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对痛苦钝感,对幸福敏感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不会烦恼,不会气馁。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渡边淳一(日本当代作家)材料二:一个敏感的人,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的因素。——阿尼克斯特(苏联文艺学家)“钝感”和“敏感”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你认为在当下生活中应该保持何种态度?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在班会课上和同学们交流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社会感受性”是指人对社会现实中某种事物及其属性的感觉能力。有人认为,当下的年轻人应该对社会现象和新事物敏感,有更广泛的社会知觉范围和更丰富的社会知觉内容,因此应该具备较高的社会感受性。也有人认为,当下的年轻人出生在信息社会,是“信息土著”,他们需要的不是高度的社会感受性,相反,他们更需要对社会保持一份“钝感”,这样才能生活得更从容、更坚定、更理性。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3.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钝感是人的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与敏感相同,都是用来描述人们活动速率的。钝感有时是迟钝、木讷的反应;有时又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表现。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写道:“‘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曾说:“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作文。【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参考答案:1.例文:不如钝感一些有时候,我们称赞一个人,往往会说他很敏锐。也许,他之所以很敏锐,是因为具备非常强烈的敏感。在常人看来,敏感很好,会更具有感知美和生活的能力,但过于敏感便又走向反面,林黛玉就是个特别敏感的人,容易发现美的东西,也因此更易伤春悲秋、多愁善感,更容易因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暗自神伤。怡红院的丫头赌气不开门的一句话便使得她“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看戏时湘云说戏子长得像黛玉,宝玉给湘云使了个眼色,惹得林妹妹生好大的气:“你不比不笑,你比那些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当然黛玉的敏感与她的身世密切相关,然而这敏感犹如尖利的刺,刺伤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若是黛玉多一些钝感力,也不至于……哦,不,那就不是黛玉了。“钝感力”一词来自渡边淳一,“钝”绝非“迟钝”之意,而是对外在不好的评价、负面情绪、别人的嘲讽具有自动清除的能力,对自己遭遇的挫折、令人不快的事情能够泰然处之,做事情不思前想后。换言之,钝感力是内心的坚强、坚定,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不受外物影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豁达、从容,是“一蓑烟雨任平生”……钝感力是一种能力。按渡边淳一的理论,苏轼一定是有极强的钝感力的,不然何以能贬至蛮荒之地仍自得恰意;刘禹锡也是有钝感力的的,居室越来越简陋也能安然处之……但他们同时也是敏感的诗人。渡边淳一也一定是敏感的,不然写不出《失乐园》中男女主公内心的焦虑和空虚,可正是敏感的渡边淳一首先提出“钝感力”的概念,可见敏感与钝感并不完全对立矛盾。如苏轼他们是很好地平衡了敏感和钝感,所以他们可以敏感地感受生活和诗意,又能理性地对待人生。敏感而缺乏钝感力的人往往会钻进牛角尖,由一点而对人生绝望,海子、顾城……莫不如此。敏感而缺乏钝感力的人容易陷进负面的情绪无法自拔,所以我们发现抑郁症患者往往是通常意义上的聪明的人。如此看来,能在敏感与钝感之间找到平衡点自然更好。若是不能,那何妨“迟钝笨拙”一点,可以去抵御人生的一些辛酸苦痛,或许会活得幸福和肆意一些。【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两则材料分别介绍了“钝感”与“敏感”的优点。第一则材料中,“钝感”的优点是不会让自己产生过于激烈的情绪波动,如过于烦恼、气馁等,而伤害到自己,影响继续前行的动力和进取心。而材料二,则指出“敏感”的优点是能让人思维更敏捷、感受更灵敏,从而更敏锐地观察到世界的美。试题要求思考在当下生活中应该对“钝感”或“敏感”保持何种态度。因此,写作时可倾向材料一,支持“钝感”,论述“钝感”五项铁律: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给人带来的好处;同时指出“敏感”的确能让人更多地感受到美好的东西但同时他的代价是你对痛苦的东西,同样感受深刻。若倾向于材料二,支持“敏感”,可从物竞天择的物种起源与发展过程谈起,指出在过去的丛林法则之下,恐怕只有对周遭的风吹草动保持足够的敏感,活下来的概率才会更高一些,物种的竞争优势才会更明显一些。与此相同,如今我们也只有保持更高的敏感度,才能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可指出,敏感能让人感受到更多,也就能拥有更多的创意。当然,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辩证思考,指出我们心智的最佳组合,是对于痛苦钝感,而对于幸福敏感,则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立意:1.钝感让我们淡然看待成败。2.敏感可以让我们更有创意。3.对痛苦钝感,对幸福敏感。2.例文:多一份“钝感力”“钝感力”一词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忍气吞声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钝感,是心理学名词,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两者互为反义词。钝感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是用来描述人活动速率的。钝感系数越高则对外部反应越迟钝,同时其敏感度也会越低,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想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较为理性的思维,否则反之。现代人尤其年轻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所以要修炼“钝感力”(迟钝的能力)。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刚刚入世会遭遇许多烦心事,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看看如今在各自岗位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生存的这个世界有许多竞争,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迟钝能力,在遭受挫折之时能很快放下,继续前行,才能在经受一次次挫折,不停留在这些伤痛上,赢得下一次的辉煌。犯一次错误改正容易,不断的犯错误还能不气馁就难了。钝感力听上去会给人非常负面的感觉,但可以将它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不因为眼光浅短而喜忧、保持信念往前走。跌跤了不怕,关键是能再爬起来。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好生存和成功的问题?如何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好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来享受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多一份钝感力不失为一种智慧。【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本题围绕“社会感受性”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下年轻年要具备较高的社会感受性,即对社会现象和新事物要敏感,要有更广泛的社会知觉范围和更丰富的社会知觉内容。而另一种观点则为当下的年轻人更需要的不是较高的社会感受性,反而需要对社会保持一份“钝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更从容、更坚定、更理性。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我们立意和写作时可抓住其中的合理之处进行论述。对于这种观点相反的材料,我们可以抓住其中一方面来立意,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更具有思辨色彩。参考立意: 1、新时代,要保持一颗“敏感”之心 2、钝感,让我们更从容、坚定 3、重拾从容的迟钝素材积累: 1、我倒觉得,在快餐、快递、快信息的时代里,在敏锐于价值与美之外,我们还应学会慢条斯理,“故意”迟钝,迟钝于声名,迟钝于功利。北大才子周浩,在慎重考虑后,毅然决然地退学选择了技校,他后来成为国际技术大赛上的明星。这位九零后的年轻人,是仅凭青春的放荡不羁,仅凭骄纵任性而放弃北大求学资格的吗 满怀激情的他,莫非就只是因为凭北大生的身份“下嫁”技校而成为社会焦点的 不是的,我相信他只是迟钝于北大的耀眼光环而敏锐于内心与众不同的真实声音。 2、在信息采集快捷、成果唾手可得的时代里,我们更应学会点“迟钝”,享受人生的精细过程。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李安导演,潜心构思筹划多年,创作出《断背山》等名作。试想,如果李安导演选择心急火燎的创作方式,如果他敏锐于并过分在乎世人的功利取向,李安安能成名导 他的诸多作品恐早已埋没在万千影视作品中。 3、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成功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日渐浮躁,人人渴望变得精明而灵活,能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此时,钝感力便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给激进的人们一清醒剂,告诉人们,其实世间还有两全法,还有一条路可以通向成功,过于精明敏感,有时反而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日本也《朝日新闻—时代周刊》这样评价道,“钝感力是生存在这个时代所必须的才能”,可见,钝感力于当代的意义,于人们更好生活的意义。层次分析: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本文围绕“多一份‘钝感力’”这一中心,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可以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3.例文:钝感,另一种智慧“在各自的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诚然,钝感是一种微妙的智慧,它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颇有大智如愚的意味。和平淡然的心境,得益于大智如愚的钝感。敏感之人,极易伤春悲秋,难得快乐。忧思情绪在人内心积聚越久,人心就越为脆弱,自然就不会淡然而平和了。而迟钝之人,往往选择性的对于某些事物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庄子持竿不顾”是对地为名利的迟钝,夏明翰毅然赴死是对苟且偷生的迟钝,陶渊明不为米折腰是对物质享受的迟钝。这三者,“曳尾于涂”、视死如归、闲居田园,淡然而平和地给生命画上完美的句号。也许一颗米粒大的石子会激起黛玉心中的惊涛骇浪,使她沉溺于无尽的忧怨忧思。但,即便是飓风骤雨,也掀不起“迟钝”之人内心的一片涟漪,因为他们选择性的钝感,成就了他们澄澈而淡然的心灵。专心致志的品质,得益于大智如愚的钝感。人们往往在选择性的对事物抱有以迟钝相待的态度时,会对另一件事情投以绝对的关注。被锁在闭了门的图书馆内的陈景润,不正因为他迟钝了时间,埋头沉溺于书本之中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说:“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见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苹果从树上掉落了千回白回,只有牛顿悟出了万有引力。许多简单的事因其简单而蒙蔽了世人的双眼,惟有那些拥有某种钝感的人,会以其迟钝,不受外物拘束而沉溺于自我的研究,专心做好每一件事,从而获得成功。然而,现实之中,人们对于一些事物的过于敏感,是人们不开心的重要因素。功利,财富,人们不断追求争取,却多半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少数争取到些许“成就”的人,又多疑敏感地守护自己“珍贵的财富”以防被人偷去抢去而郁郁寡欢。或是,有些人为追求更高的功名而头破血流,到时候,即便身已入土,也带不走半点好处。这一切在钝感之人眼里是多么的愚蠢!他们对名利,财富的迟钝让他们内心淡泊,开心生活;他们对外物的迟钝,成就他们专一的意志;他们才是真的智者!钝感,是另一种智慧,一种由你掌控的智慧。它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也可以败坏人的一世!【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在于对“钝感力”一词的理解。材料中的“钝感力”意思是对周遭事物不过于敏感的能力。但“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不让自己受伤的一种力量。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郁郁寡欢,而应该以积极向上、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谨小慎微,凡事看得过重是自寻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有的放矢,避免泛泛而谈。参考立意:(1)人生需要豁达毛泽东曾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雨果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太明察、太敏感的黛玉式的聪明往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心胸宽广、不拘泥于小节,则有助于摆脱世俗的羁绊,拥有健康的人生。(2)难得糊涂是生活的智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难得糊涂是人生的智慧,对朋友无伤大雅的玩笑包容一些,对领导的指责迟钝一些,对家人的挑剔平和一些?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以“糊涂”化解矛盾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3)微笑着唱生活的歌谣钝感力其实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抵抗压力承受风雨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对周遭事物不过于敏感的能力,才能以积极向上、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更快乐。(4)坚强与柔韧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品质从某种角度上讲钝感力是人抗击打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必须具有坚强与柔韧的品质。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纳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可以让人在充满压力与挑战之时,在失望与困厄之时,依然能看到远方摇曳的希望之灯,从而不断努力,不断向前,最终抵达辉煌的终点。(5)淡泊与超脱成就快乐钝感是一种理智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豁达的处世哲学。摆脱世俗的羁绊,回归生活的本真拥有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是一种阅尽纷繁后的沉淀,历经沧桑后的执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钝感的生活其乐无穷。结构示例:由名句“在各自的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钝感是一种微妙的智慧,它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颇有大智如愚的意味”“和平淡然的心境,得益于大智如愚的钝感”“专心致志的品质,得益于大智如愚的钝感” “然而,现实之中,人们对于一些事物的过于敏感,是人们不开心的重要因素”的角度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钝感,是另一种智慧,一种由你掌控的智慧。它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也可以败坏人的一世”收束全文。素材链接:1.日本知名作家渡边淳一早年从医,在等级森严的医院里,无端挨骂是常有的事。后来作为文学新人,经常遭编辑退稿,并受到严厉的批评。面对这些,他淡然地说“我对这些很迟钝只觉得对方不采用我的稿件是因为他没有欣赏能力。如果当时因过于敏感而消沉下去,也就不会再写小说了。”2.前不久,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针对舆论指责安倍内阁欠缺领导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忠告。他说,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必须迟钝一点钝感力非常重要,不要总把支持率的起伏挂在心上。3.《士兵突击》记载了一个普通战士的心路历程许三多,有着性格缺点的普通农村孩子单纯而执著,在军人的世界里摸爬滚打。因为他的笨,让全班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著,让全营战士为之骄傲。虽然他的家在爆炸声中变成一堆瓦砾,却无法阻止他坚毅的步伐,使他忘记军人的职责? 用许三多自己的话说,他确实是“可笨哩”,只知道“我要好好活着,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要好好活着”。正是这傻傻的“许三多哲学”使他心无旁骛,从一个农村傻孩子成长为“兵王”。【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4.例文:多一份“钝感力”“钝感力”一词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忍气吞声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钝感,是心理学名词,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两者互为反义词。钝感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是用来描述人活动速率的。钝感系数越高则对外部反应越迟钝,同时其敏感度也会越低,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想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较为理性的思维,否则反之。现代人尤其年轻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所以要修炼“钝感力”(迟钝的能力)。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刚刚入世会遭遇许多烦心事,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看看如今在各自岗位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生存的这个世界有许多竞争,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迟钝能力,在遭受挫折之时能很快放下,继续前行,才能在经受一次次挫折,不停留在这些伤痛上,赢得下一次的辉煌。犯一次错误改正容易,不断的犯错误还能不气馁就难了。钝感力听上去会给人非常负面的感觉,但可以将它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不因为眼光浅短而喜忧、保持信念往前走。跌跤了不怕,关键是能再爬起来。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好生存和成功的问题?如何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好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来享受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多一份钝感力不失为一种智慧。【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审题】 钝感是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状态,理性的认识,要谈出钝感的积极意义,围绕“钝感力”展开论述。“钝感力”是一种“迟钝的力量”(不过于敏感),它是一种抗击打的良好心态,它能调节心理,保证个体不受外界的消极干扰,对目标有执着和坚持,对挫折和伤痛有忍耐和超脱,平和包容,坚强柔韧,积极乐观。【立意】重剑无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凡事淡然处之,豁达开朗的处事智慧;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坦然面对挫折和伤痛;要有困遇的一种耐力。【结构】题目切题《多一份“钝感力”》,第一段引用材料,得出观点“‘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忍气吞声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二段解释“钝感力”是什么;第三段分析社会现实“现代人尤其年轻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所以要修炼‘钝感力’”;第四段怎么办,“生存的这个世界有许多竞争,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最后强调“多一份钝感力不失为一种智慧”。【素材】1.我倒觉得,在快餐、快递、快信息的时代里,在敏锐于价值与美之外,我们还应学会慢条斯理,“故意”迟钝,迟钝于声名,迟钝于功利。北大才子周浩,在慎重考虑后,毅然决然地退学选择了技校,他后来成为国际技术大赛上的明星。这位九零后的年轻人,是仅凭青春的放荡不羁,仅凭骄纵任性而放弃北大求学资格的吗 满怀激情的他,莫非就只是因为凭北大生的身份“下嫁”技校而成为社会焦点的 不是的,我相信他只是迟钝于北大的耀眼光环而敏锐于内心与众不同的真实声音。2.在信息采集快捷、成果唾手可得的时代里,我们更应学会点“迟钝”,享受人生的精细过程。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李安导演,潜心构思筹划多年,创作出《断背山》等名作。试想,如果李安导演选择心急火燎的创作方式,如果他敏锐于并过分在乎世人的功利取向,李安安能成名导 他的诸多作品恐早已埋没在万千影视作品中。3.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成功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日渐浮躁,人人渴望变得精明而灵活,能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此时,钝感力便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给激进的人们一清醒剂,告诉人们,其实世间还有两全法,还有一条路可以通向成功,过于精明敏感,有时反而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日本也《朝日新闻—时代周刊》这样评价道,“钝感力是生存在这个时代所必须的才能”,可见,钝感力于当代的意义,于人们更好生活的意义。【点睛】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阐释类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