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6张PPT。温故知新:苏联(苏俄)经济建设之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斯大林模式1928—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战后苏联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军事实力、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胜利付出巨大代价,百废待兴战后苏联如何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①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影响②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等国家领导人为其守灵轻轻的我走了,但我留下一个超级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农业:扩大农民自主权农产品收购制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邮票)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人造地球卫星原子能发电站载人宇宙飞船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赫鲁晓夫改革收效甚微失败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②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④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消极: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改革虽然纠正了斯大林体制的某些弊端,促进了苏联社会的“解冻”和进步,在建立超级强国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子,但是在解决苏联社会的实质问题上,并没有取得进展。赫鲁晓夫用以改革斯大林体制的武器仍是斯大林的思想理论。这是他改革的根本失误。改革并没有为俄国历史的健康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因而也就未能避免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某种倒退和停滞乃至后来的苏联解体。 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伊万诺夫将军90年代和记者议论赫鲁晓夫的功过时说:“他是个犯了错误的共产党人。他跟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不一样,是真心想实现共产主义的,只是方法不对头,效果不好。” 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他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速度比斯大林时代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赫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今天60岁以上的人对他印象很深,他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阴暗面持否定态度,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这件事是难能可贵的。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 赫鲁晓夫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时,气呼呼地说了句大实话:“你们今天能罢免我,也多亏了我创建的宽松民主政治体制!”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在新圣母公墓他的坟前,矗立着曾被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设计的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掘墓(作用):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向斯大林模式提出挑战的苏联领导人,为了解决农业问题,他亲自狠抓农业,改变了旧体制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为苏联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守墓(局限):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从整体上来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明显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了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1964-1982)勃列日涅夫(1)改革措施:前期: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后期:改革步伐缓慢,直至停滞;(2)改革效果:前期: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后期: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重生,苏联陷入困境。(3)评价:A、前期增长B、后期缓慢原因:符合本国国情调整政策原因: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与美国的军备竞赛C、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zxxk勃列日涅夫改革军事上: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经济上:停滞状态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勃列日涅夫改革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有所进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与美国的经济差距有所缩小,在某些尖端技术方面也占领先地位。但是在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观念,把市场调节当作“市场社会主义”加以否定。这就从根本上阻塞了改革的深入,使其无法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而失败。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982年),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备负担过于沉重,这是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 比例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实际军费已占财政支出的1/3。 材料二: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 材料三: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上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据此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尽管这一主义其中也有抵御美国争霸世界的因素,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是要与美国争霸…… ①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总结他改革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1、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内容: 赫鲁晓夫:重点在农业 勃列日涅夫:重点在工业3、结果:相似,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4、失败原因(根本):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安德罗波夫(1982。11.12-1984.2.13) 契尔年科(1984.2.13-1985.3.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6苏联的发展与改革.ppt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flv 勃列日涅夫.flv 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 免除赫鲁晓夫一切职务.mp4 斯大林逝世.flv 毛泽东评赫鲁晓夫:有胆量 但太能捅娄子.mp4 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mp4 解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mp4 赫鲁晓夫向古巴运送导弹 精心伪装迷惑美国.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