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材料一:
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 是劳动创造的。 ”制造工具就是最初的手工艺,这使得前人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关键一步。 因而手工艺劳动在起源意义上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 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 ”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 头等工具的人为工匠。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 这一工艺领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 工” 。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 以饬五材, 以辨民器” 。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 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 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 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 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 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 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 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
材料二: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 加深入人心。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 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 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只有深入贯彻尊重 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 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 。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 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 ,能让人们 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 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 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摘编自翟春阳《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材料三: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 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 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 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 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 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
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艺工人的称呼,他们的出现几乎和人类历史 一样久远,其劳动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
B.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手工工匠虽然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但孕育了深厚的工匠文化, 我们仍需要将这样的工匠文化发扬光大。
C.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对传统文化中 工匠文化的传承,值得大力弘扬和宣传。
D.新时代工匠精神注重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也注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 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发展到了机械 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B.国家急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 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C.要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并让人们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除了创造更多的“工 匠故事” ,还要讲好“工匠故事”。
D.从赞叹工匠到推崇工匠精神,反映整个社会对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的疗治,对美好器 物和超凡品质的探寻。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是 (  )
A.百年老店同仁堂为后人留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 规,其生产的各种中成药享誉海内外。
B.奇瑞公司高级技师王学勇有个响亮的称号——“金耳朵”,无论是汽车上的底盘,还 是内饰,任何异响都逃不过他的耳朵。
C.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了“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 技术” ,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D.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 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4.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弘扬传统社会所孕育的这种工匠精神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查干
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我小爷爷是瓜农,他的瓜田,在一条很野的小河边。小爷爷,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瓜 地周遭,人迹罕至。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清晨,它们是 用露水洗脸的,我也是。洗漱干净的野草,很绿,绿得让人无法形容。别看它们野,心肠则 好,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猛看,看不出哪个是虫儿。这是慈悲的上苍,赐予虫儿 们的藏身术。
瓜田,被野草野花们,如斯拥戴,显得很得意,甚或有醉意。被拥戴的,还有醉意朦胧 中的我的小爷爷。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 日夜守护。所谓半睡半醒,是他饮酒之后 的状态。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 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 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
他的茅屋,比一般人的大,亦阔。门总是敞开着的,一抬眼,整片瓜田,便一览无余。 一团半湿半干的艾绳,盘卧门前,一头被点着,慢慢地燃。所有蚊虫,甚至蛇类,都不敢靠 近它。缭缭绕绕的艾烟,不呛人,倒是觉得比起檀香味,更好闻。就那么日 日夜夜地飘着, 颇有些禅味。茅屋左旁和瓜田中央,扎有稻草人。它们手持镰刀,头戴斗笠,披一身蓑衣, 威风凛凛地站着,风中会有动感。猛看,像三国猛将张飞。鸟与兽,尤其偷吃瓜的乌鸦群, 是不敢半夜来偷袭瓜田的。
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 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 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还有他杯中的老酒,总是飘着浓浓的香味,顺风一飘散,引来夜虫夜禽们的无限激情,唧唧喈喈之声,便灌满了夜。高高低低,或近或远,或重或轻, 连成一片。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没有这份福气。显然,灯红酒绿,与清风明月, 绝非一个概念。一个属于人造,虚浮。一个属于天然,殷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 心中的悲愁与喜乐。
小爷爷在小酌中,也唱歌,嗓音有些沙哑,小奶奶在世时,嘲讽他的嗓子是破锣嗓子。 他爱唱的歌曲之一,是蒙古族那一首古老民歌《天上的风》:
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
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
岁月不会地久天长,
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
小爷爷每唱此曲时,聚精会神,眺望着远方。有时,双眼噙满泪水。我问他,小爷爷你 怎么唱歌还哭啊?他说,你小奶奶生前也爱唱此曲,比我唱得好,嗓音亮,清脆,不知与我 唱了多少遍。母亲说,我的小奶奶高挑身材,瓜子儿脸,长得英气。与小爷爷相亲相爱,从 不斗气。她是远近闻名的女萨满① ,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很多时候,是治好了病,却分 文不取。小奶奶不到五十岁就走了。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 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 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也喜欢在有月光透进屋里的时候,吹灭了油灯,拉起胡尔 (四弦琴) ,开始 说书。我们这些孩子,趴在炕上,托着腮帮,有些陶醉地进入故事情节,畅游古今。 自从离 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 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 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
父亲说过,我的小爷爷,年轻时帅气,骨骼硬朗,眉毛上挑。从小爱打抱不平,助人为 乐。他上过学,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当过几年兵。本来可以留城,吃公家饭的,但他拒而回 乡,守着爱妻、儿女和瓜田。在泥土、清风明月、昆虫和夜鸟的鸣声中,度过了他勤勉质朴 的一生。据说,他是在一个有清风明月的仲夏之夜,手握着酒壶,无疾而终的,脸上还带有 笑意,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坐而圆寂。
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 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
(有删改)
【注】萨满:萨满教 ( 一种原始宗教) 的巫师。满族人通过萨满,用类似跳神的方式祭祀山 神。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爷爷常醉意朦胧、半睡半醒地守护瓜田, “高粱老酒”“旱烟”等随身物件, 以 及就着月光清风下酒的叙写,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
B.小奶奶俊俏、善良,在生活方式和追求上,与小爷爷心有灵犀。她女萨满的身份, 表现出了当地人对宗教和神灵的信仰与敬畏。
C.小爷爷年轻时帅气硬朗、有文化,本来有着美好的前程。但他的选择,不管从“我” 还是从小爷爷自己看来,都是没有遗憾的,是完满的。
D.“我们这些孩子”对月光、音乐、故事的热爱,说明了在家族的氛围和熏陶中,我 们的内心其实藏着如小爷爷一般的性情与追求。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 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
B.不同于城市灯红酒绿的人造和虚浮,小爷爷的清风明月是天然而殷实的,作者引用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
C.引用《天上的风》歌词,既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也饱含着小爷爷对人生 的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作者以设问和排比的方式收束全文,语言富有感染力。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典型 意象的铺陈,又使感情更加的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7. 瓜田、清风与明月,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组合。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丰富内涵。
8.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42 分)
文言文阅读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 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至于郡县胥史, 皆挟经载笔, 应对进退,有足观者。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 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 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 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 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苛,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 民益信,遂以无事。 因守居之北墉 而增筑之,作远景楼, 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 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 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 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 ·眉州远景楼记》)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量田A 计功 B 终事 C 而会之 D 田多E 而丁少 F 则出钱 G 以偿众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在材料中的含义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学者犹袭五代之弊 B.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
C.其风俗盖如此 D.而求文以为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声律,诗文的声韵格律和字数,文中指科举考试的一项内容。
B.漏,即漏壶,古代计时工具,以滴水或漏沙的刻度标志计时。
C.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此处是苏轼对其父苏洵的尊称。
D.耆老,多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古称六十岁为耆,七十岁为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圣以前,许多地方的学者仍旧沿袭五代以来的陋习,只有眉州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 文,把西汉文章视为典范,这体现着眉州的近古风俗。
B.每年到了稻谷成熟而杂草衰败的时候,眉州的农人们就会用劳作时收缴的罚金和补偿 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祭祀田祖,也供大家酣饮饱食。
C.眉州知州黎希声为人简易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当地百姓十分 信赖他,有人还写信让苏轼为黎侯增建的远景楼作记。
D.眉州百姓对远景楼的建成感到欣喜,写信请托苏轼为楼写记,不是为了赞美眉州容易 相处的太守黎侯,而是为了赞美当地容易治理的风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象事之。
② 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
古代诗歌阅读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② ,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③ ,从今又几年?
【注】①至德三年 (758) 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 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 王太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是说新年已至,归家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尾联中借用典故,作者借长沙王太傅贾谊其事,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
D.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用词精炼准确,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肺腑。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 名篇名句默写
(1)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感谢,与友人共勉 的诗句是:   ,   。
(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中生动地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 子:   ,   。
(3) 在《论语 ·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 而“   ,   ”。
(4) 《渔家傲 ·秋思》 中与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有异 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5)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 中用“   ,   ”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关 心国事,敢于写出抨击时政文字的革命精神。
四、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很多 人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 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____的基本准则。二十四 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 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 。 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 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____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 自强 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____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 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 。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
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耳熟能详 遵守 即使 不绝如缕
B.耳濡目染 遵守 尽管 不绝如缕
C.耳濡目染 遵循 即使 源远流长
D.耳熟能详 遵循 尽管 源远流长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黄河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怎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B.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中,展现出世间另一种美好的人生。
C.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捡拾一些烂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 得到壮大和培育。
B.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 壮大和培育。
C.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 培育和壮大。
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 得到培育和壮大。
20. 语言文字运用ⅠI
一般而言,   ,尤其是在年龄超过 110 岁的人中,女性占比高达 95%。两性之间在寿命 长短方面为何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女性比男性多一条 X 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而男性的细胞中则是一条 X 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 其中 X 染色体来自于母亲,Y 染色体则来自父亲。拥有两条 X 染色体让女性不易患某些先天 性疾病。
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特点的不同,在药物吸收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男性新陈 代谢速度较快,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女性新陈代谢速度较慢,   。 因此,在医 生开药时,应该将男女差异纳入考虑,不应该再对男性和女性“一视同仁”。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五、作文 (6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觅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觅阳 光……还可以在自己身上寻找阳光。阳光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他人。
请以“寻找那一束阳光”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60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D
4.① 创造更多 “工匠故事”,要贯彻尊重劳动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 为广大技能人才或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 ②讲好新时代“工匠故事”,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③既要深入体悟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又要弘扬传统,虔诚热爱、追求卓越、 脚踏实地,努力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生拉硬套、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1.B.曲解文意。“传统手工工匠虽然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有误。材料一中说的是“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文中说的是“似乎”。
故答案为:B。
2.B.条件不当,“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文章所说是必要条件,而选项变成充分条件,同时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B。
3.D.黄文秀同志甘于奉献自我,致力家乡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敬业奉献的楷模。
故答案为:D。
4.本题中,结合“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概括整合即可。
故答案为:① 创造更多 “工匠故事”,要贯彻尊重劳动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 为广大技能人才或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 ②讲好新时代“工匠故事”,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③既要深入体悟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又要弘扬传统,虔诚热爱、追求卓越、 脚踏实地,努力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答案】5.A
6.B
7.① 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②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③象征着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④代表着作者的故乡,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或生命最真诚的状态)。
8.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瓜们以人的情态,体现了清风明月下瓜田的勃勃生机。②使用叠词,“柔柔的”、“轻轻的”等词语,既体现出文章的音韵美,又表现出环境的优美。③多用短句,使文章简洁明快,活泼生动,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环境的赞美和喜爱。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准确分析选项。因此,把握题干要求的文本内容,抓住关键词,逐一进行排除,即可得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具体的内容,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四个选项中,涉及艺术特色、内容分析及其情感体会,包括语言分析都可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进行一一排除。
(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物象内涵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作答,注意多联系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文本重要语句,要善于从修辞手法、炼字艺术,句式的选用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5.A.“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理解有误。从原文“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萊,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分析可知,小爷爷喜欢和享受这种生活方式,这是小爷爷自然简淡的生活方式的体现。故答案为:A。
6.B.“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分析可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不是“小爷爷”;而小爷爷的清风明月“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与高雅不同。故此种说法张冠李戴了。故答案为:B。
7.题干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探究“瓜田、清风与明月”这些重要意象的丰富内涵。①文章的标题为“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标题把自然界的“瓜田、清风、明月”和“小爷爷”关联起来,画面的纯净、美好,文章始终围绕着“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抒发情感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②在文章开篇,作者写道,“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这些象征意味的“瓜田、明月、干净的风”的铺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③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萊,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清风明月本无价,它们甘愿成为“小爷爷的下酒物”,和他一同分享这美好而简洁的生活,人与自然合二为一,让人神往。
④文章第五段,作者写道,“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象征着小爷爷诗意栖居大地上的惬意感。
⑤文章第七段,作者写道,“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清风、明月”象征着小奶奶俊俏、勤勉、善良,与小爷爷心有灵犀。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
⑥文章第八段,作者写道,“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这里的“清风明月”代表着作者对故乡深深地思念之情,同时和“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作对比,以及对逝去生活方式的追忆。
⑦文章的结尾,“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也饱含着小爷爷的人生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故答案为:① 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②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③象征着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④代表着作者的故乡,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或生命最真诚的状态)。
8.“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 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这句话最大的特点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了“瓜们”这个亲切的称呼,而且有“躺”“很享受”等等具有人的情态的动作,表现了各种瓜果在小爷爷的照料下长势非常好。除此之外,叠词“圆乎乎”“亮亮地”“柔柔的”“轻轻的”等词语营造了一幅柔美、温馨的夏夜瓜果图。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瓜们以人的情态,体现了清风明月下瓜田的勃勃生机。②使用叠词,“柔柔的”“轻轻的”等词语,既体现出文章的音韵美,又表现出环境的优美。③多用短句,使文章简洁明快,活泼生动,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环境的赞美和喜爱。
【答案】9.BDF
10.C
11.A
12.D
13.①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
②黎希声任期已经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开,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他们的请求。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古今异义;称谓;表示时间用语;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把握句意,然后根据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要勤于积累,多巩固,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要勤于积累,多巩固,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作答,选择最佳的一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使句子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并重视氏族亲戚;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吏且敬畏法律;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以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当初朝廷是用词赋声律来选取进士,而天圣年以前,各地求学的人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把西汉时的文章作为尊奉学习的典范。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用胳膊夹着经书带着笔墨,言语行动上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对于其中贤能的人,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记。家家都收藏有律度法令,经常诵读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一些很小的过失,人们也终生不敢违犯。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漏钟,用敲鼓的方法招来众人。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看钟漏掌握时间,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账,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到了七月十六,稻谷停止生长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停止敲鼓计漏,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以祭祀田祖,然后作乐饮食,吃个酒足饭饱再离开,每年都是这样。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现在的知州黎侯名叫希声,是先父的朋友。他人简易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民众认为他很容易相处。他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去,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眉州百姓的请求。他在眉州已经留任了三年,百姓更加信赖他,官民相安无事。黎侯沿着知州居住的北墙增盖了一座远景楼,他每天都与宾客僚属在楼上游玩。我那时正担任徐州知州,家乡眉州的人通过书信与我往来,未曾不说起黎侯的善行,还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啊!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他们所说的远泉楼,我即使依稀能够想像它的样子,却不能说得很详细。但是家乡的人们为兴建这座楼而感到快乐并且想让我为它写记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上有容易相处的长官,下有容易治理的民众这样美好的风俗吗 现在眉州接近古人的风俗,却能经历许多年都不改变,这是长者和老一代人互敬互爱的恩泽,以及贤良的州守、县令们孜孜不倦地安抚慰问,教导训诫的结果,能不记录下来吗 像那登高远望的乐趣,山水风景的美丽,我将来归老故乡后,穿上麻布衣裳,裹上头巾,跟随着州中的长官登上此楼,喝到兴浓,乘着乐曲,提起笔来作赋,以颂扬黎侯的留下的仁爱,也为时不晚。
9.句意: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账,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量田计功”是一起的,即根据所耕种的田地核算劳动量,故在B处断开;“ 终事而会之 ”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应该在“之”断开,即D处断开;“则”是一个句中停顿,故在“则”前断开,即F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
10.A.“学者”,古指学习的人,今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句意:各地求学的人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
B.“口实”,古指人们经常谈论的内容,今指话柄。句意: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
C.“风俗”,古今同义,指风尚习俗。句意: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D.“以为”,古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作为,今指认为。句意: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故答案为:C。
11.A.“声律,诗文的声韵格律和字数"错。声律指中国古代诗文的声韵格律,并不包含对字数的要求。
故答案为:A。
12.D.“不是为了赞美眉州容易相处的太守黎侯"错,根据原文“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可知,写记的原因应包含选项中提及的两者。
故答案为:D。
13.①“事”,对待;“既”,已经;“去”,离任;“辄”,就。
②“既”,已经;“满”,期满;“去”,离开;“相率”,相继;“夺”,改变。
故答案为:①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
②黎希声任期已经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开,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他们的请求。
【答案】14.C
15.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4.C.“江流岸柳却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使得诗人内心对未来的羁旅生活充满希望”错,而是 “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故答案为:C。
15.此题注意根据“乡心”天畔独潸然”“居人下”“春归”以及注释“作者贬南巴尉时作” 分析诗歌思乡心切、老年被贬、客居他乡、时光流逝的情感。
故答案为: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16.【答案】(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暂、璧、贵、浮、羌管、激扬。
故答案为:
(1)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2)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3)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4)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5)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答案】17.D
18.A
19.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辨析这些易混词语,一要辨其形,看其异在哪里;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2)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常见的辨析病句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查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17.第一组,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第一处语境强调人们熟悉二十四节气歌,故选“耳熟能详”。
第二组,遵循:遵照。着重在“循”,指依照正确的思想、言论去做。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常用在表述对共同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规程、公约等的态度。结合语境,此处选“遵循”。
第三组,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或加强主句的意思)。结合后文“但……”,故选“尽管”。
第四组,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第四处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历史悠久,故选“源远流长”。
故答案为:D。
18.A“摇篮”表特殊含义,B“复得返自然”表直接引用,C“慈祥”表示反语。D“蜡炬”表强调突出。 故答案为:A。
19.原句中“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属于介词误用,使得全句没有主语,应该去掉“通过”。原句中“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可改为“培育和壮大”,A项两处均未改动,而且“从而”这一关联词还误用。B项没有改“壮大和培育”,D项没有改“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
故答案为:C。
20.【答案】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女性细胞中有两条 X 染色体
【知识点】语句补写
【解析】【分析】第一空,“尤其是在年龄超过110岁的人中,女性占比高达95%”阐述前面内容,据此可知是说女性更长寿,故填“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
第二空,结合“男性新陈代谢速度较快”“女性新陈代谢速度较慢”可知,此处和“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为对照句,可填“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更长”。
故答案为: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 ;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更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21.【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材料由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觅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觅阳 光……还可以在自己身上寻找阳光。阳光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他人。话题中心是“阳光”,但这个“阳光”不仅是大自然的太阳光,而且可以指更深层的心中的梦想、光明、爱心、温暖。一切向上向善的东西,一切正能量的东西都是给我们带来光亮,驱散黑暗的阳光。
【立意选取】
1.寻找那一束阳光,成为自己的梦想。
2.寻找那一束阳光,让那照亮我通往成功的路径。
3.寻找那一束阳光,驱散心中的雾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仔细审读材料,把握审题的三部曲: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1 / 1四川省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材料一:
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 是劳动创造的。 ”制造工具就是最初的手工艺,这使得前人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关键一步。 因而手工艺劳动在起源意义上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 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 ”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 头等工具的人为工匠。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 这一工艺领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 工” 。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 以饬五材, 以辨民器” 。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 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 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 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 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 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 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 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
材料二: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 加深入人心。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 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 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只有深入贯彻尊重 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 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 。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 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 ,能让人们 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 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 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摘编自翟春阳《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材料三: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 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 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 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 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 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
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艺工人的称呼,他们的出现几乎和人类历史 一样久远,其劳动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
B.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手工工匠虽然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但孕育了深厚的工匠文化, 我们仍需要将这样的工匠文化发扬光大。
C.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对传统文化中 工匠文化的传承,值得大力弘扬和宣传。
D.新时代工匠精神注重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也注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 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发展到了机械 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B.国家急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 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C.要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并让人们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除了创造更多的“工 匠故事” ,还要讲好“工匠故事”。
D.从赞叹工匠到推崇工匠精神,反映整个社会对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的疗治,对美好器 物和超凡品质的探寻。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是 (  )
A.百年老店同仁堂为后人留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 规,其生产的各种中成药享誉海内外。
B.奇瑞公司高级技师王学勇有个响亮的称号——“金耳朵”,无论是汽车上的底盘,还 是内饰,任何异响都逃不过他的耳朵。
C.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了“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 技术” ,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D.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 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4.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弘扬传统社会所孕育的这种工匠精神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
2.B
3.D
4.① 创造更多 “工匠故事”,要贯彻尊重劳动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 为广大技能人才或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 ②讲好新时代“工匠故事”,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③既要深入体悟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又要弘扬传统,虔诚热爱、追求卓越、 脚踏实地,努力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生拉硬套、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1.B.曲解文意。“传统手工工匠虽然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有误。材料一中说的是“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文中说的是“似乎”。
故答案为:B。
2.B.条件不当,“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文章所说是必要条件,而选项变成充分条件,同时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B。
3.D.黄文秀同志甘于奉献自我,致力家乡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敬业奉献的楷模。
故答案为:D。
4.本题中,结合“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概括整合即可。
故答案为:① 创造更多 “工匠故事”,要贯彻尊重劳动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 为广大技能人才或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 ②讲好新时代“工匠故事”,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③既要深入体悟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又要弘扬传统,虔诚热爱、追求卓越、 脚踏实地,努力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查干
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我小爷爷是瓜农,他的瓜田,在一条很野的小河边。小爷爷,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瓜 地周遭,人迹罕至。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清晨,它们是 用露水洗脸的,我也是。洗漱干净的野草,很绿,绿得让人无法形容。别看它们野,心肠则 好,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猛看,看不出哪个是虫儿。这是慈悲的上苍,赐予虫儿 们的藏身术。
瓜田,被野草野花们,如斯拥戴,显得很得意,甚或有醉意。被拥戴的,还有醉意朦胧 中的我的小爷爷。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 日夜守护。所谓半睡半醒,是他饮酒之后 的状态。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 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 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
他的茅屋,比一般人的大,亦阔。门总是敞开着的,一抬眼,整片瓜田,便一览无余。 一团半湿半干的艾绳,盘卧门前,一头被点着,慢慢地燃。所有蚊虫,甚至蛇类,都不敢靠 近它。缭缭绕绕的艾烟,不呛人,倒是觉得比起檀香味,更好闻。就那么日 日夜夜地飘着, 颇有些禅味。茅屋左旁和瓜田中央,扎有稻草人。它们手持镰刀,头戴斗笠,披一身蓑衣, 威风凛凛地站着,风中会有动感。猛看,像三国猛将张飞。鸟与兽,尤其偷吃瓜的乌鸦群, 是不敢半夜来偷袭瓜田的。
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 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 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还有他杯中的老酒,总是飘着浓浓的香味,顺风一飘散,引来夜虫夜禽们的无限激情,唧唧喈喈之声,便灌满了夜。高高低低,或近或远,或重或轻, 连成一片。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没有这份福气。显然,灯红酒绿,与清风明月, 绝非一个概念。一个属于人造,虚浮。一个属于天然,殷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 心中的悲愁与喜乐。
小爷爷在小酌中,也唱歌,嗓音有些沙哑,小奶奶在世时,嘲讽他的嗓子是破锣嗓子。 他爱唱的歌曲之一,是蒙古族那一首古老民歌《天上的风》:
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
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
岁月不会地久天长,
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
小爷爷每唱此曲时,聚精会神,眺望着远方。有时,双眼噙满泪水。我问他,小爷爷你 怎么唱歌还哭啊?他说,你小奶奶生前也爱唱此曲,比我唱得好,嗓音亮,清脆,不知与我 唱了多少遍。母亲说,我的小奶奶高挑身材,瓜子儿脸,长得英气。与小爷爷相亲相爱,从 不斗气。她是远近闻名的女萨满① ,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很多时候,是治好了病,却分 文不取。小奶奶不到五十岁就走了。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 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 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也喜欢在有月光透进屋里的时候,吹灭了油灯,拉起胡尔 (四弦琴) ,开始 说书。我们这些孩子,趴在炕上,托着腮帮,有些陶醉地进入故事情节,畅游古今。 自从离 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 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 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
父亲说过,我的小爷爷,年轻时帅气,骨骼硬朗,眉毛上挑。从小爱打抱不平,助人为 乐。他上过学,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当过几年兵。本来可以留城,吃公家饭的,但他拒而回 乡,守着爱妻、儿女和瓜田。在泥土、清风明月、昆虫和夜鸟的鸣声中,度过了他勤勉质朴 的一生。据说,他是在一个有清风明月的仲夏之夜,手握着酒壶,无疾而终的,脸上还带有 笑意,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坐而圆寂。
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 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
(有删改)
【注】萨满:萨满教 ( 一种原始宗教) 的巫师。满族人通过萨满,用类似跳神的方式祭祀山 神。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爷爷常醉意朦胧、半睡半醒地守护瓜田, “高粱老酒”“旱烟”等随身物件, 以 及就着月光清风下酒的叙写,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
B.小奶奶俊俏、善良,在生活方式和追求上,与小爷爷心有灵犀。她女萨满的身份, 表现出了当地人对宗教和神灵的信仰与敬畏。
C.小爷爷年轻时帅气硬朗、有文化,本来有着美好的前程。但他的选择,不管从“我” 还是从小爷爷自己看来,都是没有遗憾的,是完满的。
D.“我们这些孩子”对月光、音乐、故事的热爱,说明了在家族的氛围和熏陶中,我 们的内心其实藏着如小爷爷一般的性情与追求。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 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
B.不同于城市灯红酒绿的人造和虚浮,小爷爷的清风明月是天然而殷实的,作者引用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
C.引用《天上的风》歌词,既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也饱含着小爷爷对人生 的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作者以设问和排比的方式收束全文,语言富有感染力。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典型 意象的铺陈,又使感情更加的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7. 瓜田、清风与明月,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组合。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丰富内涵。
8.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答案】5.A
6.B
7.① 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②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③象征着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④代表着作者的故乡,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或生命最真诚的状态)。
8.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瓜们以人的情态,体现了清风明月下瓜田的勃勃生机。②使用叠词,“柔柔的”、“轻轻的”等词语,既体现出文章的音韵美,又表现出环境的优美。③多用短句,使文章简洁明快,活泼生动,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环境的赞美和喜爱。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准确分析选项。因此,把握题干要求的文本内容,抓住关键词,逐一进行排除,即可得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具体的内容,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四个选项中,涉及艺术特色、内容分析及其情感体会,包括语言分析都可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进行一一排除。
(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物象内涵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作答,注意多联系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文本重要语句,要善于从修辞手法、炼字艺术,句式的选用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5.A.“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理解有误。从原文“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萊,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分析可知,小爷爷喜欢和享受这种生活方式,这是小爷爷自然简淡的生活方式的体现。故答案为:A。
6.B.“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分析可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不是“小爷爷”;而小爷爷的清风明月“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与高雅不同。故此种说法张冠李戴了。故答案为:B。
7.题干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探究“瓜田、清风与明月”这些重要意象的丰富内涵。①文章的标题为“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标题把自然界的“瓜田、清风、明月”和“小爷爷”关联起来,画面的纯净、美好,文章始终围绕着“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抒发情感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②在文章开篇,作者写道,“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这些象征意味的“瓜田、明月、干净的风”的铺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③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萊,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清风明月本无价,它们甘愿成为“小爷爷的下酒物”,和他一同分享这美好而简洁的生活,人与自然合二为一,让人神往。
④文章第五段,作者写道,“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象征着小爷爷诗意栖居大地上的惬意感。
⑤文章第七段,作者写道,“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清风、明月”象征着小奶奶俊俏、勤勉、善良,与小爷爷心有灵犀。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
⑥文章第八段,作者写道,“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这里的“清风明月”代表着作者对故乡深深地思念之情,同时和“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作对比,以及对逝去生活方式的追忆。
⑦文章的结尾,“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也饱含着小爷爷的人生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故答案为:① 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②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③象征着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④代表着作者的故乡,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或生命最真诚的状态)。
8.“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 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这句话最大的特点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了“瓜们”这个亲切的称呼,而且有“躺”“很享受”等等具有人的情态的动作,表现了各种瓜果在小爷爷的照料下长势非常好。除此之外,叠词“圆乎乎”“亮亮地”“柔柔的”“轻轻的”等词语营造了一幅柔美、温馨的夏夜瓜果图。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瓜们以人的情态,体现了清风明月下瓜田的勃勃生机。②使用叠词,“柔柔的”“轻轻的”等词语,既体现出文章的音韵美,又表现出环境的优美。③多用短句,使文章简洁明快,活泼生动,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环境的赞美和喜爱。
三、古代诗文阅读 (42 分)
文言文阅读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 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至于郡县胥史, 皆挟经载笔, 应对进退,有足观者。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 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 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 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 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苛,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 民益信,遂以无事。 因守居之北墉 而增筑之,作远景楼, 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 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 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 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 ·眉州远景楼记》)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量田A 计功 B 终事 C 而会之 D 田多E 而丁少 F 则出钱 G 以偿众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在材料中的含义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学者犹袭五代之弊 B.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
C.其风俗盖如此 D.而求文以为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声律,诗文的声韵格律和字数,文中指科举考试的一项内容。
B.漏,即漏壶,古代计时工具,以滴水或漏沙的刻度标志计时。
C.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此处是苏轼对其父苏洵的尊称。
D.耆老,多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古称六十岁为耆,七十岁为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圣以前,许多地方的学者仍旧沿袭五代以来的陋习,只有眉州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 文,把西汉文章视为典范,这体现着眉州的近古风俗。
B.每年到了稻谷成熟而杂草衰败的时候,眉州的农人们就会用劳作时收缴的罚金和补偿 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祭祀田祖,也供大家酣饮饱食。
C.眉州知州黎希声为人简易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当地百姓十分 信赖他,有人还写信让苏轼为黎侯增建的远景楼作记。
D.眉州百姓对远景楼的建成感到欣喜,写信请托苏轼为楼写记,不是为了赞美眉州容易 相处的太守黎侯,而是为了赞美当地容易治理的风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象事之。
② 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
【答案】9.BDF
10.C
11.A
12.D
13.①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
②黎希声任期已经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开,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他们的请求。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古今异义;称谓;表示时间用语;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把握句意,然后根据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要勤于积累,多巩固,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要勤于积累,多巩固,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作答,选择最佳的一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使句子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并重视氏族亲戚;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吏且敬畏法律;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以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当初朝廷是用词赋声律来选取进士,而天圣年以前,各地求学的人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把西汉时的文章作为尊奉学习的典范。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用胳膊夹着经书带着笔墨,言语行动上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对于其中贤能的人,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记。家家都收藏有律度法令,经常诵读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一些很小的过失,人们也终生不敢违犯。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漏钟,用敲鼓的方法招来众人。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看钟漏掌握时间,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账,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到了七月十六,稻谷停止生长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停止敲鼓计漏,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以祭祀田祖,然后作乐饮食,吃个酒足饭饱再离开,每年都是这样。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现在的知州黎侯名叫希声,是先父的朋友。他人简易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民众认为他很容易相处。他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去,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眉州百姓的请求。他在眉州已经留任了三年,百姓更加信赖他,官民相安无事。黎侯沿着知州居住的北墙增盖了一座远景楼,他每天都与宾客僚属在楼上游玩。我那时正担任徐州知州,家乡眉州的人通过书信与我往来,未曾不说起黎侯的善行,还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啊!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他们所说的远泉楼,我即使依稀能够想像它的样子,却不能说得很详细。但是家乡的人们为兴建这座楼而感到快乐并且想让我为它写记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上有容易相处的长官,下有容易治理的民众这样美好的风俗吗 现在眉州接近古人的风俗,却能经历许多年都不改变,这是长者和老一代人互敬互爱的恩泽,以及贤良的州守、县令们孜孜不倦地安抚慰问,教导训诫的结果,能不记录下来吗 像那登高远望的乐趣,山水风景的美丽,我将来归老故乡后,穿上麻布衣裳,裹上头巾,跟随着州中的长官登上此楼,喝到兴浓,乘着乐曲,提起笔来作赋,以颂扬黎侯的留下的仁爱,也为时不晚。
9.句意: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账,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量田计功”是一起的,即根据所耕种的田地核算劳动量,故在B处断开;“ 终事而会之 ”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应该在“之”断开,即D处断开;“则”是一个句中停顿,故在“则”前断开,即F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
10.A.“学者”,古指学习的人,今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句意:各地求学的人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
B.“口实”,古指人们经常谈论的内容,今指话柄。句意: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
C.“风俗”,古今同义,指风尚习俗。句意: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D.“以为”,古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作为,今指认为。句意: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故答案为:C。
11.A.“声律,诗文的声韵格律和字数"错。声律指中国古代诗文的声韵格律,并不包含对字数的要求。
故答案为:A。
12.D.“不是为了赞美眉州容易相处的太守黎侯"错,根据原文“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可知,写记的原因应包含选项中提及的两者。
故答案为:D。
13.①“事”,对待;“既”,已经;“去”,离任;“辄”,就。
②“既”,已经;“满”,期满;“去”,离开;“相率”,相继;“夺”,改变。
故答案为:①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
②黎希声任期已经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开,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他们的请求。
古代诗歌阅读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② ,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③ ,从今又几年?
【注】①至德三年 (758) 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 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 王太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是说新年已至,归家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尾联中借用典故,作者借长沙王太傅贾谊其事,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
D.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用词精炼准确,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肺腑。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4.C.“江流岸柳却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使得诗人内心对未来的羁旅生活充满希望”错,而是 “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故答案为:C。
15.此题注意根据“乡心”天畔独潸然”“居人下”“春归”以及注释“作者贬南巴尉时作” 分析诗歌思乡心切、老年被贬、客居他乡、时光流逝的情感。
故答案为: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16. 名篇名句默写
(1)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感谢,与友人共勉 的诗句是:   ,   。
(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中生动地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 子:   ,   。
(3) 在《论语 ·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 而“   ,   ”。
(4) 《渔家傲 ·秋思》 中与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有异 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5)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 中用“   ,   ”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关 心国事,敢于写出抨击时政文字的革命精神。
【答案】(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暂、璧、贵、浮、羌管、激扬。
故答案为:
(1)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2)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3)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4)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5)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四、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很多 人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 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____的基本准则。二十四 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 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 。 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 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____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 自强 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____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 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 。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
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耳熟能详 遵守 即使 不绝如缕
B.耳濡目染 遵守 尽管 不绝如缕
C.耳濡目染 遵循 即使 源远流长
D.耳熟能详 遵循 尽管 源远流长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黄河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怎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B.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中,展现出世间另一种美好的人生。
C.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捡拾一些烂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 得到壮大和培育。
B.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 壮大和培育。
C.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 培育和壮大。
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 得到培育和壮大。
【答案】17.D
18.A
19.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辨析这些易混词语,一要辨其形,看其异在哪里;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2)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常见的辨析病句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查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17.第一组,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第一处语境强调人们熟悉二十四节气歌,故选“耳熟能详”。
第二组,遵循:遵照。着重在“循”,指依照正确的思想、言论去做。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常用在表述对共同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规程、公约等的态度。结合语境,此处选“遵循”。
第三组,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或加强主句的意思)。结合后文“但……”,故选“尽管”。
第四组,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第四处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历史悠久,故选“源远流长”。
故答案为:D。
18.A“摇篮”表特殊含义,B“复得返自然”表直接引用,C“慈祥”表示反语。D“蜡炬”表强调突出。 故答案为:A。
19.原句中“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属于介词误用,使得全句没有主语,应该去掉“通过”。原句中“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可改为“培育和壮大”,A项两处均未改动,而且“从而”这一关联词还误用。B项没有改“壮大和培育”,D项没有改“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
故答案为:C。
20. 语言文字运用ⅠI
一般而言,   ,尤其是在年龄超过 110 岁的人中,女性占比高达 95%。两性之间在寿命 长短方面为何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女性比男性多一条 X 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而男性的细胞中则是一条 X 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 其中 X 染色体来自于母亲,Y 染色体则来自父亲。拥有两条 X 染色体让女性不易患某些先天 性疾病。
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特点的不同,在药物吸收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男性新陈 代谢速度较快,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女性新陈代谢速度较慢,   。 因此,在医 生开药时,应该将男女差异纳入考虑,不应该再对男性和女性“一视同仁”。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女性细胞中有两条 X 染色体
【知识点】语句补写
【解析】【分析】第一空,“尤其是在年龄超过110岁的人中,女性占比高达95%”阐述前面内容,据此可知是说女性更长寿,故填“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
第二空,结合“男性新陈代谢速度较快”“女性新陈代谢速度较慢”可知,此处和“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为对照句,可填“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更长”。
故答案为: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 ;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更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五、作文 (6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觅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觅阳 光……还可以在自己身上寻找阳光。阳光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他人。
请以“寻找那一束阳光”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600 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材料由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觅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觅阳 光……还可以在自己身上寻找阳光。阳光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他人。话题中心是“阳光”,但这个“阳光”不仅是大自然的太阳光,而且可以指更深层的心中的梦想、光明、爱心、温暖。一切向上向善的东西,一切正能量的东西都是给我们带来光亮,驱散黑暗的阳光。
【立意选取】
1.寻找那一束阳光,成为自己的梦想。
2.寻找那一束阳光,让那照亮我通往成功的路径。
3.寻找那一束阳光,驱散心中的雾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仔细审读材料,把握审题的三部曲: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