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一节 走进桂林山水第2课时 喀斯特地貌本单元内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必考点。地貌是出露地表的岩石圈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综合作用下呈现的形态,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且仍然处在变化之中。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人类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地貌从事各种活动,一方面深受不同地貌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给地貌留下了深刻的人类活动印迹。本节内容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桂林山水。概述了桂林市的位置、旅游、桂林山水景观的特点,以及分析了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条件。2.喀斯特地貌。讲述了地表卡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演变、分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喀斯特地貌,说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特点。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识别喀斯特地貌,感知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并通过查阅资料,找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地区。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1.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点、演变过程及分布。2.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学生准备:结合导学案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的内容,熟悉课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一、自主学习·成果检测(一)喀斯特地貌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①溶沟: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②石芽: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叫石芽。③石林: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④峰林: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⑤孤峰: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单个孤立山峰叫孤峰。⑥峰丛: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叫峰丛。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①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②地下河:地下河亦称暗河,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下廊道、溶洞和溶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 。③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④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⑤石柱: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二)喀斯特地貌的演变1、在图A时,地面被流水溶蚀、侵蚀,发育成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地表循裂隙进行溶蚀,此时裂隙扩大不多,地面河流占据优势。2、在图B时,地表继续被溶蚀、侵蚀,变得更加崎岖不平,地下洞穴逐渐发育,独立的洞穴逐渐归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3 、在图C时,崎岖的地表发育成峰林、溶蚀洼地、孤峰、落水洞;由于高地上升,地下河逐渐干涸,形成溶洞,进而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地区1、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2、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四)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1、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奇 特的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许多喀斯特地貌区已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2、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3、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二、自主学习·问题释疑三、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喀斯特地貌材料 龙里县猴子沟风景名胜区,位于龙里县城南13千米处,距贵阳市30余千米,距贵阳龙洞堡机场24千米。湘黔、黔桂两条电气化铁路、321国道,贵新高等级公路从县城穿过。这里民风淳朴,汉、苗、布依等10多个民族聚居于此,物产丰富,景色迷人,猴山奇、水秀、泉清、洞灵。猴子沟景区集高山、草原、民族风情等于一体,是旅游、休闲、避暑的胜地。下图为天坑形成演化剖面示意图。1、说出该地区的地表特征。答案 地表崎岖,高低不平。2、猴子沟风景名胜区多峡谷、沟谷、峰林、天坑、洼地等地貌,分析气候条件对该地貌形成的作用。答案 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利于对岩石的溶蚀。3、该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地表水缺乏”的现象,试分析其原因。答案 喀斯特地貌多裂隙、溶洞,利于地表水下渗;地表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小,地表水容易流失;该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化大。合作探究2:喀斯特地貌材料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如路南石林、织金洞等著名景区。下图示意某地理课题组搜集的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图片(图中序号①②③④顺序被打乱)。1、根据资料,将搜集到的图片按照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的先后进行排序。2、根据成因判断图中的岩石类型,并说明该类岩石的特征。3、列举图中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名称。【答案】(1)①④②③。(2)沉积岩。特征:具有层理性;可能含有化石。(3)溶洞;暗河;钟乳石。【解析】(1)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①时间最早;随着地壳抬升,海水退去,石灰岩出露地表,地表被流水溶蚀、侵蚀,地表喀斯特逐步发育,同时流水沿石灰岩裂隙侵蚀,地下喀斯特逐步发育,因此形成的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①④②③。(2)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石灰岩受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属于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为具有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3)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图中的地下喀斯特有溶洞、暗河、钟乳石。四、学习成果·当堂检测读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1.石林地貌常见于( )A.云南省 B.陕西省 C.辽宁省 D.江苏省2.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 D.丙—乙—甲读某洞穴景观示意图,回答3~4题。3.图示①②③依次为( )A.石笋、石钟乳、石柱 B.石钟乳、石柱、石笋C.石钟乳、石笋、石柱 D.石柱、石笋、石钟乳4.图示洞穴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溶蚀 B.流水堆积 C.人工开挖 D.开采地下水云南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据此回答5~6题。5.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 D.旅游景观更加独特6.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 ②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DCADA五、总结归纳·课堂小结走进桂林山水(第2课时)1、地表喀斯特地貌2、地下喀斯特地貌3、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六、提升训练·课后作业《金太阳导学案》章节习题。教材分析核心素养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一节 走进桂林山水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本单元内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必考点。地貌是出露地表的岩石圈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综合作用下呈现的形态,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且仍然处在变化之中。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人类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地貌从事各种活动,一方面深受不同地貌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给地貌留下了深刻的人类活动印迹。本节内容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桂林山水。概述了桂林市的位置、旅游、桂林山水景观的特点,以及分析了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条件。2.喀斯特地貌。讲述了地表卡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演变、分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喀斯特地貌,说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特点。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识别喀斯特地貌,感知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并通过查阅资料,找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地区。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1. 桂林山水的地貌特点。2. 桂林山水的地貌类型的形成条件。3. 喀斯特作用本质;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学生准备:结合导学案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的内容,熟悉课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一、自主学习·成果检测(一)桂林概况:1、地理位置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约24 N—26 N),桂林北接湖南、贵州,西面、南面与柳州市相连,东面与贺州市毗邻。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丰富,雨热同期。夏长冬短,全年无霜期长,日照时数长,平均温度19°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3、地形:地形为西部、北部及东南部高,中部较低。地形以中山、低中山、丘陵为主。中部为典型的岩溶地貌。4、水文:桂林市处于西江支流的桂江流域,集雨面积19288平方公里。桂江上游的漓江和湘江有运河(灵渠)沟通,漓江自北向南蜿蜒流淌。5、旅游: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四绝: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走进桂林,来到漓江,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平地拔起的山峰倒映在明洁如镜的漓江水面的画面,宛如巨幅水墨画。桂林的山峰与怪石形态万千,各不相连,它们造型奇特,玲珑俊俏,加之植被常绿,所以山石绿荫覆盖,四季常青,在水面的存托下,神奇又秀丽。【过渡】神奇秀丽的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什么桂林会形成喀斯特地貌?(二)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1、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2、喀斯特作用(1)概念: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的过程。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CaCO3 +H2O+CO2(2)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能力,流动性。①岩石的可溶性岩石成分(碳酸钙),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影响:岩石的可溶性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烈。②岩石的透水性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影响: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越大。③水的溶蚀力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与可溶性岩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于是岩石被水溶蚀使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影响:水的溶蚀力越强,喀斯特作用的越强。④水的流动性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影响:水的流动性越强,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越大。3、桂林喀斯特作用强的条件:①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②石灰岩裂隙比较发育。③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④漓江水纵贯桂林南北。 植被茂密。二、自主学习·问题释疑三、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桂林山水材料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山水是对广西桂林地区旅游资源的总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下图为桂林山水景观。1、根据桂林的地理位置分析桂林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答案:桂林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桂林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岩石条件,并思考气候和地形对桂林的水的影响。答案:地形特点:桂林地区东部、西部、北部山岭环绕,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且岩层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影响: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3、桂林山水为什么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答案:桂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是世界喀斯特峰林、峰丛地貌发育最典型、最精彩、最具观赏性的地区,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胜景。合作探究2: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早就先于欧洲人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了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记录。1、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答案:喀斯特作用主要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2、总结分析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因素 特点 影响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越大。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溶蚀力越强,喀斯特作用的越强。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弱。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四、学习成果·当堂检测马来西亚的姆鲁国家公园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园内有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耸直立的刀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岩石根据成因的差异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读图,完成1-3题。1.“石灰刀石林”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C. 冰川侵蚀 D. 海水侵蚀【答案】A【解析】由题可知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2.“石灰刀石林”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 岩浆岩 B. 可溶性岩石C. 变质岩 D. 沉积岩【答案】B【解析】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故B项正确。3.姆鲁“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A.地下水系发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C.气温更高,降雨更多 D.地形起伏更大【答案】 C【解析】 喀斯特地貌发育除需要具备石灰岩条件外,还需要较高的气温、降雨条件,姆鲁相对于云南,纬度较低,气温更高,降雨更多,故“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C项正确。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读“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完成4-5题。4.下列关于该地叙述正确的是( )A. 岩石可溶性差 B. 岩石的透水性差C. 该地水的流动性差 D. 该地水的溶蚀力可能强【答案】D【解析】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强,可能水的溶蚀力强。5.下列关于该地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地岩石裂隙可能较大 B. 该地降水较少C. 该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多 D. 该地奇峰林立,地表崎岖【答案】B【解析】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降水较多。五、总结归纳·课堂小结走进桂林山水(第1课时)1、桂林山水的概况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六、提升训练·课后作业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B.气候炎热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C.流水沉积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D.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2.“簪山”地貌类型指的是( )。 A.石钟乳 B.石笋 C.石芽 D.峰林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桂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簪山”指的是峰林。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3.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化作用答案 C解析 石灰岩天坑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主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导致岩石被溶解后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一系列特殊地貌。4.图示地貌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多见于我国的某地形区,该地形区是(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答案 A解析 图示为喀斯特地貌,常见于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该区域石灰岩广布且降水量较大,地势落差大,流水侵蚀强烈。看图,完成5-8题。5、该图东侧地貌类型为( )A、雅丹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丹霞地貌 D、冰碛地貌6、该图东侧地貌类型的特点( )A、地形平坦 B、冰川广布 C、黄沙漫布 D、峰林矗立7、该图东侧地貌的形成主要受( )A、流水侵蚀、溶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水侵蚀8、下列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ADAC教材分析核心素养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1 走进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案)——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 3.1 走进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