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声音作业设计一、 单元信息基本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信息科学 四年级 第一学期 粤教版 第 3 单元 声音单元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组织方式序 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课时1 第 3 单元第 13 课 声音的产生信息2 第 3 单元第 14 课 声音的强弱3 第 3 单元第 15 课 声音的高低4 第 3 单元第 16 课 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乐器5 第 3 单元第 17 课 声音的传播6 第 3 单元第 18 课 生活中的噪声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学习内容 3~4 年级学习目标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向传播。 个方向传播。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2弱发生改变。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固体中产生 声音 可以在 传播物体振动 液体中变化有气体中振幅 频率 噪声大 小 快 慢声 声 声 声影 保音 音 音 音响 护强 弱 高 低与 听防 力控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声音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能量板块中的的重要内容,本单元主要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强弱、高低,声音的传播,一些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以及声音对我们的影响等知识组成。从声音产生到声音传播,再到声音(主要为噪声)对人的影响,内容设置由浅入深。主要的活动有:观察与实验、设计与制作。学生要理解的科学事实有:声音由振动产生,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声音可以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等。本单元每一课的活动都由不同的观察、实验及设计制作等活动组成,由此培养学生讲证据、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三)学情分析基础知识:本单元主要是围绕声音的产生、强弱、高低以及如何传播来引导学生认识声音,从声音的传播方式认识到如何保护听力。能力水平:声音有强弱和高低之分,这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观察记录和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这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生活经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他们时刻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还有部分同学有学习音乐的经历,这对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由于声波的不可见,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间接方式来观察,可以降低认知难度。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并尝试进行描述。能尝试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2.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发生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3.知道声音有高低之分。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声音的高低变化。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对声音变化产生探究的兴趣。4.能制作一个可以产生强弱、高低不同声音的小乐器。能按照一定步骤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对自己或他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6.能说出噪声的危害,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治的。通过观察和测量活动,了解身边的噪声现象。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愿意在宣传听力保护方面做出努力。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的作业设计根据声音知识的特点,把成语故事和声音的科学知识融合考察,学生既学到了成语故事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成语故事的记忆和理解。作业依据分层练习思想分为三类,分别是:第一类基础题,它是以基4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达到“学会”的目的。第二类挑战题,它是一个蕴含着声音方面知识的成语故事,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具有创造性、灵活性,旨在培养学生归纳小结能力、表述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活用”的目的。第三类实践活动,它是教材中活动的延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来完成。本单元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题目类型设置有,填空、选择、简答、实践活动等。基础题以填空、选择的形式呈现,有四题可选,填空题和选择题各任做一题。挑战题以简答的形式呈现,一题必做。实践活动以完成实验探究或调查活动表格形式呈现,一题选做。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基础题:1.作业内容(1)物体发声时都在 ,停止 时,声音也就停止,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2)锣鼓喧天,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 产生的。(3)下列属于气体振动发声的是( )A.哗哗的流水声 B.朗朗的读书声 C.隆隆的炮声(4)停止敲锣时,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主要是因为( )A.我们耳朵的感觉还要延续一会儿B.锤的敲击虽然停止了,但是锣本身的振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C.声音传入人耳需要一段时间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5评价指标 水平掌握声音产生的原理。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1.振动、振动、振动。 2.振动 3.C4.B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哗哗的流水声是水在振动发声,朗朗的读书声是人的声带振动发声,隆隆的炮声是火药爆炸后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声。(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停止敲锣后,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是因为锣的振动还在继续。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理掌握情况。挑战题:1.作业内容大佛寺石琴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大佛寺阁右侧的一条上山石道中,脚踩上去,会发出悠扬婉转,类似古琴的声音,其中以两侧岩壁最高处的七级石阶发声最响。古人称为“七步弹琴”,为什么脚踩上去会有声音产生呢?2.时间要求:10 分钟6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当石阶受到脚的作用力时,石阶振动发声。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脚踏石阶,石阶振动而发声,再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里。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七步弹琴”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学习了成语的知识,又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知识,体现知识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知识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实践活动:1.作业内容你能利用身边常见物体设计实验,并观察物体发出声音及声音停止时的现象。发声物体 发声时的现象 停止发声时的现象我的发现: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寻找发声物体合理。 ☆☆☆描述实验现象准确。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7发声物体 发声时的现象 停止发声时的现象扬声器上放轻小物 当通电发声时,轻小 当断电停止发声时,体。 物体弹起,跳动。 轻小物体静止。空杯口套上一层薄 大声对着薄膜说话, 停止说话时,盐粒静膜,在薄膜上撒上 盐粒跳起。 止。少许盐粒。我的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利用身边常见物体设计实验来验证物体发出声音及声音停止时的现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第二课时基础题:1.作业内容(1)物体产生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 大小有关。(2)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则产生的声音 ;鼓面振动的幅度 ,则产生的声音弱。(3)下列声音最强的一项是( )。A. 书声朗朗 B. 无声无息 C. 响彻云霄(4)下列情况中不需要把声音音量变大的是( )A. 发表广场演讲 B.考试时 C.跟老年人交谈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掌握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有关。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字迹书写工整。 ☆☆☆8参考答案或提示:1.幅度 2.强、小 3.C 4.B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1)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2)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3)读书声大约在 50-60 分贝;安静的环境大约在 10-20 分贝;响彻云霄超过 100 分贝。(4)因为广场比较开阔,聚集的人较多,为了使人们听清楚演讲内容,需要把声音音量变大;考试时考生需要安静的思考环境,不需要把声音音量变大;老年人听力下降,和他们交流时需要把声音音量变大。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掌握情况。挑战题:1.作业内容春秋时,齐威王沉湎酒色,三年不理朝政,国内混乱不堪。才子淳于髡(kūn)知道齐威王爱猜谜语,就觐见说王宫里住着一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国威大振。你知道“一鸣惊人”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说明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92.时间要求:10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声音强弱。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描述声音的特性有强弱、高低、音色等,“一鸣惊人”含有"一下子就使大家全都听到"的意思,反映声音强度比较大。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一鸣惊人”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学习了成语知识,又有声音的特性之一声音的强弱这个科学知识点,体现知识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实践活动:1.作业内容实验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通过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跳动的高度。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10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参加实践活动积极性。 ☆☆☆观察实验现象合理,得出实验结论正确。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鼓面振动幅度大,产生的声音强;鼓面的振动幅度小,产生的声音弱。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实践活动,课后继续进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影响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等能力,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第三课时基础题:1.作业内容(1)琴弦振动的越 ,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琴弦振动的越 ,发出的声音就越低。(2)空试管越长,向管口吹起,发出的声音越 ;空试管越短,向管口吹起,发出的声音越 。(3)一边往杯子中加水,一边敲击杯子上部的杯壁,杯子发出的声音会(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低 C.声音高低不变(4)橡皮筋拉的越紧,拨动发出的声音( )。A.越高 B.越低 C.不变11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掌握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快慢。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1.快、慢 2.低、高 3.B4.A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1)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2)吹试管发声是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的长短决定声音的高低,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空气柱越长,越不容易振动,振动越慢,音调越低。(3)敲击装水的玻璃杯发声是杯子振动产生的,水越多越不容易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4)声音的高低由物体的振动快慢决定,橡皮筋越紧,越容易振动,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考察学生对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快慢的理解。挑战题:1.作业内容《高山流水》 ,汉族古琴曲。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俞伯牙用琴曲抒发攀登高山。钟子期便说,好啊,象泰山一样巍峨。俞伯牙用琴曲表现流水,钟子期便说,好啊,多么浩浩荡荡的江河啊!总之,俞伯牙在琴曲中寄托什么,钟子期全能了解。从此,两个人便成了知心朋友。后来钟子期死,俞伯牙痛失知音,从此不再弹琴。你知道“高山流水”中表现巍峨的大山、澎湃的江河是用高音还是低音?122.时间要求:10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高音。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一般演奏古筝时,表现高山的雄伟和江河的澎湃气势时,手指拨动琴弦刚健有力,琴弦振动越快,琴声音调越高。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高山流水”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学习了成语的知识,又有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快慢的科学知识,体现知识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实践活动:1.作业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可以用来做实验探究。如果我们要做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你能找到哪些物品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参照下面实验记录单,完成你的发现。实验名称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实验器材 吸管、剪刀1.找一根吸管,将一端压扁。实验过程 2.用剪刀将吸管压扁端斜着剪掉两边。3.吹压扁端吸管的同时,逐渐剪短吸管另一端,听吸管发出声音的高低情况。实验现象 吸管较长时,吹出声音较低;吸管被剪短过程中,吹出的声音逐渐变高;吸管较短时,吹出的声音较高。实验结论 吹吸管发声是里面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吸管越长,空气柱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吸管越短,空气柱振动快,声音也就越高。13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参加实践活动积极性。 ☆☆☆寻找生活中发声物体符合题目要求。 ☆☆☆字迹书写工整。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发出高音的物体通常是薄的、细的、短的、紧的,而发出低音的物体通常是厚的、粗的、长的、松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生活中那些发出高音或低音的物体,既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等好习惯,又能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第四课时基础题:1.作业内容(1)乐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其原理是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不同,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 ;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2)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其原理是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 ;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 。(3)下列属于打击乐器的是( )。A.二胡 B. 排箫 C.架子鼓(4)与排箫发声原理相同的乐器是( )。A.小提琴 B.腰鼓 C.笛子14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了解乐器发声的基本原理。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1.越强、越弱 2.越高、越低 3.C4.C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1)声音的强弱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2)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快慢,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3)二胡是靠拉琴弦振动发声,排箫是靠吹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架子鼓是靠敲击鼓面振动发声。(4)排箫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小提琴是靠弦的振动发声,腰鼓是靠鼓面振动发声,笛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的影响因素掌握情况。挑战题:1.作业内容晋代的祖逖(tì )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好友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咱们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知道“闻鸡起舞”中鸡的叫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入他们的耳朵里?152.时间要求:10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公鸡叫声通过空气传入他们的耳朵里。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公鸡叫声通过空气传入他们的耳朵里。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闻鸡起舞”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学习了成语的知识,又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科学知识,体现知识的融合。通过知识的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实践活动:1.作业内容试着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再与同学互评并改进。评价标准 自评 互评能演奏简单的乐曲外形美观制作精良改进: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能演奏简单的乐曲。 ☆☆☆外形美观、制作精良。 ☆☆☆有良好的改进建议。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设计制作小乐器步骤:设计-制作-测试-改进。16设计意图:学生按照制作步骤,自己动手制作完成一件小乐器,并同时能演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第五课时基础题:1.作业内容(1)声音可以在气体、 、 中传播。(2)声音在 中传播的速度最快,但太空中没有 ,因此声音不能在太空中传播。(3)下列三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 )。A、学生在操场做广播体操B、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C、游泳运动员在水中游泳(4)老师在前面讲课,坐在教室每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见老师声音,这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 )。A.四面八方 B.向上 C.向前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1.液体、固体 2.固体、空气 3.B4.A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17(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物质内部排列越紧密整齐,传播速度越快。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需要的介质,所以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需要的介质,所以不能传播声音。(4)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掌握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需要的介质,所以不能传播声音。挑战题:1.作业内容在古代的战争中,由于通信设备落后,士兵们时常利用伏地听声的方法听几里外的马蹄声,并判断敌人骑兵的多少和远近。“伏地听声”,你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2.时间要求:10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字迹书写工整。 ☆☆☆18参考答案或提示:马儿奔跑时,马蹄敲击地面,发出声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比空气中传播的要快。所以人们扒在地上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如果有声音传过来,就可以判断骑兵有多少和远近。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传播速度最慢。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伏地听声”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学习了词语的知识,又有声音的传播方面的科学知识,体现知识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知识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实践活动:1.作业内容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气体液体固体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列举事例合理。 ☆☆☆描述现象准确。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气体 人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液体 岸上的脚步声把水里的鱼吓跑。固体 将耳朵紧贴桌面,一手捂住另一只耳朵,用手轻敲桌面或用手摩擦桌面,可以清晰地听到敲桌声或摩擦声。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19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实践活动,课后继续进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生活中那些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既培养学生观察,及时记录等好习惯,又能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第六课时基础题:1.作业内容(1)噪声是指嘈杂、 的声音会妨碍人们休息、 和工作的声音。(2)为了减低噪声的影响,人们主要采取三种噪声控制方式,对 、噪声的传播路径、 进行隔离或防护。(3)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A.足球比赛时球迷加油的呼喊声。B.乐团中鼓手的敲鼓声。C.上课时和同桌轻声细语的闲聊声。(4)为了使学生在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的影响,采取下列哪种方法有效( )。A.每位学生都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教室周围种植绿植。C.教师上课声音小一些。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知道噪声产生的原理和防治噪声的方法。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字迹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或提示:1.刺耳、学习 2.噪声源、人耳接收处 3.C 4.B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20解析:(1)噪声是指嘈杂、刺耳的声音会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2)控制噪声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人耳接收处进行隔离或防护。(3)足球比赛需要热烈的氛围运动员因此更兴奋,乐队中的鼓手有节奏的演奏让人身心舒服,课堂上需要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4)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虽避免其他噪声干扰,同时也听不到老师讲课。在教室周围种植绿植,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影响。教师上课声音小一些,后排的同学听不清老师讲课内容。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噪声产生的原理和防治噪声的方法掌握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控制噪声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人耳接收处进行隔离或防护。挑战题:1.作业内容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这口钟太大了,他打算用锤子砸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你能说明“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是使用何种方法减弱噪声的影响?2.时间要求:10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字迹书写工整。 ☆☆☆21参考答案或提示:人耳接收处进行防护来减弱噪声的影响。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控制噪声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人耳接收处进行隔离或防护。偷盗者虽然堵住自己的耳朵,声音不能被他接收,但是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其他人都可以听到敲大钟的声音。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掩耳盗铃”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学习了成语的知识,又有噪声产生的原理和防治噪声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现知识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知识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实践活动:1.作业内容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制作一份保护听力的主题宣传海报。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海报设计有创意。 ☆☆☆海报文案设计好。 ☆☆☆布局合理、字迹工整。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解析:海报是一种宣传画,文字一般不多。图形、文字、色彩搭配要能突出保护听力主题,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保护听力的方式方法。设计意图: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将防治噪声知识和搜集资料、绘画、设计等技能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22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第三单元《声音》单元检测题班级: 姓名: 等级:一、脚踏实地(看你记得牢不牢。)1.如图 1,小铃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 而发声。2.如图 2,敲击音叉,音叉发声时乒乓球被弹起。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变强,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 1 图 23.声音可以在气体、 、固体中传播。月球上没有 ,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发出的声音。4.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 的强度。5.上音乐课唱歌时,有的同学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声音______。二、火眼金睛(试试选得对不对。)1.如图 3,八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不同量的水,用小棒敲击瓶子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决定声音高低不同的因素是( )。A.瓶子内水的高度B.瓶子和水C.瓶子内空气柱的高度图 3232.如图 4,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套在盒子上的皮筋,发出的声音( )不同。A.高低B.音质C.强弱3.下列三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 )。 图 4A.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 B.冰天雪地的北极 C.有浓雾的早晨4.敲大钟时,停止对大钟的敲击,大钟“余音未止”,主要原因(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依然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5.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A.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声 B.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 C.课堂上同桌小声说话三、明辨是非(判断能力强不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游泳时在水里听不到地面上的声音。 ( )2.当我们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面发出的声音就越强。 ( )3.人们说话声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 )4.我们不要长时间戴耳塞听音乐,这样对听力有影响。 ( )5.写作业时窗外很吵,可以把窗户关上并拉上窗帘来减弱噪声干扰。( )四、息息相关(连线连得好不好。)声音的产生 一鸣惊人声音的强弱 七步弹琴声音的高低 高山流水声音的传播 掩耳盗铃噪声的防治 隔墙有耳24五、实验探究(多个思路行不行。)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空缺部分填写完整。实验名称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实验器材 钢尺、刻度板1.如图 5,把钢尺紧按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的声音高低。图 52.如图 6,把钢尺紧按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的声音高低。实验过程图 63.如图 7,把钢尺紧按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的声音高低。图 7实验现象 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 ,声音越来越 。1.改变钢尺伸出的长度,每次按压的距离相同,其目的是保持振动问题讨论 幅度相同,来观察钢尺振动的 ,同时听钢尺发出的声音高低。2.实验表明,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其振动会越 ,音调也会越 。25(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对应学对应单元作 难 完成了 理 应序号 类型 来源业目标 解 解 用 度 时间1 填空 1 √ 易 改编2 填空 2 √ 易 改编3 填空 5 √ 易 改编4 填空 6 √ 易 改编5 填空 3 √ 中等 改编6 选择 3 √ 中等 改编7 选择 2 √ 易 原创 408 选择 5 √ 易 改编 分钟9 选择 1 √ 中等 选编10 选择 6 √ 易 原创11 判断 5 √ 易 原创12 判断 2 √ 易 改编13 判断 2 √ 易 原创14 判断 6 √ 易 原创15 判断 6 √ 易 原创16 连线 1、2、3、5、6 √ 中等 原创17 实验探究 3 √ 中等 原创26(三)评价设计一、脚踏实地1.振动2.变大3.液体 、空气4.噪声5.音调二、火眼金睛BCABC三、明辨是非×√√√√四、息息相关声音的产生 一鸣惊人声音的强弱 七步弹琴声音的高低 高山流水声音的传播 掩耳盗铃噪声的防治 隔墙有耳五、实验探究快、高、快慢、慢、低2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