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九课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丝绸、陶瓷等领域的科技成就。2.掌握我国古代技术创新的独特性。3.理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原因。4.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教学重点:1.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丝绸、陶瓷等领域的成就。2.我国古代技术创造的独特性。教学难点:感悟我国古代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勤劳智慧。课前准备:1.PPT课件。2.展示青铜器、丝绸、陶瓷等实物或图片。3.与古代科技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素材。4.练习本和笔。学情背景:本节课适用于小学五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了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包括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丝绸、陶瓷等领域的成就,以及古代科技的独特性和发展原因。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代科技,你们知道什么是科技吗?学生:科技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一切利用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技术和方法。教师:非常好!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丝绸、陶瓷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将一起走进博物馆,了解我国古代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勤劳智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科技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二、呈现(15分钟)教师: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这是一件青铜器,你们知道青铜器是什么吗?学生:青铜器是指用铜和锡合金制成的器物。教师:非常好,青铜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科技成就。除了青铜器,我国在丝绸、陶瓷等领域也有很多的成就。请看这张图片,这是一件丝绸制品,你们知道丝绸是怎么制成的吗?学生:丝绸是由蚕茧中的丝绸线经过加工后制成的。教师:非常好!我们的古人非常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如蚕茧中的丝绸线,经过加工后制成了美丽的丝绸制品。请看这张图片,这是一件陶瓷制品,你们知道陶瓷是怎么制成的吗?学生:陶瓷是指用黏土等天然材料经过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器物。教师:非常好!我们的古人善于利用天然材料,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了美丽的陶瓷制品。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科技的突出成就。【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等方式,直观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丝绸、陶瓷等领域的成就,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三、探究(15分钟)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我国古代科技的独特性。请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我国古代科技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我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古代科技的独特性和发展原因。教师:同学们,你们对古代科技的独特性和发展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请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你们的思考和发现。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技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和我国古代科技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四、总结(5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丝绸、陶瓷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了解了古代科技的独特性和发展原因。古代科技所展现出的勤劳智慧和民族自豪感,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古代科技所展现出的勤劳智慧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五、作业(5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可以自选一种古代科技成就,撰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古代科技的理解和认识。作业下节课交,可以手写或者打印。【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对古代科技的理解和认识。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学生的发言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课堂互动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