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电影《卡萨布兰卡》
(3)路,就是书。——余秋雨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个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③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习近平)
④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⑤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⑥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盖亚斯)
上述观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在上面六句话中选二三句,结合其观点,谈谈你对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刷题和上培训班等现象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刘向
②造烛求明,读书求理。——佚名
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④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
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三则,第一则强调读书的意义,读书促进人的进步;第二则强调读书要敢于质疑,学会独立思考;第三则强调读书与实践的结合。
这三则材料都是关于读书的名言,每则名言既各自独立,又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旨在引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锤炼理性思辨精神,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勇于实践,探索真知。读书话题,相对贴近学生生活,可深可浅,能够通过写作充分展示他们的读书积累、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要注意不是从三个材料中写一个,而是综合三个材料来立意写作,要注重彼此的联系。
行文思路上,可用层进式结构布局谋篇,先论述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指出读书的正确方法,要有质疑的态度和探求的精神,最后强调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论证时可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如欧阳修的名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冯梦龙的名言“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等;如战国大将赵括,兵法倒背如流,指挥作战时不会学以致用,结果导致大败的反例,再如古希腊阿基米德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洗澡时受到启发获得到测量王冠真假的方法的事例等。
立意:
1.既要从书中汲取营养,又要保持自我的独立头脑。
2.辩证看待书本知识。
3.纸上谈兵不可取。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例文:
漫漫人生,请带一本书上路
我曾听过一句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的确如此。古人常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人生内涵,能够看淡春花秋月,宠辱不惊地过一生。
书,能提升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孔子韦编三绝,终成一代儒学宗师;苏秦狠心刺股,凭着自己的一腔才学成为一代谋士;李密牛角挂书,亦是留下了千古美名。古往今来,人们对书籍的热爱有增无减,罗贝托·波拉尼奥发出过这样的宣告:“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读书和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余秋雨先生说过:“一座普通的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的城市的文化,主要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一个有内涵的人,往往能从一草一木中,看到欢喜和禅意,能在世俗生活中抬起头看天边的云霞,享受内心的安然和淡定,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书给予的。
路,能丰富一个人的阅历,磨炼一个人的性情。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的生命中没有风景,是因为他只在那些别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抱怨生活的无聊吧?那么,何妨流出那些水管呢?你只有流遍一个又一个的风景,你才会是一条河啊!生命不是放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草原上随风舞动的韵律。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或许我们更应跳出这个无限循环的节奏,明白自己真正所求的是什么,然后为此走遍万水千山,亦无悔无怨。
如果读书是在你的心中堆放木柴,那么上路则是点燃它们的火源。书和路的结合,会引发绚烂的火焰。生在盛唐的李白,游遍大江南北,终成就了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气;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的杜甫,下笔就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顿挫之气;遭受了宋王朝南渡悲苦的李清照,诗词中总有些“凄凄惨惨戚戚”的低迷哀痛。经历世事会让你将从书本上看到的文字,真正化为生活的感触;而万里江山、人生履历会让你的笔下生出独一无二的光辉,让你的生命结出不一样的果实。
漫漫人生,请带着一本书上路。看书中之百转千回,品世间之人情真相。书和路会融为一体,形成我们独一无二的气质。书路结合,用书中的精神作为人生的风向标,用路上的阅历沉淀自己的内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强调“书”和“路”的重要性,要多读书,多行路。第二则材料强调“书”和“路”都可以塑造人的气质,无论读书还是行路都对你的气质形成、性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则材料强调“书”和“路”的统一性。
总而言之,这三则材料既说明了“书”和“路”对人的重要性,又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书和路是人生的两翼,书让我们有了生活的动力,路让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读万卷书”,这是一本有字的书,“行万里路”,这是一本无字的书,我们要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们要多读书,也要多行路,将读书与行路结合起来。光读书容易变成死读书,不读书又没有理论基础。只有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收获精彩人生。书与路相聚的地方,就是希望,就是终点。走过漫江碧透,收获的是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越过字里行间,通透的是打破红尘的人生境界。无论是读书,还是行路,看到的和经历的,最终都融入到一个人的气质中,沉淀成一个人的睿智、格局和气度。行千里路,知千里路,多了便成了一本有故事、有内涵的书。在书中徜徉,更深入便是人生领悟、情趣生活,而这些又辅助我们走好人生路。可见,“书”就是“路”,“路”就是“书”,二者可以融为一体,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从“体验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几件事,将读书与行路揉合进去,写出自己对于读书与行路的体验。若写议论文,可以谈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也可以谈书与路对我们的重要性,还可以谈我们如何读书和行路。脉络要清晰,观点要鲜明。
立意:
1.人生路上,与书同行。
2.书与路是生命的两翼。
3.奋斗之路伴书行。
4.书给我们前进的动力,路为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围绕“学习”“教育”思考立意。
本题由三个部分构成:名句、任务指令、规范要求。
其中,规范要求比较简单,是考生熟悉的基本要求。而任务指令则是题目的核心,是审题的要点所在。指令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信息:对象——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刷题和上培训班;结论——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素材——六个名句中选两三句。审题时三者缺一不可,需三个方面兼顾。
关于六个名句,应注意准确理解其中的观点。第①句强调学生需要自由时间对学习的重要性;第②句意在批判功利性的教育和纯智育的价值取向;第③句青年学生强调学习之外还需实践;第④句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灵魂的影响;第⑤句强调学习的根本在于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第⑥句强调学习中学习能力的养成才是根本。考生在引用时,可有自己的理解,但不可大相龃龉。
本次作文隐形的要求:“结合其观点”,说明不是简单引用即可,而是要以所引名句的观点为阐释的依据;所引名句与文章的观点之间应成为有机整体,服务于文章观点的阐释,形成观点与素材的关系;关于对材料所述现象的看法,不宜持肯定的态度,因为所给出的名句无法支持刷题或者上培训班等做法。
立意:
1.读书与实践结合,培养学习能力。
2.学习要提升思想,唤醒灵魂。
3. 教育不功利,刷题不可取。
4.例文:
读书 ·实践 · 收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更为重要,说法不一。世间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人不在少数,而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人却并不多。而能达到知行合一的人,往往有着非凡的成就。由此看来,“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同样重要,“行万里路”甚至更胜一筹。也就是说,要想在生活中有所收获,不仅仅要用读书充实自己,更要用实践磨炼自己。
实践可以启发灵感。南朝诗人谢灵运,正是在一次次游览山水中得到了启发,将美景描摹在字里行间,将感触刻画在诗词句中,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由此,谢公屐变得家喻户晓,而他的诗也被众人传诵。
“诗仙”李白在长安开启仕途,感受到了官场的凶险,他以四川蜀道的凶险为寄托,抒发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感叹;同样,他在听过天姥的动人传说后,奋不顾身地踏上了旅途,也正是在天姥山感受了动人的天籁,才挥洒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可见,实践往往可以使人收获灵感,甚至有更大的收获。
古人常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为人生目标。文即为吸收知识,汲取养分,武则是真刀真枪的比拼。如果说文是殊死一搏前的积蓄力量,那么武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少人掌握复杂的数学公式,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却无法学以致用,让锋利的刀投入战场。而有的人并没有冠冕堂皇的学历,却能凭借自己在社会上一步步打拼,一点点实践,取得了更高的成就。镶在相框里的宝剑还没有菜刀好使,岂不荒废了自己的努力,舍本逐末。
读书固然重要,它是我们在成功阶梯上攀登的动力源泉,但实践的过程就好比不断地磨砺自己,让自己越挫越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你真正在实践当中一步步攀登到了顶峰,你就会发现,你所收获的,是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共给出六句话,要求以其中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首先分析这几则材料,这几句名言说的都是关于读书的名言,但又有侧重,第①句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书就像药一样,善读就可以治病。说的是读书的重要作用;②“造烛求明,读书求理。”是说读书的目的为了追求真理;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④“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说的是有目的的有方向感的去学习。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说的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是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综合这几句可以有以下立意:①⑥重点说读书的作用,读书是写作的基础,读书可以启人心智;②⑤重点说读书的目的,读书是为追求真理,是为振兴中华;③④重点说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和实践结合,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其他组合,只要言之成理,也符合要求。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 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