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1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2.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这则消息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则消息就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及时性:报道迅速及时。公开性:向公众公开报道。消息的基本要求: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性(简明扼要)。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泄气 督战要塞 业已锐不可当xiè dūsài yǐdānɡ泄气:泄劲;讥讽低劣或没有本领。督战:监督作战。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1.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1.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别概括其内容:一层:(二十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2.概括各路军渡江情况,将表格补充完整。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安庆-芜湖九江-安庆南京-江阴20日夜到21日夜21日17时22日22时21日17时到22日22时30万35万35万30万三分之二大部分繁昌等地贵池等地扬中等地3.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4.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5.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6.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红词语的表达效果。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乙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7.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红词说说表达效果。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 “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拓展: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主体渡江概况: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