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泉州六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模块测试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D
4. ①论证结构: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四个不同方面论述了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②论证思路:材料一依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用、对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思想资源的作用。(意思答对即可)
5. ①可以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中华文化很早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能为中国赢得世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②可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才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在全球化时代,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就可以……”错。材料一第2段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可见文中是必要条件关系,选项转述成了充分条件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放在首要地位”错。材料一第1段只是说“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由此推不出选项中的结论。
B.“就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错。从材料一第2段相关论述来看,“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只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个举措,仅凭这一点还不能完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D.“没有主次之分”错。材料二中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由此看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是根本,可见有主次之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
D.所述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做法,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的范畴。
ABC均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范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论证结构和行文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第一句为中心句,论证“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二段,观点句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三段,中心句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第四段,分论点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思想资源”。
综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①论证结构为平行并列式,照应题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分别从四个不同方面论述了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
结合四个分论点得出答案②论证思路:材料一依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用、对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思想资源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结尾段“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体现。……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得出答案①可以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中华文化很早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能为中国赢得世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由“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行共存。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人类社会中,文明多样性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得出答案②可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才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由“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得出答案③可以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C
8. ①善于思考。关小双让妻子和自己交换衣裤,解决了迫在眉睫的难题。②反应敏捷。游击队赶跑了日本兵,关小双立即提醒村民日本鬼子马上就会再来。③热爱国家。游击队司令要好好犒赏关小双,他提出参军,加入抗日队伍。④信念坚定。关小双坚信抗战必胜,要妻子等国家太平了再穿绿袄、红裤子。
9. ①在结构上,“红裤子”是全文的线索。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红裤子,它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使小说结构完整,情节集中。②在情节上,“红裤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因为关小双穿着红裤子,这才有了三个日本鬼子追他入山被游击队俘虏、游击队进而袭击其他日本鬼子等情节。③在主题上,“红裤子”象征着人民对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爱与期盼。红裤子曾将安居村点缀得很美丽,虽然暂时脱下了,但“将来太平了”还可以再穿,说明人民对“抗日必胜”有着坚定的信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说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亟待解放”错误。妇女地位问题与本文主题没有关系;不写关小双妻子和水生嫂的名字,反而更能代表这一类妇女的形象。当代有些小说里也用“男人”“女人”代指男、女主人公,这都不能说明男性或妇女“地位低下,亟待解放”,一般是以此指向一类人物。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就是为了与上文‘皇军’要一担白菜、一担萝卜的情节形成照应”错误。写三个日本兵“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主要是为下文写这三个日本鬼子“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的情节埋下伏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如文中写日本兵将要到村子里来,村中女人需要把红裤子换去,但关小双的妻子因为“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她把一包衣服给丢了。两个月内她还只补充了一些替换用的贴身衣服和鞋袜”,她没有裤子可换,正为此发愁的时候,关小双“把自己穿的黑布裤子脱下,向她的膝前一扔”,二人互换了衣服,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看出关小双头脑灵活,善于思考。
如文中写关小双带领游击队吓跑了日本兵,但他马上想到“鬼子马上会再来的”,提醒村民在这个地方已经没法居住,带着全村进山参加了游击队,由此可以看出他反应敏捷,考虑长远。
如文中写关小双带领全村参加游击队后,司令特别夸奖关小双,认为“活捉了三个日本兵,夺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招来了一村的男女老少加入游击队,都算得是关小双的功劳”,要“好好地犒赏他一番”,关小双就提出了“我只要一套军服”这一要求,参加抗日队伍,由此可以看出,他热爱国家。
如文章最后关小双把红裤子、绿棉袄还给妻子,告诉妻子“等将来太平了再穿”,这说明关小双认为抗战一定会胜利,信念坚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把握命题的方式,“红裤子”是物象,这类标题一般是贯穿小说的线索。
如先写日本兵要来,关小双老婆为红裤子发愁,接着写关小双换下老婆红裤子,之后写关小双利用红裤子把三个日本鬼子引入山中活捉,然后写关小双穿着红裤子带来游击队吓跑鬼子兵,最后写关小双用军服换下红裤子并把红裤子叠好送还老婆,由此可见,“红裤子”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
接着分析“红裤子”在情节站在上的推动作用。
由“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有看见回来”“一个穿红裤子的大踏步跑来,全然不是走的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群兵,穿灰色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他们一齐抄小路向村公所直奔过来”可知,关小双穿红裤子引得三个日本兵追入山中被游击队俘虏,接着关小双带着游击队袭击村中的日本兵,之后带着全村人参加游击队,这些情节都是因为“红裤子”的存在而得以展开,所以“红裤子”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展开。
然后分析“红裤子”在主题方面的作用。
由“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可知,“红裤子”的鲜亮颜色曾经让安居村鲜亮明媚,而艳丽的“红色”意味着生活的红火,安居村的女子穿“红裤子”则象征了安居村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盼,日本人的入侵让安居村“空了”,“桌椅烧毁”,女子“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安居村的女子不得不脱下红裤子,但小说结尾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虽然暂时脱下红裤子,但将来太平了再穿意味着抗战的胜利,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所以这一标题凸显了小说主题。
二、文诗文阅读(本题共3大题,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D
【解析】 “礼异”为同义词连用,“异”的含义是“特别优待、特别重视”故“礼异”不能断开,如果“异”放后文,后句含义不通,也导致后一句结构混乱,排除AB。
“历迁御史中丞”为动宾结构,“历”含义是“历任”,与“迁”一起作“御史中丞”的谓语,故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句子含义:纳言狄仁杰对他特别以礼相待,曾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识的人,必定能有远大的前程。”长安三年,桓彦范历任御史中丞
11.D
【解析】.“协助主管教务训导”错误。国子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相当于大学校长,因而国子祭酒的职务不是“协助主管教务训导”,而是掌管教导诸生。故选D。
12.B
【解析】.“所有罪犯都被赦免”错误。桓彦范的确前后十次上疏,奏请武则天赦免文明元年以后被判有罪的人,但是文中有明确提到“除扬、豫、博三州及诸谋逆魁首,一切赦之”,就是说有三个州府的罪犯,以及谋反的罪魁祸首,是不在宽赦之列的,所以选项中“所有罪犯都被赦免”错误。 故选B。
13.(1)桓彦范每次进上奏议,如果碰到皇上责问,他言辞气色毫不畏惧,争论更加激烈。
(2)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和离开她。
【解析】(1)“人主”:皇上;“诘责”:责问;“愈”:愈加,更加。
(2)“婴”缠绕;“在床蓐”指卧床不起;“侍”侍奉;“废”停止;“离”离开。
14.(1)掌管刑法关乎人命,(2)不能顺从旨意欺诈不实,(3)为避免祸患而苟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文中桓彦范担任大理寺司刑少卿的为官理念”筛选有效阅读区间是“又尝谓所亲曰:‘今既躬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因此翻译为:掌管刑法关乎人命,不能顺从旨意欺诈不实,为避免祸患而苟且。这就是他做大理寺少卿时的为官理念。
参考译文:
桓彦范,润州曲阿人。圣历初年,几次授任司卫寺主簿。纳言狄仁杰对他特别以礼相待,曾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识的人,必定能有远大的前程。”长安三年,桓彦范历任御史中丞。四年,改任司刑少卿。当时,司仆卿张昌宗因令术士李弘泰占卜自己有天分而获罪,御史中丞宋璟请求把他押进制狱中,彻底审理他的罪状,武则天不允许。桓彦范递上奏章说:“张昌宗无德无才,枉受恩惠宠爱,自然应当粉身碎骨,以报答皇帝特意的栽培,怎能包藏祸心,搞这种占相?君主在,臣子图谋天分,这是叛逆之臣,不惩处,国家就要灭亡了。”奏章递上皇帝没有答复。桓彦范又上奏请求自文明元年以后获罪的人,除扬、豫、博三州那些谋反的罪魁祸首,全部赦免。桓彦范先后十次上表,辞意激烈恳切,到这时才被皇帝采纳。桓彦范每次进上奏议,如果碰到皇上责问,他言辞气色毫不畏惧,争论更加激烈。他又曾对亲近的人说:“如今我已经掌管刑法,关系到人的性命,决不能顺从旨意欺诈不实,而苟且求得避免祸患。”这年冬天,武则天有病。张易之与弟弟张昌宗进入宫内侍候,暗中图谋叛乱。凤阁侍郎张柬之与桓彦范及中台右丞敬晖等人决策要诛杀他们。神龙元年正月,桓彦范与敬晖及左羽林将军李湛、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兵及千骑营五百余人前往宫中讨伐张易之、张昌宗。军队来到玄武门,桓彦范等簇拥着太子破门而入,张易之、张昌宗被斩杀在廊下。士人百姓看到后,没有不欢呼庆贺的。第二天,太子即位,桓彦范因功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拜授纳言,赐勋上柱国,封爵谯郡公。桓彦范曾上表论述时政数条,其大略说:“乞请陛下阅读古人言论,明察古人旨意,上以国家为重,下以百姓为念。应当使皇后不要前往正殿,干预外朝,一心在宫中,修养妇女礼教,便能巩固基业,使帝位永存。”表章奏上未被采纳。当时有皇上亲笔手令直接授任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任叶净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苦苦劝说这样不行。皇上说:“已经任用了他们,不能马上就废止。”桓彦范又对答说:“臣惟恐众人议论说陛下任官不选择才能,随意把官职加授给自己所偏爱的人。希望陛下略加谨慎选择。”皇上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二)、古诗词鉴赏(9分)
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居山林后的悠闲
和淡淡的喜悦”错误,“为谁零落为谁开?”是说“不知道他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表现词人政 治上失意之后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和淡淡的哀愁。故选D。
16.①两句都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花人的思想感情,新颖别致。②两句表面写花实则抒情,表现出花儿独自开放、凋谢,无人欣赏的寂寞。③都以反问的语气,以景结情,意蕴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是说“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的种在一起。不知道他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说“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王安石和姜夔的这两句诗都为问句,两句都用花做代指,写 的是花儿独自开放,也不知是为谁展示自己。表现的是一种独开独谢,无人欣赏的孤独寂寞。
王安石和姜夔的这两句诗都有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了花以人的感情,我们看到的分明就是作者自己, 在发出深沉的感慨,情感体悟更加新颖、深刻。
王安石和姜夔的这两句诗都是结句,“为谁零落为谁开?”和“年年知为谁生?”,都是以反问的语 气,加强了情感的表达,传达出一种更加深沉、寂寞之感。
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7.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6)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课内知识积累(6分)
18.C 否泰:运气的好坏。其余为偏义复词
19.D 高,形容词做动词,加高。A、B、C三项都是名词做状语
20.B A.《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C.“寅时(3~5点)和酉时(17~19点)”错误,应是分别对应地支计时法中的丑时(1-3 点)和戌时(19-21点)。D.“垂髻……指代年迈的老人”错误,垂髻,古代儿童头发的样式,用以指小孩。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分)
【答案】21. B 22. C
23. ①“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为本体,“雨后春笋”为喻体,“如”为喻词。②将“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比作“雨后春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慈善组织之多,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这里不强调“名”与“实”的关系,因为上海之前并没有“慈善之都”的名声,故应用“当之无愧”。
②“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这里的对象是慈善事业的发展,故应用“蒸蒸日上”。
③“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这里因“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转型节点”,有需要“引导”之意,而不是只要“顺应趋势办事”即可,故用“因势利导”更好。
④“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大。“从中渔利”,从中间捞取好处,贬义词。这里没有贬义,故应用“大有裨益”。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成分残缺,“……看来”之前应有介词“在”与之相呼应。
第二处,语序不当,“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中“当代”应修饰“慈善事业”,而非“发展”,要调到“慈善事业”前。
第三处,搭配不当,“由……向……”能与“转变”相搭配,但不能与“变化”相搭配。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三处错误都改正,表述无误的是C项。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比喻的构成:从本体和喻体、喻词体入手,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
“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中把“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比喻成“雨后春笋”,本体是“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喻体是“雨后春笋”,喻词是“如”。“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的大量涌现,与“雨后春笋”具有相似性。
表达效果: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把“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比喻成“雨后春笋”,“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的大量涌现,与“雨后春笋”具有相似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慈善组织之多,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喜悦之情。
四、写作(60分)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抉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抉择”的认识。这些见解深刻独到,充满哲理,令人警醒,发人深思,对中学生极具启示意义。“抉择”即选择,其本质是爱与责任担当;做出抉择需要勇气,需要与命运、环境、习俗等作艰难的斗争,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但抉择的结果是喜人的,是脱胎换骨,是凤凰涅槃,是人生的蜕变。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国家,莫不需要抉择,需要深思熟虑后的正确抉择,才能化茧成蝶,推陈出新,扬帆远航。
作文要求“感触最深的一段或两段写一篇文章”,考生应紧扣材料确定立意,在写作中完成题目中规定的任务。
比如选择“抉择是坚忍持久的爱”和“抉择是责任担当”,可以以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等八位功勋人物为例,论证抉择所展现出的家国之爱的崇高伟大,论证抉择所体现的担当精神的可贵;然后思考作为青年我们面对时代交给我们的重任该如何抉择,再次强调家国之爱与责任担当的抉择的崇高与伟大,呼吁广大青年面对时代答卷,做好人生抉择。
立意:
1.爱国,不变的抉择。
2.躬身入局,担当有为。
3.理性抉择,成就大我泉州六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模块测试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才能发展。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能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力量之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会消亡,只有既能适应全球化又能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惠泽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源于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辛而不屈不挠,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思想资源。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体现。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华文化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的憧憬蕴含着最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荀子讲的“四海之内若一家”,张载讲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区域内与区域外国家之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
(摘编自王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行共存。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人类社会中,文明多样性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秉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主张,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积极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充分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产物。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赓续的客观规律,更在多个维度上探寻着人类文明的普遍规律。
(摘编自王灵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才能实现现代化,不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民族文化也无法发展。
B.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就可以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惠泽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真正实现中国梦。
C.民族精神能够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进取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它是历史发展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
D.文明多样性推动着文明进步,应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得益彰。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放在首要地位。
B.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就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C.若无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也不可能饱经沧桑而愈加坚强。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行不悖,没有主次之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
A.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
B.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以经世济民为人生目标。
C.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
D.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曾经逃空过的村子里,才住了两个月,还没有把一部分被烧毁的桌子、板凳补充起来,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还说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逃走一人,“皇军”到了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了。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怎样换去红裤子的问题,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的老婆。她的红裤子在村里算最新了,虽然也曾经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已经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她把一包衣服给丢了。两个月内她还只补充了一些替换用的贴身衣服和鞋袜。如今把红裤子换下,她得穿什么呢?已经到娘家去找过了,也没有法子。此刻她只好坐在炕上,在黯淡的油灯下,一个人兀自发愣。
可是也愁眉不展过一下午的关小双回来了,竟然一下子很干脆地把问题解决了。
他把自己穿的黑布裤子脱下,向她的膝前一扔,说:“你换上!”
老婆熟悉关小双的脾气,不敢问什么,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交换穿了,黑绿两色,交代清楚。
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了丈夫又走出门去,一边说:“睡你的,我明天回来。”
第二天早上太阳才升到树梢头,“皇军”果然到安居村来“宣抚”了。他们一共来了十一个,可是只来了十匹马,因为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骑马。
在当众“宣抚”以前,因为累了,汉奸先把他们领到了村公所,吩咐村副备茶。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来就得了。”
“是。”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抚’的时候,就去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副皱了皱眉头,迟疑了一下,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面的广场上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的纸窗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胖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八路军、决死队是土匪中最野蛮的土匪。以后要时刻向“皇军”报告土匪的消息。
现在他们要走了。他们看见蔬菜也到齐了,鸡蛋也到齐了,就是自己的人还没有到齐,缺了三个。胖头儿叫汉奸问老百姓看见那三个“皇军”到哪里去了。
谁也不知道。
村副自己去找。关小双家里的那个小妖精在村里打扮得最花枝招展,一定迷住了那三个色鬼了。一边想,他一边推进了关小双的屋门。一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地缩在炕角落里。他觉得又气又好笑,一口气说了:
“哈,你关小双今天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快说你老婆把那三个鬼子勾引到哪里去了!”
他说完了才认出面前的就是关小双的老婆。
气得无从笑起,他又挨户搜寻去了。
半天,他才回来,说不出什么话。
可是雷霆已经在他头顶上响了。糊涂中他已经发现了自己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全村人都慌了。
好了,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一边说:“他知道,他知道。”
“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汉奸驼了背,气焰可也不小。
“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有看见回来。”
全场人都呆了。
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一转动,急遽地说了一句:“红裤子来了!”
大家向南边看见的是:一个穿红裤子的大踏步跑来,全然不是走的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群兵,穿灰色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他们一齐抄小路向村公所直奔过来。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可是那七个“皇军”一齐跳上了马,再没有说一句话,往村北就跑,撇下白菜、萝卜、鸡蛋,撇下了三支三八式步枪和三匹马。
穿红裤子的就是关小双。他没有来得及换衣服。
“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被游击队解开了的村副感激得直流泪。
“可是鬼子马上会再来的,”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吗?”
那么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就这么办吧。大家同意了。一小时内,一长道人流缓缓地流向山里去了,杂在人流里的还有牲口,牲口驮一些搬得走的家具,驮一些女人和小孩。女人和小孩抱着包裹,抱着鸡。
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经司令特别招去夸奖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夺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招来了一村的男女老少加入游击队,都算得是关小双的功劳。听到说要好好地犒赏他一番,关小双就提出了“我只要一套军服”。
司令笑了,因为到这时候才又想起关小双还是穿的红裤子呢。
于是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掸去了一些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挟了那一叠衣服,找到了自己的老婆,把那一叠衣服轻轻地向她的膝头上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一日下站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只称“关小双的老婆”,未提她的名字,这与《荷花淀》中称“水生的女人”如出一辙,说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亟待解放。
B.小说中“皇军”自称战无不胜,要百姓时刻向他们报告“土匪”的消息,这恰好反映出他们对八路军、决死队发自内心的恐惧之情。
C.小说中写“可是雷霆已经在他头顶上响了”,这里的“雷霆”不是指宏大而响亮的雷声,而是比喻鬼子没有找到同伙后的声威怒气。
D.小说中写关小双提出“我只要一套军服”,作者以此表现了老百姓在八路军斗争胜利的鼓舞之下,不甘心做顺民、开始觉醒的意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设悬念,一开始写“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紧接着交代原因“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既扣人心弦,也将读者带入紧张气氛中。
B.小说以小见大,如写关小双的老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她得穿什么呢”,单凭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C.小说叙事细密,如写另外那三个日本兵“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就是为了与上文“皇军”要一担白菜、一担萝卜的情节形成照应。
D.小说用词准确,如结尾写关小双“挟”了一叠衣服,将衣服向妻子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文字干脆利落,使人如闻如见。
8.小说中“关小双”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性格优点?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红裤子”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诗文阅读(本题共3大题,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桓彦范,润州曲阿人也。圣历初,累除司卫寺主簿。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 四年,转司刑少卿。时司仆卿张昌宗坐遣术人李弘泰占己有天分,御史中丞宋璟请收付制狱,穷理其罪,则天不许。彦范上疏曰:“昌宗无德无才,谬承恩宠,自宜粉骨碎肌,以答殊造,岂得苞藏祸心,有此占相?君在,臣图天分,是为逆臣,不诛,社稷亡矣。”疏奏不报。彦范又奏请自文明元年以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谋逆魁首,一切赦之。表疏前后十奏,辞旨激切,至是方见允纳。彦范凡所奏议,若逢人主诘责,则辞色无惧,争之愈厉。又尝谓所亲曰:“今既躬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是岁冬,则天不豫。张易之与弟昌宗入阁侍疾,潜图逆乱。凤阁侍郎张柬之与桓彦范及中台右丞敬晖等建策将诛之。神龙元年正月,彦范与敬晖及左羽林将军李湛、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五百余人讨易之、昌宗于宫中。兵至玄武门,彦范等奉太子斩关而入,斩易之、昌宗于廊下。士庶见者,莫不欢叫相贺。明日,太子即位,彦范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拜纳言,赐勋上柱国,封谯郡公。彦范尝表论时政数条,其大略曰:“伏愿陛下览古人之言,察古人之意,上以社稷为重,下以苍生在念。宜令皇后无往正殿干预外朝,专在中宫,聿修阴教,则坤仪式固,鼎命惟永。”疏奏不纳。时有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苦言其不可。帝曰:“既要用之,无容便止。”彦范又对曰:“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惟陛下少加慎择。”帝竟不纳。
(节选自《旧唐书·桓彦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
B.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
C.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
D.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簿,古代官职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B.不豫,可以表示不犹豫或不高兴,也是天子有病的讳称,文中指的是武则天生病。
C.墨敕,亦作“墨勅”,指的是由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
D.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在国子监任职,职务为教授生徒或协助主管教务训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桓彦范上疏直言,弹劾皇帝宠臣。张昌宗深受武则天的宠信,却不思报答,反而包藏祸心,桓彦范直指他为逆臣,要求皇帝将他治罪。
B.桓彦范反对酷刑,奏请宽宥罪犯。他前后多次上疏,奏请武则天赦免文明元年以后被判有罪的人,在他的坚持下,所有罪犯都被赦免。
C.桓彦范于国有功,诛杀张氏兄弟。他联合大臣,铲除密谋叛乱的张易之和张昌宗,立下大功,太子登基后论功行赏,他得以加官进爵。
D.桓彦范心忧国家,反对后宫干政。他担心武则天篡权的历史重演,请求唐中宗把天下和百姓放在心上,不要让皇后干预朝廷中的事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彦范凡所奏议,若逢人主诘责,则辞色无惧,争之愈厉。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14.文中桓彦范担任大理寺司刑少卿的为官理念是什么?(3分)
(二)、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该词作于此期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婉转的小溪流。如此优美、清闲的环境, 本能吸引很多人来访,但是并没有人来,可惜了如此美景无人观。
B.上片中作者写到寓居的环境有宽敞的庭院。洁净的小路,盘旋的溪水,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村野生活情景。
C.“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此句从侧面突显出这里的寂静和苍寥,衬托出环境的落败。
D.下片以山上的桃花和溪边的杏树来比喻自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居山林后的悠闲和淡淡的喜悦。
16.“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7.
(1)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现出自己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夸张地写出秦蜀两地被崇山峻岭阻挡,不可逾越的两句是:___________, 。
(3)杜甫在《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悼念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一体的千古名是: , 。
(4)《望海潮》中通过互文见义,写到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笛曲和采菱歌声,展现出一幅百姓安乐图的句子是: , 。
(5)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文中用“ , ”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6)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课内知识积累(6分)
18.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 B.逼迫兼弟兄 C.否泰如天地 D.勤心养公姥
19.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朝避猛虎 B.侧身西望长咨嗟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高余冠之岌岌兮
2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屈原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影响深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黍离之悲,是指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周大夫行役到宗周时,所见一片葱绿,不禁充满怅惘,后常用来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C.“鸡鸣入机织”中的“鸡鸣”,“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都是“天色计时法”,分别对应地支计时法中的寅时(3~5 点)和酉时(17~19 点)。
D.总角,是指将头发梳成两个如角的发髻,可用来指幼儿时期。垂髻,是指头发垂下来,指代年迈的老人。女子十三四岁则称为“豆蔻年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分)
中国拥有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自晚清义赈之后,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出现嬗变。以上海为例,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因此,上海也成为_____________的慈善之都。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慈善事业恢复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华慈善总会和地方慈善会纷纷成立,慈善事业____________。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下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转型节点,如何_____________,协调慈善事业发展中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关系,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等,都是当代史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近代慈善义演多以赈灾义演、公益演出和爱国动员为指向,从发展脉络来看,呈现出从初级“社会救助”向高级“民族大义”提升的趋势。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发掘中国历史上的慈善文化及其优良传统,借鉴其中的宝贵经验,定能____________,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当之无愧 扶摇直上 因势利导 从中渔利
B. 当之无愧 蒸蒸日上 因势利导 大有裨益
C. 名副其实 扶摇直上 顺水推舟 大有裨益
D. 名副其实 蒸蒸日上 顺水推舟 从中渔利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笔者看来,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
B. 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的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转变。
C. 在笔者看来,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转变。
D. 在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方周末》2021年12月29日刊发“2022新年献词”——《每一次抉择都期待一场苦尽甘来》,引起公众热议。文中写道:
抉择是坚忍持久的爱,是为自己为亲人为路人为家与国的明天筹谋。
抉择是责任担当,是纵然身在沙漠,也要变身骆驼,不为鸵鸟。
抉择是勇气,是直面惨淡后的奋起,是横下心接纳陌生、改变和结果。
抉择是较量,是狠狠扼住命运的咽喉而且还要以堂堂正正的姿势。
抉择是新生,是涅槃后更为强壮的灵魂,是摧枯拉朽、洗髓换骨后的轻盈如燕,是从悲观中升华出的达观,是最终化成的不老青山。
上述材料对中学生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中你感触最深的一段或两段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