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学习目标请列举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定 性 认 识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化合反应 ②所有燃烧反应 ③酸碱中和反应 ④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⑤ 铝热反应: Fe2O3+2Al=== 2Fe+Al2O3等 ⑥ 物质的缓慢氧化 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Ba(OH)2·8H2O+NH4Cl的反应③NaHCO3与盐酸的反应④C+CO2(以C、CO、H2为还原 剂的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以盐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为例环境:与体系相互影响的其他部分,如盛有溶液的试管和溶 液之外的空气等看作环境。阅读课本P4 了解体系与环境体系:将盐酸、NaOH溶液及发生的反应等看作一个反应体系,简称体系(又称系统)。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热量是指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 交换或传递的能量。1. 反应热: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 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指化学反应发生后,使反应体系的温度恢复到反应前体系的温度,即反应 前后体系的温度相等。一、反应热 焓变反应热分为:等压反应热:等压条件下进行反应的反应热 等容反应热:等容条件下进行反应的反应热思考:化学反应为什么会产生反应热? 这是因为反应前后体系的内能发生了变化。(符号为U)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 温度、压强和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影响。(3)反应热与焓变关系: 等压 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热等于反应的焓变。(4)ΔH的正、负规定①放热反应:其焓,ΔH < 0。,ΔH > 0。②吸热反应:其焓焓(H)2. 焓(1)H 焓: 焓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2)焓变:对于一个化学反应,生成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焓变。( ΔH )单位: kJ/mol (或)。kJ·mol-1减小增大反应物生成物 反应过程(I)H1H2反应物生成物反应过程(II)H1H2焓(H)放 热吸 热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 从化学键的角度反应物的总能量 ≠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热:ΔH =H(生成物总能量)-H(反应物总能量)(5)ΔH的计算从键能角度: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以1mol H2与1mol Cl2反应生成2mol HCl时的反应热为例: 化学键的角度该反应的反应热计算为(放热反应):ΔH =(436+243)-(431+431)=-183 kJ/molH HCl Cl436kJ/mol能量243kJ/mol能量键断裂键断裂H+H+ClCl键 形 成假想的中间物质键 形 成H Cl H Cl431kJ/mol能量431kJ/mol能量H2(g)+Cl2(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E量679 k十C lH= .:1,83 ·kJ/mol1. 化学键角度:(微观)Q1>Q2 Q1反应吸热 反应放热反应物总焓H1形成新的化学键中间状态原子或原子团生成物总焓H2化学键断裂 吸收能量Q1放出能量Q2反应热:ΔH =E(反应物总键能)-E(生成物总键能)2. 能量守恒角度:反应热:ΔH =H(生成物总焓)-H(反应物总焓)(宏观)(1)化学变化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 (2)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 )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的。( × ) (4)吸热反应过程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过程。( × ) (5)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 )外筒: 保温作用内筒:反应容器保温杯式量热计测量反应前后 温度的变化值现代量热计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1. 实验测定课本P5 实验探究 实验药品:50 mL、0.50 mol/L的盐酸和50 mL、0.55 mol/L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仪器:简易量热计、量筒 (50 mL)2个、温度计、玻璃搅拌器 计算公式:玻璃 搅拌器温度计内筒 隔热层杯盖外壳简易量热计示意图Q = m c Δt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差 数据处理:m = V酸ρ酸+V碱ρ碱 ρ酸=ρ碱≈1 g/cm3c = 4.18 J/(g·℃)Q = 4.18 ×10-3 ×(50+50) △t kJ = 0.418△t kJ = 1.30 kJ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热量为:0.418 △t kJ = 51.8 kJ0.025ΔH=-Q0.025kJ/mol次数 起始温度t/℃ 终止温度 t2/℃ 温度差△t/℃盐酸 NaOH 平均值t1 1 24.5 25.0 24.75 26.5 1.752 22.0 22.4 22.2 25.4 3.23 25.0 25.4 25.2 28.2 3.0理论上,在25℃和101kPa下,强酸、强碱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放出57.3kJ热量。为何所测得的数据小于57.3 kJ,请小组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你 知 道 吗 误差分析(1)计算中假定溶液比热容为4.18 J/(g·℃) ,密度为 1g/cm3,实际上这是水的比 热容和密度,酸碱溶液的比热容、密度均较此数大,使结果偏低。(c)(2)仪器保温性能差。(t)(3)忽略了量热计、温度计所吸收的热量,使结果偏低。(t)(4)测了酸的温度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 而引起误差(t)。(5)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实验误差。(t)(6)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n)1. 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提示】减少热量损失2. 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器?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3. 用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而不用50mL0.50mol/LNaOH溶液, 为什么?【提示】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使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你 知 道 吗【典例】 大量实验测得,在25℃和101kpa下强酸稀溶液与强碱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A. 浓硫酸与稀氢氧化钠的热量。下列酸碱中和反应符合的是( )B. 稀醋酸溶液与稀氢氧化钠溶液C. 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D. 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钾溶液课堂小结化学 反应 过程 中释 放或 吸收热量定性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定量反应热 焓变中和反应 反应热的 测定原理 装置数据收集与处理误差分析实验改进课堂作业1. 完成《课时跟踪检测》2. 预习《学案导学》第二课时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燃烧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反应热 焓变课件.pptx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mp4 反应热天问一号发射.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