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资源简介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的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  )
A.女真族  B.匈奴  C.鲜卑族  D.党项族
【解析】课标要求是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考重要知识点,一般考查改革内容和意义较多。本题考察的是其所属民族鲜卑族,故选C项。
2.(摘自薛金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孙中山(1866-1925)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活动是(  )
A.上书清政府,反对立宪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解析】课标要求为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题可从孙中山28岁那年得出时间为1894年,而同盟会成立为1905年,武昌起义为1911年,排除其它选项,故选B项。
3.我校九(11)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专题活动,他们收集了下列四副图片,由此确定的最恰当主题是(  )
A.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   B.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
C.中国近代共和之路         D.思想大解放
【解析】本题各图均与辛亥革命有关,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思想大解放指新文化运动,故排除A、D项。中国国民党为孙中山于1919年建立,排除B项,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C项。
4.(参考薛金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有改编)观察下列图片,我们不难发现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  )
A.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  B.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C.工业文明的洗礼    D.军阀割据和混战
【解析】本题主要干扰项是A项,这几幅图片都在提示我们,近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化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废除,而是受工业文明的影响。故选C项。
5.(2013.辽宁营口中考)历史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中考重点考察的知识点。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6.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求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大事简表(部分)
序号
年份
主要大事

1894
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905
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

1911
领导辛亥革命

1912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与此相关的事件是序号。请说出它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2)辛亥革命被认为是孙中山最大的革命业绩,请说说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
(3)在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革命要求的变化,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你任举2个实例说明体现人们生活的变化。
答案:
(1)序号②,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或“三民主义”。
(2)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3)出现了汽车、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新式邮政、电话电报的发展;现代意义的报纸传入中国;改用“先生”“女士”等表示平等的称呼…任选2例,其他表述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课标要求为概述20世纪初世界和中国的局势,解释造成这种局势的复杂因素;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属于理解、体验层次。此题通过孙中山的大事简表把要考查的众多知识点整合在一道试题中,强调核心知识点的识记,体现知识的迁移,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已学知识,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注意论由史出。以史料为证据,让学生学会由史料中获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设疑激趣,导入主题
1.我们前面学习了《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考考你:⑴“你还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2.展示知识卡。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展示课题
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1.预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能说出1个以上代表中国的名词。能通过预习课文知道部分或全部问题答案
2.阅读知识卡,增强民族意识
1.通过了解中国的别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意识,并为后面“多元一体”的学习进行铺垫
?
2.加强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了解
?
?
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感受“多元一体”内容
快速阅读
?
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1.你在八年级学过哪些少数民族?能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吗?师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补充和评价。如西夏党项族属于羌族一支,匈奴部分西迁欧洲,部分为汉族同化,部分融入蒙古族等知识
2.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图示,提示学生并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你知道鲜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3.展示“女真族”图示,知道该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4.感受“多元”: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汉族类似吗?生回答后师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估计学生可以或经过提示说出教材提示的匈奴、羌、鲜卑、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名称,可能说出部分情况但不完整
生回顾并巩固历史知识
?
?
生回顾知识,了解满族的由来
能感受不同少数民族各有特色
通过问题和提示,引领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感受民族的多元性
?
?
?
在回顾重要知识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增加女真族满族的发展状况与后面的教学相呼应
帮助学生认识民族的多元性
展示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过渡: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学习读图方法,读图思考,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一体”的认识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1.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图表,思考: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中国人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机?
2.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言论和“各国辛丑条约”图片,问:(1)回顾所学,他们为救国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2)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
3.展示“同盟会建立”视频,说说你对同盟会的认识?(时间、领导人?革命纲领)
读表生容易得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第二问可能有多种答案:“革命、富国强兵、团结一致”
?
学生回顾维新变法相关知识。得出清政府靠不住,要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结论
?
?
学生观看视频,回顾孙中山、同盟会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理解当时时代背景: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威胁
?
?
通过维新变法的失败教训,学生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进而理解“驱除鞑虏”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
视频更直观形象,方便回顾相关历史知识
1.呈现清末疆域和辛亥革命形势图,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2.你认为这时强调“驱除鞑虏”会带来什么影响?
承转:辛亥革命后,革命者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学生通过读图对比,思考回答。应该可以认识到这种认识的狭隘性
?
?
思考“驱除鞑虏”口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通过直观疆域对比,理解这一观点的狭隘性,不利于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奋斗夺取革命胜利。为后面“五族共和”铺垫
加强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展示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思考: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有什么共同点?
生阅读归纳,对比分析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会归纳分析
展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史料和孙中山言论,问: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
如果生难以回答,师可细化问题引导:“五族”指什么?就这五族吗?“共和”指什么?在怎样背景下产生的?
提升:展示我国宪法规定,问:“五族共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
解读史料,提炼观点,归纳整理并表达
?
?
?
?
?
和现在的民族政策进行联系对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通过史料分析解读,理解“五族共和”的含义,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
?
?
联系当下民族政策,训练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同桌合作,探究变化
展示资料1、2,请生观察两幅旗帜图案,合作探究:⑴它们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⑵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
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通过问题细化,引领学生思维,探究变化
畅谈变化,师生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发现了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和,谈谈你的认识?(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
教师在学生谈认识的同时,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在畅谈变化的同时总结本课学习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自我小结的过程,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问题细化设计,降低思维门槛。以前探究课教师往往直接抛出太难太大问题,学生无法理解或不知从什么角度回答。由于本课教材可用史料比较丰富,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问题的再设计,把问题细化或给予答题方向的提示。如教材中探究对比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图案设问,结合它们各自表达的含义,议一议,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设问太空泛,材料信息含量又大,学生反而不知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回答。我根据学生学情,把它改为“1、旗帜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有什么影响?2、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这样,问题简化,细化,层层递进,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既体现了梯度设计,有利于分层教学。又能引领学生思维,前一层问题的回答给后一层次的问题提供了思维的方向。此外,对大问题的提示又方便学生多角度的分析和探究问题,回答问题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2)史料引领,解读历史。本课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教师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如补充视频史料,直观地呈现同盟会创建的历史;增加清末疆域和辛亥革命形势图进行对比分析,形象地展示时局变化;引入多则文献史料,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时代背景;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驱除鞑虏”向“五族共和”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的方法,学会合作。总之,本课的史料教学较为成功,既将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念(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进课堂,又通过史学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
(3)把握重点,适当取舍。在“多元到一体”环节中回顾少数民族的教学时,因为少数民族涉及知识较多,有北魏孝文帝改革、西夏党项族、吐蕃等相关知识。我有所侧重,选取鲜卑族和满族重点教学,其余则蜻蜓点水,快速带过。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也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需要进行了取舍。如舍弃了梁启超“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材料,增加了同盟会创建的视频、清末疆域与辛亥革命形势图、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对五族共和的诠释材料等。还增加清末疆域和辛亥革命形势图进行对比分析,可谓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观察18省与全国疆域对比,不难看出18省仅仅占中国的一小部分,得出在18省建立汉族国家观点的狭隘性。解决了问题抛出太突然,学生难以理解的弊端,称得上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
2.改进思考
可以考虑通过孙中山这个人物把本课的各个环节串起来,通过辛亥革命时中国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联系“多元一体”教学。通过孙中山在革命前期和后期不同的言论,切入“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学习。在思考孙中山思想变化的同时,结合教材两幅旗帜的图案,探究变化的原因影响。这样更有新意,但整个教学框架要打乱,材料还需进一步筛选。
课件14张PPT。从“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知识卡 “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考考你:北魏孝文帝改革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满族女真族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汉族的喜爱。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北魏时期身着汉官服饰的鲜卑文吏俑
1.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阅读教材 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内容,联系所学知识,思考: 1.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危险?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回顾所学,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等人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 康有为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你认为这时强调“驱除鞑虏”会带来什么影响?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请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资料1: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用其为政府代表旗帜。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1912-1928)的国旗。旗帜图案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1.它们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有什么影响?
2.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 同桌合作,
探究变化畅谈变化,师生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和,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可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