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2013年浙江丽水中考)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 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本题是对史实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1917年”这一时间定语。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都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正确答案是B。2.下列对于中国妇女的行为属于解放妇女的是( )A.女子无才便是德 B.树贞节牌坊 C.三从四德 D.妇女放足【解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可排除。正确答案是D。3.下列行为体现平等思想的是( )A.作揖 B.下跪 C.叩拜 D.握手【解析】课标要求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的生活行为,可排除。正确答案是D。4.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 )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 B.工业文明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D.军阀割据和混战【解析】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正确答案是B。5.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解析】考查的是民主思想的影响。“先生”“女士”是表示平等的称呼,是资产阶级文明的表现。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正确答案是C。6.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 )A.轮船、飞机???? B.汽车、火车???? C.轮船、火车???? D.汽车、轮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时间和成果,轮船和火车是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就,飞机和汽车是工业革命新阶段的成就。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新阶段刚开始,传入中国的只能是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就。正确答案是C。二、非选择题7.(2013年辽宁大连中考)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下列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2)图2反映出这场政治变革产生的作用是什么?(3)图3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有哪些?【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图1是京师大学堂,出现在戊戌变法时期。图2寓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图3变化体现在发式、称谓、礼节、服饰四个方面。(1)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维新变法)(1分);思想启蒙(其他与题意相符的答案也可给分)(1分)? (2)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3)发式由长辫变成短发,称呼由“老爷”“奴才”变成“先生”,见面礼由跪拜变成握手,服装由长袍变为西装。(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2分,答出一点不得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三、综合探究题8.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材料二: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但是,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修铁路会破坏风水,火车行驶会震动龙脉。(1)谈谈材料中各人对火车传入中国持什么态度?(2)我们应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火车传入中国?【解析】本题(1)主要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材料一中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老百姓对新事物感觉新奇;材料二中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说明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的建设;材料二中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说明保守派是反对铁路建设的。(2)课标要求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火车传入中国,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火车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进步。《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2.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3.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2.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认识。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巧设悬念导入新课1.呈现材料: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2.思考:这些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师:让我们要把目光转向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1.预计有个别如洋碱,应该不知道,通过猜测引发兴趣?2.回顾工业革命,能初步说出中国同期落后了?1.通过认知生活中常见物件的名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走进场景感受历史阅读课本,寻找这个时期的中国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人们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1.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1仔细观察,有哪几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2.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2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冲击3.图文展示:清末台湾率先创办近代邮政,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4.布置阅读课文P21资料2,讲述电话、电报等普及率逐步提高。思考: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1.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图片展示《定军山》的简介提问:除了看电影、拍照片之外,当时大多数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有什么?(读报纸——图片)2.民主观念的影响(1)展示漫画,提问:什么事件后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布置学生阅读“阅读卡”中的内容,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同时点明,婚姻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习俗的变化3.妇女地位的提高(1)妇女地位的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看图1-46,让学生思考可以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些信息进行阅读了解概况???1.学生仔细读图,能够指出??复习工业革命相关内容??2.生通过比较能容易得出新型交通工具逐步会取代人力交通工具?3.通过图片认知邮政的变化发展?4.通过图片辨认:能回答三明治、白兰地、维生素、沙发、麦克风、卡通片等????1.感受报纸、照相、电影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2.仔细观察,集众人智慧应该能够回答?能知道封建社会是包办婚姻?????3.通过资料能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1.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在史料解读中串联历史知识,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3.图片展示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邮政的历史和发展的趋势4.直接列举,学生一时会想不到??????1.补充史料,从报刊、电影等方面感受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2.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补充部分史料,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比较指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分析影响铺垫各抒己见分析影响1.展示火车传入中国后,人们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并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分析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2.认识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理解思想观念变化和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1.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2.学生研读史料进一步分析影响。学生尝试归纳影响1.开放式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进一步出示史料,以史料为依托进行影响分析,论从史出,既落实了重点,也提升了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完成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回顾历史探讨原因??1.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提示: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与通信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2.通过提示,引导学生从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方面分析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因1.学生回顾所学知识,阅读老师补充的印证史料,了解工业革命成果的史实2.阅读课文图1-40、图1-42的图说,课文P21资料1、资料2和课文P22阅读卡,进行同桌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1.补充史实,引领学生探究历史真相??2.以史料为依托进行原因探讨,论从史出,既突破了难点,也提升了历史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及思维能力制度评说提升认识近代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是科学思想传播的主阵地。让学生联系八年级所学内容,看一看1912年初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尝试说明原因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培养了不同的人,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引导着中国社会缓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转地向着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进1.回顾本堂课内容,梳理史实来支撑史论???2.各抒所见,在老师的引导下说明原因1.对凌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既巩固知识,又提升了认识??2.尝试如何分析问题,用历史眼光看待问题?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确定到位的教学目标本堂课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教师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直观了解近代社会的生活实况,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补充引导,提高学生在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影响、探究原因的能力。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指引学生热爱科学、辩证看待问题,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2)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繁多,包含了生活中的变化和头脑中的变化两个板块的历史知识,如面面俱到,势必造成教学时间紧张,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将重点以交通工具为例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及这些科技发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主要通过了解近代在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领会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意义。其他内容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图片展示完成学习,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矛盾。(3)研判学情,调整思路导入时通过提问所呈现的材料: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等这些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称呼?既是了解学情,又是研判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先了解状况,再进行影响的分析,原因的探讨,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效地加强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合理地运用了教材资源,又不脱离教材。对于学生较为迷茫的问题,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的呈现。2.不足之处在学习重点知识: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中,虽然史料信息丰富,但都需要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析,部分学生在归纳影响时出现茫然之态。3.改进思考将生活中的变化和头脑中的变化进行整合,思路上可能更加清晰。直接出示与历史影响相关的史料,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再引导学生研读史料来分析影响,使学习时间更为紧凑。课件16张PPT。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下面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为什么会这样称呼? 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考考你交通工具 仔细观察,有哪几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它们的故乡在哪里? 思考一下,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一、生活中的变化辩证看历史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冲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冲击的?驿站和民间信局转变邮政方式清末台湾率先,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通讯方式的转变民国时期的接线员1882年,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到了20世纪30年代,拨打号码的自动电话才逐渐代替了人工接线电话。根据英文的译音,人们称电话为“德律风”。〇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提示: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找原因。回顾历史,探究原因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街头阅报二、头脑中的变化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 1905年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这部影片内容取材于东汉末年刘备的大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曹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家黄忠。这部影片的放映轰动了北京。这部电影放映表明中国电影事业从此开始了。走进场景,感受历史 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后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 1918年6月,《新青年》刊登了挪威著名戏剧家易不生的剧作《玩偶之家》。在剧中,女主人公娜拉为寻找自主的人格,摆脱痛苦的婚姻家庭而出走,成为觉醒了的青年仿效的榜样。当时青年为摆脱大家的束缚和不如意的婚姻,纷纷效法“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与溥仪离婚的报道从材料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妇女在什么方面的变化?婚姻观的变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买卖婚姻——自由婚姻近代中国妇女从“包办”婚姻到“自由”婚姻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妇女地位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体现在男女双方的地位上,更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她们开始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的变化:①新型交通工具 ②新式通讯工具头脑中的变化:①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②民主观念的影响 ③妇女地位提高课堂小结科举制度废除后,逐步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联系八年级所学内容,看一看1912年初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尝试说明原因。制度评说,提升认识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doc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doc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