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
素 养 目 标 1.运用课本中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和取得初步胜利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历史解释)
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理解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探究新知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合作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教师点拨: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2.1919年,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合作探究: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运动的主导力量、中心有什么变化?
教师点拨:除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运动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合作探究:五四运动的结果如何?
教师点拨: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合作探究: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教师点拨:学生以拳拳爱国之心发起了五四运动,他们希望中国走向独立进步,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伟大旗帜和封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五四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1919年成为了记忆的永恒,那个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的年代,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一场精神日出照亮了20世纪以后的中国,那是一个少年的中国。
合作探究:我们又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呢?
教师点拨: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结合起来,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实现自身最大的人生价值。
三、课堂小结
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它蕴含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板书设计】
【当堂演练】
( D )1.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虽然他们无一兵一卒,但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A.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 B.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彰显了人民群众团结的力量
( D )2.1919年6月12日,《晨报》一篇报道写道:“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迁延不决,演成实事,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恐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这表明了五四运动时期
A.学生是领导斗争的力量 B.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C.传播新思想是主要任务 D.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 D )3.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主要强调了五四运动
A.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
( C )4.有学者指出,不仅五四运动涉及、影响了当时中国各个阶层之社会公众,而且五四精神旨趣也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点上,它既关照了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愿望,又辐射、触及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部课题。这揭示出五四运动
A.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诉求 B.凝聚了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C.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D.从根本上改造了中国社会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编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并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4分)
目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2分)核心精神:爱国主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这一新革命方法的得出是吸取了哪些革命的经验教训?(4分)
方法:依靠下层人民,走俄国人的道路。(2分)
革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出发往民间去”以及对中国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原因: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2分)
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有哪些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2分)
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2分)
【课后反思】
四运动是本教材中重要的一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示大量的各种史料,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自己解读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的重要能力,同时注重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和空间,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科学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使得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