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导读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艾青诗选》导读 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艾青诗选》导读
体裁:诗歌
作者:艾青
成书时间:1979年
阅读要点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流派和创作背景。
匙。《艾青诗选》收集了艾青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作品。根据诗人的创作经历,可分为早期(1932-1937)、高潮期(1938-1940)、沉寂期(1941-1978)、复出期(1979-1984)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因此,在解读诗歌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来解读诗歌的内容,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诗人寄寓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关注诗歌的表现形式
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自由。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的表现力。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记。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新的统一。
3、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感情的抒发。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得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新颖别致。艾青的诗歌常常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阅读中,建议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住诗歌的形象,进一步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包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诗人总会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艾青的诗歌,注这一点是他的诗高于一般自由体诗的地方。艾青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会出现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典型意象,如土地、太阳等等。建议梳理这些意象,合并意象群,根据意
象所包含的旨趣,体会意象的意义和感染作用,有助于进一步解读诗歌。
5、体味诗歌的感情
诗言志”,诗人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是表情达意,可以说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体味诗歌的感情,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创造的具体氛围中把握它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还要注意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6、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艾青晚年,通过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沉淀,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诗歌:如《鱼化石》《盆景》《失去地岁月》《无题》等。可通过朗读法和批注法,将富有哲理的诗句圈划点评,摘记交流,进一步理解诗作中所蕴含的哲理。
知识积累
1、作家附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7年后,他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艾青去了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曾被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中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真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论诗》等。
2、背景提示
艾青诗歌的时间跨度很长,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达五十年之久。其间,发生了许多事情,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文化大革命”。不同时期的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有不同的侧重点。
早期(1932-1937):他忧郁的诗情里积淀了早期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也有发自内心的置身于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怀:幼年时缺乏父母亲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时飘泊异乡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愤伤感。名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在这一时期问世。
高潮期(1938-1940):因日本入侵,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诗人与流民、伤兵的队艰难生活。颠沛流离的沉痛感受唤醒了他异常强烈鲜明的家国意识,创作出许多名传一时、堪称不朽的抗战诗篇,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 《手推车》阳》《我爱这土地》和《火把》,从而奠定了他伟大的抗战诗人的地位。
沉寂期(1941-1978):因各种复杂原因,艾青的诗歌创作进入了较长的停滞期、沉闷期,虽写出不少作品,但大多价值不高。
复出期(1979-1984):进入新时期以后,艾青重新复出,创作了 《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大斗技场》等影响很大的诗篇。
3、内容概要
作品主旨:《艾青诗选》收录了诗人自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未期的主要作品,所体现的主题有:对劳苦大众痛苦生活的同情,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内容概述:
(1)20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这一期间的作品,主要描写异国的都市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现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巴黎》《马赛》《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这一时期的诗歌笔力雄壮浑厚、感情真挚热烈,饱含着象征主义的光芒和批判主义的色彩。
(2)20世纪30年代末期: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体现了诗人对民族苦难的悲愤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这一期间的代表诗作有《我们要战争一直到我们自由了》《我爱这土地》《吹号者》等。
(3)20世纪40年代:1941年,艾青奔赴延安,担任《诗刊》主编。这一时期,诗人从滚滚烽烟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很多诗篇,先后出版了《向太阳》《旷野》《火把》等诗集,充分体现了诗人乐观进取、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
天》《海岬(4)新中国成立后:诗人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陆续出版诗集《宝石的红星》《春
上》等。特别是在“四人帮”粉碎后,诗人的创作出现了一个新高潮,诗作内容更为广诗篇。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写出了《光的赞歌》《墙》《盼望》等大量优秀
4、意象梳理
(1)大堰河
诗中连续用了八个“在······之后”的排比句式,通过这八个细节,描写了大堰河在地狱般的环境里,默默地进行着无休止的各种劳动。紧接着诗人又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像是一组特写镜头,逼真地描绘了大堰河是怎样“含着笑”不停歇地劳动的。再加上“大堰河,为了生活”这句话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做的牺牲,表现了一个劳动妇女的伟大。
2、心地善良的母亲
诗人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显眼的位置上,她逢人便夸赞自己的乳儿,就连做梦也盼望乳儿得到幸福······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反映出大堰河像爱她自己的儿子一样爱着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的心灵。
(2)土地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尤其是抗战初期写的大量诗歌,与他的“土色的忧郁”和“农民的忧郁”共存的是时代的忧郁和民族的忧郁。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反复地倾诉着民族的苦难与不幸。
(3)太阳
象征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诗人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在《向太阳》长诗中,与众多苦难意象对立的光明意象群开始出现,如火把、火焰、号角、春天、曙光、黎明、太阳等。艾青诗歌风格开始朝向对光明事物的歌颂,而成为诗歌创作主题的,是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
5、主题解读
(1)热爱祖国、歌颂人民。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发感触、发挥想象,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
(2)关注农民命运,寄寓最深沉的爱。
他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出发,一直向他们呈献自己最真切的诗情。从三十年代到抗战时期,他的诗作几乎都取材于农村,而这一切正是中国当时农村的现实。在这些探索。诗人不但赞颂了中国农民的勤劳纯朴善良,而且挖掘了中国农民高尚的灵魂。
(3)对光明的浪漫赞颂和执著追求。
与忧郁的感情同样并存在于艾青诗作中的,是热烈的孜孜不倦的向往、赞美和讴的诗意描绘,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激情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6、艺术特色
(1)丰富的意象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和诗人的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诗中的意象,是他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的一种契合,由此而显得具有诗情画意。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2)忧郁的情绪
“忧郁”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来自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山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与我国古老民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但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信念。
(3)不拘于形式,追求内在的旋律美
艾青的诗歌不拘于形式,追求情感表现的自由和自然,追求一种内在的节奏和旋律。艾青诗歌以散文美,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所以,它在成长中,吸取了现代新诗的广泛的营养。
(4)诗中有画
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5)语言朴素,富含哲理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短句活泼多姿,长句气势浩荡,朴素而又隽永,纯净而又深刻。想象丰富、讲究哲理诗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