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科学作业设计:第五单元 人体司令部一、单元信息基本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信息科学 五年级 第一学期 苏教版 人体“司令部”单元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课时 1 第五单元第一课 17.刺激与反应2 第五单元第二课 18.从刺激到反应信息3 第五单元第三课 19.我们的大脑4 第五单元第四课 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认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区分刺激与反应 玩游戏,知道人的反应有快慢的差异。阅读资料,知道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快。做投棉球活动,知道人体有本能反应。阅读资料,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总体介绍人的神经系画信息传递流程图,知道神经信息的传递途统,指导学生分别开展测径。试、观察、阅读活动。了解测试,知道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敏感性,发现神经系统的一些特点。大脑也会出错。观察并比较线段长度,发现大脑也会出错。阅读资料,知道怎样保护脊髓。用多种方法认识大脑,了解大脑的基本情况。知道人脑的组成,认识用多种方法了解大脑的功能。大脑的轻重、模样、功能。阅读资料,了解大脑的分工情况。观察大脑功能图,认识气泡图的作用。学习图形表征、认识人练习使用鱼骨图,了解鱼骨图的作用。工智能、讨论大脑保护。阅读,知道人工智能用途广泛。阅读交流,知道怎样保护大脑。1(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1.刺激与反应2.从刺激到反应五、人体“司令部”3.我们的大脑4.大脑的开发与利用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刺激与反应》《从刺激到反应》《我们的大脑》《大脑的开发与利用》四课组成。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围绕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展开,揭示神经系统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的过程,为第二个层次的展开做好铺垫。其中,第一课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刺激与反应,为第二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指导学生了解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流程。第二个层次以第一个层次为基础,围绕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作为人体“司令部”的大脑展开。其中,第三课从介绍脑的组成入手,将学生的视角引向大脑,引导学生认识大脑的轻重、模样、功能和分工,并为下一课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第四课紧接第三课,展现脑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指导学生爱护大脑和科学用脑,增进其智慧,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学情分析基础知识:在一年级的《了解人体感官及作用》《学会猜想与验证》单元学习了本单元相关知识;三年级《人的呼吸和消化》单元,认识人的一些器官与作用;四年级《繁殖》单元,了解人的繁殖,积累了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能力水平:五年级的学生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但是不会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生活经验:能知道脑需要被保护,不能全面举例说出为保护脑健康需要采取的哪些主要措施,比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能通过体验,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2.能提取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了解人接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过程。3.了解大脑的轻重、模样和功能,知道脑的组成、大脑的分工和怎样保护大脑。学习图形表征、认识人工智能、讨论大脑保护。。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学科的特点。小学科学教学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接近和探索,因此,科学作业要有实践探究的内容。2.学生的学情。科学课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每周只有 2 课时,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这门学科。所以科学课的作业要注重兴趣的引导,学科类知识的融合,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巩固提高,题量不宜多,题型以填空、选择为主,判断、连线、画图为辅,难度适中。3.教师的作业指导、批改和讲评。教师批改要及时、同时要讲解,督促学生订正。五、课时作业刺激与反应1.作业内容:玩“快速抓尺子”游戏,看谁抓到尺子的下端短,做好记录。要点提示:1.注意尺子的方向,数字小的一端向下。2.不要在桌面上进行实验,要给尺子下落留有空间。3.可以先练习几次,以保证抓到尺子的成功率,得到有效的实验数据。尺子下端的长度 比试结果第一次 我抓到( )厘米 我抓到尺子下端的平均长度是( )厘米;同伴抓到( )厘米第二次 我抓到( )厘米同伴抓到尺子下端的平均长度是同伴抓到( )厘米( )厘米;第三次 我抓到( )厘米同伴抓到( )厘米( )的反应速度快。第四次 我抓到( )厘米同伴抓到( )厘米(1)这个游戏中放尺子同学松手或尺子下落的动作是 ,抓尺子同学将手指合上去抓尺子的动作是 。(填上“刺激”,或“反应”)3(2)通过实验,我明白了:抓到的尺子下端长度短,说明做出反应的时间 ,(填上“长”或“短”)即反应 。(填上“快”或“慢”)2.作业时间:10 分钟3.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刺激(2)反应(3)短(4)快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学习科学知识,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体会乐趣。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知道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反应时间有快有慢。从刺激到反应1.作业内容:测试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敏感性把眼睛闭起来,先用一个铅笔笔尖轻轻触碰身体不同部位,再用两支并列在一起的铅笔笔尖轻轻触碰身体不同部位。体会哪些部位感觉到有两个笔尖,哪些部位感觉只有一个笔尖。在对应的方框里填上“1”或“2”。①指尖 ②肘关节外侧 ③手背 ④膝盖处身体部位触碰感觉指尖 肘关节外侧 手背 膝盖处一个笔尖 1 1 1 1两个笔尖 2 1 1 1(1)完成上面的表格。(2)分布在全身的神经是不同的,有的地方分布(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敏感;有的地方分布(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糊。(填上“多”或者“少”)(3)按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是( )皮肤、( )皮肤、( )皮肤、( )皮肤。(填上序号)2.作业时间:10 分钟3.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答案见表格中红字部,多出的空格学生探索后填入身体的其它部位。(2)多、少(3)①③②④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初步了解人体感受器分布密度的差异、神经信息传递距离的差异等原因,人体各部位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存在一些客观差异。4我们的大脑1.作业内容:图一(1)如图一所示,我们知道,人脑由( )、( )、( )三部分组成。图二(2)如图二所示:成人脑的质量和 1400 克的苹果差不多。其中大脑的质量约占人脑的 80%,用算式计算出大脑的质量约为( )克。(3)大脑的表面像( )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A 花生壳4)我知道大脑的硬度和(B 核桃仁 C 杏仁)差不多,颜色是粉红色的。A 豆腐B 棉花C 海绵2.作业时间:8 分钟53.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大脑、小脑、脑干(2)1400×80%=1120 (克)(3)B(4)A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化抽象的知识为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脑认识的研究兴趣,第二小题,与数学学科融合,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大脑的质量。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作业内容: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呢?请观察图一:《水在地球上的循环》,思考原因。图一遇冷小水滴 水蒸气(凝结)增大 (下降) (上升) (蒸发)流到降雨 江河湖海图二(1)把蒸发、凝结、上升、下降等词语填到图二中相应的括号里,用因果关系图表现水在地球上的循环。6(2)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上图用了因果关系图表现了水在地球上的循环,我知道还能用( )、( )、( )等建立知识网络。2.作业时间:6 分钟3.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见红字部分(2)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结合第四单元所学的内容,运用第五单元所学的知识,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1.填空题。(1)1.听到上课铃后,同学们都回到了教室,从刺激与反应的方面看,上课铃声是( ),同学们回到教室的动作是( )。(2)( )和( )是人体的控制中心。(3)如图所示,把两只手握成拳并拢,( ) 的大小和形状基本与此相似。(4)脑虽然只占体重的 2.5% ,却消耗着身体( ) %的能量和( ) %的氧气。2.选择题。(1)玩“翻转打手”的游戏,每人有 10 次机会,我拍中小冬 6 次,小冬拍中我5 次,则我的反应速度比小冬( )。A.快 B.慢 C. 无法判断(2)观察下图,我们会感觉 a、b 两条直线不平行,这是一种( )现象。a bA.直觉 B.幻觉 C. 错觉(3)下列做法中,( )是正确的。A.白天睡觉,晚上熬夜学习,睡眠不足。B.喜爱脑力劳动,不爱体育运动。C.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睡眠,营养均衡。7(4)下列属于人工智能的是( )。A.键盘 B.鼠标 C.电子手环3.判断题。(1)手碰到火后立刻收回,这是大脑的本能反应。( )(2)大脑的软硬程度与豆腐差不多,颜色是红色的。( )(3)左脑控制上半身,右脑控制下半身。( )(4)人工智能不能超越人类的大脑。( )4.连线题:如果碰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有什么反应?请连一连。听到鞭炮声 踩到尖锐的铁钉 手触碰到仙人掌的刺缩回手指 捂住耳朵 收回脚5.绘图题:根据大脑的图片画出大脑的简图。正面图侧面图8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对应单元 对应学 完成时序 类型 作业目标 难度 来源 间了解 理解 应用号(1)填空 1 √ 容易 原创1 (2)填空 2 √ 容易 原创(3)填空 3 √ 容易 原创(4)填空 4 √ 容易 原创(1)选择 1 √ 中等 原创40 分钟2 (2)选择 2 √ 中等 原创(3)选择 4 √ 容易 原创(4)选择 4 √ 容易 原创(1)判断 1 √ 中等 原创3 (2)判断 3 √ 容易 原创(3)判断 3 √ 容易 原创(4)判断 4 √ 中等 原创4 连线 1 √ 容易 改编5 绘图 3 √ 稍难 原创三、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1)刺激、反应(2)脑、脊髓(3)大脑(4)20、252.(1)A(2)C(3)C(4)C3.(1)×(2)×(3)×(4)√4.听到鞭炮声 踩到尖锐的铁钉 手触碰到仙人掌的刺缩回手指 捂住耳朵 收回脚5.评价标准:正面图能表现出大脑由左右两部分构成、用线条表现出沟和回;侧面图能表现出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构成,用线条表现出沟、回。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