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声音作业设计
一、 单元信息
基本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信息
科学 四年级 第一学期 粤教版 第 3 单元 声音
单元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组织方式
序 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课时
1 第 3 单元第 13 课 声音的产生
信息
2 第 3 单元第 14 课 声音的强弱
3 第 3 单元第 15 课 声音的高低
4 第 3 单元第 16 课 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5 第 3 单元第 17 课 声音的传播
6 第 3 单元第 18 课 生活中的噪声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学习内容 3~4 年级学习目标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
向传播。 个方向传播。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
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
2
弱发生改变。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护听
力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
固体中
产生 声音 可以在 传播
物体振动 液体中
变化
有
气体中
振幅 频率 噪声
大 小 快 慢
声 声 声 声
影 保
音 音 音 音
响 护
强 弱 高 低
与 听
防 力
控
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声音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能量板块中的的重要内容,本单元主要由声音的
产生,声音的强弱、高低,声音的传播,一些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以及声音对我们
的影响等知识组成。从声音产生到声音传播,再到声音(主要为噪声)对人的影
响,内容设置由浅入深。主要的活动有:观察与实验、设计与制作。学生要理解
的科学事实有:声音由振动产生,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声音可以在各种物质
中传播等。本单元每一课的活动都由不同的观察、实验及设计制作等活动组成,
由此培养学生讲证据、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三)学情分析
基础知识:本单元主要是围绕声音的产生、强弱、高低以及如何传播来引导
学生认识声音,从声音的传播方式认识到如何保护听力。
能力水平:声音有强弱和高低之分,这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四年级的学生
已经具备观察记录和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这
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
生活经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他们时刻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还
有部分同学有学习音乐的经历,这对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由于
声波的不可见,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间接方式
来观察,可以降低认知难度。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并尝试进行描述。能尝试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
2.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发生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知道声音有高低之分。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声音的高低变化。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对声音变化产生探究的兴趣。
4.能制作一个可以产生强弱、高低不同声音的小乐器。能按照一定步骤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对自己或他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6.能说出噪声的危害,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治的。通过观察和测量活动,了解身边的噪声现象。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愿意在宣传听力保护方面做出努力。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作业设计根据声音知识的特点,把成语故事和声音的科学知识融合
考察,学生既学到了成语故事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成语故事的记
忆和理解。作业依据分层练习思想分为三类,分别是:第一类基础题,它是以基
4
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达到“学会”的目的。第二类挑战
题,它是一个蕴含着声音方面知识的成语故事,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具有
创造性、灵活性,旨在培养学生归纳小结能力、表述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达
到“活用”的目的。第三类实践活动,它是教材中活动的延续,学生根据自己的
学习情况和能力来完成。
本单元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题目类型设置有,填空、选择、简答、实践活动
等。基础题以填空、选择的形式呈现,有四题可选,填空题和选择题各任做一题。
挑战题以简答的形式呈现,一题必做。实践活动以完成实验探究或调查活动表格
形式呈现,一题选做。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基础题:
1.作业内容
(1)物体发声时都在 ,停止 时,声音也就停止,说明了声音是
由物体 产生的。
(2)锣鼓喧天,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 产生的。
(3)下列属于气体振动发声的是( )
A.哗哗的流水声 B.朗朗的读书声 C.隆隆的炮声
(4)停止敲锣时,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主要是因为( )
A.我们耳朵的感觉还要延续一会儿
B.锤的敲击虽然停止了,但是锣本身的振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C.声音传入人耳需要一段时间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5
评价指标 水平
掌握声音产生的原理。 ☆☆☆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1.振动、振动、振动。 2.振动 3.C4.B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哗哗的流水声是水在振动发声,朗朗的读书声是人的声带振动发声,隆隆的炮声是火药爆炸后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声。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停止敲锣后,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是因为锣的振动还在继续。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理掌握情况。
挑战题:
1.作业内容
大佛寺石琴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大佛寺阁右侧的一条上山石道中,脚踩上去,会发出悠扬婉转,类似古琴的声音,其中以两侧岩壁最高处的七级石阶发声最响。古人称为“七步弹琴”,为什么脚踩上去会有声音产生呢?
2.时间要求:10 分钟
6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当石阶受到脚的作用力时,石阶振动发声。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脚踏石阶,石阶振动而发声,再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里。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七步弹琴”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
学习了成语的知识,又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知识,体现知识的融合。
通过学科间的知识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
实践活动:
1.作业内容
你能利用身边常见物体设计实验,并观察物体发出声音及声音停止时的现
象。
发声物体 发声时的现象 停止发声时的现象
我的发现:
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寻找发声物体合理。 ☆☆☆
描述实验现象准确。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
7
发声物体 发声时的现象 停止发声时的现象
扬声器上放轻小物 当通电发声时,轻小 当断电停止发声时,
体。 物体弹起,跳动。 轻小物体静止。
空杯口套上一层薄 大声对着薄膜说话, 停止说话时,盐粒静
膜,在薄膜上撒上 盐粒跳起。 止。
少许盐粒。
我的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
也停止。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利用身边常见物体设计实验来验证物体发出声音及声音
停止时的现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第二课时
基础题:
1.作业内容
(1)物体产生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 大小有关。
(2)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则产生的声音 ;鼓面振动的幅度 ,则产
生的声音弱。
(3)下列声音最强的一项是( )。
A. 书声朗朗 B. 无声无息 C. 响彻云霄
(4)下列情况中不需要把声音音量变大的是( )
A. 发表广场演讲 B.考试时 C.跟老年人交谈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掌握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有关。 ☆☆☆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字迹书写工整。 ☆☆☆
8
参考答案或提示:1.幅度 2.强、小 3.C 4.B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1)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3)读书声大约在 50-60 分贝;安静的环境大约在 10-20 分贝;响彻云霄超过 100 分贝。
(4)因为广场比较开阔,聚集的人较多,为了使人们听清楚演讲内容,需要把声音音量变大;考试时考生需要安静的思考环境,不需要把声音音量变大;老年人听力下降,和他们交流时需要把声音音量变大。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掌握情况。
挑战题:
1.作业内容
春秋时,齐威王沉湎酒色,三年不理朝政,国内混乱不堪。才子淳于髡(k
ūn)知道齐威王爱猜谜语,就觐见说王宫里住着一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齐威王
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勤于朝政,
励精图治,国威大振。你知道“一鸣惊人”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说明的是声音的哪
个特征?
9
2.时间要求:10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声音强弱。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描述声音的特性有强弱、高低、音色等,“一鸣惊人”含有"一下子就
使大家全都听到"的意思,反映声音强度比较大。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一鸣惊人”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
学习了成语知识,又有声音的特性之一声音的强弱这个科学知识点,体现知识的
融合。通过学科间的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
实践活动:
1.作业内容
实验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通过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跳动的高度。
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
10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参加实践活动积极性。 ☆☆☆
观察实验现象合理,得出实验结论正确。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鼓面振动幅度大,产生的声音强;鼓面的振动幅度小,产生的声音弱。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实践活动,课后继续进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影响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等能力,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第三课时
基础题:
1.作业内容
(1)琴弦振动的越 ,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琴弦振动的越 ,发出的
声音就越低。
(2)空试管越长,向管口吹起,发出的声音越 ;空试管越短,向管口
吹起,发出的声音越 。
(3)一边往杯子中加水,一边敲击杯子上部的杯壁,杯子发出的声音会
( )。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低 C.声音高低不变
(4)橡皮筋拉的越紧,拨动发出的声音( )。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11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掌握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快慢。 ☆☆☆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1.快、慢 2.低、高 3.B4.A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1)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2)吹试管发声是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的长短决定声音的高低,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空气柱越长,越不容易振动,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3)敲击装水的玻璃杯发声是杯子振动产生的,水越多越不容易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声音的高低由物体的振动快慢决定,橡皮筋越紧,越容易振动,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考察学生对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快慢的理解。
挑战题:
1.作业内容
《高山流水》 ,汉族古琴曲。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
擅长于听音辨意。俞伯牙用琴曲抒发攀登高山。钟子期便说,好啊,象泰山一样
巍峨。俞伯牙用琴曲表现流水,钟子期便说,好啊,多么浩浩荡荡的江河啊!总
之,俞伯牙在琴曲中寄托什么,钟子期全能了解。从此,两个人便成了知心朋友。
后来钟子期死,俞伯牙痛失知音,从此不再弹琴。你知道“高山流水”中表现巍
峨的大山、澎湃的江河是用高音还是低音?
12
2.时间要求:10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高音。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
声音越低。一般演奏古筝时,表现高山的雄伟和江河的澎湃气势时,手指拨动琴
弦刚健有力,琴弦振动越快,琴声音调越高。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高山流水”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
学习了成语的知识,又有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快慢的科学知识,体现知识
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
实践活动:
1.作业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可以用来做实验探究。如果我们要做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你能找到哪些物品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参照下面实验记录单,完成你的发现。
实验名称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实验器材 吸管、剪刀
1.找一根吸管,将一端压扁。
实验过程 2.用剪刀将吸管压扁端斜着剪掉两边。
3.吹压扁端吸管的同时,逐渐剪短吸管另一端,听吸管发出声音
的高低情况。
实验现象 吸管较长时,吹出声音较低;吸管被剪短过程中,吹出的声音逐
渐变高;吸管较短时,吹出的声音较高。
实验结论 吹吸管发声是里面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吸管越长,空气柱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吸管越短,空气柱振动快,声音也就越高。
13
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参加实践活动积极性。 ☆☆☆
寻找生活中发声物体符合题目要求。 ☆☆☆
字迹书写工整。 ☆☆☆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发出高音的物体通常是薄的、细的、短的、紧的,而发出低音的物体
通常是厚的、粗的、长的、松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生活中那些发出高音或低音的物体,既
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等好习惯,又能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第四课时
基础题:
1.作业内容
(1)乐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其原理是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不同,物体
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 ;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
(2)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其原理是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物体振动
越快,发出的声音 ;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 。
(3)下列属于打击乐器的是( )。
A.二胡 B. 排箫 C.架子鼓
(4)与排箫发声原理相同的乐器是( )。
A.小提琴 B.腰鼓 C.笛子
14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了解乐器发声的基本原理。 ☆☆☆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1.越强、越弱 2.越高、越低 3.C4.C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1)声音的强弱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快慢,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3)二胡是靠拉琴弦振动发声,排箫是靠吹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架子鼓是靠敲击鼓面振动发声。
(4)排箫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小提琴是靠弦的振动发声,腰鼓是靠鼓面振动发声,笛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的影响因素掌握情况。
挑战题:
1.作业内容
晋代的祖逖(tì )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
气孩子。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一次,半
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好友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
叫了吗?咱们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
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
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知
道“闻鸡起舞”中鸡的叫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入他们的耳朵里?
15
2.时间要求:10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公鸡叫声通过空气传入他们的耳朵里。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公鸡叫声通
过空气传入他们的耳朵里。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闻鸡起舞”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
学习了成语的知识,又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科学知识,体现知识的融合。通
过知识的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
实践活动:
1.作业内容
试着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再与同学互评并改进。
评价标准 自评 互评
能演奏简单的乐曲
外形美观
制作精良
改进:
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能演奏简单的乐曲。 ☆☆☆
外形美观、制作精良。 ☆☆☆
有良好的改进建议。 ☆☆☆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设计制作小乐器步骤:设计-制作-测试-改进。
16
设计意图:学生按照制作步骤,自己动手制作完成一件小乐器,并同时能演
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增强自
信心。
第五课时
基础题:
1.作业内容
(1)声音可以在气体、 、 中传播。
(2)声音在 中传播的速度最快,但太空中没有 ,因此声音不能在
太空中传播。
(3)下列三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 )。
A、学生在操场做广播体操
B、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
C、游泳运动员在水中游泳
(4)老师在前面讲课,坐在教室每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见老师声音,这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 )。
A.四面八方 B.向上 C.向前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1.液体、固体 2.固体、空气 3.B4.A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17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物质内部排列越紧密整齐,传播速
度越快。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太空中没
有传播声音的需要的介质,所以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太空中没有
传播声音的需要的介质,所以不能传播声音。
(4)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
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掌握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
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需
要的介质,所以不能传播声音。
挑战题:
1.作业内容
在古代的战争中,由于通信设备落后,士兵们时常利用伏地听声的方法听几里外的马蹄声,并判断敌人骑兵的多少和远近。“伏地听声”,你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
2.时间要求:10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
字迹书写工整。 ☆☆☆
18
参考答案或提示:马儿奔跑时,马蹄敲击地面,发出声音,声音可以在固体
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比空气中传播的要快。所以人们扒在地上把耳朵贴在地面
上听,如果有声音传过来,就可以判断骑兵有多少和远近。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
同,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传播速度最慢。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伏地听声”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
学习了词语的知识,又有声音的传播方面的科学知识,体现知识的融合。通过学
科间的知识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
实践活动:
1.作业内容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气体
液体
固体
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列举事例合理。 ☆☆☆
描述现象准确。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
气体 人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液体 岸上的脚步声把水里的鱼吓跑。
固体 将耳朵紧贴桌面,一手捂住另一只耳朵,用手轻敲桌面或
用手摩擦桌面,可以清晰地听到敲桌声或摩擦声。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9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实践活动,课后继续进行,学生通过各种
途径来获取生活中那些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既培养学生观察,及时记录等
好习惯,又能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
增强自信心。
第六课时
基础题:
1.作业内容
(1)噪声是指嘈杂、 的声音会妨碍人们休息、 和工作的声音。
(2)为了减低噪声的影响,人们主要采取三种噪声控制方式,对 、噪
声的传播路径、 进行隔离或防护。
(3)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
A.足球比赛时球迷加油的呼喊声。
B.乐团中鼓手的敲鼓声。
C.上课时和同桌轻声细语的闲聊声。
(4)为了使学生在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的影响,采取下列哪种方法有效
( )。
A.每位学生都戴上防噪声耳罩 。
B.在教室周围种植绿植。
C.教师上课声音小一些。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知道噪声产生的原理和防治噪声的方法。 ☆☆☆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字迹书写工整。 ☆☆☆
参考答案或提示:1.刺耳、学习 2.噪声源、人耳接收处 3.C 4.B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20
解析:(1)噪声是指嘈杂、刺耳的声音会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2)控制噪声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人耳接收
处进行隔离或防护。
(3)足球比赛需要热烈的氛围运动员因此更兴奋,乐队中的鼓手有节奏的演奏让人身心舒服,课堂上需要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
(4)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虽避免其他噪声干扰,同时也听不到老师讲课。在教室周围种植绿植,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影响。教师上课声音小一些,后排的同学听不清老师讲课内容。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目题,它是以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噪声产生的原理和防治噪声的方法掌握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控制噪声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人耳接收处进行隔离或防护。
挑战题:
1.作业内容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这口钟太大了,他打算用锤子砸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你能说明“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是使用何种方法减弱噪声的影响?
2.时间要求:10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答案观点正确、表述完整。 ☆☆☆
能简单描述成语故事内容。 ☆☆☆
字迹书写工整。 ☆☆☆
21
参考答案或提示:人耳接收处进行防护来减弱噪声的影响。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控制噪声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人耳接收
处进行隔离或防护。偷盗者虽然堵住自己的耳朵,声音不能被他接收,但是声音
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其他人都可以听到敲大钟的声音。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通过介绍“掩耳盗铃”成语故事,既从故事中
学习了成语的知识,又有噪声产生的原理和防治噪声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现知识
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知识融合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
实践活动:
1.作业内容
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制作一份保护听力的主题宣传海报。
2.时间要求:时间不限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海报设计有创意。 ☆☆☆
海报文案设计好。 ☆☆☆
布局合理、字迹工整。 ☆☆☆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解析:海报是一种宣传画,文字一般不多。图形、文字、色彩搭配要能突出保护听力主题,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保护听力的方式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将防治噪声知识和搜集资料、绘画、设计等技能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2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第三单元《声音》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脚踏实地(看你记得牢不牢。)
1.如图 1,小铃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 而
发声。
2.如图 2,敲击音叉,音叉发声时乒乓球被弹起。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
出声音变强,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
变”)。
图 1 图 2
3.声音可以在气体、 、固体中传播。月球上没有 ,宇航员在月
球上听不到对方发出的声音。
4.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 的强度。
5.上音乐课唱歌时,有的同学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
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声音______。
二、火眼金睛(试试选得对不对。)
1.如图 3,八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不同量的水,用小棒敲击瓶子会发出高低
不同的声音,决定声音高低不同的因素是( )。
A.瓶子内水的高度
B.瓶子和水
C.瓶子内空气柱的高度
图 3
23
2.如图 4,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套在盒子上的皮筋,发出的声音( )不同。
A.高低
B.音质
C.强弱
3.下列三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 )。 图 4
A.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 B.冰天雪地的北极 C.有浓雾的早晨
4.敲大钟时,停止对大钟的敲击,大钟“余音未止”,主要原因(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依然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5.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
A.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声 B.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 C.课堂上同桌小声说话
三、明辨是非(判断能力强不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游泳时在水里听不到地面上的声音。 ( )
2.当我们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面发出的声音就越强。 ( )
3.人们说话声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 )
4.我们不要长时间戴耳塞听音乐,这样对听力有影响。 ( )
5.写作业时窗外很吵,可以把窗户关上并拉上窗帘来减弱噪声干扰。( )
四、息息相关(连线连得好不好。)
声音的产生 一鸣惊人
声音的强弱 七步弹琴
声音的高低 高山流水
声音的传播 掩耳盗铃
噪声的防治 隔墙有耳
24
五、实验探究(多个思路行不行。)
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实验名称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实验器材 钢尺、刻度板
1.如图 5,把钢尺紧按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
发出的声音高低。
图 5
2.如图 6,把钢尺紧按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的声音高低。
实验过程
图 6
3.如图 7,把钢尺紧按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的声音高低。
图 7
实验现象 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 ,声音越
来越 。
1.改变钢尺伸出的长度,每次按压的距离相同,其目的是保持振动
问题讨论 幅度相同,来观察钢尺振动的 ,同时听钢尺发出的声音高低。
2.实验表明,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其振动会越 ,音调
也会越 。
25
(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对应学
对应单元作 难 完成
了 理 应
序号 类型 来源
业目标 解 解 用 度 时间
1 填空 1 √ 易 改编
2 填空 2 √ 易 改编
3 填空 5 √ 易 改编
4 填空 6 √ 易 改编
5 填空 3 √ 中等 改编
6 选择 3 √ 中等 改编
7 选择 2 √ 易 原创 40
8 选择 5 √ 易 改编 分钟
9 选择 1 √ 中等 选编
10 选择 6 √ 易 原创
11 判断 5 √ 易 原创
12 判断 2 √ 易 改编
13 判断 2 √ 易 原创
14 判断 6 √ 易 原创
15 判断 6 √ 易 原创
16 连线 1、2、3、5、6 √ 中等 原创
17 实验探究 3 √ 中等 原创
26
(三)评价设计
一、脚踏实地
1.振动
2.变大
3.液体 、空气
4.噪声
5.音调
二、火眼金睛
B
C
A
B
C
三、明辨是非
×
√
√
√
√
四、息息相关
声音的产生 一鸣惊人
声音的强弱 七步弹琴
声音的高低 高山流水
声音的传播 掩耳盗铃
噪声的防治 隔墙有耳
五、实验探究
快、高、快慢、慢、低
27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