词性词语。(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2)雨变得更轻了,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刘湛秋《雨的四季》)【答案】1.表示人:娃娃、姑娘、青年、农夫表示具体的事物: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表示抽象的事物: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表示时间:秋天、昨天、过去、早晨表示方位:中间、周围表示处所:苏州、南京2.(1)土里 (2)屋檐下、窗玻璃上阅读考点1.五种感官描写的区分及其作用。(1)直接提问:划线句子或者段落用什么角度描写景物的?有什么样的作用?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风的轻柔。)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从嗅觉写风的芳香。)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写风的悦耳。)(2)变式提问: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明确: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答题思路】运用了……描写方法(感官角度),写出……内容,突出了……特点(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2.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作用)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明确:“偷偷”二字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明确:“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答题思路】品味语言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分析:(1)修辞。先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说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或好处,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去分析。(2)抓关键词语去分析。比如一些重点的动词、形容词等。(3)从语言特点上去分析,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流畅等。(4)表达方式。可从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点明文章的什么主题角度去分析。3.语段作用。《春》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明确:开头扣题,在内容上,点明了春的到来。从结构上统领全篇,有开启下文的作用。【答题思路】分析时先找到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从内容(或主题)与结构两大方面来综合考虑。(1)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标题;吸引读者。从语段表达上的特点来说明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叙述内容,开篇点题。开头段的话,考虑是否是环境描写,如果是环境描写,则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烘托人物心情、性格等方面作用。(2)中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点明中心。(3)结尾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或上文),照应标题、前文;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4.人称的变化。《雨的四季》写雨,是多用“她”或“它”指称,在文章第六自然段却改成“你”,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明确:文中作者将第三人称改换为第二人称,如同和雨面对面交谈,便于直抒胸臆。作者将“雨”拟人化,使之亲切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更加亲切自然,能更直接地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人称的变化的作用与效果】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 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5.标题的妙处。(1)《济南的冬天》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明确: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2)能否用《四季的雨》来替换原本的篇名?原先的标题妙在何处?明确:“四季的雨”显得平淡,呆板,《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了,变得鲜活,充满了灵动、情趣和意境。课文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绘了四种不同性格的雨,也是写了一段经历了春秋而逐渐丰盈完满的生命历程。因此,可以说,作者爱恋四季的雨,更是爱恋四季的生命。【答题思路】(1)从表达效果上分析。从语言特点和其效果上来分析,语言是否精巧,新颖,语义是否语带双关、引人思考等等,语言运用的妙处,也就是表达效果往往会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2)从使用的写作手法上去分析。标题或运用修辞,或用疑问句式,或化用诗句或成语,或者在人称上采用第二人称等,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就有不同的妙用。(3)从内容主旨上来分析。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文章情节发展。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等。6.虚实结合的写法。观沧海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描绘景色的,有什么好处?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答题思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虚实结合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第三步:析效果。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7.古诗中的比较阅读。比较《观沧海》《天净沙·秋思》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明确:异情感:《观沧海》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抒发豪迈、乐观、雄伟抱负、博大胸怀;《天净沙 秋思》描写秋天傍晚凄凉冷落的景象,表现凄凉、愁苦思乡之情。同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交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pptx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doc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