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信息 科学 五年级 第一学期 教科版 光单元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组织方式序 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1 第一单元第一课 有关光的思考2 第一单元第二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3 第一单元第三课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课时 4 第一单元第四课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信息5 第一单元第五课 认识棱镜6 第一单元第六课 光的反射现象7 第一单元第七课 制作一个潜望镜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学习内容 5~6年级学习目标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 说出对光的科学本质的理解。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研究光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如月光。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发光体,区别光源和非光源。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 知道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播路径的变化。象。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 理解偏折现象。中发生的光线变化。1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 初步将光与颜色建立联系。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 初步建立入射光与反射光的关系。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知道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 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潜望镜。(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有关光的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认识棱镜光的反射现象制作一个潜望镜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本单元以“光的本质”为主要线索,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推测、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讨光的传播会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通过等现象。当光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产生了折射现象,紧接着借助棱镜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到因光的折射而产生的彩虹颜色,初步将光和颜色建立联系。为了进一步探讨光的传播特点,引领学生利用镜面反射实验推测反射光规律,并预测反射光位置,初步建立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关系。最后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学会自制潜望镜并进行观察,这也是对本单元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应用。组织学生经历这些科学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形成推测、验证的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光的现象的兴趣。(三)学情分析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对光有了一些基本认识,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光源。2能力水平:随着年龄的的增加,五年级学生已有观察事物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光的现象的研究很有兴趣。生活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认识还比较模糊。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基于观察记录,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初步理解并建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光遇到阻碍物时会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通过等现象。2.当光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产生了折射现象。引领学生利用观察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3.会做棱镜分光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4.会利用镜面反射实验,推测反射光规律,并预测反射光位置。能利用光的反射特点自制潜望镜并进行观察。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背景;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五、课时作业封面3《光》单元作业目录1.有关光的思考-----------------------------------------------------12.光是怎样传播的---------------------------------------------------2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3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45.认识棱镜---------------------------------------------------------56.光的反射现象-----------------------------------------------------77.制作一个潜望镜---------------------------------------------------118.单元质量检测作业-------------------------------------------------134第一课时 有关光的思考课堂回顾1.作业内容晚上,小佳正在房间里玩魔方(如下图所示),突然停电了。(1)由于拉着厚厚的窗帘,房间里没有光射入,这时小佳( )能看到魔方,因为眼睛可以发出光不能看到魔方,因为魔方不能发光不能看到魔方,因为没有光射入房间,魔方不能反射光,人眼也就看不到魔方(2)小佳在黑暗中适应一段时间后,( )能看到魔方,因为眼睛已经适应黑暗的环境不能看到魔方,因为没有光进入眼睛(3)通过以上现象,说一说,如果没有光,那么人类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 52.时间要求:8 分钟3.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 不是; 是; 光 (1)C (2) B (3)如果没有光,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绿色植物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将不能再继续生长。(答案合理即可)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明确因为有光源,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景物。激发学生探索有关光现象和原理的兴趣。第二课时 光是怎样传播的1.作业内容(1)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某科学小组利用空心管进行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如下图)。小明手持手电筒从空心管的一端照射,小雅在空心管的另一端进行观察。①当用 (填“笔直”或“弯曲”)的空心管做实验时,小雅能看到手电筒发出的强光。②老师阻止了他们做这个实验,并指出这个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这个实验中存在什么安全隐患 你能帮他们改进这个实验吗 2.时间要求:10 分钟3.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6(1)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2)①笔直 ②安全隐患:当用笔直的空心管做实验时,小雅用眼睛直接看手电筒发出的强光,这会对小雅的眼睛造成伤害。改进方法:在小雅观察的这一端附近放一张白纸,看手电简发出的强光能不能照到白纸上。(合理即可)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第三课时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作业内容探索: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玻璃 纸 书光________穿过玻璃, 光________穿过这张纸, 光________穿过这本书,________看清玻璃前方物体 ________看清这张纸前方物 ________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细节。(均填“能”或 体的细节。(均填“能”或 的物体。(均填“能”或“不能”) “不能”) “不能”)2.时间要求:5分钟3.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能 能 能 不能 不能 不能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探索,让学生认识到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7第四课时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作业内容实验探究小科拿出一根又长又直的铅笔,不小心铅笔掉进装满水的杯子里了,小科刚想拿起来,突然发现铅笔“折”了,他很惊讶,拿出铅笔发现它并没有“折”,反复多次实验都是同样的现象,而当他把铅笔竖直插入水中时,发现这时铅笔是直的。(1)铅笔在水杯里看上去“折”了是因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了。(2)当铅笔竖直插入水杯时,没有出现“折”的现象,说明此时光的传播方向( )。(3)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会发生光的( );当光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不会发生光的折射,会继续沿( )传播。(4)请分别画出光从空气垂直射入和斜射入水中发生的变化的示意图。2.时间要求:10分钟3.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改变 (2)不变 (3)折射 直线(4) 空气水8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能够说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斜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折射,如果是垂直入射,光线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光继续沿直线传播。第五课时 认识棱镜1.作业内容阅读资料---牛顿的研究,回答问题。以前,人们都认为像阳光这样的白光是单色光。17 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大吊灯上的玻璃会产生彩色的光,他感到非常好奇,决定探究在这些玻璃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在一次实验中,他让一束太阳光透过窗上的小孔射入黑暗的实验室,并让这束光线穿过固定着的玻璃三棱镜。这时,对面的墙上出现了七种颜色的光。9(1)下面现象与该实验现象的原理相同的是( )。①马路上洒水车经过时,空中的水滴有时会是彩色的②有时瀑布附近会出现彩虹③背对阳光向空中喷水雾可以制造人工彩虹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实验探究。探究色光是否可以混合成白光:1(1)将三色盘剪下来,并在圆盘中间挖一个孔。(2)按说明书中“图2”的方法将陀螺轴、三色盘、转子组装好。(3)快速旋转三色盘,记录好你看到的现象。回答下面的问题:(2)实验现象是怎样的?(3)你会得出什么实验结论?2.时间要求:10 分钟3.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白光被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说明白光是由这些色光组成的。(1)C(2)实验现象:当快速旋转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白色。(3)实验结论:色光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白光。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用阅读牛顿实验的方法呈现光的色散现象,引领学生观察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现象,归纳光的色散的特征。再通过实验比较,彩色轮在快速旋转下变成了白色。这说明不同的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也证明了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第六课时 光的反射现象1.作业内容课堂回顾(1)如果要将窗外的阳光射到黑板上,你需要借助什么物体?利用的是什么原理?1(2)打开手电筒的开关,让光从上往下照射桌子上的书,光是怎样照亮书的?在图中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在图1中让这个过程利用了手电筒光的性质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1)(3)在图2中,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书本立起来,怎样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书本上呢?①我们可以借助( )②请在图中画出手电筒光照到书的传播路线。③这个过程利用了手电筒光的性质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1(2)(4)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我们能想办法照亮阴影里的玩具吗?画出我们的方法和光的路线图 。①我们可以借助( )。A.一面镜子 B.两面镜子 C.可以直接照射到②在这个过程中,光进行了( )。A.只有直线传播 B.直线传播和1次反射 C.直线传播和2次反射2.时间要求:10 分钟13.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镜子 光的反射原理 (2)A (3)①镜子②见下图 ③B (4)①B ②C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是当我们用一面镜子挡住光的去路时,我们会发现光改变了传播方向。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用实验的方法呈现光的反射现象,引领学生观察光通过书时发生了反射现象,通过比较,归纳光的反射规律:光在反射过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1第七课时 制作一个潜望镜1.作业内容制作一个潜望镜利用硬纸盒、镜子、剪刀、直角三角板等适宜材料制作一个潜望镜。制作方法:①在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②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③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④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⑤像图中那样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⑥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12.时间要求:30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观察仔细 ☆☆☆☆☆能根据潜望镜的结构,实事求是地制作 ☆☆☆☆☆大小合适、结构比例合理 ☆☆☆☆☆制作过程合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1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1.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影子的变化,设计了如右下图的实验。请回答1-3题。(1)小明利用实验模拟了一天中树木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发现影子长度由120厘米变为60厘米,他测量的位置可能是在( )。A.A B B.CD C.DE(2)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把打开的手电筒当作光源。下列物体同属于光源的是( )A.月球 B.刚升空的火箭 C.镜子(3)照射木条会形成影子,这是由于( )形成的。A.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2.课间小明和小强在操场上玩,小明用镜子晃小强的眼睛,小强虽然没有直接面对阳光,但还是被阳光刺到了眼睛。他们这样玩是否妥当?为什么小强没有直接面对阳光却依然感到阳光刺眼? (小朋友请勿模仿该实验)13.我们日常看到的许多商品广告忽视了科学性,下图中有一处科学性错误,请指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它违背了什么定律。4.其实,早在我国唐朝就已经有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张志和在《玄贞子》中就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小科落根据书中的记载制造彩虹。(1)小科采用方法________时可以看到人工彩虹。(2)小科能看到人工彩虹的主要原因是光的( )。A.色散 B.直线传播 C.反射(3)当我们观察到天然形成的彩虹时,彩虹出现的方向和太阳所在的方向是( )。A.相反的 B.相同的 C.没有关系5.色光的混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1(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对应单 对应学序 类型 元作业 难度 来源 完成目标 了解 理 应号 时间解 用1 选择 1 √ √ 中等 改编2 简答 4 √ 中等 改编20分3 简答 2 √ 容易 改编钟4 实验 3 √ 容易 改编5 简答 3 √ 容易 原创(三)评价设计参考答案或提示:1.(1)A (2)B (3)C 2.他们这样玩不妥当,因为强烈的阳光可能伤害到小强的眼睛。小强虽然没有直接面对阳光却依然感到阳光刺眼,是因为小明用镜子反射阳光,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 3.图中勺子的水中部分应向上弯折。违背了光的折射现象。 4.(1)二 (2)A (3)A5.色光的混合在生活中应用有交通灯、光源等。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