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分析】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这是2017年版课标新增内容,涉及到地球和生命的演化过程和基本规律,是完善高中学生地理认知的必要条件。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关键核心内容就是“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地球演化过程的生物演化、海陆变迁、构造运动、矿产形成等方面。课标要求是“描述”,则是要求学生根据地质年代表中的数据和相关资料,说出地球在生物演化、海陆变迁、构造运动和矿产形成等方面的演化过程。为此,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地质年代表等相关资料,说明地质年代及其划分依据,并建立起各主要地质年代及其相应的地球表面自然场景,进而形成一种宏观视野下的时空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并设计相应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描述”的机会。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说明地球的历史纪录。地球的演化过程纪录在地层和化石中,由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分析建立地质代表。2.简述形成于演化简史。根据地球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简述地球的演化过程。3.说明地球的演化过程。从生物演化、海陆变迁、构造运动和矿产形成四个方面来说明地球的演化过程。教材从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记录——地层与化石入手,在归纳总结地层和化石在研究古地理环境中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活动进行总结提升,再给出知识窗“如何确定地质年代”引出地质年代的概念,并给出了简化的地质年代表和相关说明,为学生查阅并说明地球演化过程提供了资料。在此基础上,教材呈现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简史。通过知识窗“生命大爆发”和活动,以及地质年代简表,初步了解地球形成、海洋形成、生命出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恐龙灭绝、人类诞生等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大事件,体验地球演化的一般规律和海陆分布、生命演化等主要表现。最后,教材紧紧围绕地球的演化过程,按认知逻辑顺序分为三个部分:地球历史的记录、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简史、地球的演化过程。其中,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演化过程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地球演化的缩影,了解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大事件是把握地球演化的关键;第三部分体现了地球演化过程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作为第一课时,我们主要讲解地球历史的记录,从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记录——地层与化石入手,在归纳总结地层和化石在研究古地理环境中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活动进行总结提升,再给出知识窗“如何确定地质年代”引出地质年代的概念,并给出了简化的地质年代表和相关说明,为学生查阅并说明地球演化过程提供了资料。学情分析本课内容为新教材新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课程主要是引领学生,从地层和化石出发,一起穿越回不同的地质年代,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知不同的地质年代,最后将其地质年代浓缩为一天,了解人类在46亿年的地球演化过程中,显得无比微小。因此,本节课,应当将活动和探究交给学生,让学生“描述”“说明”不同地质年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价值引领综合思维: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地球整体演化的过程特征。 地理实践力:学会阅读和观察地层。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当前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地层和化石在研究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根据地质年代表说出主要地质年代的大致时间和主要事件,了解地球的演化。”。 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当前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重点难点】1. 重点:化石与地层的相关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及各阶段的特点。2. 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及各阶段的特点;依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地质年代与地理环境。【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 2. 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准备一块分层蛋糕进行导入。 品尝蛋糕,推测一下制作蛋糕需要的原料及制作的先后顺序。 以现实的场景:分层蛋糕,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认知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讲解内容。过渡 蛋糕制作流程犹如地球历史的演化,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的,每一层蛋糕口味和物质的差异,就好比不同的地质年代。 同学们知道科学家是通过哪些地理事物来推测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的吗? 问题指向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学习。阅读 填空 知识链接,新课学习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12,填写下列知识点。 阅读教材,填写相应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初步的认知。(1)、地层 概念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 岩石和 。地层顺序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 ,后形成的地层 。作用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 。(2)、化石 概念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 、遗物及 。作用化石是确定其所在地层的 和推断 的重要依据。教学 过程 教师展示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实景图,引导学生读图,从而得出地层的层理构造和生物化石反映不同地质年代的构造地貌差异。 观察: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实景图,说出地层特征。 通过宏观角度,了解岩层和化石是研究地质时代的重要标志。教学 过程 展示三叶虫化石,讲解化石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引出问题: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化石? 观看:三叶虫图片及思考 通过微观角度,了解三叶虫生存的地质年代特征。教师展示常见岩石与形成环境的关系(补充岩石图片) ①石灰岩—浅海环境 ②页岩—静水环境 ③玄武岩—火山活动 案例:昆明石林景观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地貌,石灰岩主要形成与浅海环境;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玄武岩则是火山活动的产物 思考:石林地貌形成的古环境。 从身边的地理出发,了解地球古环境特征。展示教材“知识窗”内容:了解如何确定地层的年代。 ①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 ②标准化石测定法 ③古地磁年代测定 教师介绍以上三种方法。 明确确定地层的不同方式。 通过不同的测定方法,让学生明确科学家是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地球46亿年的漫长历史,从而了解古环境的特征,接着转向地质年代表的学习。 地层是记录历史的“书籍”,化石是记录历史的“文字”。让学生朗诵地质年代表的概念、建立依据及划分单位。 朗读:教材13-14页的地质年代表介绍。 通过朗读形式,让学生对地质年代表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合作探究一:提供地质年代相关资料给学生,学生阅读后进行讨论后发言。 第一小组:前寒武纪 第二小组:奥陶纪 第三小组:侏罗纪 第四小组:第四纪 (1)说一说该地质年代发生时间段、发生的主要事件,介绍当时的气候特点、生物特点。 (2)假如能穿越到该地质年代,你需要做哪些准备,会遇到哪些不一样的东西? 学生讨论后讲解,老师展示不同地质年代的假想图,并加以解释说明。 小组合作探究,了解相应地质年代发生时间及其发生的主要事件,简要描述形成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并派代表进行发言。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挑选几个典型的地质年代,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图文材料的支撑,引导学生关注宏观角度下的时空组合,对地质年代的划分及不同地质年代的古环境特征有个初步认知,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方法。合作探究二: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天24小时,地球诞生于0点,你能算出图中的时间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结合教材13页“地质年代简表”,进行推算。 学生展示绘图后,老师呈现更加详细的“地球46亿年浓缩为一天”的详细绘图,并加以解释说明,人类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极其微小的,仅仅在一天中的最后2分钟才登上历史舞台。进而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我们生活的地球,我们人类对于地球的演化来说可能就是匆匆过客,需要爱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 小组讨论,在学案上写出答案,并推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并讲解,在附图中完成。 通过把46亿年浓缩为一天,更加直观的把地球漫长的演化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也通过这样的转化,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人类应该珍惜和爱护大自然!【知识体系构建】【板书设计】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历史记录(第一课时)1.地层与化石2. 地质年代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