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中学一名高一新生升入高中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在一个新环境中感觉与同学很难相处,导致自己情绪有些失落。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容,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请联系现实,结合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谚语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对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学校某社团举办主题为“我看同理心”的征文活动,请写一篇文章参加活动,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不可以用原句作题目)。
古典文化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致知在格物。
(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
1.例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顾虑的施加给别人,这是不道德的。
这句话往往出现在古文中,这是古代大思想家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起来是多么有道理,多么正义。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也很需要这样的胸襟,但我们谁能做到这点,谁能无私的为人民服务而从不抱怨呢
也许有这样的人,但只是这12亿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这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记得初中的政治课上老师曾说过:“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归根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人与人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关系愈来愈远,愈来愈陌生。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乖女儿,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女,从小都是在他们的手掌上长大,从未受过任何委屈,也为干过任何粗活,从而养成了娇惯、自私的个性,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在学校里,我们都很自私的,除了学习和自己应做的事之外,好像都与自己无关。我们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给别人,但与我们同龄的人有谁会这样默默地承担呢 在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给别人的人,就会有无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担下来的人。
如果在我们周围多一些承担者少一些施加者,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这样疏远了,人们自私欲也会减弱,大家都无私的为人们服务从不计较,那世界该多么和平!我觉得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以这句话为做人的标准,国与国之间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否则会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例如在当今之世,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利益确实应该是每个国家的首要考虑。益”。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为借口,美国强化了推行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而对其可能给世界安全带来的后果不管不顾。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在谈自己的国家利益之时,是否也应考虑和尊重其它国家的利益,而不应以损害别国的利益来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呢 当年林肯总统领导的美国联邦政府曾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同制造“两个美国”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斗争中留下了这样的名言:“美国人民在地球上占有和居住的这片土地只能作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不能够作为两个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今天,美国某些人应当从这段历史中得到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满。
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边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来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担者吧!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长辈给的一些建议,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通过分析可以立意“对人以诚相待”“要求仁爱之心”“学会宽容”“学会拒绝”“善于放下”等,从中选取其中的一个立意行文,行文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论证,如写“敢于说不”,论证时可以从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拒绝现实的诱惑、对他人负责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敢于说不,然后强调“敢于说不”的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这样使本章的内容富有理性,最后再强调观点。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 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儒家强调的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就是说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要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平等待人,尊重他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隘,要宽宏大量。材料先肯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然后指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而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这显然与儒家的理想人格背道而驰。
由此可知,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为人处世之道在当下的意义。考生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来打开思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原则,为什么当下社会需要提倡这一原则,该如何去做。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然后以孔子为例进行论证,接着联系当下社会的现状,明确这一思想在当下的意义,最后发出呼吁。
立意: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以度己之心度人,以待己之心待人。
3.君子之道,推己及人。
4.推行“恕”道,让世界更和谐。
3.例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道出了做人应该具备“同理心”的重要性。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这种“恕”道,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从日常的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来看,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强人所为,不夺人所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己成物,就能相处得和谐。能不能用忠恕道去理解人,帮助人,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是一个人是否文明,是否有教养的标志。一些缺乏教养的人,与别发生一点点小的摩擦就出语伤人,有时把矛盾弄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甚至犯罪。个人教养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离不开孔子的忠恕之道的。
从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中,从现实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体悟到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世界性的道德堕落、各种犯罪、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地区性战争冲突、国与国之间外交纠纷以及在我国大陆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等等现象,理应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古代哲人的智慧训导中汲取智慧,以此作为思想的指导,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从国与国的关系来说,也需要“同理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国家主权丧失,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领土被霸占,都不希望国家统一受到破坏等等。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出发,那就任何一个国家就应该尊重别国的主权,不要去侵夺别国的领土,不要去破坏别国的统一,不要把战争强加给别国人民,不要去奴役别国人民,等等。要想自己的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别国的主权;要想自己的国家发达,也就要让别人国家也发达;要想自己的国家强盛,也就要让别人国家强盛等等。但是,有的国家不是这样,他找出种种借口,种种理由去干涉别国的内政,限制别国的经济发展,限制别国的贸易,甚至施加种种压力,生怕一些发展中国家富强了。世界上的这些奇怪现象,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面前。各国的政治家们,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家们,如果能够懂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欲达人”的训导,那么,世界将可能更安宁一些,将可能更人道一些,各种纠纷和摩擦就会更少一些。
总之,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仁爱之德和忠恕之道,对于建设一个文明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必须大力加以弘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中外圣哲都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这就是“同理心”。而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也就是没有“同理心”的表现。
所以,写作时,既要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有同理心的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更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指出在现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这样可以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
立意:
1.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2推行“恕”道,让世界更和谐。
3.君子之道,推己及人。
4.例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这种“恕”道,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从日常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来看,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十分必要的。不强人所为,不夺人所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己成物,就能相处得和谐。能不能用忠恕之道去理解人,帮助人,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是一个人是否文明,是否有教养的标志。一些缺乏教养的人,与别人发生一点点小的磨擦就出语伤人,有时把矛盾弄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甚至犯罪,这是极不足取的。个人教养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都离不开孔子的忠恕之道。
从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中,从现实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体悟到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和意义。
面对世界性的道德堕落、各种犯罪、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地区性战争冲突、国与国之间外交纠纷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我们都应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古代哲人的智慧训导中吸取智慧,以此作为思想的指导,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从国与国的关系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国家主权丧失,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领土被霸占,都不希望国家统一受到破坏。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出发,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尊重别国的主权,不要去侵夺别国的领土,不要去破坏别国的统一,不要把战争意志强加给别国人民,不要去奴役别国人民。要想自己的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别国的主权;要想自己的国家发达,也就要让别人的国家也发达;要想自己的国家强盛,也就要让别人的国家强盛。
但是,有的国家不是这样,他找出种种借口,种种理由去干涉别国的内政,限制别国的经济发展,限制别国的贸易,甚至施加种种压力,生怕一些发展中国家富强了,影响他的世界地位。这就有了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冲突。各国的政治家们,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家们,如果能够懂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欲达人”的训导,那么,世界将可能更安宁一些,将可能更人道一些,各种纠纷和磨擦就会更少一些。
总之,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仁爱之德和忠恕之道,对于建设一个文明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必须大力加以弘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属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古人名言警句。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在说一个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宏大的理想、坚毅的品质。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这是推己及人的思想。
(3)“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该句倡导的是探索精神。
(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的是人要有一颗向善的仁爱之心。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是人要能正确认识别人,更要正确的认识自我。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据此,可以确定材料中涉及的关键词:(1)远大理想;(2)人际交往,推己及人;(3)探索精神;(4)向善之心;(5)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6)注重小事、积累。
注意“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写作时,需要把经典语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写出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文章最好能写成议论文。
立意:
1.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奉献力量。
2.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承担应有的责任。
3.与人为善,关爱别人。
4.要发扬探索精神。
5.自知方能找准人生的方向。
6.积累,成功的法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