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1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1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一节 光的反射
第1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
(一)教学设计
课题 4.1.1 光的直线传播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能识别光源,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3.通过对多种光现象的观察与回顾,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解读 教材首先展示了两幅图,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教学中还要列举大量和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由这些现象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 从而点出本课探究的主题——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并让学生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过对各种光现象的介绍,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观察到的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些问题;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教学的难点是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所以无论从观察力还是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营造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光在同种均匀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路径(光路),分析、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能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解释一些自然和日常生活现象,并有对探究的结论进行评价的意识。由于学生可能没有观察过自然现象中的日食和月食,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投影、电视、计算机等设备向学生展示日食和月食现象及其发生过程。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光源。 2、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能解释一些现象。 3、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 用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光具盘、激光手电筒、水槽、白纸、铅笔、纸板、不同颜色的导线、橡皮泥、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光现象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现象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图片。 【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些现象,这是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这是光现象。 【教师活动】那光现象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 通过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五彩斑斓的光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光源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能想到什么。 【教师活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皎洁的月光?明亮的湖面?刺眼的玻璃幕墙?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源是指本身能发光的物体。月亮、镜子等依靠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题】 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C) A.太阳、月亮、舞台的灯光 B.闪电、镜子、发光的水母 C.火焰、灯光、发光的萤火虫 D.太阳、灯光、波光粼粼的水面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片,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教师活动】课件播放视频。 【师生活动】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让激光电筒沿白屏射出,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实验过程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师生活动】探究光在水中、玻璃中的传播路径,让激光电筒将一束光分别射入水中和玻璃中,观察光在水中和玻璃中的传播路径。 【教师提示】(1)实验时在水中加入些牛奶之类的物质,使水呈浑浊状态;或在水中放一块光屏,让光束在水中紧贴着光屏表面传播。(2)做光在玻璃中传播的实验时,玻璃砖要有一面为磨光面,并要让光束紧贴着磨光面在玻璃中传播。 【学生活动】试着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教师完善总结】(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线称为光线,光线互相平行的光称为平行光。 【例题】 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光在玻璃中一定不沿直线传播 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C.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光只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活动四: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教师活动】播放影子的形成的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视频内容。 【教师总结】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就在物体后形成一块光不能到达的区域,这就形成黑色的影子。 【教师活动】播放日食、月食的形成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视频内容。 【教师总结】当月球进入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太阳的部分光线被月球遮住,在地球形成阴影,此处的人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域时,太阳的光线无法照到月球,人无法看到月球,于是出现月食。 【教师活动】播放小孔成像的形成的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视频内容。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树对着小孔立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树影。 【教师活动】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树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树的底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 【教师活动】小孔成像的特点:①成倒立的实像;②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③成像大小可变。 【教师活动】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射击瞄准、排队对准等。 【例题】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原理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B) A.日食B.筷子在水面弯折C.树荫下的光斑D.阳光透过树林 活动五:光的传播速度 【教师提问】打开等的一瞬间,整个屋子都亮了,那光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呢?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发表观点,并说明自己的依据。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即光有一定的速度;(2)光的传播不需要媒介,光在真空中可以传播;(3)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4)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光光在空气中的速度非常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约为3×10°m/s,光在水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约为2.25×108m/s,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约为2×108m/s。 【教师提问】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为何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是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例题】 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往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接着看到了强烈的爆炸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 (1)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听不到声音;(2)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所以如果能听到声音,也应该先见到火光,后听到声音。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特点,感受探究过程,增强总结分析的能力。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完成小孔成像实验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反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有所降低,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