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学会慎独,追求高尚
1.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请以“在无人注意的时候”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未来中学公众号推送了一组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倡议全校师生自律、自省。在《严以律己,擦亮政治本色》一文中写到:“我们必须修身律己,慎终如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在《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自律,成功离你更近》一文中写到:“那些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自律的人,真的连老天都不忍辜负。”在《给“冰花男孩”扫除风霜》一文中写到:“事后的反应再迅疾,也比不上未雨绸缪。”在《星座中找不到引路星光》一文中写到:“当你不再轻易受外界干扰、开始独立思考时,你就不会被星座催眠,更不会把信仰交给星座。”
学校团委将组织以“自律·自省”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今天,很多人无暇观照自己的内心,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我们学会了阳奉阴违,学会了包装掩饰,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成了保护自己的权宜之计,甚至是成熟、入世的标志。当面阿谀奉承、谈笑风生,背后却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在公共场合谈吐优雅、恭恭敬敬,私下里却对保洁人员颐指气使;会议上高谈阔论讲环保,却可能在四下无人时随手丢垃圾……这些都是频繁发生在你我身上的习以为常的小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除诗歌外),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答案
1.例文:
持守
智者说“一花一世界。”佛家云:“一叶一菩提。”人生本来是个奇迹,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太需要有心的宁静,去持守一种道德的高尚、精神的富有。
都市繁华,浮生若梦,灯红酒绿,此刻,让我们的心灵回归,屏弃浮生的嘈杂,淡远逐利的喧嚣。或许没有人会给你特别的束缚,而我们应当有自觉的谨慎和人格的守候,生活并不从此就自由放任。
古语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时候,“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会妨碍我们在社会中正确的辨识。在无人监督的时候,罔顾王法,伸出手去,拿自己不该拿,得自己不当得,古今中外,子孙不绝,大有人在。虽说伸手之时,的确没有人知,但心灵的尺度失去把持,道德的堤防已经坍塌。
东汉人杨震往东莱郡赴任,路经昌邑县,遇先前己所推荐秀才,现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拒所赠十斤重金。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面对利益的诱惑,杨震算是持守了高岸的人格,他做了千古慎独的榜样。
生活中,赠金的事,并非总在发生。但这样那样的让我们有所迷失的事儿,是无所不遇。少了父母师长的监管,我们会耐不住寂寞,去打开电脑,在网上作百无聊赖的神聊;我们会守不住清素,去牟取小利,哪怕是不择手段……
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试验:事先在礼堂内藏了录音机,老师领着100多名学生进来坐下,礼堂里十分安静。当所有的老师借故离开后,礼堂里马上沸腾起来。十分钟后,老师返回,打开录音,录音机里充斥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这当然不是说孩子品德有多坏,但至少说明同学们缺乏心灵的持守。
人的故事都是自己来写,这就像掌纹,故事虽然曲折,可终究一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清代礼部尚书张伯行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随处随时都看重名节,做了一个很能掌握自己的人。我们都有离开父母的那一天,谨慎不苟便是我们人生的标竿。树立人生的标竿,我们才能无时无处不持守。
“木直中绳, 以为轮。”做人的标准或尺度并不是全由别人来限制你的。它其实是一种来自心灵的自我鞭策。无论尘世喧嚣、也无论人生孤寂,我们都不妨谛听自己心跳的声音,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大圣者,但毕竟,可以无悔,此生!
这样,在世人面前,我们有的,不是欺于暗室的不择手段,也不是乐于苟且的一味钻营;而是一份开朗豁达,一种宁静致远。做定慎独的人生,无怨无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话题型作文题。
该题材料引入和解释了一个词语——“慎独”;话题是“在无人的地方(时候)”,综合二者来考虑,可知作文要表达的中心是“在无人的地方(时候)应该做到慎独”。材料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这个词语进行了解读,即“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如此,就可以得出正确的写作立意,即即使无人监督,也要保持自己的品行,不违背自己的道德标准,坚守自己的道德取向。
如果选择写议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思路:在无人的地方(时候)为什么要做到慎独;不能慎独的表现有那些,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如果选择写记叙文,可以构想一个“无人”的场景,设置与慎独相关的情节,描写人物与慎独相关的言行。无论是歌颂正面典型,还是鞭挞反面人物,都要围绕“慎独”做文章,并通过生动的细节来表现。
审题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对“慎独”理解错误而导致跑题,例如将“慎独”理解为“独处”、“孤独”或“独自反省”等等。“独处”只是一种背景,而重点是要谈处于这种背景之下要“谨慎不苟”;“孤独”偏得更远,比独处范围小;“独自反省”是“慎独”的一个方面,但重心是言行要“谨慎不苟”,而不仅仅是“反省”。以上这些理解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似是而非。
立意:
1.慎独若空谷幽兰。
2.莫放任,君子慎独。
3.慎独是一种极致的修养。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第1句,介绍了材料的背景,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进而引出核心话题,即青年人当自律、自省。第二个层次是第2-5句,分别介绍了四篇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的核心句子。其中,第一篇从自我修身的角度,分别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初慎微慎友”这几方面给出了方法指导;第二篇则赞扬了那些无论他人是否能看见,都始终保持自律的人,并含蓄地说明了自律的结果;第三篇则点出了自律与未雨绸缪的关系,说明一个自律的人,能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再亡羊补牢;第四篇则说明,自律不仅仅只是能在行动上保持自主,而是能学会独立思考,不被他人的想法观念所左右。综合四句话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自己约束自己、自我反省思考的宏大话题。
任务情境要求考生以未来中学学生的身份,参加本校团委将要组织的以“自律·自省”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表达自己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认识与思考。对此,写作时可以先阐述“自省”与“自律”的概念,然后进一步说明两者的关系,比如:“自省”是前提,“自律”是核心,但两者又必须相伴随行。针对这一主题,考生在谋篇布局上,应该注意详略安排,切忌每个关键词一段的机械写法。但无论如何行文,都应明确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置于时代的大局中,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立意:
1.慎独修心明正道,自省奋斗为人民。
2.慎独品自高,不愁无解人。
3.慎独不孤,自省能远。
4.锤炼自律修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88.例文:
学会慎独,做一个高尚的人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身处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社会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 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的高下,十分分明。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入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的邪念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至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分明站成了一个高尚的人。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吧。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就属于叙事类作文,材料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在有他人在场或自己独处时言行不一的现象,要求考生读懂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
具体过程:材料中所列举的各种事例是社会中很多人的行为方式,反映了人们在公众面前和独处之时完全不同的行为或思想的对立。这种集于一身的矛盾主要是人的自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匮乏所造成的。基于此,本次作文可从自身道德修养、个人行为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立意】参考立意如下:
①学会慎独,追求高尚;
②保持真诚,表里如一;
③身心统一,不违良知;
④随心所欲不逾矩;
⑤自我反省,净化心灵;
……
【素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
2、慎独即不自欺。——(宋 陆九渊)
3、无论是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
4、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或许这梨根本就没有主人。”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5、《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昔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6、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
7、相传在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槐)不乱”的正人君子。
8、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怀壁,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9、道光年间的刑部官员冯志圻有收藏碑帖字画之好。一个下属寻得一帧宋拓名碑,用古锦包好送冯志。冯连看也没看就当即退还。有人劝冯志看看无妨。冯志说:“一看恐怕就不想退了,再接受它就难免为送礼者所利用”。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作文开头可以从材料中日常生活中不自觉现象入手,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十分必要。”接着,分析论证“慎独”的内涵,即慎独是什么?每段开头可用个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论点,从个人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分别把“慎独”比作“自我完善的必修课”,“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社会生活的净化器”。然后论证: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最后提出慎独的方法:严格要求自己;自我反省。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