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综合探究一: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1. 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它是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哲学范畴。从不同角度分析,既有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又有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三大社会形态。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人)、劳动资料(生产工具)、以及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这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关系,进而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决定着人们的分配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就有力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要求不相适应时,它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识别的关键词:土地制度、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等。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监狱、政府部门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文化等)。识别的关键词: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3.社会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5.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这其中,生产力是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6.社会形态的更替(1) 社会形态, 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进程三要素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劳动者 技能水平低 进一步提升 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自由 解放劳动工具 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 机器 机器劳动对象 自然界 自然界 自然界(陆地和海洋) 自然界+太空 自然界+太空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全体劳动者 奴隶主全部占有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工具和少量的土地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平等互助 不平等,剥削关系,隶属关系 不平等,剥削关系主仆关系 不平等剥削关系,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合作分配关系 平均分配 奴隶的劳动成果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地租农民能留下一小部分归自己支配 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工人获得工资 按劳分配7.评判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1)根本标准: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其他因素: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科学真理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提示: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历史必然性:(1)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3)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4)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5)是对中华文明5 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6)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3.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