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2022年版) 1.结合《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大致分布、著名的兼并战争及结果。(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体会商鞅推动变法的决心和胆略,学习他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情况、构成系统、功能和意义,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家国情怀)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 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教法 问答式、启发式、探究式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再入四席》设问:请看短视频的今日关注,了解今日关注到的是什么历史? 2. 新闻中了解到世界灌溉遗产名录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名列榜首,此前还获得过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殊荣。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世界三遗” 的地方。这项巨大成就是何时以何种特别之处使我们后人受益?第7课我们走进那段辉煌的历史。 3.师出示课题,并要求学生从子目上把握本课的三个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学生介绍视频观看后的收获,明白社会的巨大进步。 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身边,而且引以为自豪。直观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课标解读 出示课标,并解读: 首先,结合《战国形势图》,从空间上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著名的兼并战争及结果。 其次,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这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奏。 最后,秦国还重视水利兴修。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情况、构成系统、功能和意义,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学生朗读课标,听老师解读。 整体了解早期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归纳人类是进化而来的。
讲授新课 战国七雄 1.形成 (1)过程 提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结果是什么? 衔接:大诸侯国灭掉小诸侯国,诸侯国的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请看地图。 出示地图及任务: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归纳国家的变化? 用不同的记号标识两图上的国家引导学生发现国家的变化过程。 强调:通过课文叙述韩赵魏以及齐国并非此前的诸侯建国,而是“大夫”,可见当时诸侯的势力已经缩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西周分封制彻底崩溃。 学生回忆: 春秋争霸,打的诸侯国灭掉小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还出现民族交融局面。 并归纳这时原先的秦楚齐燕继续存在,而吴越宋鲁晋已经失去踪影,新出现了赵魏韩三国。赵魏韩三国的位置是在晋的范围上。从而归纳 (1)大吞小,吴越宋鲁被吞并 (2)韩赵魏分晋 (3)田氏代齐 培养认真读图及分析课文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2战国七雄 衔接:经过大吃小的兼并战争, 最后有哪些势力相当的国家并存呢?出示并请学生看地图: 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方位,并把它们填入地图中。 学生观察地图记忆七国名称并填写国名总结记忆技巧。 强化课内识记,减轻课外负担。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3.时局 衔接:鉴赏国宝,并结合课文内容,简单介绍战国七雄并立的时局。 引导学生格局铜壶身上的图画领略战国时期的时局。并用短视频辅助理解,和出示文字解读。 战国宴乐铜壶解读:第一层所表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那个时候,养蚕业已经发展起来,这里表现的是采桑,也就是采摘桑叶。左边和中 间表现的是射箭,在当时是娱乐抑或是一种练习。第二层内容左边是弋射,也就是打猎。那时候打猎箭上面都是带绳子的,一箭射出去打中了猎物就可以用绳子把猎物拖回来。上面飞着鸟,湖里游着鱼。右边是宫廷生活,跳舞、奏乐,等等。第三层是征战,表现的是战争场面。在春秋战国时代,征战是十分频繁的。左边是水战,一对船互相攻打;右边是陆战,爬梯子攻城,上面一排均为守城的将士。第四层,狩猎和双兽桃形图案。描绘的是猎人捕猎的场景。脚上还饰菱形纹和四瓣纹。 并强调: 一强调时局已经从称霸变为兼并。二强调铜壶反映战争不断,贵族生活穷奢极欲,百姓水深火热。又反映高超的铸造工艺。 学生看图说话,结合课文交流归纳得出 (1)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2)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5.主要战役 (1)桂陵之战 出示图片和问题:读图:根据图例,简述图片的主要战役。 简单解读并突出“围魏救赵”一成语。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齐魏两国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次年,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援救赵国。齐军通过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迫使魏军回援,并在魏军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市西,一说山东省菏泽市东北)设伏,击溃魏军。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后世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学生读图交流,明确作战的双方是齐、赵与魏及其魏国战败的结果。 加强学生识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增加课外知识,又再一次认识兼并战争。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2)马陵之战 读图:根据图例,简述图片的主要战役。 简单解读并突出“减灶计”的来源。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在今河南范县城西,原属山东省)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但未全歼魏军。 学生根据图例,单个解释马陵之战。明确作战的双方是齐、韩对阵魏国及魏国战败的结果 巩固识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增加课外知识,又再一次认识兼并战争。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3)长平之战 衔接: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减灶计的马陵之战,常常有人说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这个纸上谈兵源于今天说的历史。读图:根据图例,从作战双方、地点、结果等简述图片的主要战役。 简介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突出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赵国战败。 学生根据图例,单个讲述长平之战。明确作战的双方是秦对阵赵国及赵国战败的结果。 增加课外知识,提高识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认识兼并战争的残酷。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4)特点 (5)影响 出示文字材料:探究:七国兼并战争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结果怎样?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 相关史事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 学生根据老师的材料和引导归纳出: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的特点 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的结果。 给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分析,培养分析归纳技巧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二、商鞅变法 衔接:并立的七国中,秦国能做到最强,还离不开秦国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商鞅变法。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背景: 阅读教材35页第一段:完善如下信息。 解释:新兴地主阶级就是分封制瓦解时得到土地的大夫,没有世袭制下的权力,为了保护本身的经济利益,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学生阅读并理解后标识关键词: 铁制工具和牛耕 新兴地主阶级 富国强兵 公元前356 秦孝公 商鞅 突出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衔接:商鞅和秦孝公是怎样在变法上达成共识的? 出示商鞅头像:有哪位同学能介绍与他有关的事吗?。 从两个人的互相需要出发进行引导。 出示辅助材料: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 ——《史记·商君列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强调:商鞅有兴趣于改革,秦孝公急需改革。 学生讲述商鞅的故事片段。明白商鞅是个主张变法的人,秦孝公需要变法图强的人,一拍即合。 增加课外知识人事改革的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衔接:为了争取更多的力量支持变法,秦孝公和商鞅怎么做呢?我们看这样一个典故。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强调:变法受到阻力,不放弃才有成功的可能 各抒己见,说自己的所知道的徙木立信典故及感受。 增加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学科素养。
2.变法的内容衔接:做了宣传以后,变法正式开始。请朗读课文35页商鞅变法的内容, 朗读内容,明确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三个方面进行。 从整体上了解变法的三个内容。
衔接:阅读材料,从中发现商鞅变法的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罚大小。 ——《史记 尚君列传》 (1)政治上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选择材料难理解之处进行解释“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意思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人犯罪,一伍之内都要连带受罚。”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分析出材料反映的变法内容。并一一解读出每个规定的作用: 第一点做法,打通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点做法,废除贵族官爵继承制度,为普通人打开升迁渠道,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第三点做法,促使百姓之间互相监督,防止亲朋邻里之间互相包庇。 第四点做法,促使百姓之间互相监督,防止亲朋邻里之间互相包庇。 加强对文言文史料阅读方法和结合背景理解内容。培养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2)经济上 出示问题:图文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其有何作用。 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史记 尚君列传》 归纳强调: ①废除井田制。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分析出材料反映的变法内容。并一一解读出每个规定的作用: 一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 二是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达到富国的目的。 三是为经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存在。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3)军事上 出示材料: 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哪一内容,它又有何作用。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尚君列传》 商鞅规定: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杀死敌方士兵并割下头颅越多,晋爵越快,这就是所谓“计首虏功”。 归纳强调: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激励将士为国而战。 分析归纳出军事上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为秦国将士通过战争,打通了升迁渠道,迅速提高秦军的战斗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5.影响: 衔接: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对秦国有何影响?请从材料中进行归纳。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冠带之伦。 ——马文戈《大秦简史》 从材料中阅读出关键信息:家给人足即民富,民勇公战即兵强,稍以蚕食六国即秦国国力在六国之上。归纳出: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加强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衔接:让人遗憾的是,使国富兵强起来的商鞅,后果极其惨烈出示商鞅被车裂图及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延伸:商鞅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 在老师引导下进一步巩固变法的影响。 还进一步分析出: 商鞅个人公正无私,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培养阅读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衔接:秦国除了变法使自身强大外,还做了一件造福千秋的事。 出示闽江水患图并设问:你认为怎样均匀分配闽江的水? 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设想并交流自己的看法。比如修筑大坝等等。 培养学生敢于的创新能力。
古代的秦人在什么时候谁带头改变了闽江的水患? 出示标题 1.时间 2.人物 3.地点 讲李冰的故事。并记住: 公元前256年 秦国李冰 成都的岷江 增加课外知识,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李冰的智慧:请根据图示说说都江堰是怎样造福一方的? 4.结构: 5.功能: 根据都江堰的组成解释都江堰各个部分的作用,并通过短视频印证自己的看法。并归纳: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防洪、灌溉、水运等。 加强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6.影响: 出示材料和问题:通过图文我们得到什么信息? 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晋·常璩《华阳国志》 阅读材料结合图片提取关键信息: 灌溉田亩以万亿计 灌溉三郡 不知饥馑,食无荒年 归纳: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培养阅读技巧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衔接:造福千秋,后人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出示图片及文字: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不愧为闻名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启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造福了千秋万代。 朗读评价文字,从现实中感知造福千秋,从中激发自豪感。 感受历史在现实中的巨大作用。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小结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一一回忆知识结构。 巩固本节课基本史实。
核心素养发展 1.(2023·湖北随州)下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2023·辽宁锦州)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3.(2023·山东东营)下面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4.(2023·黑龙江绥化)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的变法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5.(2023·湖南株洲)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6.(2023·湖南郴州)“‘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学生抢答式完成答案的选择: 1D.2B.3B.4A.5C.6C. 将最新中考题置入,把握最新考试要求,真正达到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