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1 责任与角色同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6.1 责任与角色同在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一框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课标要求:
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
教学目标:
(一)素养目标:
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责任感,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体会敬业精神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责任感。
(二)知识目标:
1.了解责任的含义及其来源。
2.知道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教学重点:
责任的含义、角色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教学建议:
教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思考:
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 ”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1)爸爸的决定和少年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要赔偿,这是承担责任的表现;用自己的劳动偿还借款,这也是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做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要积极承担责任。
(2)你赞成爸爸的决定吗
提示:赞成。这有利于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和自觉承担责任的意识。
教师过渡: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逐步走上自立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逐渐增多。本课时就让我们来探讨关于责任的话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
1. 回顾生活 明确责任
出示下面表格,请同学们将表格补充完整,并思考责任是什么?
道德范围内
应该做的事情
不应该做的事情
法律范围内
应该做的事情
不应该做的事情
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
众志成城 抢险救灾
展示材料:
2021年6月13日6时30分许,十堰市张湾区艳湖小区发生燃气爆炸事故,造成多名群众受伤。事故发生后,省委书记应勇第一时间作出批示,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赶至现场指挥救援。市委书记胡亚波、市长黄剑雄等迅速赶到现场,全力以赴组织开展救援。
志愿者劝说居民赶紧撤离现场,不要在现场逗留。多辆救护车和警车赶到现场,有医护人员帮忙将受伤居民送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消防员在现场紧张地展开救援工作,有热心市民协助救援。一名身穿白衣短裤的老人在爆炸现场大声指挥群众离开:“希望大家离开这个地方,防止第二次爆炸,听我指挥,我是一名退休的老警察,为了大家的安全,希望大家离开,迅速离开……”救援人员已携带大型救援设备、生命探测仪、警犬等在现场开展搜救处置工作。政府部门组织事故现场900多户居民和商户紧急疏散。事故发生后,十堰市民自发踊跃报名献血,十堰市中心血站呼吁广大市民错峰献血,不要扎堆。
思考:在救灾过程中,哪些人承担了责任?他们分别承担了什么责任?他们承担的责任来自哪里?
提示:
哪些人? 什么责任? 责任来源?
上级领导 组织指挥灭火救灾 法律规定、职业要求、上级任命
消防队员 救援 道德原则、职业要求
警察 维持秩序 职业要求、上级命令
医生护士 尽力抢救、治病救人 职业要求、法律规定、道德原则
续表
哪些人? 什么责任? 责任来源?
政府部门 组织疏散,安置灾民 法律规定、道德原则
市民 献血、协助救援 道德原则
教师归纳:责任的来源: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
什么角色 什么责任
组织活动:准备五张小纸片,写下自己所扮演的五个角色,如“学生”“子女”“朋友”“邻居”“姐妹(兄弟)”“乘客”等。
学生组内交流:(1)每个角色分别要承担的责任。把自己最想放弃的角色扔到小组中间,并说出放弃的理由。依次扔掉第二、第三个角色。
(2)小组讨论:说出扔掉这些角色时的感受,说明自己最珍惜的角色及理由。
教师总结:①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②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责任你我他
1. 听故事 明责任
展示材料:
东汉有个少年陈蕃,独居一室,屋内龌龊不堪,当他父亲的老朋友薛勤劝告他时,他慨然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思考:“扫屋”是谁的责任?“扫天下”是谁的责任?不会“扫屋”的人一定会“扫天下”吗?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讲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
我的责任我承担
阅读教材P67“探究与分享”。
思考:在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承担了哪些责任?如果这些事情由别人来做,对你会有什么影响?
分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在家洗碗、洗衣服、扫地,在学校维护卫生区和教室卫生、认真学习、及时完成作业等,我们都能做得很出色。出门时,选择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搭公共汽车、走路等。在社会上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保护环境的活动等。如果这些责任由别人来替我们承担,我们就会失去挖掘自己潜能的机会,我们就不能早日锻炼出自己的各种能力。
他人为我担责任
展示图片:
请同学们说一说交警、老师履行责任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履行各自承担的责任,很难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学会感恩 承担责任
展示材料:
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
道德义务、责任不是什么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一种要这样行动而不要那样行动的内在需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
思考:从责任的角度谈谈你从上面材料中获得的感受。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在辛苦付出中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责任的含义和来源;明白了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懂得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每个人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青春寄语:责任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他人寄予的希望、社会托付的使命。
板书设计: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40分)
1. 2月27日,2023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名单出炉,翁耀佳成功入选。他两次捐献非亲缘造血干细胞,为同一位生命垂危的白血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他期待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加入献血捐髓的事业中,为垂危患者重燃“生命之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B )
A. 我们首先应该对他人负责
B. 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C. 只要人人具有责任心就能共享美好生活
D. 对他人负责就要牺牲自我
2. 厌恶读书而辍学的王立因参与盗窃而受到法律的惩罚,在法院宣判之后,他感叹地对记者说:“我的命不好,如果我的父母好好管教我,如果我能上一个好的学校,有一位对我好的老师,有一些愿意帮助我的同学,我绝不会落到这个地步!”对王立的感叹,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D )
A. 多抱怨命运不公,就减轻了自己的罪责
B. 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就容易改正错误
C. 他的遭遇确实让人同情,法院判决不公
D. 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担
3. 以下选项对右边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C )
A. 妈妈对单位负责,也对社会负责
B. 妈妈对自己负责,不对社会负责
C. 孩子对社会负责,也对妈妈负责
D. 孩子对妈妈负责,不对社会负责
4. “所谓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如果没有这些人履行各自的责任,很难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下列行为体现他人对我们负责的有( C )
①小王周末回家自己洗衣服、做饭
②清洁工人辛勤劳动,为我们提供干净的环境
③李老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④解放军战士守卫祖国边疆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二、 非选择题(10分)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下面是某校八年级(1)班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评论”环节,请你参与其中。
情景一:下面是阳阳一天中的主要生活轨迹。
(1)请你根据表格的要求提示,完成表格的内容。(6分)
时间 事件描述 角色 责任来源
早上 阳阳按时起床,及时洗漱、吃饭,整理书包,骑自行车按时来到学校 学生(1分) 法律规定
下午 下午,学校组织了向灾区献爱心活动,阳阳决定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给灾区 社会成员( 道德规范(1
下午放学 阳阳答应妈妈放学后要尽快回家吃饭,下课后马上收拾书包回家 子女(1分) 对他人的
情景二:早上进入校园后,小林放下书包就到校门口值班。他看到经常迟到的小刚又来晚了,对小刚提出了批评。小刚却在小林面前埋怨道:“这是我妈妈的错,都怪她早上没有及时给我准备早餐,碰巧我的闹钟昨天又坏了,否则我是不会迟到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小林会给小刚提出哪些意见。(4分)
①你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②妈妈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你应该学会感恩,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4分,每条2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责任的相关知识,责任一词有些难于理解,通过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生活现象等设置情境,吸引学生思考、讨论,逐步认识、理解和接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面有待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