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范爱农》内容导读及知识清单一、写作背景范爱农与作者鲁迅是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 1912年,范爱农溺水而亡,作者鲁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后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二、内容概述1、概述: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2、思路⑴在同乡会上为要不要发电报痛斥清政府杀害徐锡麟一事发生争执,我认为他很可恶。⑵我与他在故乡重逢,冰释前嫌。⑶报馆案风波中,范爱农追求革命却备受打击迫害。⑷范爱农落水而死。三、主要事件1、同乡会争执,初识范爱农,表现他的冷静。2、酒楼叙旧,表现范爱农找不到革命之路的苦闷。3、报馆案风波,革命令人失望,范爱农陷入更凄苦的境地。四、形象特点1、范爱农:进步却不合时宜、倔强、坦率、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先生徐锡麟被害,范爱农以言行上的冷漠、反对、说风凉话,掩藏了内心的“热”。鲁迅当时没看出来,因此,当时的他,是厌恶范爱农的。“酒楼叙旧”发生在辛亥革命的前一年,这个时候,鲁迅已经能够理解范爱农的“冷”,并尽释前嫌了。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期,范爱农有了从来没有过的笑容,作监学勤快地很,充满希望。这一切,鲁迅都看在了眼里,明白了范爱农真诚、热情和对革命的向往。辛亥革命失败,范爱农困穷、凄苦、心灰意冷而自杀。死的时候仍是“直立”的,桀骜耿直的。范爱农是一个外冷内热、倔犟耿直、爱憎分明的先进知识分子,鲁迅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2、“我”: 富有斗争精神五、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揭露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同时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展现出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对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文章在留日学生的反清运动和辛亥革命后绍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描写了范爱农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六、写作手法1、对比、衬托:文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增强了鲜明的表达效果。如以"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同范爱农"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相对比,构成一反一正的对比映衬效果。用办报少年的偏激行为和范爱农"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相对比,以显示不同人物性格的反差。2、白描手法:通篇运用白描手法,用朴实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具体刻画。如写爱农外貌:"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他仍"瞪着他多白的眼",虽是身处逆境,穷愁潦倒,但他斜眼看人的渺视目光,总是透出他傲岸不群的豪爽和自尊。3、简练朴实的对话:运用简练朴实的对话,突出人物性格,是此文表达上的又一特点。如"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表明他愤慨之余又不知所措的书生意气。"你还不知道 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这可察见他对朋友的真诚与直率。"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就表现了他对革命具有满腔热情。"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可见出他对革命前途的担心,希望鲁迅赶快脱离险境的心情。"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表明他在逆境中却对朋友充满信赖,对生活尚有热切期望,用语朴实而人物个性尽现其中。七、真题演练:1.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2.作者在东京与范爱农发生的最大冲突是什么?3.鲁迅对范爱农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4. 为什么鲁迅最终不明白范爱农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5.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6.下列文字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7.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8. 范爱农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文中有没有明确的答案,你是怎么理解的?9.根据课文,勾勒范爱农的命运走势,并用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10.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11.范爱农一生有几个阶段?12. 鲁迅和范爱农两个人为了什么发生争执?13. 初次相逢范爱农让鲁迅有何突出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这种感受从何而来?14. 他的“冷”的实质是什么呢?15.范爱农有没有生还的可能(他的死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16. 文中多次描写范爱农喝酒的细节,请你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细节。17.默读全文,思考在你的眼中,范爱农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你的依据参考答案1.答: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一个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最后与社会妥协无法,内心痛苦、悲凉。2.答: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杀后,范爱农因为对鲁迅有偏见,故意反对鲁迅提议的“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在众人的压力下屈服后,又故意针对鲁迅要求主张发电的人拟电稿。鲁迅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来作”,要求范爱农写,两人因此而发生冲突。3.答:起初觉得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觉得他是一个胆小、冷漠无情的人。后来在革命前的一年,在故乡与范爱农再次相遇,彼此相熟,对范爱农产生友善之意。最后得知范爱农掉在水里,淹死了,为他的死感到悲伤,同情和悼念他。4.范爱农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但那天他喝醉了,冒着风雨到船舷上小解,所以鲁迅最终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5.答:封建势力复辟的罪恶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6.答:范爱农7.答:第一句用“很可恶”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用“爱农”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地讨厌,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作铺垫,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比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爱农写了五首诗。8. 比较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环境。文中写范爱农又回到了革命前的状态,岂止是范爱农,而是中国社会,辛亥革命并没有带来中国彻底的变革,而是“换汤不换药”。愚昧腐朽的社会是不会给觉醒的知识分子以立锥之地。所以说范爱农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9.孤独——困窘、无奈——失望、凄凉——困穷、凄苦——死去10.外冷,内热,耿直,率真,思想进步的觉醒的知识分子。11.清末参加革命;东渡日本留学;回乡教学糊口;帮助鲁迅监学;失业落魄寄食;游湖落水身亡12. 为要不要发电报,由谁来撰写电文发生争执。13. 冷。细节描写:钝滞的声音。外貌描写: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语言描写:“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14. 正是由于他是徐锡麟的爱徒,较之他人感受到的悲愤更加强烈,对这个黑暗的现实和社会状况认识的更加深刻、理智,所以才深知几个学生撰写的区区一份电报对于当局统治者来说根本不存在任何影响,因此,正如他所说,这份电报写不写,由谁写根本就无关紧要,只不过是年轻人由于感情激愤的意气用事罢了。15.范爱农没有生还的可能,他的死是一种必然。16. 酒是范爱农苦闷彷徨的影子(革命来之后范爱农就不喝酒了)17.(1)外冷内热 (2)率直单纯(3)清醒、成熟、冷静(4)耿直、坦荡、爱憎分明 (5)对改造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极大热情(6)对知己情深意重 (7)傲岸不屈(8)有理想、有抱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