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图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图表版)

资源简介

2.2.3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自己画出其形成过程。
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的前提下,能够用事实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最基本的原理,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大气的受热过程,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基础,作为地理最重要的原理之一,逻辑思维较强,学习难度较大。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难点】
绘制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并能够用其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图2.8)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 “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 “台地”指台湾。指出风向指风的来向。 【思考】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 学生认真阅读导读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用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概念讲解 【读学】 气压: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质量。 海拔: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高空气压小于近地面。 密度: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等压面:空气中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则形成的等压线(面)平行于地面。 假设地面冷热不均,则等压面会发生弯曲。 3、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大气的运动有垂直和水平之分。垂直表现为气流上升或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学生与教师一同学习气压的基本知识及了解等压面的概念。 深度挖掘和解读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基础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热力 环流 实验 【探究一】 (播放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 要求: 观察烟雾的运动方向的并用箭头绘制出烟雾运动的示意图。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作出相应评价。 小组讨论共同绘制出烟雾运动的方向,并思考烟雾为何这样运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通过视频展示热力环流实验,为示意图的绘制做铺垫,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思考的能力
热力 环流 原理 讲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结合气压的知识,运用动画示意图,深入分析烟雾运动的原因。 (结合PPT上的图示讲解)由于A地相对受热接受的热量多,B地相对冷却接收到的热量少,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地上空扩散。 而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 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完整的热力环流。 讲解完成后,再让学生自己梳理思路,在导学案上独立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跟随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并自己梳理思路绘制热力环流的示意图。 让学生能够细致的学习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能够自己绘制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
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承转:同学们学习了热力环流的概念,观察了热力环流的小实验,也分析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件上的关键词提示,自己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转)我们在课堂开始提出当等压面受热均匀时,与地面平行,当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会发生弯曲,具有怎样的规律呢? 学生自己梳理形成过程,并观察总结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思维转换能力。
等压面的弯曲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但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等压面发生弯曲。根据弯曲示意图讲解:由于A地空气膨胀上升,C点形成高压,导致原来的等压面向上凸,A地空气向外流出后,近地面形成低压,导致原来的等压面向下凹。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归纳等压面弯曲规律为凸高凹低,且近地面等压面的弯曲方向始终与高空相反。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海陆风 承转——其实热力环流是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之一,提出问题:夏季白天在海边拍照,如何站位才能拍出长发飘飘的感觉? 引出海陆风的学习 【探究二】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并分析夏季海洋对沿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提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海洋,白天升温慢,夜晚降温慢。 (点评小组代表,并作出简单的活动总结) 解决问题:由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因此夏季白天在海边拍照,应该面朝大海才能拍出长发飘飘的感觉。 小组合作探讨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小组代表在黑板上绘制出示意图并说明原因。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同时也与课堂开始的导入案例环环相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解 决 问 题 提示:风向指风的来向 福建:早晨福建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台湾海峡相对温度较高,形成低压,吹陆风,为西风。傍晚则相反。 台湾:早上,陆地还未明显升温,温度低,海洋温度高,近地面吹陆风,为东风;而中午陆地升温快,温度高,海洋升温慢,近地面吹海风,为西风。 根据海陆风的原理,分析台湾海峡日变化相反的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成 果 检 验 (转承)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小练习来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 完成导学案上的选择题。 知识检测加深学生印象。
课 堂 小 结 请大家根据本堂课的讲解,梳理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根据课堂所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板 书 设 计 大气热力环流 气压 单位:百帕 千帕 影响因素:海拔 空气密度 等压面 形成过程 四、实际应用——海陆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