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些声现象一些声现象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速及声音的反射现象。4通过体验活动,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锻炼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一、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一些声现象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二、声音的传播二、声音的传播二、声音的传播二、声音的传播二、声音的传播二、声音的传播一些声现象闪电划破夜空,继而传来隆隆雷声。三、声速定义: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三、声速一些声现象对着山崖大喊四、回声定义: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原声回声四、回声易错易混知识点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雾中匀速行驶,为探测前方峭壁的位置,司机鸣了一下笛,经过2.5s听到回声,则听到回声时离峭壁多远?(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注意:声和车的物理量间的关系t=2.5sv1=72km/h=20m/sv2=340m/s声动,车也动t=2.5s课堂小结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回声思维导图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速及声音的反射现象。3.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4.通过体验活动,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锻炼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橡皮筋、刻度尺、纸屑、音叉、乒乓球、各种乐器、真空铃实验装置、多媒体课件。学生:橡皮筋、刻度尺、纸屑、各种乐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引出主题: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宛转悠扬,雷声震耳欲聋、鼓声气势恢宏。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就是我们这一章的主题。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我们接下来就正式开启探索声音的奇妙之旅。二、新课讲授(一)声音的产生1.学生活动: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活动一:拨动拉紧的橡皮筋活动二:拨动伸出桌面三分之二的刻度尺活动三:边说话边抚摸喉咙中部活动四:敲击放有纸屑的桌面(鼓面)边观察边思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有何不同?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教师演示:教师介绍音叉及其结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一:敲击音叉,用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演示二:敲击音叉,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3.交流归纳: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填表。4.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针对训练1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答案:B解析:振动←→发声5.追问及讨论:上述实验中,纸屑(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预设:将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方法:转换法)针对训练2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答案:B解析:将音叉微小的震动放大(转换)为乒乓球明显的摆动。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 ,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法。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转换解析:声音的产生+探究方法6.科学小资料:师生交流互动,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1)一些动物如何发声的:大多数鸟:腹部的鸣膜振动发出的。雄蝉: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声器,而雌蝉没有发声器。雄蝉腹部下有一层薄薄的发声膜,当发声肌收缩时,引起发声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放大而发出响亮的声音来。蜜蜂: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叫声”。蟋蟀:翅膀振动发出的“叫声”。(2)一些乐器如何发声的:二胡(弦乐器):靠弓与弦之间的摩擦使弦产生振动而发声。笛子(管乐器):靠管内的空气柱振动而发声。针对训练4校鼓号队和合唱团奏唱了《天天向上》,其中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而产生的;陶笛声是由于 的振动而发出的。答案:振动;空气柱解析:声音的产生+发声部位7.科学小资料: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保存:若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机械唱片: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激光唱盘和存储卡等记录声音的方法。(二)声音的传播1.情景创设: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老师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呢?宇航员在太空中中近在咫尺,却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能直接交谈,为什么呢?2.启发引导: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3.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4.教师演示: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1)将正在响的闹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至真空,声音是怎样变化的?(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是怎样变化的呢?预设:①声音逐渐减弱至没声。②声音逐渐增强。5.师生交流:空气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6.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2)振动的物体是怎样把声音传递到我们的耳朵的?预设:①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②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构成。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就像鼓槌击鼓使鼓面振动一样。鼓膜振动通过前庭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7.追问: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那么能不能固体、液体中传播呢?8.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巡视指导。活动一:用一张桌子做实验。(1)学生站在桌子的一旁,用手在桌上轻轻地敲击,能听到敲击声吗?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2)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用手在桌上轻轻地敲击,能听到敲击声吗?此时的声音又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结论: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其他实例:①伏地听声: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蹄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②土电话: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一个同学对着杯子轻声说一句话,另一个同学听,最后让对方同学说出话的内容。③“隔墙有耳”活动二:用手机、鱼缸做实验。(1)将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听到音乐声吗?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2)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结论: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液体可以传声)其他实例:①花样游泳:花样游泳是游泳、舞蹈、音乐的完美结合,有“水上芭蕾”之称。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动作整齐一致,是因为听到了水上的乐曲的节奏。②鱼被吓跑:钓鱼时,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9.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针对训练5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地面发声较轻B.马蹄声不能沿地面传播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D.大地能传递马蹄声答案:D解析:固体能传声针对训练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液体、气体能传声针对训练7如图所示,将一只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现( )。A.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B.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C.听到的声音保持不变D.电铃逐渐停止振动答案:B解析:气体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1.情景创设:在雷雨天气里,闪电划破夜空,继而传来隆隆雷声。雷和闪电同时产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2.声速: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3.谈论交流: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表格,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空气(15 ℃) 340 海水(25 ℃) 1 531空气(25 ℃) 346 铜(棒) 3 750软木(25 ℃) 500 大理石 3 810煤油(25 ℃) 1 324 铝(棒) 5 000水(常温) 1 500 铁(棒) 5 200提示:声速与什么有关?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快?预设: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②V固>V液> V气 (软木除外)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针对训练8一根空心铁管,在它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 )A.1次 B.2次 C.3次 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变式: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四)回声1.情景创设: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追问: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能听到回声吗?3.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2)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才能听到?预设:①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如果不到0.1s,则回声跟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②离障碍物至少17m (强调:回声测距)4.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回音壁。回音壁位于天坛公园的中心稍偏南,它是皇穹宇四周的围墙。回音壁表面磨砖密砌,整齐平滑,是声波很好的反射面。一个人在回音壁内侧对着墙低声说话,由于声波经回音壁内表面多次反射,另一人站在回音壁内侧的任意位置,都能清楚地听到说话声,而且几乎和面对面谈话一样。针对训练9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求海的深度。(设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答案:解:声音传至海底 v =1500m/s , =1.25s据公式得:s=v t =1500m/s×1.25s=1875m注意:已知的时间是声音一个来回的用时三、易错易混知识点声动,车也动针对训练10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雾中匀速行驶,为探测前方峭壁的位置,司机鸣了一下笛,经过2.5s听到回声,则听到回声时离峭壁多远?(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D解析:注意:已知的时间是声音一个来回的用时。共用时间,路程有几何关系。四、课堂小结学生分享收获,教师引导形成思维导图。五、课后作业课下活动:完成针对训练10及其变式变式如下:一列火车以38 m/s的速度前进,在距某一隧道口600 m处鸣笛,问当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头距隧道口多远?分析:火车前进方向有驶向隧道口和驶离隧道口两种情况,如图火车由A→B所用时间t1与声波由A→O→B所用时间t2相等(都为t)。然后由距离关系可列方程求解。解析:当火车驶向隧道时如题图甲,设经t后听到回声火车通过的距离sAB=v车t 声波通过的距离sAOB=v声tsAB+sAOB=2s v车t+v声t=2s 解得t== s≈3.2 s火车通过距离s=v火t=38×3.2 m=121.6 m火车头离山洞sBO=(600-121.6) m=478.4 m当火车驶离隧道时,如题图乙,设经t秒听到回声sAB+sAOB=2(s+sAB) 即v车t+v声t=2(s+v车t)t==s≈4 s。sAB=v车t=38×4 m=152 m火车头离山洞 sOB=sAB+s=752 m。六、句子分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板书设计】天坛公园的“声学三奇”北京的天坛,始建于1420年,原来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现在是供人民游览的公园。天坛公园的建筑独特,结构精巧,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特别是人称“声学三奇”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更使游人终生难忘。回音壁位于天坛公园的中心稍偏南,它是皇穹宇四周的围墙。回音壁表面磨砖密砌,整齐平滑,是声波很好的反射面。一个人在回音壁内侧对着墙低声说话,由于声波经回音壁内表面多次反射,另一人站在回音壁内侧的任意位置,都能清楚地听到说话声,而且几乎和面对面谈话一样。三音石位于回音壁的圆心上。从皇穹宇到回音壁大门的大路是一条用白色石块铺的路,三音石就是从皇穹宇数起的第三块铺路石。只要游人站在这块石头上拍一下掌,就可以听到三下掌声。这种特殊的声学现象是回音壁造成的。当拍掌声发出后,声波就沿半径传播,经回音壁反射后,又沿原半径返回,就形成第二下掌声;第二下掌声沿半径又传向回音壁,反射后又汇集到圆心,形成了第三下掌声。如果拍手的能量足够大时,还会出现第四下、第五下掌声……圜字是圆字的古体,丘字原意是小山、土堆子。不过,圜丘不是圆形土堆子,而是青石砌成的高台,这里是真正的祭天的祭坛。因为古人流行着“天圆地方”的不正确说法,所以圜丘砌成圆的,它外面的围墙筑成方的。圜丘是三层的石台,每层都有台阶可以拾级而登。每层台的周围都有石栏杆。最高层离地5 m多,半径15 m。人们登上台顶,站在圜丘的圆心石上,往往又是喊话,又是拍手,这时听到的声音特别洪亮。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台顶不是真正水平的,而是从中央往四周坡下去。人们站在台中央喊话,声波从栏杆上反射到台面,再从台面反射回耳边来;或者反过来,声波从台面反射到栏杆上,再从栏杆反射回耳边来。又因为圜丘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比原声延迟时间短,以致相混。据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的时间,只有零点零七秒。说话者无法分辨它的原声与回声,所以站在圆心石上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但是站在圆心以外说话,或者站在圆心以外听起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天坛的声学奇迹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的卓越创造。PAGE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设计】2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物理_初中_人教版.doc 【精品录课】2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物理_初中_人教版.mp4 【课件设计】2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单击图可放大)_物理_初中_人教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