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潢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D D A D B C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B C C D A D B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C C C A D C D D C31.【答案】(12分)(1)共同点: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政治主张;强烈的参政意识。(2分)社会背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王权衰弱)。(3分)对后世影响: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1分)(2)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多国共创;吸收印度和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相互借鉴;有所取舍,保留个性。(任意两点4分)对朝鲜半岛的影响: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1分)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1分)32.【答案】(16分)(1)原因: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4分)措施:建立中外朝制度;推行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创立察举制;派大军出击匈奴等。(任意答三点6分)(2)变化:从可以参与决策到只行使执行之权。(2分)评价:相权一分为三,对于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和提高行政效率有利;对皇权有一定限制。(4分)33.【答案】(12分)示例一主题:科技发明的黄金期。(2分)论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政府与士大夫阶层的关注以及儒学的复兴(尤其是崇尚思辨的理学的兴起),为科技发明的涌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前提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三大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沈括等文人对科技成果的总结,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俗生活的丰富,助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8分)总之,宋代中国进入科学发展的黄金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2分)示例二主题:科举取士的黄金期。(2分)论述:宋廷制定崇文抑武方针,放松了对土地和人口择业的限制,官方和民间教育的发展以及门第观念的淡化,都为科举取士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创造了重要条件。宋代科举的录取规模较之隋唐大幅扩大,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也有所减少,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风气,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经过王安石变法等活动与时俱进。科举制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增强了士大夫阶层的国家认同,促进了社会读书向学风气的发展和教育的平民化。宋朝的科举取士也影响到周边民族政权选官制度的发展。(8分)总之,较之隋唐和元明清,宋代科举取士在宋代发展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座高峰,对政治统治、阶层流动、思想文化、民族交融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潢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3.9.17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北方均出现了一些“超级聚落”。这些聚落内有宏伟的宫殿建筑、等级差别的墓葬以及大型工程等。由此可知,该时期( )A.南北联系不断加强 B.贵族政治日趋发达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D.早期国家雏形显现2.有学者指出:“周人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成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其意在说明当时周人( )A.率先进入“轴心时代” B.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C.推崇儒家德治的思想 D.致力于摒弃神权观念3. 齐桓公最先成就霸业,他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齐桓公主持葵丘大会,邀请一些邻国参加。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葵丘大会( )A.表明齐桓公的霸业受普遍支持 B.拉开春秋时期列国争雄的序幕C.受到当时合纵连衡思想的启迪 D.使分封宗法体系遭遇重大危机4. 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蠢、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A.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B.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5. 孔子认为:“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据此可知,孔子( )A.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B.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深怀忧虑 D.宣扬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6.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C.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7. 汉文帝执政时期,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他还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让皇后亲自养蚕,为民示范。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促进经济恢复 C.改革耕作技术 D.减轻农民负担8.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这些建议( )A.使均贫富思想为统治者接受 B.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D.表明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主流9. 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摇身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代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C.国家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D.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10.在曹魏时期“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基础上,西晋推行占田荫客制度,百官依品级高低占田荫客,占田多者50顷,荫客50户,少者占田10顷,荫客1户,荫客向荫庇者交租不用承担国家赋役。这一制度设计( )A.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 B.演变为北魏时期均田制C.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 D.促进了士族体制的形成11. 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B.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12. 据考古发现,西安、洛阳一带出土的唐代陶瓷灯具,多为适合胡桌胡椅的矮柄、无柄灯,莲瓣、莲珠、莲花座为其常用纹饰。由此可推知,唐代( )A.海上丝路繁荣 B.民营陶瓷业发达C.社会开放包容 D.中华文化圈形成13.《唐伊吾军上西庭支度使牒为申报应纳北庭粮米事》是目前较为完整记载东天山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的一件文书,记载了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伊吾军每年纳给北庭粮4000石、伊州仓197石、自留3646石。由此可推知( )A.天山地区从唐朝开始属于国家管辖 B.屯田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物质基础C.节度使的设置为唐朝衰亡埋下隐患 D.文书史料是研究边疆史的主要资料14. 表1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A.少数民族 B.南方士人 C.寒门子弟 D.世家大族15.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 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C.中枢机制运行正常 D.礼仪严格承袭惯例16. 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朝治经多继承魏晋,沾清谈风气,北朝多承汉朝治学方式持重朴实。唐初,太宗诏令颜师古校订五经,孔颖达编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 )A.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B.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C.确保儒学的正统地位 D.构建统一的意识文化17. 东晋时期,“二王” 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A.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B.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C.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18. 《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 )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C.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 D.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19. 宋代诸州除设知州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事”,简称通判。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据此可知,宋代( )A.行政效率低下 B.地方事权分化C.武将地位弱化 D.边境防守空虚20. 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 )A.恢复周制的意志 B.托古改制的策略C.尊崇儒学的思想 D.继承传统的决心21. 辽国统治者认为“君四方者,多二帝(即炎黄二帝)子孙……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夏主元昊认为党项族与汉族都是五帝的后代。金熙宗曾“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这些认识或举措旨在( )A.认同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观念 B.强化其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C.维护“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D.推动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22. 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 )A.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 B.行省权力的独立性增强C.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创新 D.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23. 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准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C.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4. 两宋时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们经常掠夺过往商旅的财物,或者强取货物,抽十分之一的上等品。这一现象( )A.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 B.导致了宋、夏之间战争频繁C.推动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 D.阻断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5. 在唐代,马球主要流行于贵族圈内,甚至相邻的渤海、日本等国都有与唐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到了宋代,马球逐渐在军营和民间流传开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文化传播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C.民族政权并立促进文化交融 D.体育运动推动军事技术进步26. 宋代理学家发挥《中庸》的“天命之谓性”说,确证人人生来就有善的德性,善的德性根源于天,神圣而又庄严,需要人用一生来护持和坚守。人对自身善性的修养是责任,亦是权利。这表明宋代理学( )A.主张消除人的欲望 B.意在维护个人权利C.强调人要敬畏自然 D.注重塑造人的品德27. 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传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 )A.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 B.理学逐渐走向僵化C.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 D.市民阶层不断扩大28. 明宣宗时,章奏批答实际上多经由宦官之手,“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这说明( )A.司礼监成为事实中枢 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回归C.内阁制度已名存实亡 D.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29. 有学者对元明清“海禁”政策的实施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时期 海禁时间 开海时间元朝 约占13% 约占87%明朝 约占25% 约占75%清朝(鸦片战争前) 约占15% 约占85%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没有实施“闭关锁国” B.“海禁”遭受民众强烈反抗C.清朝实行“海禁”最为彻底 D.元明清海外贸易并未断绝30.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进行征收,此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不另征收丁赋。这些举措( )A.消除了农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成长C.推动了清朝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D.减少了国家对百姓的赋税征收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3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其对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隋唐以后汉文化圈互动对朝鲜半岛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 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治原因,并指出其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尚书省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的三省制。(6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朝廷大力扶持书院,佛道二教为书院的选址以及讲说形式提供了经验,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书院在宋代进入“黄金期”。宋代书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幽美的学习环境。四大书院教育成绩突出,为宋代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官学科举教育的弊端起到修正作用。除书院外,宋代在多个领域被人们视为“黄金期”,如哲理性诗词创作的黄金期、民间制瓷业发展的黄金期、科技发明的黄金期等,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们探究宋代历史的不同侧面。——摘编自刘明明《宋代四大书院教育研究》围绕宋代历史,选择在宋代进入“黄金期”的任一领域(除书院外),参照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所选领域为主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潢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docx 河南省潢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