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控制噪声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3)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控制噪声的方法。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减弱噪声的途径教学难点: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三、教学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在此基础上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上来说,会很轻松。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播放两类声音1.播放轻音乐《竹林听雨》,学生说出听到后的感受和心情,老师归纳:把听到舒适、愉悦的声音称之为乐音,意思就是像音乐一样的声音。2.播放街道嘈杂的声音,学生说出听到后的感受。归纳这样的声音为噪声3.引入新课。噪声从字面意思就是让人烦躁不安的声音,显然噪声是有害的,那噪声是怎样产生的,危害有哪些,又该如何控制呢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今天的学习之旅——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出示并板书课题、教学目标)4.学生带着老师所提的三个问题自主预习课本P42--P44页内容。活动2【活动】一、噪声的定义1:提出问题: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为什么有的振动产生的是乐音,有的振动产生的是噪声 学生做出猜想:振动不同。教师提出探究方案:声音的波形可以体现发声体的振动情况,将乐音(敲音叉的声音)和噪声(泡沫塑料划玻璃的声音)的波形显示出来。2:教师借助多媒体和示波器软件完成课本P42面的演示实验——噪声的波形。3:学生通过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对比得出噪声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噪声定义。4:上课过程中播放音乐,得出噪声的另一个定义。活动3【活动】二、噪声的来源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的噪声,从而总结出噪声的四大来源活动4【活动】三、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本P43页内容完成三个问题2.引导学生了解小资料 “人对不同强度声音的感觉”3.借助噪音测试仪软件让学生亲身感受“正常说话”、“大声说话”、“高声说话”时声音的强弱等级及环境感受。4.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噪声对人类的两大主要危害:(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活动5【活动】四、噪声的控制回顾人耳听到声音的三个途径。提出问题:结合三个途径,想一想我们可以在哪里控制噪声 3.学生做出猜想: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处4.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收集的实验器材来设计方案验证猜想,并说明所用的方法是什么 5.教师举例说明控制噪声的方法有多种,但在选择方法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有效且合理。6.学生讨论交流:实际生活应用到这些方法控制噪声时的措施实例活动6【活动】辩论会让学生以正反方的身份,以该不该禁止燃放燃放烟花炮竹为主题,从传统习俗和环保角度进行辩论,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活,远离噪声。环节四:小结作业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