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九上2014年全国中考汇编系列——第一单元 第三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九上2014年全国中考汇编系列——第一单元 第三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九上2014年全国中考汇编系列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2014·湖北荆州)10.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2·1·c·n·j·y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
◆(2014·江苏南通)22.《上海洋场竹枝词》日:“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此诗描述了近代中国由西方传入的( )
A.轮船 B.火车 C.电影 D.电报
◆(2014·山东泰安)16.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
A.《民报》 B.《申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2014·四川成都)7.右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该出版机构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014·山东临沂)10.图3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
◆(2014·福建福州)8.图2、图3所示辫子的留与去反映社会的变迁。与剪辫子形成社会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www.21-cn-jy.com

图2 结辫子 图3 剪辫子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1861年改革
◆(2014·四川内江)5.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2014·河南)8.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2014·江苏常州)4.瞿秋白于1899年诞生于常州青果巷。在13岁时他决然剪掉了自己的辫子,以表达对(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清政府开展自强运动的响应 B.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拥护
C.“打倒孔家店”口与的认同 D.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的支持
◆(2014·广东珠海)60.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21cnjy.com
A.坐轮船或火车出差 B.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二、非选择题
◆(2014·广西梧州)16.五班上历史课时,开展“中国近现代生活变迁”的学习探究,老师收集了下面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研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咏火轮车》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上海)宁(南京)来去也从容。”21教育网
材料二 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最基本的前提。 21·世纪*教育网
——摘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三 2014年4月,南广高铁梧州至南宁段开通运营(如图),极大地改善了梧州的交通状况。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每百公里能耗是大客车的50%,飞机的18%;高铁建设大量采用“以桥代路”,如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桥梁总长度占全线80%,节约用地3000多公顷。21·cn·jy·com
阅后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结合材料分析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分)2-1-c-n-j-y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由谁设计的?(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4)根据材料三中的内容概括出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意义。(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