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标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教学目标】素 养 目 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结果、意义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历史解释)3.了解长征的艰难过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召开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起来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探究新知(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2. 长征原因: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3.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4.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5.遵义会议的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点拨:遵义会议前,红军在“左”倾错误的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使党中央和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转到抗日的前线,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二)过雪山草地1.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2. 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3.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合作探究: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教师点拨: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疾病;还缺少粮食给养等。(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2.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2.红军长征的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合作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其内涵是什么?教师点拨: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长征的历史,我们知道了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我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它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板书设计】【当堂演练】( D )1.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曾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价是基于A.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 B.长征实现了中共伟大的战略大转移目标C.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D.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是长征的主旋律( B )2.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34年至1937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A.国民革命的失败B.长征中的巨大损失C.抗日战争的爆发D.中共犯了右倾错误( B )3.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常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总负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A.使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B.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C.使中国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4.电影《半床棉被》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给贫穷的老人。影片内容体现的长征精神是A.革命英雄主义 B.不怕艰难险阻 C.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D.军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下,中共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在中共的组织和推动下,中国的工人运动开始掀起第一次高潮。从华北到华中,从江西到香港,全国很多地区都爆发了工人运动。尽管受到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威胁,工人运动仍然持续长达13个月之久。 ——摘编自林木《中共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材料二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历练。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在军事上主张面对敌人以阵地战的方式处处设防,这一决策造成了长征初期党和红军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困境,中共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总结斗争经验,集中全力纠正错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开始重新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一路声东击西,党和红军很快重新获得战斗的主动权,最终挽救了中国革命。——摘编自张树军《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的原因。(2分)概括中国工人运动掀起第一次高潮的表现。(2分)原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2分)表现:全国很多地区都爆发了工人运动,工人运动持续长达13个月之久。(2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遵义会议召开前后中央作战方式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中共党史上的重要意义。(4分)变化: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作战方式是阵地战,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共中央作战方式是运动战。(2分)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分)【课后反思】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