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届南宁市初中毕业班适应性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年届南宁市初中毕业班适应性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年年届南宁市初中毕业班适应性测试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共21分)
草木无言,在年复一年的漫长岁月中,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浩瀚自然永恒的美。草木的风姿丰富着我们的审美,草木的清香氤氲出独有的风味,草木的神韵牵动着人们的情思。
(一)其姿
邕城春天的草木生气蓬勃。大道之旁,朱槿花开满枝头,蝴蝶在一丛丛花叶间翩然起舞;青秀山中,风铃花漫山遍野,明媚的阳光和跃动的花影相映成趣;植物园里,绿竹拔节挺立,青翠欲滴的竹叶在春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私语低吟……无论走到哪里,zhàn放的繁花、葱茏的草木都让人流连忘返。
1. 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瀚( ) (2)zhàn( )
2. 以上两个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二)其香
千百年来,经过播种、采撷、浣洗、醅制,让草木独有的清香滋养着人们的味蕾。入春过后,艾草吐绿,采一把做成软糯鲜香的青团,温暖了时光;端午时节,青青粽叶包裹着晶莹可口的糯米,缕缕粽香随阵阵轻风飘进了千家万户;秋风习习,丹桂摇曳,摘一捧桂花酿一壶酒,那幽幽馨香便在唇齿间缠绕……人情隽永,味入草木,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记忆。
3.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翩然 (2)摇曳
4. 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的相关提示,从以下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朱槿引蝶春光美 ②一池夏荷送晚香 ③明月皎皎伴人归
④流水迢迢青山隐 ⑤丹桂酿酒秋意浓 ⑥红梅吐蕊傲冰雪
(三)其情
草木与文学一起传唱着千古情思。“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淑女手中的水草牵引君子的思慕之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天的芦苇见证迷惘中步履不停、追寻不止的理想之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盛放的桃花鲜艳似火,满载着人们对少女的赞美和祝愿。
5. 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植物园里,绿竹拔节挺立,青翠欲滴的竹叶在春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私语低吟。
B. 千百年来,经过播种、采撷、浣洗、醅制,让草木独有的清香滋养着人们的味蕾。
C. 端午时节,青青粽叶包裹着晶莹可口的糯米,缕缕粽香随阵阵轻风飘进了千家万户。
D.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盛放的桃花鲜艳似火,满载着人们对少女的赞美和祝愿。
6. 请根据相关提示,按要求填写与“花草树木”有关的诗文。
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文人们绘形写神,借象抒怀。刘桢的“①_______?②_______”(《赠从弟》)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明志向之坚贞;岑参的“③_______,④_______”(《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借菊花寄乡思,更寄托着他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温庭筠看到“⑤_______,枳花明驿墙”(《商山早行》),明丽可爱的山野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远谪的柳宗元寻见石潭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⑥_______”,(《小石潭记》)枝条茂盛随风飘曳之景令人感到生机盎然;秦观信步村庄,“有桃花红,⑦_______,⑧_______”(《行香子》)大好春光令人心情欢快;龚自珍的“⑨_______,⑩_______”(《己亥杂诗》)以“落花”自喻,表现出自己虽脱离官场,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二、阅读(共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旅行记
刘小方
①有乡村旅居史的朋友一定对蒲公英不陌生,很多人也都有轻轻一吹,帮助蒲公英果实飞到远方的体验和经历。从植物学科属上看,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生于根部周围,呈锯齿状;枝干空心,细长而直,向上延伸到花序部分。成熟的蒲公英顶端呈棕色或黄色的绒球形,微风一吹,种子漫天飞舞,旅行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它对生长环境不甚挑剔,凡是有草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因此,它的旅行足迹逐渐遍布世界各地。
②7世纪中期,中国人率先发现蒲公英药用价值。唐初,“药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录了蒲公英的药性。他亲自采制并验证药效,留下“治方”,即用其根茎白汁涂抹在疮上。《唐本草》中,则有可食用记录:“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蒲公英归属于“菜”部,肯定它的食用价值。从唐初药学家初次认识蒲公英,到唐末有意识地栽种,不难看出蒲公英药用、食用价值在民间的拓展。从地域流转角度看,蒲公英在中国的人工种植从关中、蜀地开始,然后自北而南,逐步“旅行”到全国。
③蒲公英西行到欧洲,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它的早期记录也相当模糊。欧洲人对蒲公英的认识源自波斯人阿尔·拉奇。他在自己的传统草药著作《秘典》中提及蒲公英“具有利尿和解毒的功效”。德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植物图志》中,对不同种类的蒲公英及其药用、食用价值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记录。而在今天的欧洲多地,人们都熟悉和喜爱蒲公英。它常被制作成蔬菜沙拉,成为一道不错的开胃菜;也可以晾晒后变为茶叶,解渴消暑;也能作为重要的辅料添加进葡萄酒、果冻等食物。
④在北美洲,无论加拿大、美国还是墨西哥,蒲公英都漫山遍野地广泛生长。当初,蒲公英抵达美洲可能是无心之举。16世纪从欧洲带往美洲的蒲公英,不全是特意携往,其种子可能是夹在纺织品折层内、泥块中、牛粪里,或者以其他方式抵达。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蒲公英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升。美国当代药学家路易斯·范瑞那对蒲公英的药效评价颇高。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网站则指出,北美的蒲公英可用于治疗脏器肿胀、皮肤病或胃部不适等疾病。这加速了蒲公英的旅行步伐。
⑥真正推动蒲公英旅行全球的不是它的药用价值,而是它含有的橡胶元素,即长茎中的“白汁”。橡胶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它来源于热带的橡胶树。20世纪30年代前,“世界工厂”美国每年使用全球一半以上的天然橡胶,绝大部分需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不得不节约橡胶使用,并积极寻找替代品。生物学家发现蒲公英橡胶的可靠和实用,积极培育并从中提取橡胶成分。与橡胶树相比,蒲公英具有生长周期短、遗传转化相对容易、地理适应范围广、适合机械化生产等特点,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从蒲公英中提取的橡胶,比东南亚和巴西等地橡胶树生产的橡胶密度更大、质量更好。
⑦蒲公英橡胶成分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蒲公英价值的认识,更刺激了人们栽培蒲公英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蒲公英的旅行。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7. 下面关于“蒲公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蒲公英的叶生于根部周围,呈锯齿状;枝干空心,细长而直,向上延伸到花序部分。
B. 从唐初开始,蒲公英就被有意识地栽种,人们先后发现它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C. 蒲公英西行欧洲的早期记录相当模糊,因为一开始它并没有得到欧洲人的充分重视。
D. 蒲公英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产出的橡胶可靠、实用,适合替代天然橡胶。
8. 下面对文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事物说明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蒲公英从中草药到橡胶草的旅行过程。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概括蒲公英功用,再分说其应用领域,后总结议论。
C. 第④段“可能”一词是对蒲公英从欧洲抵达美洲方式的猜测,用语准确、严谨。
D. 第⑥段画线句为下定义,体现橡胶的重要性,引出对蒲公英工业价值的介绍。
9. 推动蒲公英向多地“旅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树
吴冠中
①犹如大多数画家偏爱古树一样,我也酷爱老树,每到一地,总要打听附近有什么古老的大树没有,说有,不见到是不甘心的。
②我爱老树,不是为了珍视它的年轮,说穿了是爱其苍劲之美。我跑到海南岛、鼓浪屿、西双版纳、南宁……寻找大榕树,那虬曲的躯干,层层垂挂的气根,可以让写实的画家无穷无尽地探索,可以予抽象派绘画以不尽的启发。
③苏州西园和拙政园等处都有老迈多姿的紫藤,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依然生意盎然。当秋冬叶落后,缠绵的枝条不正像是张旭遒劲狂逸的草书吗?
④四川多黄桷树,大黄桷树便是村长、镇长,是故人送别的十里长亭,是劳动人民的露天茶社……没有大黄桷树的地方似乎历史就短,根底就浅,那里就少传说和掌故。“斜阳古柳赵家庄”,古老的村庄里总应有自己的古柳、自己的大黄桷树或别种老树。奉节的街尾有一棵硕大的黄桷树,它一屁股坐镇于交通要津,遥对着三峡夔门,不让路。往来车辆行人不敢撞它。在太行山里我也见过这么硕大的一棵槐树,它镇坐在一个村落中,是它孕育了村落呢,还是村落后迁来求它保卫?谁也说不清。
⑤北京戒台寺有一棵九龙松,提到戒台寺,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那棵九龙松。天坛及中山公园,里面大柏树成林,但并不给我太深的印象。这些老树彼此姿态似乎有些类同,像衣冠楚楚的文武百官,唯唯诺诺而缺乏独特的性格。
⑥帝王之家的树木中,我很喜欢白皮松。(甲)白皮松亮堂,干枝上色块斑驳,淡青粉绿是主调,偶间微红,突然又会闪出几处墨黑的笔触,那是枯死的断枝,衬托干枝显得更加通体透明,是天生的一幅油画。它分枝潇洒,曲折,多韵律节奏感,而松针分布均衡,疏而漏,筛下星星阳光,满地婆娑。
⑦松柏常青,爱松者必爱柏。古柏太多了,别的按下不表,单说苏州郊外光福镇司徒庙里有四棵汉柏,名曰:清、奇、古、怪。这四棵汉柏确是汉代遗民,身躯硕大,姿态突兀,使人感到性格倔强,是大夫,是将军,是神话中的天神……它们阅世二千年,依然壮实而苍翠,中外来宾闻名赶到这小庙里来瞻仰风采的络绎不绝。一棵挺立,曰清;一棵斜倾,曰奇;一棵虬曲,曰古;一棵伏卧,曰怪。其实四棵巨柏都很怪,干枝交错穿插,彼此也已难分难解,其中有的是被雷击毙后又从伏地枯死的枝干上长出了的新躯体。是枝亦是根,是根又成枝,曲折往回,龙盘虎踞。(乙)高枝往下垂挂,低枝向上攀附,上上下下相握相抱,扭得紧,穿插得巧妙。移步换形,你移一步,它形象又大变,许多画家背着画箱远道而来,绕树三匝,无处着手。
⑧造型艺术中经常离不开伏卧的形,人们总喜欢卧松,就是这个道理。从整体看,清、奇、古、怪这四棵汉柏之所以特别动人,关键在于那棵被称之为“怪”的卧柏,它那巨龙似的伏卧的身躯与其他三棵构成强烈的对比,而它们虬曲多变的干枝则又构成呼应与和谐的效果,使这一强烈的对比隐藏而含蓄起来,久看不厌。据说这四棵汉柏是东汉大司徒邓禹手植,清、奇、古、怪之名则是清高宗南巡时命名的。我并不关心是谁手植,是谁命名,只祝愿它们顶着风霜雷击仍顽强地永远活下去,它们那气势磅礴的身形体态将永远受到人们瞻仰!
(选自《足印》,有删改)
10. 吴冠中是画家,他在文中说“我爱老树,不是为了珍视它的年轮,说穿了是爱其苍劲之美”。若要为文中的树绘一幅画,你认为,他会选择哪棵?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缘由。
11. 作者以笔墨绘丹青,运用修辞描画老树的形或色。请从文中画线句子任选一句赏析。
12. 第⑤段中,同为老树,但天坛及中山公园的大柏树“并不给我太深的印象”,那作者为何还要着墨介绍这些树?
13. 卒章显志是散文常见写法,茅盾写白杨,吴冠中写老树,均用此法。对照两文结尾句,从手法与情感两个角度去分析二者“显志”的不同。
【链接材料】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诗移步换景,以“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景物形象鲜活,色彩鲜明。
B. 首联以“初”形容水的涨势,用“低”描绘云脚,勾画早春轮廓,描写细腻。
C. 结尾“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已完全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D. 此诗紧扣季节特征,将初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寓情于景,诗人喜悦之情含蓄内敛。
(2)眼及景至,重构空间,视角转换,是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请点明本诗颔联与颈联的视角变化,综合分析其效果。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任:被任用。②手版: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5.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B.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之辩
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16. 下面对《爱莲说》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题中的“说”明确了此文为议论性文章,作者借说爱莲的缘由来表明人生志趣。
B. 文章以花“可爱者甚蕃”开篇,为下文要说到的对三种花的爱张本,做入题准备。
C. 作者从自然环境、色彩形态、风度气质等多个角度层层展开,由此塑造莲的形象。
D. 本文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句、短句相间,读起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17.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18. 【甲】文篇首强调“可爱者甚蕃”,文末分评三花。既然可爱之花甚多,为什么作者特别选中“菊花”和“牡丹”来作衬托呢?
19. 请联系以上两个文段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三、综合(共10分)
20. 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班级组织主题为“自然 生命 和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为了做好整本书阅读规划,同学们设计了《昆虫记》专题阅读活动计划表,请你根据提示完善表格。
《昆虫记》专题阅读活动计划表
课时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第1课时 ① 介绍昆虫 积累科学知识
第2课时 创建“昆虫实验室” ② 培养探究精神
第3课时 打造“人气昆虫榜” 撰写推荐词 ③
第4课时 编撰“昆虫世界”剧本 个性化写作 锻炼科学思维
(2)《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有同学在阅读此作时发现某版本目录(如图)尤为契合作者的写作追求,结合链接材料及阅读体验
【链接材料】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像美术家一般地看,像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
——罗斯丹
(3)“微小的生命,诉说它的快乐,使我忘记了星辰的美景。”法布尔这样诉说他对生命的感受。如何正确对待生命,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四、写作(50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荒石园孤单寂寞,但法布尔眼中有爱,昆虫世界缤彩纷呈;百草园荒芜萧条,但鲁迅心中有爱,奇趣无穷;清华园凄风冷雨,文中凡人善举温暖动人,光芒闪耀……人生的舞台瞬息万变,生活便是另一番境界。
请以“此中有真爱”为题,叙写生活。
要求:(1)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2)不抄袭,不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2023年年届南宁市初中毕业班适应性测试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共21分)
草木无言,在年复一年的漫长岁月中,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浩瀚自然永恒的美。草木的风姿丰富着我们的审美,草木的清香氤氲出独有的风味,草木的神韵牵动着人们的情思。
(一)其姿
邕城春天的草木生气蓬勃。大道之旁,朱槿花开满枝头,蝴蝶在一丛丛花叶间翩然起舞;青秀山中,风铃花漫山遍野,明媚的阳光和跃动的花影相映成趣;植物园里,绿竹拔节挺立,青翠欲滴的竹叶在春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私语低吟……无论走到哪里,zhàn放的繁花、葱茏的草木都让人流连忘返。
1. 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瀚( ) (2)zhàn( )
2. 以上两个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二)其香
千百年来,经过播种、采撷、浣洗、醅制,让草木独有的清香滋养着人们的味蕾。入春过后,艾草吐绿,采一把做成软糯鲜香的青团,温暖了时光;端午时节,青青粽叶包裹着晶莹可口的糯米,缕缕粽香随阵阵轻风飘进了千家万户;秋风习习,丹桂摇曳,摘一捧桂花酿一壶酒,那幽幽馨香便在唇齿间缠绕……人情隽永,味入草木,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记忆。
3.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翩然 (2)摇曳
4. 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的相关提示,从以下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朱槿引蝶春光美 ②一池夏荷送晚香 ③明月皎皎伴人归
④流水迢迢青山隐 ⑤丹桂酿酒秋意浓 ⑥红梅吐蕊傲冰雪
(三)其情
草木与文学一起传唱着千古情思。“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淑女手中的水草牵引君子的思慕之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天的芦苇见证迷惘中步履不停、追寻不止的理想之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盛放的桃花鲜艳似火,满载着人们对少女的赞美和祝愿。
5. 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植物园里,绿竹拔节挺立,青翠欲滴的竹叶在春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私语低吟。
B. 千百年来,经过播种、采撷、浣洗、醅制,让草木独有的清香滋养着人们的味蕾。
C. 端午时节,青青粽叶包裹着晶莹可口的糯米,缕缕粽香随阵阵轻风飘进了千家万户。
D.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盛放的桃花鲜艳似火,满载着人们对少女的赞美和祝愿。
【答案】1. ①. hàn ②. 绽
2. 孜孜不倦 生气蓬勃 漫山遍野 相映成趣 流连忘返(写出三个即可)
3. (1)动作轻快的样子
(2)摇荡,晃动
4. 上联:①朱槿引蝶春光美 下联:⑤丹桂酿酒秋意浓 5.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浩瀚(hào hàn):水势深广,比喻广大、繁多。
(2)绽放(zhàn fàng):指花开放。也形容如花一样开放。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
文段中共有孜孜不倦、生气蓬勃、漫山遍野、相映成趣、流连忘返等五个成语,写出三个即可。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生气蓬勃:精神抖擞,充满生机、朝气的样子。
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相映成趣:意思是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1)翩然:意思是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2)摇曳:指逍遥;轻轻地摆荡, 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游自得的样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知识。语段(一)描写春景,语段(二)描写秋景。
①写春景,②写夏景,③写秋月,④写秋景,⑤写秋景,⑥写冬景。
根据词性相当和内容相关分析,选项中,名词“朱槿”对“丹桂”,动宾结构“引蝶”对“酿酒”,主谓结构“春光美”对“秋意浓”,“美”读三声,是仄声字,“浓”读二声,是平声字。通常写“春”的为上联,写“秋”的为下联。因此得出答案:朱槿引蝶春光美,丹桂酿酒秋意浓。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B.有误,此句错在缺少主语,应删去“经过”或“让”。
故选B。
6. 请根据相关提示,按要求填写与“花草树木”有关的诗文。
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文人们绘形写神,借象抒怀。刘桢的“①_______?②_______”(《赠从弟》)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明志向之坚贞;岑参的“③_______,④_______”(《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借菊花寄乡思,更寄托着他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温庭筠看到“⑤_______,枳花明驿墙”(《商山早行》),明丽可爱的山野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远谪的柳宗元寻见石潭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⑥_______”,(《小石潭记》)枝条茂盛随风飘曳之景令人感到生机盎然;秦观信步村庄,“有桃花红,⑦_______,⑧_______”(《行香子》)大好春光令人心情欢快;龚自珍的“⑨_______,⑩_______”(《己亥杂诗》)以“落花”自喻,表现出自己虽脱离官场,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答案】 ①. 岂不罹凝寒 ②. 松柏有本性 ③. 遥怜故园菊 ④. 应傍战场开 ⑤. 槲叶落山路 ⑥. 参差披拂 ⑦. 李花白 ⑧. 菜花黄 ⑨.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罹、凝、遥、傍、槲、拂。
二、阅读(共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旅行记
刘小方
①有乡村旅居史的朋友一定对蒲公英不陌生,很多人也都有轻轻一吹,帮助蒲公英果实飞到远方的体验和经历。从植物学科属上看,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生于根部周围,呈锯齿状;枝干空心,细长而直,向上延伸到花序部分。成熟的蒲公英顶端呈棕色或黄色的绒球形,微风一吹,种子漫天飞舞,旅行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它对生长环境不甚挑剔,凡是有草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因此,它的旅行足迹逐渐遍布世界各地。
②7世纪中期,中国人率先发现蒲公英药用价值。唐初,“药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录了蒲公英的药性。他亲自采制并验证药效,留下“治方”,即用其根茎白汁涂抹在疮上。《唐本草》中,则有可食用记录:“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蒲公英归属于“菜”部,肯定它的食用价值。从唐初药学家初次认识蒲公英,到唐末有意识地栽种,不难看出蒲公英药用、食用价值在民间的拓展。从地域流转角度看,蒲公英在中国的人工种植从关中、蜀地开始,然后自北而南,逐步“旅行”到全国。
③蒲公英西行到欧洲,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它的早期记录也相当模糊。欧洲人对蒲公英的认识源自波斯人阿尔·拉奇。他在自己的传统草药著作《秘典》中提及蒲公英“具有利尿和解毒的功效”。德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植物图志》中,对不同种类的蒲公英及其药用、食用价值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记录。而在今天的欧洲多地,人们都熟悉和喜爱蒲公英。它常被制作成蔬菜沙拉,成为一道不错的开胃菜;也可以晾晒后变为茶叶,解渴消暑;也能作为重要的辅料添加进葡萄酒、果冻等食物。
④在北美洲,无论加拿大、美国还是墨西哥,蒲公英都漫山遍野地广泛生长。当初,蒲公英抵达美洲可能是无心之举。16世纪从欧洲带往美洲的蒲公英,不全是特意携往,其种子可能是夹在纺织品折层内、泥块中、牛粪里,或者以其他方式抵达。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蒲公英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升。美国当代药学家路易斯·范瑞那对蒲公英的药效评价颇高。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网站则指出,北美的蒲公英可用于治疗脏器肿胀、皮肤病或胃部不适等疾病。这加速了蒲公英的旅行步伐。
⑥真正推动蒲公英旅行全球的不是它的药用价值,而是它含有的橡胶元素,即长茎中的“白汁”。橡胶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它来源于热带的橡胶树。20世纪30年代前,“世界工厂”美国每年使用全球一半以上的天然橡胶,绝大部分需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不得不节约橡胶使用,并积极寻找替代品。生物学家发现蒲公英橡胶的可靠和实用,积极培育并从中提取橡胶成分。与橡胶树相比,蒲公英具有生长周期短、遗传转化相对容易、地理适应范围广、适合机械化生产等特点,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从蒲公英中提取的橡胶,比东南亚和巴西等地橡胶树生产的橡胶密度更大、质量更好。
⑦蒲公英橡胶成分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蒲公英价值的认识,更刺激了人们栽培蒲公英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蒲公英的旅行。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7. 下面关于“蒲公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蒲公英的叶生于根部周围,呈锯齿状;枝干空心,细长而直,向上延伸到花序部分。
B. 从唐初开始,蒲公英就被有意识地栽种,人们先后发现它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C. 蒲公英西行欧洲的早期记录相当模糊,因为一开始它并没有得到欧洲人的充分重视。
D. 蒲公英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产出的橡胶可靠、实用,适合替代天然橡胶。
8. 下面对文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事物说明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蒲公英从中草药到橡胶草的旅行过程。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概括蒲公英功用,再分说其应用领域,后总结议论。
C. 第④段“可能”一词是对蒲公英从欧洲抵达美洲方式的猜测,用语准确、严谨。
D. 第⑥段画线句为下定义,体现橡胶的重要性,引出对蒲公英工业价值的介绍。
9. 推动蒲公英向多地“旅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7. B 8. C
9. ①成熟后种子随风飘散,不挑剔生长环境,极易繁衍。②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被人们广泛种植。③优于天然橡胶,具有优越的工业价值。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结合第②段“从唐初药学家初次认识蒲公英,到唐末有意识地栽种,不难看出蒲公英药用、食用价值在民间的拓展”可知,这里“从唐初开始,蒲公英就被有意识地栽种”表述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文章是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来介绍了蒲公英从中草药到橡胶草的旅行过程,这里“按时间顺序”表述不完整;
B.最后一段“蒲公英橡胶成分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蒲公英价值的认识,更刺激了人们栽培蒲公英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蒲公英的旅行”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但不是议论,这里“后总结议论”表述不正确;
D.第⑥段画线句是作诠释,不是下定义;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成熟的蒲公英顶端呈棕色或黄色的绒球形,微风一吹,种子漫天飞舞,旅行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它对生长环境不甚挑剔,凡是有草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可知,成熟后种子随风飘散,不挑剔生长环境,极易繁衍;
结合第②段“从唐初药学家初次认识蒲公英,到唐末有意识地栽种,不难看出蒲公英药用、食用价值在民间的拓展。从地域流转角度看,蒲公英在中国的人工种植从关中、蜀地开始,然后自北而南,逐步'旅行’到全国”可知,蒲公英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被人们广泛种植;
结合第⑥段“与橡胶树相比,蒲公英具有生长周期短、遗传转化相对容易、地理适应范围广、适合机械化生产等特点,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从蒲公英中提取的橡胶,比东南亚和巴西等地橡胶树生产的橡胶密度更大、质量更好”可知,蒲公英优于天然橡胶,具有优越的工业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树
吴冠中
①犹如大多数画家偏爱古树一样,我也酷爱老树,每到一地,总要打听附近有什么古老的大树没有,说有,不见到是不甘心的。
②我爱老树,不是为了珍视它的年轮,说穿了是爱其苍劲之美。我跑到海南岛、鼓浪屿、西双版纳、南宁……寻找大榕树,那虬曲的躯干,层层垂挂的气根,可以让写实的画家无穷无尽地探索,可以予抽象派绘画以不尽的启发。
③苏州西园和拙政园等处都有老迈多姿的紫藤,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依然生意盎然。当秋冬叶落后,缠绵的枝条不正像是张旭遒劲狂逸的草书吗?
④四川多黄桷树,大黄桷树便是村长、镇长,是故人送别的十里长亭,是劳动人民的露天茶社……没有大黄桷树的地方似乎历史就短,根底就浅,那里就少传说和掌故。“斜阳古柳赵家庄”,古老的村庄里总应有自己的古柳、自己的大黄桷树或别种老树。奉节的街尾有一棵硕大的黄桷树,它一屁股坐镇于交通要津,遥对着三峡夔门,不让路。往来车辆行人不敢撞它。在太行山里我也见过这么硕大的一棵槐树,它镇坐在一个村落中,是它孕育了村落呢,还是村落后迁来求它保卫?谁也说不清。
⑤北京戒台寺有一棵九龙松,提到戒台寺,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那棵九龙松。天坛及中山公园,里面大柏树成林,但并不给我太深的印象。这些老树彼此姿态似乎有些类同,像衣冠楚楚的文武百官,唯唯诺诺而缺乏独特的性格。
⑥帝王之家的树木中,我很喜欢白皮松。(甲)白皮松亮堂,干枝上色块斑驳,淡青粉绿是主调,偶间微红,突然又会闪出几处墨黑的笔触,那是枯死的断枝,衬托干枝显得更加通体透明,是天生的一幅油画。它分枝潇洒,曲折,多韵律节奏感,而松针分布均衡,疏而漏,筛下星星阳光,满地婆娑。
⑦松柏常青,爱松者必爱柏。古柏太多了,别的按下不表,单说苏州郊外光福镇司徒庙里有四棵汉柏,名曰:清、奇、古、怪。这四棵汉柏确是汉代遗民,身躯硕大,姿态突兀,使人感到性格倔强,是大夫,是将军,是神话中的天神……它们阅世二千年,依然壮实而苍翠,中外来宾闻名赶到这小庙里来瞻仰风采的络绎不绝。一棵挺立,曰清;一棵斜倾,曰奇;一棵虬曲,曰古;一棵伏卧,曰怪。其实四棵巨柏都很怪,干枝交错穿插,彼此也已难分难解,其中有的是被雷击毙后又从伏地枯死的枝干上长出了的新躯体。是枝亦是根,是根又成枝,曲折往回,龙盘虎踞。(乙)高枝往下垂挂,低枝向上攀附,上上下下相握相抱,扭得紧,穿插得巧妙。移步换形,你移一步,它形象又大变,许多画家背着画箱远道而来,绕树三匝,无处着手。
⑧造型艺术中经常离不开伏卧的形,人们总喜欢卧松,就是这个道理。从整体看,清、奇、古、怪这四棵汉柏之所以特别动人,关键在于那棵被称之为“怪”的卧柏,它那巨龙似的伏卧的身躯与其他三棵构成强烈的对比,而它们虬曲多变的干枝则又构成呼应与和谐的效果,使这一强烈的对比隐藏而含蓄起来,久看不厌。据说这四棵汉柏是东汉大司徒邓禹手植,清、奇、古、怪之名则是清高宗南巡时命名的。我并不关心是谁手植,是谁命名,只祝愿它们顶着风霜雷击仍顽强地永远活下去,它们那气势磅礴的身形体态将永远受到人们瞻仰!
(选自《足印》,有删改)
10. 吴冠中是画家,他在文中说“我爱老树,不是为了珍视它的年轮,说穿了是爱其苍劲之美”。若要为文中的树绘一幅画,你认为,他会选择哪棵?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缘由。
11. 作者以笔墨绘丹青,运用修辞描画老树的形或色。请从文中画线句子任选一句赏析。
12. 第⑤段中,同为老树,但天坛及中山公园的大柏树“并不给我太深的印象”,那作者为何还要着墨介绍这些树?
13. 卒章显志是散文常见写法,茅盾写白杨,吴冠中写老树,均用此法。对照两文结尾句,从手法与情感两个角度去分析二者“显志”的不同。
【链接材料】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答案】10. 示例一:苏州秋冬紫藤,叶落后形如张旭草书般遒劲有力,形意分明,缠绵多姿,为作者喜爱的类型。
示例二:四棵汉柏,身躯硕大,姿态突兀,壮实又不失个性,颇具苍劲之美。
11. 示例一:甲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白皮松亮堂、色彩斑斓的特点,体现作者对白皮松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乙句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古柏缠绕盘旋、姿态独特的形象,体现古柏之怪,惹人关注。
12. 天坛及中山公园的大柏树虽老且成林,但姿态类似,缺乏个性与骨气,不被作者喜爱。这与下文所介绍的松柏形成对比,突出下文松柏形象鲜明、独具风格的特点。
13. 《白杨礼赞》用对比的手法赞美白杨树,突出白杨树的质朴与坚强。《老树》直抒胸臆,抒发对老树所代表的顽强、坚韧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此题答案不唯一。注意题干提示:“他在文中说‘我爱老树,不是为了珍视它的年轮,说穿了是爱其苍劲之美’”,由此分析,可体现作者 “爱其苍劲之美”的特点即可。
阅读第③段“苏州西园和拙政园等处都有老迈多姿的紫藤,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依然生意盎然。当秋冬叶落后,缠绵的枝条不正像是张旭遒劲狂逸的草书吗”,可写苏州老迈多姿的紫藤,缠绵的枝条正像是张旭遒劲狂逸的草书,体现其苍劲之美;
阅读第⑥段“帝王之家的树木中,我很喜欢白皮松……”也可写帝王之家的白皮松,分枝潇洒,曲折,多韵律节奏感,疏而漏,筛下星星阳光,是作者喜爱的类型;
阅读第⑦段“这四棵汉柏确是汉代遗民,身躯硕大,姿态突兀,使人感到性格倔强,是大夫,是将军,是神话中的天神……它们阅世二千年,依然壮实而苍翠,中外来宾闻名赶到这小庙里来瞻仰风采的络绎不绝”,也可写四棵汉柏,身躯硕大,姿态突兀,壮实又个性独特,使人感到性格倔强,颇具苍劲之美。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甲句“是天生的一幅油画”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白皮松干枝上色块斑驳,比作“一油画”,生动形象地写出白皮松亮堂、色彩斑斓的特点,体现作者对白皮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乙句“低枝向上攀附,上上下下相握相抱,扭得紧”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古柏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柏缠绕盘旋、姿态奇异、独特的形象,体现古柏之怪,引人注意,惹人喜爱。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结合上下语境分析。由第⑤段“这些老树彼此姿态似乎有些类同,像衣冠楚楚的文武百官,唯唯诺诺而缺乏独特的性格”,第⑥段“白皮松亮堂,干枝上色块斑驳,淡青粉绿是主调,偶间微红,突然又会闪出几处墨黑的笔触,那是枯死的断枝,衬托干枝显得更加通体透明,是天生的一幅油画。它分枝潇洒,曲折,多韵律节奏感,而松针分布均衡,疏而漏,筛下星星阳光,满地婆娑”,第⑦段“松柏常青,爱松者必爱柏。古柏太多了,别的按下不表,单说苏州郊外光福镇司徒庙里有四棵汉柏……移步换形,你移一步,它形象又大变,许多画家背着画箱远道而来,绕树三匝,无处着手”可知,天坛及中山公园的那些大柏树似乎姿态有些类同,缺乏独特的性格,而白皮松亮堂,枝干色块斑驳,最是油画的好题材;白皮松分枝潇洒、曲折,有韵律节奏感,松针分布均衡,许多著名古迹里都有高大壮实的白皮松,年岁悠久。由此分析,作者着墨介绍天坛及中山公园的这些树是与下文所介绍的松柏形成对比,突出下文松柏形象鲜明、独具风格的特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注意题干要求:从手法与情感两个角度去分析二者“显志”的不同。
《白杨礼赞》 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中,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表达了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的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主题;又以昂扬的调子高声赞美白杨树。《老树》第⑧段“我并不关心是谁手植,是谁命名,只祝愿它们顶着风霜雷击仍顽强地永远活下去,它们那气势磅礴的身形体态将永远受到人们瞻仰”,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对老树所代表的顽强、坚韧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诗移步换景,以“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景物形象鲜活,色彩鲜明。
B. 首联以“初”形容水的涨势,用“低”描绘云脚,勾画早春轮廓,描写细腻。
C. 结尾“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已完全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D. 此诗紧扣季节特征,将初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寓情于景,诗人喜悦之情含蓄内敛。
(2)眼及景至,重构空间,视角转换,是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请点明本诗颔联与颈联的视角变化,综合分析其效果。
【答案】(1)D (2)颔联到颈联,有仰视到俯看,描绘初春莺燕、花草生机之态,表明世间已多处透露早春之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D.由“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可知,作者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与赞美,“诗人喜悦之情含蓄内敛”有误。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任:被任用。②手版: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5.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B.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之辩
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16. 下面对《爱莲说》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题中的“说”明确了此文为议论性文章,作者借说爱莲的缘由来表明人生志趣。
B. 文章以花“可爱者甚蕃”开篇,为下文要说到的对三种花的爱张本,做入题准备。
C. 作者从自然环境、色彩形态、风度气质等多个角度层层展开,由此塑造莲的形象。
D. 本文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句、短句相间,读起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17.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18. 【甲】文篇首强调“可爱者甚蕃”,文末分评三花。既然可爱之花甚多,什么作者特别选中“菊花”和“牡丹”来作衬托呢?
19. 请联系以上两个文段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5. A 16. C
17. (1)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周敦颐于是丢下手版回家,打算弃官离开。
18. 选材上,“菊”“牡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强,与“莲”更具可比性。内容上,菊花是“隐逸者”,逃避现实;牡丹是“富贵者”,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能为“莲”做衬托。效果上,能凸显“莲”的君子品质,寄予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意对即可)
19. 周敦颐崇尚莲之品质,是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洁君子;他明断积案,处事公正、果断,德才兼备;他不愿杀人以媚人,正直不苟。(意对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都是“只”的意思;
B.自从/如果;
C.助词,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指王逵;
D.语气助词/哪里;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 “作者从自然环境、色彩形态、风度气质等多个角度层层展开”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予(我),谓(认为)”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乃(于是,就),委(丢下),去(离开)”要理解正确。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与写作意图。
结合【甲】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所以,写菊花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花,写菊花是为了正面烘托,以隐士衬君子;写牡丹是为了对比反映,用世俗之人贪图富贵、追名逐利,反衬莲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认为莲是花中的君子,作者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对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据此可知,周敦颐崇尚莲之品质,是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洁君子;
结合【乙】文“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可知,周敦颐明断积案,处事公正、果断,德才兼备;结合“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周敦颐不愿杀人以媚人,可见他是一个正直不苟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相互牵连也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应当就很多了!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三、综合(共10分)
20. 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班级组织主题为“自然 生命 和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为了做好整本书阅读规划,同学们设计了《昆虫记》专题阅读活动计划表,请你根据提示完善表格。
《昆虫记》专题阅读活动计划表
课时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第1课时 ① 介绍昆虫 积累科学知识
第2课时 创建“昆虫实验室” ② 培养探究精神
第3课时 打造“人气昆虫榜” 撰写推荐词 ③
第4课时 编撰“昆虫世界”剧本 个性化写作 锻炼科学思维
(2)《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有同学在阅读此作时发现某版本目录(如图)尤为契合作者的写作追求,结合链接材料及阅读体验
【链接材料】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像美术家一般地看,像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
——罗斯丹
(3)“微小的生命,诉说它的快乐,使我忘记了星辰的美景。”法布尔这样诉说他对生命的感受。如何正确对待生命,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答案】(1)①成立“昆虫科普站”②进行探究实验③提高写作能力
(2)《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作者将昆虫的多 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真实,兼具文学趣味,语言诙谐。
(3)生命是快乐的,法布尔观察昆虫时,甚至一连几天沉迷其中,我们在学习,感受生命的真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一部关于昆虫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作者法布尔通过长时间的细致观察,获得了大量关于不同种类昆虫的特征、习性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将昆虫世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观照虫性,又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通过详细、深刻地描绘,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由“活动项目——介绍昆虫”“活动目的——积累科学知识”可以设计的活动是:成立“昆虫科普站”;注意还需结合第2、3、4课时的活动名称的设计格式(为动宾短语)。
由“活动名称——创建‘昆虫实验室’”“活动目的——培养探究精神”可以推断出的活动内容是:进行探究实验。
由“活动名称——打造‘人气昆虫榜’”“活动内容——撰写推荐词”可以推断出的活动目的是:提高写作能力。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的艺术特色。《昆虫记》是一部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科普巨著。作者法布尔以毕生的精力,采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潜心研究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揭开昆虫世界的奥秘,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情。该书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用拟人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蛊然,无愧于“昆虫的史诗”。
从目录可知,将蝗虫称作“追逐阳光的歌手”,被管虫师聪明的裁缝,还有“天才的纺织家”“万能的几何家”“聪明的电报学家”,这是把昆虫拟人化,用拟人手法表现昆虫世界。《昆虫记》是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作者法布尔具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此书将作者对昆虫的细心观察、潜心研究和人生体会熔于一炉,不仅使人们在阅读时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睿智的思想哲理跃然纸上,在作者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微小的生命,诉说它的快乐,使我忘记了星辰的美景”,法布尔观察昆虫时,常常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甚至一连几天沉迷其中,体会着科学探索的快乐。对待生命,我们也应该如法布尔一样,用人性观照物性,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快乐。
四、写作(50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荒石园孤单寂寞,但法布尔眼中有爱,昆虫世界缤彩纷呈;百草园荒芜萧条,但鲁迅心中有爱,奇趣无穷;清华园凄风冷雨,文中凡人善举温暖动人,光芒闪耀……人生的舞台瞬息万变,生活便是另一番境界。
请以“此中有真爱”为题,叙写生活。
要求:(1)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2)不抄袭,不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此中有真爱
爱,像水一样柔和;爱,像阳光般的温暖;爱,像一只隐形而又温柔的手。但爱究竟是什么呢?
有一次,我去奶奶家探望她,我要走时,奶奶对我说了句:“慢点走,看着点车,别东张西望。”
顿时,我的心暖了一下,鼻头一酸,不禁的流出了泪水。我变回过身去抱了抱奶奶,对她说了一句我知道了。当我走了一段后,回头看看她,只见他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俩眼角的鱼尾纹堆在了一起,脸上如沟壑般的皱纹也凸了起来。一只手放在那躬成将近90度的腰上,另一只手向我缓慢地挥着。夕阳斜照在她的脸上。看到这些情景的我边抽泣着边往家走去。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感受到了奶奶对我的爱。虽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大爱,虽然它很细微,但它让上我体会到了爱的温暖。这就是爱。
在暑假时,姥姥让我去她家玩,妈妈便把我一个人送上了车。由于坐车的旅程过长,再加上车不稳,导致了让我晕车。我一时没来得及向车场要方便袋儿,便吐了旁边那位阿姨一身,当时我非常害怕,怕那位阿姨大骂我一顿。我的脸涨得通红,噪子里也像噎住了什么东西,说不出话。但这位阿姨却什么也没说反而还用卫生纸帮我擦衣服,还安慰我说没事。当时我特别感动,至今我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这也是爱,虽然不是很伟大的爱,但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这就是爱。
爱有很多种,有伟大的爱;有平凡的爱;有严厉的爱;还有温柔的爱……爱它是隐形的,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
此中有真爱,它是一种令人说不出是什么的东西,也是一种奇怪而又神妙的东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此中有真爱”是一个充满温馨和感人的题目。它涉及到人的情感、人生价值等多个方面,可以从个人经历、社会关系、人类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叙述。“此”可指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瞬间,可以是人的一举一动,也可以是一个地方,还可以是某一个时间段。题目重点强调“真爱”,行文时,要将“此”体现的真爱过程写出来。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具体的情节和细节,凸显出爱的力量和意义,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和感动。
第二,思路点拨。如写家庭情感。家庭是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地方,我们可以讲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陪伴。例如:讲述父母之间的互相扶持和关心,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照顾和体贴,让读者感受到家庭和睦之情。又如写亲情之爱。亲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我们可以讲述父母、子女之间的深情厚爱,朋友和同学之间的情谊。例如:讲述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付出的辛苦和耐心,朋友和同学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包容,让读者感受到亲情的深情厚爱。还可写动物之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爱和关怀也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讲述养狗、养猫、养鸟等过程中的感人场景。例如:讲述人与宠物之间的深情,彼此的伴随和陪伴,让读者感受到动物之间的纯真和美好。综上所述,通过以上选材,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生活中的爱。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引用具体的细节和情节,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中爱的力量和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