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专练(含答案)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代诗歌鉴赏 专练(含答案)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士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
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
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
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①黄楼:楼阁名。负山居士:作者友人张仲连的别号。②戴公:指戴逵。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到了之后却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并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登上黄楼,看到林中房舍没有缭绕的炊烟,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情。
B.雪后,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
C.“山”为“溪山”,“风”是“晚风”,“进”字联结,画面富有动感,令人如闻风声。
D.尾联用典,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长久思念之情,既照应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
4.“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赏析“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
[宋]赵崇嶓
窗前寻丈地,种得一株梅。
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
点绛唇
[宋]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①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注】①别乘:汉朝称郡守的副手为别驾,这里指苏轼的副手袁毂。
5.下列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前》为五言绝句,首句“寻地”,次句“种梅”,三四句承一二句,写“种梅”后的心境,意脉顺畅,承接自然。
B.“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闲倚”二字勾勒出词人倚床的风姿和心态,后一句化“峰”为花千朵,比喻奇妙。
C.“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苏轼与友人袁毂诗词唱和,相处甚欢,不仅传达出文人的雅趣,也看出两人深厚的感情。
D.苏词画面感极强,远处的“山峰”“明月”到近处的“清风”“我”,画面慢慢推进,一个“破”字,化静景为动景。
6.赵诗和苏词都用了“明月清风我”来表达心境,但却同中有异,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
陆游
寄迹人间梦已长,新年脱帽始微霜。
坐中使气如秦侠,陌上行歌类楚狂。
扫榻欲招贫与语,杜门聊以醉为乡。
稽山刻曲虽堪乐,终忆祁连古战场。
【注】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陆游在山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寄迹人间梦已长”中“梦”被寄寓深意,内涵丰富,给人意味深长之感。
B.颔联“陌上行歌类楚狂”中“楚狂”用了《论语》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的典故。
C.颈联“扫榻”指打扫床榻,表示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最终还是关门饮酒自娱自乐。
D.诗歌主要以抒情为主,叙述为辅,表达了新年到来之际,内心的复杂情感变化。
8.有人说,《书愤》的情感在《新年》中都有呈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的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至惠州时暂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而得名。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朝》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飘落翻飞、柳絮随风滚动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人的动作和情感,使本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词作。
10.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作者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说法有误。“避地衣冠尽向南”意思是士人躲避战乱都特别喜欢到南方,此句借用这一典故,既是为了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是想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故选C。
2.答案:①毛张健认为此诗并不是劝诚友人安心赴任,而是表达催促友人尽快返家的愿望;
②诗歌描写江南竹影满径、人家傍山、花木缘溪之胜景,并借用衣冠南渡之典提醒友人吴越风光让人沉迷,侧面劝诫友人不要像南波衣冠们留恋于此。
③诗歌尾联想象夜猿啼海树之场景,正面提醒友人“思乡望国”。
解析:题干毛张健的评价中,“劝驾”意思是劝人赶紧出发,而“催归”意思是催促赶紧归来。所以,毛张健对诗敬主自的理解是此诗并不是为了劝诚友人赶紧出发安心赴任,而是劝告友人不忘归家、赶紧归来的愿望。根据注释可知,作者此时因安史之乱而避难江南。而在诗欧颔联和颈联中,作者先以“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三句描绘江南竹林丛生的自然环境,依山而建的建筑特征,偏远之地沿河花木越繁茂的自然美景,极写江南之美景。但这三句结束,诗人却以“避地衣冠尽向南”加以总结。这说明,江南之景虽美,让人留恋,其至有让人想要就此定居的想法。但在诗人眼里,他却对此有所担忧。此时大多数人避安史之乱而逃难于此,本只应暂居于此,并力求挥师北上,光复中原。所以,诗人更加害怕因为江南关景令人留恋而最终走上晋朝“衣冠南波”而最终在此定居偏安一隅的结局。这是第一层“催归”之意。诗歌尾联中,作者首先以“夜猿啼海树”烘托夜间寂静的氛围,然后由此直言“思乡望国”之情难以忍受的情感。这既是诗人自己的情感状态,也是劝告友人及早归家,免得离家太久,像他一样产生思乡望国之情。这是第二层“催归”之意。而臆断其有无
3.答案:A
解析: A.“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情”错误,“岁将穷”指年底、岁暮。首联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静的图画,这与“悲伤无奈”无关。故选A。
4.答案:(1)本联写登楼所见,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城楼上的诗人,共同构成一幅岁暮雪景图。
(2)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之景喜爱之情和盎然的诗兴,暗含了思念友人以及与友人共享美景的感情。
解析:颈联“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两句意思是行进在小道上好像在画中行走,我正在吟咏,鸟雀一瞥即掠过。两句既有景又含情。结合诗题中“雪后黄楼”和“岁将穷”可知,诗人写年底雪后登黄楼所见之景,通过“人行”“鸟度”等词句,作者将小道上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和登楼观景的自己这些意象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岁暮雪景图。“行图画里”指雪后景色优美,宛在画中,表达了诗人对岁暮雪景的喜爱;“醉吟中”指诗人由眼前美景而诗意盎然,结合题目中“寄负山居士”可知,诗人极其思念友人,并希望能与友人共享美景。“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两句诗可谓“情景交融”。
5.答案:D
解析:D.“一个‘破’字,化静景为动景”理解错误,“破”是作者对风月平分的形象说法,并不是单纯的景物刻画。故选D。
6.答案:相同点:赵诗和苏词都表达了与清风明月独处时的悠闲自在、内心充盈的精神境界。
不同点:①赵诗借“梅”来构建与清风明月独处的意境,在清静悠闲中透着孤傲落寞的心境;
②苏词除了写自己与自然美景共存独处的闲适之外,“风月平分破”还表达了与朋友分享闲适与恬淡的快乐满足的心境。
解析:相同点:“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意思是明月朗照,清风徐来,红尘俗事俱已忘却,不再来烦扰;“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意思是我与明月清风同坐,赵诗和苏词都表达了与清风明月独处时的悠闲自在、内心充盈的精神境界。不同点:“种得一株梅”,赵诗借“梅”来构建与清风明月独处的意境,“红尘不复来”,红尘俗事远离诗人,在清静悠闲中透着孤傲落寞的心境;结合后文“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自从你的到来,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袁公济的到来,打破了东坡的沉寂感,获得了情感上和语言上的共鸣。苏词除了写自己与自然美景共存独处的闲适之外,还表达了与朋友分享闲适与恬淡的快乐满足的心境。
7.答案:D
解析:D.“诗歌主要以抒情为主,叙述为辅”分析错误。应是“诗歌主要以叙述为主,抒情为辅”。故选D。
8.答案:①《书愤》中“衰鬓先斑”与《新年》中的“脱帽微霜”都表达了年华空老、理想不得实现的感伤。
②《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最终落空,与《新年》想如“秦侠使气”却只得“楚狂行歌”,都表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③《书愤》中回忆“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过去,与《新年》中“终忆古战场”都表达出诗人关心国事,渴望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解析:在《书愤》中,作者在表达自己对年华空老、理想不得实现的感伤时写到“镜中衰鬓已先斑”,是说自己功业未成,但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本诗中也表达了这一情感,在首联“新年脱帽始微霜”中,作者在新年摘下帽子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花白,不仅感慨,流露出年华空老、理想不得实现的感伤。其次,陆游终其一生都对收复故国抱有强烈的愿望。他文武兼修,一直梦想到前线去杀敌报国。在《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中,作者以“塞上长城”自许,想报国杀敌,但“空自许”表明诗人对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而本诗颔联“坐中使气如秦侠,陌上行歌类楚狂”中,作者表达自己虽然有侠客般的英雄气概,但却只能像楚国的狂人般在街市上狂歌,报国无门。所以也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最后,作者在两首诗中还表达了关心国事,渴望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陆游曾有在前线作战的经历,还曾经在前线射杀过一只猛虎。在《书愤》一诗的颔联中,作者回忆曾经的军旅生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蕴含着真挚的爱国之情。而本诗中,尾联中“终忆祁连古战场”一句,让作者回忆起早年的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渴望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9.答案:D
解析:“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通俗易懂。
10.答案: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哀怨伤感的气氛,表达作者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作者被贬异乡时所作,作者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作者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易逝的愁情。
解析:本词上片先写残春景象,表达惜春情绪。那时朝廷政治斗争激烈,作者回避,自求外任。而今被贬至惠州,已过“九十日春”,此时已是残春,景色都是残景。然后又写榆钱飘零、风吹柳絮之景,渲染暮春哀怨伤感的气氛,更平添一分惆怅。而这凄美之景又让作者联想到异乡漂泊的自己,再添一份愁思。借着上片的感情铺垫,作者转头直抒胸臆,直言自己与朋友都已是苍颜白发、青春不再,流露出青春不再、人生易老的愁绪。人的感情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意境发生变化,也决定着词的用语的变化,因而笼罩全词的是“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