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三年级艺术《捉迷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歌曲《捉迷藏》是一作曲家丁善德 1953 年所创作钢琴组曲《少儿组曲》中的一首。乐曲《捉迷藏》经过对少儿所爱的游戏“捉迷藏”的描述,塑造了孩子们机智灵巧的音乐形象,乐曲分为三段,第一段的速度时快时慢,演奏的音区时高时低,恰似小朋友们捉迷藏不时隐时现,躲躲藏藏,追赶,逗趣的情形。第二段的音乐,描绘孩子们在捉迷藏时探索,推敲,分析,从迟疑到确立的情形。第三段为再现段,乐曲由弱到强,在热情快乐的情绪中结束。【教学目标】1.在聆听中感受乐曲轻松、愉悦的氛围,能大胆表现音乐,增强音乐想象力,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融合之美。2.通过律动、图形谱,感知音乐形象,记忆音乐主题,启发音乐想象3.能听辨主题旋律,感受旋律的起伏,初步了解曲式结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乐曲的旋律特点,记忆主题旋律,认识和了解钢琴。教学难点:听辨主题旋律出现次数,了解乐曲结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及视频【教学过程】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设境导入 通过音乐片段,联觉感知。播放第一乐段,学生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画面,感受音乐情绪。 学生聆听音乐,初步感知音乐。感受捉迷藏的欢快场景。 初步聆听音乐,直接感受音乐的画面和内容。以趣促学体验探究 (一)第一乐段音乐分析1.揭示课题,介绍歌曲背景。聆听音乐,设问:音乐的速度变化是怎样的?3.总结速度时慢时快4.聆听音乐,设问:音乐的力度变化是怎样的?5.总结速度时强时弱 1.学生在初步聆听感受音乐后,感受音乐画面。2.学生用自制乐器,跟随老师敲击拍点,自主探索感受速度变化。3.学生用自制乐器,跟随老师敲击拍点,自主探索感受力度变化。 通过敲击拍点,直观感受速度、力度的变化。通过速度、力度、旋律特点理性分析音乐。(二)听辨主题1.出示部分主题旋律,并用旋律的方式呈现。2.总结旋律特点是高时低。3.介绍钢琴,并用钢琴演奏部分主题旋律。播放第一乐段段主题旋律的图形谱,设问:听一听这段旋律出现了几次,引导学生听辨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聆听第二乐段,感受这段旋律的音乐特点(速度变慢、节奏变得更加疏松、情绪变得更加肃清)。6听辨第三乐段,设问:第三乐段你熟悉吗?9.总结乐曲结构:A-B-A。 1.学生直观感受旋律线的特点。直观感受感受音色并演唱熟悉主题旋律3.生通过聆听感受主题旋律出现次数。8.生聆听第二乐段,感受第二乐段与主题旋律的差别。9.了解乐曲结构。 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并记忆主题旋律达到听辨主题旋律。对比感受聆听,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乐曲变化。拓展育美情感升华 12.小结:学有所获,听有所用。附:三年级音乐上册《捉迷藏》课后评价标准了解钢琴并听辨乐器音色。记忆主题旋律。创编简单的肢体动作有感情地表现主题旋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