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
福建省三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
10.(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②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节选自《论语 子张》)
【注】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B.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C.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D.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张弛有致的治国和处事方法。
B.宫墙,指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
C.仞,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数仞墙”比喻学问高深。
D.日月,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后世甚至有人称孔子为代天发令的天铎,极尽美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道,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是不是流传下来,要看人的力量。
B.子贡说自己是远不及孔子的。他说的这个语言非常的善巧,耐人寻味。
C.子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是亲身受到过孔子的长期熏陶,是不可能对孔子有如此确切的比喻和心理感受的。
D.孔子在生前就受到了弟子们非常崇高的评价与景仰,所以当有人诋毁孔子的时候,弟子们就会自觉地站出来为老师辩护。
(二)(24分)
11.(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论
苏轼
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②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③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④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蔽,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⑤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观其A所以微见B其意者C皆圣贤相D与警戒之义E而世不察F以为鬼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的“见”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词义不同。
B.“匹夫见辱”“以匹夫之力”两句中的“匹夫”词义不同。
C.祖父的祖父称为“高祖”,与之对应的亲属称玄孙。“高祖”也可用于皇帝的庙号,文中指刘邦。
D.“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的“王”意思是称王,与《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的“王”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堪称大勇的人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所以他们能够做到遇事不惊、镇定从容,忍辱负重、不愠不怒。
B.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但对他不能像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不能像荆轲、聂政那样勇于献身深感惋惜。
C.张良做奴仆、婢妾那样的低贱事都不发怒责怪,能忍耐的心态正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怕、项羽也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
D.作者和司马迁对张良形貌的看法不一样,但对他的品质都给予了肯定,本文充分肯定了张良的志向气概和忍耐沉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③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5)请指出并简析③④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忍小忿而就大谋”。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且夫苏秦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B.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C.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D.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府:谓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域,原指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一词就出自本文。后指四川。
B.“并诸侯”的“并”指合在一起,如吞并、兼并、归并,与《过秦论》“并吞八荒”的“并”相同。
C.文章:“文”指“纹路、纹样”,“章”原指“外表”,后指文字所描绘出来的事物图样,文中指礼乐法度。
D.廊庙:殿下屋和太庙,代指国家边境上的要塞,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劝说秦惠王的话,旨在摆出秦国的有利条件,有四塞之固,民富国强,兵精粮足,希望秦王能用他来完成这个伟业。
B.秦惠王用毛羽未丰、时机尚未成熟加以推辞。苏秦在秦国很不得意,貂裘破损,床头金尽。归家之后,又受尽家人白眼。
C.苏秦归家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引锥刺股,发奋苦读。一年之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可以出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D.苏秦复出后,和赵王相谈甚欢,他依然用“连横”之策游说赵王,取得了成功,终于能够由布衣而为卿相,左右时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
(2)(苏秦)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万章问曰:“孔子于卫主雍睢,于齐主寺人脊环,有诸?”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仇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之以礼,退之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雍睢与寺人脊环,是无命也。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过宋,是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之,观近臣,以其所为之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如孔子主雍睢与寺人脊环,何以为孔子乎!”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而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积而不肆,大道屈而不伸,海内不蒙其化,群生不被其恩。故喟然叹曰:“而有用我者,则吾其为东周乎。”
(节选自《说苑·至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B.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C.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D.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诸”与“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两句的“诸”字含义相同。
B.微服,常指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文中孔子改换衣装是为避免遭遇危险。
C.“无定处”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的“处”字含义不同。
D.“而道不行”与“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两句的“道”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共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他很大度地不打算去寻找,认为获得这张弓的仍是楚国人,孔子却认为楚共王格局还不够高,不应局限于楚国内部。
B.万章向孟子求证孔子当年在卫、齐两国时住处的传闻是否属实,孟子加以否定,并告诉万章,孔子依据礼和义而进退,不会刻意去追求富贵。
C.孔子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希望能使天下的百姓都各得其所,但他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居无定所,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
D.孔子胸襟广大如天覆大地,他拥有仁慈圣明的品德,对世俗污浊深感痛惜;他长叹说,如果有人能重用自己,自己一定能成为东周的达官显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
②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4.孔子对日食和地震发出感慨,他想表达什么意思?请简要分析。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支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B.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C.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D.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4分)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戎。(4分)
18,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福建省宁德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小题。
江秉之,字玄叔,济阳考城人也,祖逌,晋太常。父纂,给事中。秉之少孤,弟妹七人,并皆幼稚,抚育姻娶,罄其心力。初为刘穆之丹阳前军府参军。高祖督徐州,转主簿,仍为世子中军参军。宋受禅,随例为员外散骑侍郎,补太子詹事丞。少帝即位,入为尚书都官郎,出为永世、乌程令,以善政著名东土。征建康令,为治严察,京邑肃然。殷景仁为领军,请为司马。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宋世唯顾觊之亦以省务著绩,其余虽复刑政修理,而未能简事。以在县有能,迁补新安太守。
元嘉十二年,转在临海,并以简约见称。所得禄秩,悉散之亲故,妻子常饥寒。人有劝其营田,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在郡作书案一枚,及去官,留以付库。
其后晋寿太守郭启玄亦有清节,卒官。元嘉二十八年,诏曰:“故绥远将军、晋寿太守郭启玄往衔命虏庭,秉意不屈,受任白水,尽勤靡懈,公奉私饩,纤毫弗纳,布衣蔬食,饬躬惟俭。故超授显邦,以甄廉绩。而介诚苦节,终始匪贰,身死之日,妻子冻馁,志操殊俗,良可哀悼。可赐其家谷五百斛。”
史臣曰:夫善政之于民,犹良工之于埴也,用功寡而成器多。汉世户口殷盛,刑务简阔,郡县治民,无所横扰,劝赏威刑,事多专断。尺一诏书①,希经邦邑,龚、黄之化②,易以有成。降及晚代,情伪繁起,民减昔时,务多前世,立绩垂风,艰易百倍。若以上古之化,治此世之民,今吏之良,抚前代之俗,则武城弦歌③,将有未暇;淮阳卧治④,如或可勉。未必今才陋古,盖化有淳薄也。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五十二·良吏》
【注】:①尺一诏书,亦称尺一牍、尺一板。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所以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②龚、黄之化,西汉著名循吏龚遂、黄霸两人都认为治国以德政教化为先,以刑罚制裁为辅。③武城弦歌,孔子的学生子游出任武城宰,以弦歌礼乐教化百姓。④淮阳卧治,汲黯治理淮阳郡,善于抓大事而不究小节,因其老病,汉武帝特许他躺在郡阁中治理。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B.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C.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D.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姻,指男方的父亲,引申为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如《鸿门宴》中“约为婚姻”意为结为亲家。
B.受禅,即接受禅让,指在王朝更迭中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又称“封禅”,但与“践祚”不同。
C.“犹良工之于埴也”与《老子四章》“埏埴以为器”两句中的“埴”字意思相同。
D.“郡县治民,无所横扰”与《兼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两句中的“治”字意思相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秉之对年幼的弟妹尽心竭力,抚育其长大成人,有长兄风范;为官清廉,不忘周济亲友;治县有能,被提拔为太守。
B.江秉之在京都所在地担任县令,任职期间,执法严格,明察善辨,以简御繁,把京畿一带治理得井然有序,清平无事。
C.郭启玄奉命出使虏地,秉持意向而不屈从;担任白水太守时,勤于政务丝毫不懈怠;修身正己,志气节操不同于流俗。
D.江秉之、郭启玄都有清廉节俭的品格,但史臣叙述的侧重点并不同,前者重述其为政治理才能,后者重展现其节操品质。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有劝其营田,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4分)
(2)而介诚苦节,终始匪贰,身死之日,妻子冻馁,志操殊俗,良可哀悼。(4分)
18.结尾史臣认为古代良吏易得,后代良吏难为,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文言文阅读
福建省三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
10.(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②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节选自《论语 子张》)
【注】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B.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C.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D.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张弛有致的治国和处事方法。
B.宫墙,指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
C.仞,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数仞墙”比喻学问高深。
D.日月,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后世甚至有人称孔子为代天发令的天铎,极尽美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道,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是不是流传下来,要看人的力量。
B.子贡说自己是远不及孔子的。他说的这个语言非常的善巧,耐人寻味。
C.子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是亲身受到过孔子的长期熏陶,是不可能对孔子有如此确切的比喻和心理感受的。
D.孔子在生前就受到了弟子们非常崇高的评价与景仰,所以当有人诋毁孔子的时候,弟子们就会自觉地站出来为老师辩护。
(二)(24分)
11.(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论
苏轼
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②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③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④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蔽,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⑤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观其A所以微见B其意者C皆圣贤相D与警戒之义E而世不察F以为鬼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的“见”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词义不同。
B.“匹夫见辱”“以匹夫之力”两句中的“匹夫”词义不同。
C.祖父的祖父称为“高祖”,与之对应的亲属称玄孙。“高祖”也可用于皇帝的庙号,文中指刘邦。
D.“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的“王”意思是称王,与《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的“王”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堪称大勇的人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所以他们能够做到遇事不惊、镇定从容,忍辱负重、不愠不怒。
B.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但对他不能像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不能像荆轲、聂政那样勇于献身深感惋惜。
C.张良做奴仆、婢妾那样的低贱事都不发怒责怪,能忍耐的心态正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怕、项羽也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
D.作者和司马迁对张良形貌的看法不一样,但对他的品质都给予了肯定,本文充分肯定了张良的志向气概和忍耐沉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③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5)请指出并简析③④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忍小忿而就大谋”。
10.【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1)句意:拿房屋的围墙作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可以直接望见墙内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丈,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华美和房舍的富丽。
“赐之墙”是“及肩”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赐”前面断开,排除AB;“夫子之墙”是“数仞”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2)B.“宫墙,指王宫的围墙”错误,“宫墙”也指普通的围墙,并非专指王宫的围墙。
故选B。
(3)A.“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是不是流传下来,要看人的力量”错误。由“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可知,子贡的意思是说文武之道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仍然在人间流传着。
故选A。
答案:
(1)D
(2)B
(3)A
参考译文:
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就存在人间。贤能的人能够认识到它的大旨,不贤能的人只能知道它的枝节。没有地方不存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哪里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呀?”
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贤能。”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子贡道:“拿房屋的围墙作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可以直接望见墙内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丈,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华美和房舍的富丽。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那么,武叔先生的话,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贤者,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就像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即使有人要与太阳和月亮决绝,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
【点评】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二)(24分)
11.【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
【解答】(1)句意: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都具有圣人贤士相互警戒的道理。世人不详加考察,把那老人当作神仙鬼怪。“者”助词,表停顿,故C处需要断句:“而”连词,表转折,引出下面分句,故E处需要断句;“以为鬼物”为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可独立成句,故F需要断句。
故选CEF。
(2)A.“词义不同”错。“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的“见”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词义相同,均为通假字,通“现”,显现。句意: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自我显现的人不明智。
B.“匹夫”,普通人/一个人/句意:普通人一旦被侮辱/以他个人的力量/正确。“折”,折辱/断。句意: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一般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原因是用刀子去砍断骨头。
C.正确。
D.正确。“王”,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句意: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
故选A。
(3)B.“不能像荆轲、聂政那样勇于献身深感惋惜”错。原文“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意思是说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故选B。
(4)①其主:指“郑国国君”;下人:委屈自己对人谦让;信用:使动用法,让……信任并为他所用。译文:郑国国君能够这样屈己尊人(委屈自己对人谦让),一定能获得郑国百姓的信任(一定能够让郑国百姓信任并愿意为他效力)。
②安:安然;持:持守;兆:显露迹象;泮:分离;微:细微。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局面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③譬之如:好像;攻:治疗;所自起:产生的根源;攻:医治。译文:(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5)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列举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刘邦“养其全锋而待其蔽”等善于隐忍的正面事例,列举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事例,通过对比论证阐明“忍小忿而就大谋”。
答案:
(1)CEF
(2)A
(3)B
(4)①郑国国君能够这样屈己尊人(委屈自己对人谦让),一定能获得郑国百姓的信任(一定能够让郑国百姓信任并愿意为他效力)。
②事物安然未生变的局面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③(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5)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列举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刘邦“养其全锋而待其蔽”等善于隐忍的正面事例,列举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事例,通过对比论证阐明“忍小忿而就大谋”。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一旦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有堪称大勇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别人侮辱而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都具有圣人贤士相互警戒的道理。世人不详加考察,把那老人当作神仙鬼怪,也太不正确了。而且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兵书上。在韩国已灭亡、秦国强盛时,秦王嬴政用刀、锯、鼎、镬的酷刑残酷迫害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且夫苏秦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B.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C.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D.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府:谓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域,原指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一词就出自本文。后指四川。
B.“并诸侯”的“并”指合在一起,如吞并、兼并、归并,与《过秦论》“并吞八荒”的“并”相同。
C.文章:“文”指“纹路、纹样”,“章”原指“外表”,后指文字所描绘出来的事物图样,文中指礼乐法度。
D.廊庙:殿下屋和太庙,代指国家边境上的要塞,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劝说秦惠王的话,旨在摆出秦国的有利条件,有四塞之固,民富国强,兵精粮足,希望秦王能用他来完成这个伟业。
B.秦惠王用毛羽未丰、时机尚未成熟加以推辞。苏秦在秦国很不得意,貂裘破损,床头金尽。归家之后,又受尽家人白眼。
C.苏秦归家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引锥刺股,发奋苦读。一年之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可以出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D.苏秦复出后,和赵王相谈甚欢,他依然用“连横”之策游说赵王,取得了成功,终于能够由布衣而为卿相,左右时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
(2)(苏秦)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11.D D.“代指国家边境上的要塞”错误。两句中的“廊庙”,都指朝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句意: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
12.D D.“他依然用‘连横’之策游说赵王”错误。文中提及“约从散横”,应是“合纵”之策。
13.(1)于是在晚上取出(打开)藏书,摆出(陈列)几十个书箱,找到一部姜太公写的叫做《阴符》的谋略(书)。
(2)(苏秦)在朝廷上游说各国诸侯,堵塞各国的大臣之口,天下没有人能抗衡他。
((1)“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发”,取出;“陈”,陈列;(2)“廷”,名词用作状语,在朝廷上;“杜”,堵塞、堵住;“伉”,通“抗”,抗衡;“莫之能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能伉之”。)
参考译文:
苏秦开始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道:“大王的国家,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而富足,拥有战车万辆,精兵百万,良田纵横千里,粮食储备丰富,地理形势便于攻守,这真是人们所说的天然府库,是天下的强国啊!凭着大王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备的充实,兵法的训练,完全能够兼并诸侯,统一天下,成为帝王而治理天下。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请让我向您陈述如何可以取得重大效果。”秦惠王道:“我听说,毛羽长得不丰满的鸟儿不能高飞;法制(文章,指礼乐法度)不健全的国家不能实施刑罚;道德不高尚的人不能役使百姓;政教不上轨道的君王不能拿战争来劳烦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庄重地)不远千里而来,在朝廷上指导我,我希望改日再来领教。”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先后上了十次,却游说不成功。生活费用全部用完,只好离开秦国回家。他背着书箱,挑着行李,神情憔悴,面色黄黑,脸上显出羞愧的神色。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妻子不下机迎接,嫂子也不肯替他烧火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讲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做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做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做儿子,这都是苏秦的过错啊。”于是在晚上取出藏书,摆出几十个书箱,找到一部姜太公写的叫做《阴符》的谋略书,他埋头苦读,选择精要处反复钻研。当读书困倦,睡意袭来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猛扎自己的大腿,鲜血流到了脚跟。经过一年,苏秦钻研有得,感觉良好,他说:“这下真能用来说服各国在位的君主了。”于是(苏秦)在华丽的宫殿里游说赵王,谈得甚是投机。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赐给他相印,并赐给他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跟随在他身后,联络东方各国建立合纵联盟,瓦解连横阵线,用以对付强大的秦国。
所以苏秦做了赵国的相国。这时,广大的天下,众多的百姓,威严的王侯,掌权的大臣,都要听苏秦的指挥。真是有贤人在位就能天下归顺,任用了一个人才就能使诸侯跟从。所以说,能用(式:用)政治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动用武力;能在国内处理好的事,就不必拿到国外去解决。苏秦驱车周游列国,在朝廷上游说各国诸侯,堵塞各国的大臣之口,天下没有人能抗衡他。有一次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中途要经过他的家乡洛阳。他的父母听到消息,连忙清扫屋子,修整道路,摆下酒席,全家人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恭迎。妻子见了他不敢抬头,只是斜着眼偷看他的脸色,倾听他说话;嫂子伏在地上,像蛇那样爬到苏秦面前,连续拜了四拜,跪在那里向苏秦赔礼道歉。苏秦说:“嫂子,你为什么从前那样做慢,现在又这样谦恭呢?”他嫂子说:“因为小叔您眼下的地位高而钱财多啊。”苏秦不由得长叹一声道:“唉!一个人在穷困落魄时,连父母都不肯认他,一旦富贵了,亲属们都敬畏他。可见人生在世,权势和财富这两样,怎么可以忽视呢?”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万章问曰:“孔子于卫主雍睢,于齐主寺人脊环,有诸?”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仇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之以礼,退之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雍睢与寺人脊环,是无命也。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过宋,是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之,观近臣,以其所为之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如孔子主雍睢与寺人脊环,何以为孔子乎!”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而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积而不肆,大道屈而不伸,海内不蒙其化,群生不被其恩。故喟然叹曰:“而有用我者,则吾其为东周乎。”
(节选自《说苑·至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B.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C.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D.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诸”与“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两句的“诸”字含义相同。
B.微服,常指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文中孔子改换衣装是为避免遭遇危险。
C.“无定处”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的“处”字含义不同。
D.“而道不行”与“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两句的“道”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共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他很大度地不打算去寻找,认为获得这张弓的仍是楚国人,孔子却认为楚共王格局还不够高,不应局限于楚国内部。
B.万章向孟子求证孔子当年在卫、齐两国时住处的传闻是否属实,孟子加以否定,并告诉万章,孔子依据礼和义而进退,不会刻意去追求富贵。
C.孔子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希望能使天下的百姓都各得其所,但他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居无定所,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
D.孔子胸襟广大如天覆大地,他拥有仁慈圣明的品德,对世俗污浊深感痛惜;他长叹说,如果有人能重用自己,自己一定能成为东周的达官显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
②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4.孔子对日食和地震发出感慨,他想表达什么意思?请简要分析。
10.A 11.D 12.D
13.①孔子在鲁、卫两国不受欢迎,便要前往宋国,遇见桓司马,(桓司马)想在中途劫杀他。
②不怨恨上天,不责怪人,人在世上学习平常的知识也会通达于天上,了解我的大概是上天吧?
14.①日食和地震是天降灾异,是天地被掩蔽和震动。
②灾祸和异常是圣贤学说不行于世的缘故。
③以此表达对自己的学说无处施行的感慨。
参考译文:
楚共王外出打猎时丢失了他的弓,左右的侍从请求去找回来,楚共王说:“算了吧,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到它,又何必去寻找它呢?”孔子听到后说:“可惜他的公心还不算大,要是说‘有人丢了弓就有人会得到它’就行了,为何一定要说楚国呢?”孔子所说的就是大公。万章问孟子说:“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雍睢家,在齐国时住在寺人脊环家,有这样的事吗?”孟子说:“没有!不是这样。那是好事的人编造出来的。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颜仇由的家里,弥子的妻子与子路的妻子是姊妹。弥子对子路说:‘孔子如果住在我家,可以得到卿的位置。’子路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说:‘人的富贵是有天命的。’孔子按照礼法进取,按照道义退身,能不能当官,都认为由上天决定,如果住在雍睢和寺人脊环家中,这就不会有上天佑助。孔子在鲁、卫两国不受欢迎,便要前往宋国,遇见桓司马,(桓司马)想在中途劫杀他。孔子便改换衣装经过宋国,那时孔子曾受困厄,以司城贞子为主人,做过陈侯周的臣下。我听说,观察在朝的臣子,要看他接待的是什么客人;观察远来的臣子,要看他所寄居的主人。如.果孔子以雍睢和寺人脊环为主人,他凭什么能够成为孔子!”孔子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没有固定的居处,他想要使天下的百姓都有各自的归宿,但他的学说行不通,只好隐退修订《春秋》。孔子于是长叹说:“上天因为最光明而不能被掩蔽吧,为什么会出现日食?大地因为最安稳而不可动摇吧,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天地都还有被掩蔽和震动的时候,因此圣贤的学说在世上不能推行,就会有灾祸和异常的现象同时发生。”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人,人在世上学习平常的知识也会通达于天上,了解我的大概是上天吧?”孔子生活在战乱的时代,没有谁能容纳他。因此如果自己的主张被君王施行,恩泽施加到百姓身上,然后就去做官;如果自己的主张不被君王采用,恩泽不能施加给百姓,他就隐退安居。孔子怀着上天覆盖大地一样的胸襟,具有仁慈圣明的品德,惋惜当时世俗的污浊,哀伤法度的废弃败坏,肩负重任,游历远方,周游应聘,想要等待机会施行他的主张来爱抚百姓,但当代诸侯没有谁能任用他。因此德泽积蓄起来而不显明,重大的政治主张被扭曲而不能伸张,海内不能蒙受他的教化,万民不能承受他的恩惠。所以孔子长叹道:“如果有人能用我,我将要在东方复兴周朝的盛德。”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支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B.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C.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D.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4分)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戎。(4分)
18,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一)文言文阅读
14.D 15.D 16.C 17.(1)我只听说君主要修自己品德,不曾听说怎样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晷仪,人民是影子;日晷仪摆放得正,影子就会正。
(2)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不辱,以此来警戒自己。
18.①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②文本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③文本三则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他了解国家的安危、政治的好坏就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
“生乎今之世”意为“生在今天的时代”,“乎今之世”是“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
“先王之所以得之”意为“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先王”是“所以得之”的主语,“之”是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能力。
C.正确。丈量;估计,考虑。含义不同。句意: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D.“社是谷神,稷是土神”有误,应是: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误,从“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可知,文本强调的是君主的导向作用,即君主对人民的影响,故应是“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治理;“君者,仪也;民者,景也”判断句;“景”,同“影”,影子。
(2)“君”,统治;“诚”,如果;“自戒”,宾语前置。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文本一,根据“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息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概括为: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
文本二,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概括为: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
文本三,根据“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概括为: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感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被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文本二: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请您考虑一下吧!
文本三:
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去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晷仪;人民是影子;日晷仪摆放得正,那么影子也就正。君主,就像是盘子;民众,就像是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圆形。君主,就像是盂;民众就像是盂中的水;盂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楚庄王(《荀子》原文有误,此处应为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
君主,就像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不受人民亲近、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衰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用等多久就会衰败灭亡。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想要使臣下归附、使人民与自己一条心,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政事上来;想要治理好政事、使风俗淳美,没有什么比得上寻觅善于治国的人。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他了解国家的安危、政治的好坏就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如果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被统一,诸侯就会来称臣;如果君主一般地任用他,那么威势也能扩展到邻邦敌国;即使君主不能任用他,但如果能使他不离开自己的国土,那么国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就不会有什么变故。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爱护人民、喜欢有才德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繁荣,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
福建省宁德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小题。
江秉之,字玄叔,济阳考城人也,祖逌,晋太常。父纂,给事中。秉之少孤,弟妹七人,并皆幼稚,抚育姻娶,罄其心力。初为刘穆之丹阳前军府参军。高祖督徐州,转主簿,仍为世子中军参军。宋受禅,随例为员外散骑侍郎,补太子詹事丞。少帝即位,入为尚书都官郎,出为永世、乌程令,以善政著名东土。征建康令,为治严察,京邑肃然。殷景仁为领军,请为司马。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宋世唯顾觊之亦以省务著绩,其余虽复刑政修理,而未能简事。以在县有能,迁补新安太守。
元嘉十二年,转在临海,并以简约见称。所得禄秩,悉散之亲故,妻子常饥寒。人有劝其营田,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在郡作书案一枚,及去官,留以付库。
其后晋寿太守郭启玄亦有清节,卒官。元嘉二十八年,诏曰:“故绥远将军、晋寿太守郭启玄往衔命虏庭,秉意不屈,受任白水,尽勤靡懈,公奉私饩,纤毫弗纳,布衣蔬食,饬躬惟俭。故超授显邦,以甄廉绩。而介诚苦节,终始匪贰,身死之日,妻子冻馁,志操殊俗,良可哀悼。可赐其家谷五百斛。”
史臣曰:夫善政之于民,犹良工之于埴也,用功寡而成器多。汉世户口殷盛,刑务简阔,郡县治民,无所横扰,劝赏威刑,事多专断。尺一诏书①,希经邦邑,龚、黄之化②,易以有成。降及晚代,情伪繁起,民减昔时,务多前世,立绩垂风,艰易百倍。若以上古之化,治此世之民,今吏之良,抚前代之俗,则武城弦歌③,将有未暇;淮阳卧治④,如或可勉。未必今才陋古,盖化有淳薄也。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五十二·良吏》
【注】:①尺一诏书,亦称尺一牍、尺一板。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所以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②龚、黄之化,西汉著名循吏龚遂、黄霸两人都认为治国以德政教化为先,以刑罚制裁为辅。③武城弦歌,孔子的学生子游出任武城宰,以弦歌礼乐教化百姓。④淮阳卧治,汲黯治理淮阳郡,善于抓大事而不究小节,因其老病,汉武帝特许他躺在郡阁中治理。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B.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C.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D.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姻,指男方的父亲,引申为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如《鸿门宴》中“约为婚姻”意为结为亲家。
B.受禅,即接受禅让,指在王朝更迭中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又称“封禅”,但与“践祚”不同。
C.“犹良工之于埴也”与《老子四章》“埏埴以为器”两句中的“埴”字意思相同。
D.“郡县治民,无所横扰”与《兼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两句中的“治”字意思相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秉之对年幼的弟妹尽心竭力,抚育其长大成人,有长兄风范;为官清廉,不忘周济亲友;治县有能,被提拔为太守。
B.江秉之在京都所在地担任县令,任职期间,执法严格,明察善辨,以简御繁,把京畿一带治理得井然有序,清平无事。
C.郭启玄奉命出使虏地,秉持意向而不屈从;担任白水太守时,勤于政务丝毫不懈怠;修身正己,志气节操不同于流俗。
D.江秉之、郭启玄都有清廉节俭的品格,但史臣叙述的侧重点并不同,前者重述其为政治理才能,后者重展现其节操品质。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有劝其营田,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4分)
(2)而介诚苦节,终始匪贰,身死之日,妻子冻馁,志操殊俗,良可哀悼。(4分)
18.结尾史臣认为古代良吏易得,后代良吏难为,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14.C【详解】句意:以后又出任山阴令,山阴有三万民户,政事杂乱纷扰,诉讼案件大量积压,衙门里阶前堂下常常聚集数百人。江秉之到任后用简要驾驭繁难,常常得以清闲无事。
“政事烦扰”与“讼诉殷积”结构一致,都是主谓式,应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BD;
“以简”是“御繁”的后置状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15.B【详解】B.“又称‘封禅’”错误。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16.B【详解】B.“以简御繁,把京畿一带治理得井然有序,清平无事”错误,由原文“复出为山阴令……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可知,是出任山阴县令时用简要驾驭繁难,常常得以清闲无事。
17.(1)有人劝说他购置田地经营田产,秉之态度严肃地说:“我是享受朝廷俸禄的人家,怎么可以和农人争夺利益呢!”(“营田”,经营田产;“正色”,态度严肃;“竞”,争夺。一点一分,句意一分)
(2)他矢志忠诚,坚守节操,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在他去世的时候,妻子儿女受冻挨饿,这种志气节操不同于世俗,实在值得深深哀悼。(“苦节”,坚守节操;“妻子”,妻子儿女;“良”,实在。一点一分,句意一分)
18.①古代地方官吏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专心治理地方,朝廷很少干涉,易于发挥个人才能,而后代上级安排政事较多,干扰大。②古代民风教化淳厚,做良吏相对容易;后代民风教化浮薄,做良吏太难。(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详解】①由原文“汉世户口殷盛,刑务简阔,郡县治民,无所横扰,劝赏威刑,事多专断……降及晚代,情伪繁起,民减昔时,务多前世”可知,古代地方官吏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专心治理地方,朝廷很少干涉,易于发挥个人才能,而后代上级安排政事较多,干扰大。
②由原文“若以上古之化,治此世之民,今吏之良,抚前代之俗,则武城弦歌,将有未暇;淮阳卧治,如或可勉。未必今才陋古,盖化有淳薄也”可知,古代民风教化淳厚,做良吏相对容易;后代民风教化浮薄,做良吏太难。
参考译文:
江秉之,字玄叔,是济阳考城人。祖父江逌,晋时担任太常。父亲江纂,担任给事中。秉之年少丧父,弟妹七人,均年幼,抚养照料、婚嫁之事,都倾尽心力。起初担任刘穆之丹阳前军府参军。高祖刘裕督管徐州时,转任主簿,仍做世子中军参军。刘宋接受晋的禅让后,按照旧例任命他做员外散骑侍郎,补任太子詹事丞。少帝即位后,召入担任尚书都官郎,出任永世、乌程令,凭借治政清明在东土一带闻名。授予官职做建康县令,处理政事严厉明察,京邑一带安定平静,秩序良好。殷景仁做领军时,邀请江秉之担任司马。以后又出任山阴令,山阴有三万民户,政事杂乱纷扰,诉讼案件大量积压,衙门里阶前堂下常常聚集数百人。江秉之到任后用简要驾驭繁难,常常得以清闲无事。刘宋时只有顾觊之也凭精简事务而有显著的功绩,其余人虽然也做到刑法修整,处理政务合宜,但是不能让事务简化。因为在山阴县治政有能力,升迁补任新安太守。
元嘉十二年,转任到临海做官,也凭借简约被称颂。自己所得俸禄,全都散发给了亲戚朋友,妻子儿女却常常挨饿受冻。有人劝说他购置田地经营田产,秉之态度严肃地说:“我是享受朝廷俸禄的人家,怎么可以和农人争夺利益呢!”在郡县做官时制作了一张书案,等到离任时,留下来交付官库。
这以后晋寿太守郭启玄也有高洁的节操,在任上逝世。元嘉二十八年,朝廷下诏书说:“已故绥远将军、晋寿太守郭启玄奉命出使虏地(北魏),秉持意向不屈臣节,受任管辖白水,勤于政务丝毫不懈怠,公私财物,丝毫不受,穿布衣吃粗食,修身正己只求节俭。所以越级擢升而显耀于大邦,用来表彰廉洁和政绩。他矢志忠诚,坚守节操,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在他去世的时候,妻子儿女受冻挨饿,这种志气节操不同于世俗,实在值得深深哀悼。可以赏赐他家五百斛粮食。”
史官说:良好的政令对于百姓,就好比技艺精妙的工匠对于黏土,用的功夫少但制成的器物多。汉代户籍人口殷实繁盛,刑法政务简易宽松,郡县治理民政时,没有什么搅扰,奖赏勤勉严刑示威,这类政事大都由地方长官独自做决定。朝廷的诏书,很少到达邦邑干涉政务,因此汉代龚遂、黄霸那样的教化,很容易产生成效。等到了后代,弄虚作假的事情频繁发生,百姓人口比以前少了,政事却比前世增多,想做出政绩,树立风范,都要比以前艰难百倍。如果用上古的教化来治理当世的百姓,如今贤能的官吏,去弘扬前代的风俗,那么像子游在武城那样用弦歌礼乐教化百姓,将会很难做到;像汲黯治理淮阳那样清简而治,或者可以嘉勉。未必是如今的人才能比古代浅陋,大概是因为百姓受到的教化有淳厚和浮薄之分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