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课标内容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必备知识 1.知道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3.认识到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结合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结合时间轴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2.史料实证:阅读材料,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3.历史解释:综合所学知识,有理有据认识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过程4.家国情怀:认识各民族在交融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增强家国情怀基础导学淝水之战 1.北方的前秦,与南方的 形成对峙局面。383年, 率兵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2.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 的著名战役3.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北魏孝文帝改革 1.4世纪后期,阴山地区的 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2.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北魏 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3.措施:494年迁都 ;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2.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3.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 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和 ,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读图学史 重点突破1核心概念(1)淝水之战:383年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争。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灭掉东晋统一全国。苻坚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谢玄率领东晋军队与前秦军队在淝水对峙,最终东晋军队取得胜利。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涌现了许多历史典故,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典型例题: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战役。这场战役( )A.奠定了南北方对峙的局面 B.使前秦政权在之后迅速崩溃C.使东晋迅速强大并统一北方 D.使鲜卑族自此之后由盛转衰(2)民族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史上看,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后,都会产生更加强大的、比原来的民族更加优秀的群体,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典型例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下图中的坐具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引入内地,为内地人民所喜爱。这说明该时期( )A.政治动荡造成了人民生活困苦 B.南北对立造成了阶级矛盾激化C.南方开发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D.民族交融丰富了各民族的生活2重点问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中原)的控制。主要内容: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改革的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要勇于改革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关注民生;等等。典型例题: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3综合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部分)时间 事件220年 魏国建立,东汉灭亡221年 蜀国建立229年 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6—316年 西晋的统治317年 东晋建立383年 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 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317—589年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改革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100~150字)(唯物史观)学业评价考点一:淝水之战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一次著名战役。下列关于该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晋强征北方各族人民当兵B.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进攻C.为前秦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战后男方陷入分裂混战局面2.中华成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与下列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3.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C.氐族 D.羌族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 )A.瓦解了士族阶层 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民族交融 D.激化了阶级矛盾5.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如下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7.“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欲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改穿汉服 B.改说汉语 C.改姓汉姓 D.改变本民族的生活习惯8.“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B.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D.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考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9.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两幅图共同反映的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10.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北朝至唐朝的不少胡人采用中国传统方式书写墓志铭,大体最初由汉人代写,之后有胡人首领墓志铭采用胡汉双语书写。该情况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胡人在中国的地位得到提高B.胡汉交往中出现民族交融C.丝绸之路起贸易往来的作用D.北人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11.陕西西安少陵原的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体现。这体现出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A.各民族间战争不断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D.北方经济遭到破坏跨学科主题学习 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木兰诗》,现跟着朱家亮老师从民族交融的角度赏析《木兰诗》,请你将《木兰诗》中体现民族交融的语句摘抄下来进行解读。 历史上的每一次民族冲突,都会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冲突过后,却又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正是在这种民族间的反复冲突、交融过程中实现的。而每一次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又都会产生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木兰诗》首先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与鲜卑民族传统迥异的、全新的生活内容。改变迁徙不止的游牧状况,代之以安定平和的定居生活,是木兰及其家庭汉化的具体体现。这是一个完全定居的家庭,他们走出了天苍苍、野茫茫的一望无际的草原,定居于城镇之中。“东市买骏马”以下四句,反复排比铺张,虽有艺术表现的需要,但东西南北四市之置,也的确符合北朝时期城镇建设的特点。它一方面说明了此时北方城镇经济的繁荣发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族交融程度之深。离开穹庐,定居城镇,这是所有落后的北方游牧民族迈向文明进步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小的居处环境同样不同于以往。他们所居住的再也不是膻腥的毡帐,而是有“东阁”“西阁”的四合宅院。这样的居处建制同北方的汉族已经别无二致了。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之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民族交融的体现。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鲜卑人不论男女,皆以放牧牛羊、驰骋射猎为事,这就是他们全部的劳动内容。其生活习俗也由这样的劳动所决定,食肉饮酪,衣裘皮革。而在《木兰诗》中,木兰所从事的劳动是当户而织,纺线绩麻。这种劳动内容的变化,是鲜卑与汉杂居共处、互相同化的结果,也是鲜卑接受农耕文化的见证。——摘编自朱家亮《南北文化同化的结晶——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读解<木兰诗>》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导学】东晋 苻坚 以少胜多 鲜卑族拓跋部 孝文帝 洛阳 汉语 鲜卑服 中华民族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北魏帝王出御图》 北魏陶俑【重点突破】1.核心概念(1)B 【解析】淝水之战之后,由于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战败之后迅速崩溃。故选B。(2)D 【解析】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彼此相互学习、交流,来往密切,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各民族的生活,故选D项;题干并没有体现政治动荡,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来说南北关系趋于缓和,排除B项;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没有涉及南方开发,排除C项。2.重点问题B 【解析】洛阳的“礼仪盛富,人物殷阜”,结合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可知,其主要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洛阳的繁华,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虽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是不能完全消除民族隔阂,排除C项;分裂割据局面结束是在隋朝时期,排除D项。3.综合探究【解题思路】根据表格的大事年表选择439年北魏统一北方、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改革这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结合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中促进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论述即可。如439年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汉化措施,如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观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2分)事件:439年,北魏统一北方;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改革。(2分)论述:439年,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汉化措施,如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8分)【学业评价】1.B 2.D3.B 【解析】观察示意图,与a政权并立的是宋、齐、梁,a政权分裂为东魏、西魏,由此判断a政权是北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故选B。4.C 5.D 6.A 7.B8.C 【解析】根据题干“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可知是商鞅变法;“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法,商鞅进行变法,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内迁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交融,故选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的汉化过程,没有促进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A项;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没有同样的作用,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商鞅变法没有同样的作用,排除D项。9.C 10.B 11.B【跨学科主题学习】答案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