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研读史料——创设情境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你知道这一外交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发展的吗?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大单元教学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外交、国防等方面的成就
陆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设与发展
新时代强军之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
全方位外交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10.1
新中国成立1年来
1953
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54
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
通读课文——梳理大事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第一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结合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
采取这一外交政策?
  材料一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
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
  材料二 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
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
                                ——周恩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形势
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形势
观看地图,结合教材P81内容,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形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教材P82内容,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内容。
时间: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尼代表团时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周恩来访问印度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热烈欢迎。尼赫鲁看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对此,周恩来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声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第二章
日内瓦会议
阅读教材P84《知识拓展》,简述日内瓦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时间:1954年,
地点:日内瓦
内容: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未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阅读教材P83内容,简述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1955年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相关史事》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杀周恩来,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难。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这一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研读史料——归纳意义
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亚非国家虽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但各国间也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分歧,再加上帝国主义不愿看到万隆会议的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破坏活动,使会议初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周恩来用“求同存异”的方针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他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用谋求团结的诚意来化解矛盾,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不仅有利于改变外界对中国的偏见,也促进了会议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推动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
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
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求同存异”方针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 年 4 月 19 日)
   1955 年 4 月 23 日,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政治委员会会议上再次重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意义,以和平、独立、平等为基础聚拢了亚非人
民团结合作的精神。大会在周恩来倡导的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万隆会议
的十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成为与会各方共同赞成和支持的
政治基础,构成万隆精神的重要核心内容。
一是提倡和平共处;二是号召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压迫,成为独立国家;三是号召全世界弱小国家、民族团结起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万隆精神
意义: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
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
“求同存异”方针有何意义?
时间 外交成就 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同苏联等 17 国建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1956 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日内瓦会议
亚非万隆会议
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巩固了中国南部边界的安全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表格梳理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环境: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 17 国建交,美国等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首次提出: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完善: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原因
特点
1955 年亚非会议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主要内容
方针
意义
背景
课堂小结
实战演练
1.1955 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
开的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哪一方针(  )
  A. 独立自主 B. “求同存异”
  C. 互不侵犯 D. 维护主权
B
实战演练
2.下列有关“求同存异”方针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达到团结的目的
  ②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③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D
实战演练
3.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
  ①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出席亚非会议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D
感 谢 观 看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