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山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青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命制 2023.4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Ⅰ阅读(共55分)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欧阳修贬官不贬志①应该说,大文学家欧阳修一生的命运是坎坷的。②天圣八年(1030年),信心满满的欧阳修参加了殿试,当时,殿试是由宋仁宗赵桢主持的。据当时的主考官晏珠回忆,当时的欧阳修,本来是可以中状元的,但因为欧阳修的恃才傲物,诸位考官都有些想给他点颜色看看的意思,这一次,欧阳修仅仅得了第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③亲眼目睹北宋与西夏作战的惨败,导致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作为有改革决心的政治家,欧阳修深感忧虑,于是在西夏求和之际,欧阳修便首先上书提出改革,因为欧阳修当时身为文坛领袖,威望很高,他这一上书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一场关于改革的呼声也应声而起。庆历三年(1043年),在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中,欧阳修身为谏官,多次替范仲淹等改革派辩护,有力支持了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新政失败以后,欧阳修上书辩驳,后被贬。④紧跟着,又一桩“桃色风波”牵涉到了欧阳修。事件的起因,是有人弹劾,说欧阳修做出有伤风化之事,以欧阳修的地位,再怎么也不可能做出那事,欧阳修自知是别人诬陷,费劲口舌来辩解,后来,最终还是没有任何证据证实此事。但是,欧阳修却因此被政敌揪着不放。欧阳修再次被贬,到了滁州。⑤仔细测算一下,欧阳修一生被贬三次,被贬的时候,又在各个州府平调了数次。⑥但是,奇怪的是,他的很多名篇佳作,都是被贬以后才写出来的,比如《醉翁亭记》等。被贬以后的欧阳修,并没有就此意志消沉,而是沉浸在文人雅集和学术之中。⑦比如,他会在夏日,邀请一帮文人来自己家里,采来荷花,玩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从鼓声起,拿起荷花的人掰下一只花瓣,下一人再掰,最终,谁掰下最后一瓣花瓣,此人饮酒,可以说是曲水流觞,无限风雅。⑧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诽谤,自请外任。欧阳修在被贬到亳州之后,行走在亳州的大街小巷。州城和乡野,都留下了他许多诗篇。后来,这些诗篇被收录在《归田录》中。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篇目,比如《卖油翁》,就写于亳州。⑨欧阳修在亳州任知州的时候,已经是晚年了,他除了处理政务之外,就是饮酒和作诗,还投入到对年轻时所写文章的修改之中去,欧阳修是个较真的人,他对自己先前写过的文章修改得十分仔细,连妻子都看不下去了,劝他说:“你都这个年岁了,还费这个心干啥?还怕老先生骂你呀?”欧阳修答曰:“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一句“却怕后生笑”足见其对自己作品的严谨态度。试想,现如今的作家,有多少把作品写好之后,就发之大吉、放之大吉了。⑩纵观欧阳修一生的浮沉,仍不妨碍他是一个可爱的人,也是一个值得让人敬佩的人。 一言以蔽之,欧阳修是贬官不贬志。1.下列对欧阳修“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句话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欧阳修认为年纪大了,可以不尊重先生了,不怕先生骂了。B.欧阳修怕妻子不满,找了个仔细修改文章的借口。C.欧阳修认为自己是文坛领袖,被后人笑话是一件很丢脸的事。D.欧阳修在学问上很较真,想通过修改把更完美的作品留给后人。2.作者说欧阳修“是一个可爱的人,也是一个值得让人敬佩的人”的理由,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欧阳修身为文坛领袖,威望很高,一呼百应。B.欧阳修屡遭挫折,屡次处于生命的低谷,却没有自我沉沦。C.欧阳修在挫败之时仍能不忘雅好,是一个有情怀和有情趣的人。D.欧阳修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3.欧阳修一生命途坎坷,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新学校的第一天①小豆豆正式到新学校上学了,发现学校用真电车作教室,小豆豆感到很特别,其次感到特别的是教室里的座位,这个学校是坐在哪里都行,可以根据当天的兴致和其它情况,每天换一个自己喜欢坐的地方。②于是小豆豆经过一番考虑,又朝周围看了一圈,最后决定坐在早晨紧随自己之后进入教室的那个女孩子旁边。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女孩子穿的连衣裙上印有长耳朵小白兔的图案。不过,最特别的还是这个学校的上课方式。③一般的学校里,如果第一节课是语文就上语文,第二节课是算术就上算术,都是按照课程表的顺序上课的,但这个学校却完全不是这样。④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由女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都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们说:“好,就从你自己喜欢的那个题开始做吧!”⑤所以,不管是语文也好,算术也好,学生们都是按自己的爱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作文的孩子在写作文,坐在后面的孩子爱好物理,就点燃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地往上直冒泡儿,或者又把什么东西引爆了。这种情形在每个教室里都能看到。这种上课的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是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清楚地掌握每个孩子的兴趣、特点、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的个性。⑥再者,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也可以从自己喜爱的学科做起,这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即使那些不喜欢的学科,只要在放学以前做出来就成,所以他们总是能够想办法完成的,而且,自习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如果确实搞不懂了,就或者到老师那里去问,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座位来讲解。一直到完全领会为止。还可以从老师那里领来例题,再继续自习。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就等于根本不存在学生呆呆地听老师宣讲这种情况了。⑦像小豆豆他们这些一年级学生,虽然还没有上自习的课程,但在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学起这一点上,却是同上自习课完全相同的。⑧有的孩子在写片假名,有的孩子在画图画,有的在读书,也有的在做体操。小豆豆旁边的女孩子好像已经会写平假名了,正在往笔记本上抄。小豆豆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稀奇,心里根本平静不下来,无法和大家一样立刻进入学习。⑨就在这时,小豆直后面课桌的男孩站起身来,手拿笔记本朝黑板那个方向走去。老师正在黑板旁边的课桌那儿给其他孩子讲解什么问题,他好像就是要到老师那里去的。从背后看到那孩子走路的小豆豆,一下子不东张西望了,两手托腮目不转睛地盯住了那个男孩,这个小男孩走路时拖着一条腿,一病一拐的,特别是走起来时,身子一摇一晃的,开始,小豆豆还以为他是故意做出来的,然而,看了一会儿以后,小豆豆明白了,不是装的,本来就是那个样子。⑩当那个男孩返回自己课桌的时候,小豆豆还和刚才一样两手托腮定定地瞧着。两人的目光相遇了。小男孩一看到小豆豆,马上微微笑了一下。小豆豆也慌忙咧嘴笑了笑,小男孩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定(他坐到椅子上也比别的孩子费时间),小豆豆立即回转身朝他问道: “你为什么那样走路呢?” “我得过小儿麻痹症。”小男孩细声细语地平静地答道,那声音显得特别伶俐。 “小儿麻痹症?” 小豆豆还从来没听到过这个词,因此又反问了一句。小男孩又放低了声音说: “嗯,小儿麻痹症,不光是腿哩!连手也……” 说着,小男孩子把手伸了出来,长长的指头并拢在一起,好像已经伸不直了。 小豆豆看着他的左手关切地问: “治不好了吗?” 小男孩没有吭声。小豆豆以为是自己问错了,感到很伤心。这时,小男孩却以爽朗的声音说道: “我叫山本泰明,你呢?” 小男孩讲话的声音很精神,小豆豆高兴了,她大声答道: “我叫小豆豆!” 就这样,山本泰明和小豆豆交上了朋友。4.读第①—⑧段,说说在小豆豆眼中,新学校与其它学校有哪些方面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5.读第②—⑧段,简要概括新学校的上课方式有哪些好处?(6分)6.结合上下文,谈一谈文中划线句子传达了小男孩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1)“我得过小儿麻痹症。”小男孩细声细语地平静地答道,那声音显得特别伶俐。(2)小男孩没有吭声。小豆豆以为是自己问错了,感到很伤心。这时,小男孩却以爽朗的声音说道:“我叫山本泰明,你呢?”7.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小豆豆的性格特点。(4分)三、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8、9题。(7分)祥子端起碗来,立在火炉前面,大口的喝着,茶非常的烫,火非常的热,他觉得有点发困。把碗放下,刚要出来,刘四爷把他叫住了。“等等走,你忙什么?告诉你:你来得正好。二十七是我的生日,我还要搭个棚呢,请请客。你帮几天忙好了,先不必去拉车。他们,”刘四爷向院中指了指,“都不可靠,我不愿意教他们吊儿哪当的瞎起哄。你帮帮好了。该干什么就干,雨等我说。先去扫扫雪,晌午我请你吃火锅。”“是了,四爷!”祥子想开了,既然又回到这里,一切就都交给刘家父女吧;他们爱怎么调动他,都好,他认了命!“我说是不是?”虎姑娘拿着时候连来了,“还是祥子,别人都差点劲儿。”刘四爷笑了。祥子把头低得更往下了些,“来,祥子!”虎妞往外叫他,“给你钱,先去买扫帚,要竹子的,好扫雪。得赶紧扫,今天搭棚的就来。”走到她的屋里,她一边给祥子数钱,一边低声的说:“精神着点!讨老头子的喜欢!咱们的事有盼望!”祥子没言语,也没生气。他好像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给它个混一天是一天。有吃就吃,有喝就喝,有活儿就作,手脚不闲着,几转就是一天,自己顶好学拉磨的驴,一问三不知,只会拉着磨走。他可也觉出来,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很高兴,虽然不肯思索,不肯说话,不肯发脾气,但是心中老堵一块什么,在工作的时候暂时忘掉,只要有会儿闲工夫,他就觉出来这块东西——绵软,可是老那么大:没有什么一定的味道,可是噎得慌,像块海绵似的。心中堵着这块东西,他强打精神去作事,为是把自己累得动也不能动,好去闷睡。把夜里的事交给梦,白天的事交给手脚,他仿佛是个能干活的死人。他扫雪,他买东西,他去定煤气灯,他刷车,他搬桌椅,他吃刘四爷的犒劳饭,他睡觉,他什么也不知道,口里没话,心里没思想,只隐隐的觉到那块海绵似的东西!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祥子所做的事。(3分)9.文段中的划线句子写出了祥子怎样的心情?(两点即可,4分)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0题。(3分)喜韩少府见访【唐】胡令能①忽闻梅福②来相访,笑着荷衣③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注释】①胡令能:唐代诗人,隐居于圃田(今河南省中牟县)。②梅福:汉代隐士,此处代指韩少府。③荷衣:用荷叶编成的衣服,指隐者的装束。10.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句从“忽”字起笔,写出事情的突然,也传达出意料的惊喜。B.第二句写诗人“笑着荷衣”出门迎接来访远客,呼应了标题中的“喜”。C.后两句描写村中小孩初次见到韩少府的车马欢天喜地奔走嬉戏的场面。D.诗题中的“喜”点明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写出了诗人迎接友人时的喜悦心情。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1~14题。(15分)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于人,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变也。”左右顾无人,岩①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如?”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也。”王曰:“善。”乃赐单牛酒②。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朝日宣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榖③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大夫之相与语者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也!”(选自《史记》)【注释】①岩:台阶,②牛酒;这里指酒宴。③收榖(gū):收养。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襄王恶之 恶:厌恶B.左右顾无人 顾:照顾C.王曰:“善。” 善:好D.闻大夫之相与语者 相与:一起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A.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B.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C.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D.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襄王认为田单给老人赠送皮袍是想要笼络人心,伺机取代自己,于是准备对付田单。B.襄王从善如流,两次听从了贯珠者的建议,成功地将田单的善行变成了自己的善行。C.襄王为表现自己对百姓的关爱,下令在国内寻找饥寒交迫的百姓,并收养他们。D.襄王忧虑人民的饥饿、寒冷、操劳,田单都能帮他解决,这都是襄王教诲的结果。1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王朝日宣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Ⅱ表达(共65分)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9题。(15分)①“我纯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对于艺术,吴冠中觉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②晚年的他疾病缠身,但生命、生活的激情仍然燃烧,探索、创新的精神仍不停止。特别的艺术激情与永不停歇的艺术创新,使这位具有深厚造诣和深邃思想的画坛巨匠本该进入老年的生命呈现出向上跃跳的青春姿态。他曾说:“我虽已到老年,但这只是________的老,我________不老,还是想搞新东西。”③在作品进入市场后,他完全有条件改善生活条件,可他依旧保持劳动者________的习惯,在用钱方面像对待时间一样________。被他称为“下蛋的窝儿”的家在北京方庄芳古园小区的一处老居民楼内【A】是20世纪90年代初搬进来的【B】那套小四居几乎没怎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些年【C】与平常人家无异【D】访客常常会惊讶于沙发上补洞的透明胶。一次有工人到他家换水表,一进门就大惊小怪地说:“呦,现在很难见到水泥地的人家了!”④曾经有一个房地产老板提出,愿意给吴冠中在大厦的顶层盖一个四合院,顶层有阳光,适合作画。但吴冠中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不需要。他对艺术创作是高追求,于物质生活没有追求。在美术圈流传较广的是,吴冠中脚穿孙儿穿剩下的旅游鞋,经常花两元钱在楼下找个“蹲摊儿”的理发师傅剃头。⑤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使灵魂的疆域更加开阔。苦惯了的吴冠中很满意自己的生活。艺术创造的享受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享受,并不需要物质条件。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写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侮辱(wū) B.殉(xùn)道 C.造诣(yì) D.深邃(suì)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躯体 性格 节俭 朴素B.性格 躯体 节俭 朴素C.躯体 性格 朴素 节俭D.性格 躯体 朴素 节俭17.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被他称为“下蛋的窝儿”的家在北京方庄芳古园小区的一处老居民楼内【A】是20世纪90年代初搬进来的【B】那套小四居几乎没怎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些年【C】与平常人家无异【D】访客常常会惊讶于沙发上补洞的透明胶。A. , B. . C. , 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艺术创造的享受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享受,并不需要物质条件。A.艺术创造的享受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享受,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条件。B.艺术创造的享受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条件。C.艺术创造的享受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过分的物质条件。D.艺术创造的享受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享受,并不需要过分的物质条件。19.将“这样一个‘落笔成金’的画家,却一直过着近乎寒酸的平淡生活,不尚虚华,”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3分)A.第③段结尾 B.第④段开头 C.第④段结尾 D.第⑤段开头七、作文(5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好奇,指的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发生兴趣。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请以“好奇”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中避免出现真实姓名、班级。2023.4七下语文期中参考答案1.D 2.A(这一项并不是作者认为欧阳修值得佩服的理由。)3.①欧阳修在参加殿试时因恃才傲物而遭考官打压(只收得了第十四名),②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攻”被贬。③欧阳修被人诬陷做出有伤风化的事(因“桃色事件”),被政敌揪着不放,再次被贬。④欧阳修被贬的时候,又在各个州府平调数次。⑤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再次遭诽谤,自请外任(被贬亳州)。(每点1分,答对4点得4分。)4.①教室不同,用真电车当作教室。②座位的安排方式不同,每天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③上课方式不同,④自习方式不同。(每点1分,答对三点4分,)5.①方便老师了解学生(是老师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特点,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个性的最好方法);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每点2分。)6.①坦然(淡然)接受自己身体的疾病。\对被人问及自己的病情习以为常(习惯)。\对自己的病情不纠结(不在意)。②当小豆豆以为自己问错了感到伤心时,小男孩立刻转移话题,他想安慰小豆豆。\小男孩转换话题,不想小豆豆因自己的反应而伤心。(此题着重学生表达的整体语义,可以不分点答题,每点3分。)7.①豆豆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具体分析②豆豆为人善良+具体分析。(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做答,每点2分,性格特点1分,具体分析1分。)8.(祥子)为刘四爷准备生日宴。 (答到“准备生日宴”3分;答案中只有做的具体事,0分)9.痛苦(难过、难受、伤心、不开心);委屈(憋闷、憋屈);绝望(心如死灰、麻木):(从祥子的“现状、未来”两个方面做答,每点2分。)10.C“欢天喜地奔走嬉戏”理解错误,孩子因不惯见车马而躲进了芦花深处11.B(顾:看) 12.B 13.D(不是襄王教诲的结果)14.大王在群臣朝见时应该召见田单,在殿庭上作揖致谢,亲自慰劳他。(“宣、召、揖、劳”各1分,前后半句语意正确各1分。)16.A(读第三声) 16.C 17.D 18.B 19.B20.作文一、解题“好奇”,本身是一个动词,意思为指的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发生兴趣,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对于自然的好奇,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对于知识的好奇: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对于社会生活的好奇。学生可以写自己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各个方面产生的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的一系列事情,以及由此获得的感悟、题目强调的是“好奇”的价值。文章要写出“我”好奇什么,好奇引发探究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怎样(即好奇的意义),即文章对什么东西感到好奇要写明确,好奇的对象可以是大自然,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生活。好奇引发探究的过程要写清楚,即“我”如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的,事件过程的叙述要完整具体。“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后体现出我因“好奇”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三、评分标准略【参考译文】田单出任齐国国相,有次路过淄水,见到一个老人渡淄水时冻得直哆嗦,渡河之后已不能前行。田单便解下自己的皮袍给他披上。齐襄王听说后十分厌恶,说:“田单对别人施恩,是打算夺我的王位吗?我不早下手,恐怕以后会有变故。”说完一看左右无人,只在殿阶下有个穿珠子的人,襄王便召他过来问道:“你听见我的话了吗?”回答:“听见了。”襄王问:“你觉得怎么样?”回答说:“大王不如把此事变成自己的善行。大王可以嘉奖田单的善心,下令说:‘我忧虑人民的饥饿,田单就收养他们,供给饮食;我忧虑人民的寒冷,田单就脱下皮袍给他们披上;我忧虑人民的操劳,田单也因此忧虑。他此举正符合我的心意。’田单有善行而大王嘉奖他,那么田单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了。”襄王说:“好。”于是赏赐田单酒宴。过了几天,穿珠子的人又来见齐襄王说:“大王应该在群臣初见时召见田单,在殿庭上作揖致谢,亲自慰劳他,然后布告国内寻找百姓中的饥饿者,予以收养。”襄王这样做后,派人在街头里巷去探听,听到大夫等官员互相说:“哦!田单疼爱百姓,是大王的教诲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