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8张PPT。第四单元雅人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阅读下面材料: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请思考:从二战后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雅尔塔体系1、形成:时间:形成:二战后期在同盟国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一系列原则和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容)2、含义:指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1、战后德国和柏林划分为几个占领区,从英国和美国占领区中划出一个地区让给法军占领。2、战后德国必须解除武装,解散德国总参谋部,拆除德国的军事设备和军事工业,惩办战犯。3、关于德国赔偿问题,斯大林提出“按功取酬”,200亿美元赔偿额;丘吉尔提出“各国各取所需”,而德国尽其所能;罗斯福重申希望苏联遭到的破坏尽快得以恢复,但他认为靠赔偿是不可能解决一切的,美国不准备要德国的机器和劳动力,没收德国在美的财产就可以了。丘吉尔实际是反对斯大林的索赔数额,认为会议不能用数字来束缚自己,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罗斯福原则上同意以200亿美元为讨论的基础,这就使得丘吉尔成了斯大林的恼火对象,他指责丘吉尔反对苏联提出的赔偿要求是为了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德国。于是,会议没有就赔偿的具体数字达成一致意见,是雅尔塔会议留在以后商议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个。雅尔塔会议主要内容4、波兰问题基本上按照苏联政府的意图解决。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随后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5、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但其条件为: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归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对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中国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千岛群岛交予苏联。 6、讨论了联合国问题,就安全理事会的表决程序达成了协议,并决定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联合国。会议还决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苏联、美国、英国、中国和法国。3、评价1)积极:2)消极:3)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实质:战后,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是什么?试比较一下?凡-华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异同同:背景——世界大战后 如何确立——一系列会议确立 性质——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局限性——体现了大国的意志,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如何结束——都随着各国力量的变化瓦解,破坏凡-华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异同异:主导力量 调整的关系 两个体系的中心 体现的主要矛盾 维护和平的作用方面 二、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1、美国的强大:1)意图:“世界蓝图”——称霸世界2)表现: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拥有原子弹控制操纵联合国经济 军事 政治工业产量占53.4%出口贸易占32.4%黄金储备占74.5%二、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2、西欧的衰落:1)英:海外贸易、黄金储备、工业生产2)法: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外汇储备英:战争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大量的军事开支和战争破坏使之失去了以往的富有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赫地位。战后,英国国债高达237.4亿英镑。其国民财富减少了1/4,外贸削减2/3,工业生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日益降低,由1938年时的13.5减少到1948年的10.2%。法:战争使法国经济损失达到1.4万多亿法郎,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等于1938年的20%,法郎价值是战前的1/6。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每人每天只配给200克面包,还要掺入20%—30%的玉米面。全国有60万失业大军在忍饥挨饿。3)、德国 1946年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938年的1/3。整个战争中仅士兵死亡达500万人。1924年出生的德国男人中每100人就有25人死亡或失踪,另有31人致残;许多城市变成一片瓦砾。4)、意大利194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倒退到1911年的水平,与1938年相比实际下降了40%。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苏联实力大增:1)表现:是抗击法西斯的主力,国际威望大增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领土也有所扩大对于苏联来说,其军队是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且在结束欧洲战事后,苏联还参加了对日作战。因此,战后苏联的国际威望大增。虽然战争给苏联带来了近3000万人的伤亡,1700多个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总损失等于苏联全部财产的1/4。有2500万人无家可归,食品、衣服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但是其军事力量却获得长足进展。——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2、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1)东欧八国:建立政权的途径: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南、阿既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又得到苏军支持的: 罗、匈、保、波、捷在苏联军事管制下组织革命力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东德——都得到苏联的帮助 都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2、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1)东欧八国:2)亚洲四国:都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都实行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都以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目标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3)社会主义十三国的共性: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美苏在战时结成的同盟关系为什么在战后迅速破裂?战后,结盟的基础消失,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全球扩张政策。但是,美国要实现霸权主义的野心却遇到了严重的阻碍,正在这一时候,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也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美国把这一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与苏联,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世界战略的对立美国苏联意识形态:世界战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咄咄逼人的进攻战略维护成果、扩大影响的防御战略两极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阵营:美国的强大 西欧的衰落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的强大 1950 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苏美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而反目,他们各自加强了同所操控下的集团间的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了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的对峙,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