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常见的力》单元作业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常见的力》单元作业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信息
科学 四年级 第一学期 苏教版 3 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 自然单元 □ 重组单元
组织方式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课时
1 第三单元第一课 8.力与运动
信息
2 第三单元第二课 9.弹力
3 第三单元第三课 10.摩擦力
4 第三单元第四课 11.浮力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第 3 单元 常见的力 本单元主题关注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力,由《力与运动》《弹力》《摩擦力》《浮力》四课组成,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年段)。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认识并研究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如弹力、摩擦力、浮力等。此外,每课涉及许多探究性学习任务,多数是对比实验,用具体的数据得出结论,教材内容为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二)、教材分析
上一单元学的是《物体的运动》,本单元第一课《力与运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课提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力,概述力的作用以及不同形式的力。第二、三、四课分别学习弹力、摩擦力、浮力,主要教学思路是力的概念的提出,感知相关的力,探究影响力的大小的因素,综合应用力的知识。这三课是并列的,整个单元编排是总分关系。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制成的,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基础,所以弹力放在第二课十分必要。第三课主要讲述了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了解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加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第四课主要研究的是浮力,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浮力,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以及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三)、学情分析
基础知识:低年段学生主要从施力方向上认识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到了中年段继续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如弹力、摩擦力、浮力,不仅继续关注力的方向,而且能够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同时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快慢与方向。
能力水平:对于影响弹力、摩擦力、浮力大小的因素,在这一单元中都有所涉及,让学生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为后一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中年段对比实验
强调的关键是:条件公平、因素关联、条件控制,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生活经验:“常见的力”主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实践。这样的主题学习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教材更加生活化、人文化。将力与运动两个主题整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有利于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一)、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力,能够举例说出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利用结构性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知道通过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
态。
3.结合力的测量,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研究影响弹力、摩擦力的大小以及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4.体会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需要利用证据来验证假设,必要时要收集一定的数据。
(二)、单元作业目标
认识并研究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如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认识到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认识物体的弹性,体验弹力的存在。研究拉力和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提起物体需要的力。做一个弹力玩具,巩固对弹性和弹力的认识。
看图交流,认识什么是摩擦力。测量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认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阻力的大小。交流摩擦力的好处与坏处,认识增大与减小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初步认识浮力。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做 A4 纸承载硬币的活动,综合应用浮力知识。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四、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总分关系。四个课题,每课题各安排 2 课时,加单元复习检测 2 课时,总课时为 10 课时。
五、课时作业
《8.力与运动》第一课时完成两个对比实验记录单
1.作业内容
《小车的运动》实验记录表
问题 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
假设 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
保持不 小车不变 距离不变
变的量
需要改 拉力大小改变(10克铁片和30克铁片对比)
变的量
拉力大小 小车运动一段距离所需的时间(秒) 平均值
(铁片克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0克 1″53 1″44 1″27 1″41
30克 0″63 0″74 0″67 0″68
结论 拉力大,小车速度快;拉力小,小车速度慢。
《小车的运动》实验记录表
问题 载物轻重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
假设 载物重,小车前进慢;载物轻,小车前进快。
保持不 30克铁片拉力不变 距离不变
变的量
需要改 载物轻重改变(不载物和载物200克钩码对比)
变的量
载物轻重 小车运动一段距离所需的时间(秒) 平均值
(钩码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数)
不载物 0″68
载物200克 2″00 1″91 1″81 1″90
钩码
结论 载物重,小车速度慢;载物轻,小车速度快。
2.时间要求:10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活动一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严格按照对比实验问题、假设、
保持不变的条件和需要改变的条件、实验设计与记录、结论的五个步骤。对比实验只有一个需要改变的条件,其他条件都不能改变。例如问题中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那么需要改变的条件就是拉力的大小改变。即拉力 10 克铁片和 30 克铁片的对比。刚开始学习对比实验时实验设计不可少,适应了可以暗含在实验记录里。例如拉力大小的实验设计就是 10 克铁片和 30 克铁片作拉力,测出小车行驶一段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各测三次,取平均结果。
第一个活动中,假设拉力不变,而往小车上加重物,那么小车前进快慢又会有什么变化?我们选择小车不载物(空车)和小车载物(加 200 克钩码)对比。第一个活动中,有 10 克和 30 克拉力,10 克拉力拉不动载物 200 克钩码的小车,所以 10 克拉力的数据不用,只用 30 克拉力的数据。第二个活动只需测 30 克 拉力小车载物 200 克钩码的数据就行了,节省了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益。
注意点:拉力大小和载物轻重拉开一定的差距。
实验设计可画简图
说明:用铁片的重力作拉力。15 克固体胶圆筒凹槽当定滑轮、终点,小车前轮为起点。
第二课时,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珠的运动方向的实验。完成作业钢珠为什么会改变运动方向?
1.作业内容
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珠的运动方向,也是一个对比实验。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学生看的更清楚仔细。塑料棒和条形磁铁棒的大小相同、斜坡一致,钢球放在中心点。然后画出钢珠的轨迹线路图。
2.时间要求:10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说明:塑料棒和磁铁棒摆放的坡度一样。钢球在塑料棒的边缘直接滚到下面的盒子里,直线运动;钢球在磁铁棒的边缘下来,没有滚到盒子里,在磁铁一端的边缘来回运动,改变了运动方向。
结论:钢球靠磁力改变了运动方向。
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指向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快慢,一个指向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一个是定量研究,一个是定性观察;一种力是直接接触的力——拉力,一种力不直接接触的力——磁力。两者结合起来,用实践活动有力地诠释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9.弹力》第一课时作业内容,完成两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什么是弹性、弹力。通过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撤去外力后物体恢复原状,认识到物体具有弹性,在此基础上玩握力器与拉力器。
活动二,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发现弹簧拉伸长度随着拉力的增加有规律地变化,这也正是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1.作业内容
玩握力器和拉力器,在记录纸上标注拉力、压力和弹力的方向。
2.时间要求:5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说明:拉力器、握力器的形状发生变化,在拉拉力器时手受到向内的拉力,在紧握握力器时手受到向外的拉力。手对拉力器的拉力向外,手对握力器的压力向内,而弹力的方向则与之相反,隐含弹力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概念。
设计意图:选择拉力器、握力器是因为要使它们的形状改变,用的力比较大,自然更能体验到弹力的存在。
1.作业内容
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所用的材料是 5N 测力计和 50 克的钩码 10 个。先把弹簧上的钩码个数与相应的拉伸长度用点标在下图中,再用线连接各点。
2.时间要求 15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说明:横线是钩码数,竖线为弹簧拉伸长度。挂 1 个钩码长度是 0.8 厘米,2 个 1.6 厘米、3 个 2.4 厘米、4 个 3.2 厘米、5 个 4 厘米……10 个 8 厘米
设计意图:设置典型的探究实验,准备好材料,做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在一定的限度内,弹簧下端挂的钩码数越多,弹簧伸长的长度会变长。让学生自己
去摸索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活动三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测量提起物品所需要的的力,达到技术与工程领域学习基本测量工作的要求。
活动四总结运用,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弹力玩具,既要对物体的弹性有所了解,也要恰当利用物体的弹力。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这是条形盒测力计(5N,2.5N,1N),由提环、指针、刻度和挂钩组成。
弹簧测力计有不同的规格,也就有不同的最大刻度值,同时最小刻度值也不一样。例如 5N 的测力计,分五大格,每一大格为 1N,一大格分 10 个小格,每一小格 0.1N,半个小格 0.5N。能区分开来,这样便于学生读数。
1.作业内容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一测提起各种物品所用的力。
物 品 力的大小/N 物 品 力的大小/N
文具盒 黑板刷
水杯 50 克钩码 0.5
科学课本 1.8 200 克钩码
袋子 矿泉水瓶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设计意图
学习使用测力计进行测力练习时,可利用学生熟悉易得的一些物品,且带有挂扣的操作容易。老师以科学课本和 50 克钩码作示范,然后学生练习。注意一定要预估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量程。钩码的克数规定是标准的,两个 50 克的钩码就是 1 牛顿。使用的是 5N 弹簧测力计。小学阶段用到的定量测量工具不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科学技能。
1.作业内容
选择合适的物体做一个弹力玩具,而不是玩一个现成的弹力玩具。
材料:A4 纸、剪刀、橡皮筋、回形针、直尺等。做纸火箭发射器。
2.时间要求:25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要领:橡皮筋套在纸火箭斜槽力,一手捏住纸火箭尾部,一手抵住回形针,认准目标弹射出去。
设计意图:这一实践活动实际上是 STEM 的思想,让学生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结合在一起,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有更多的科学思维的参与。注意不要对着人脸,应对着空旷的地方,注意安全。
《10.摩擦力》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从生活经验出发,认识什么是摩擦力。
强调两个物体之间,强调物体运动,强调物体接触,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图示意的方法十分具体、形象。
第二部分 测量摩擦力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收到的摩擦力。感知摩擦力的方向与拉力的方向相反,拉力大小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同时又为下面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做技术铺垫。
1.作业内容
测量钩码盒、380 毫升矿泉水瓶在桌面上移动时的摩擦力。
时间要求:5 分钟
3.作业设计与设计意图
观察这两个物体的形状特点:钩码盒长方体,放的稳当,也容易摆正;矿泉水瓶容易滚动,放不平整。提起钩码盒的拉力是 1.5N,拖动钩码盒直线运动测出的摩擦力是 0.4N。提起矿泉水瓶的拉力是 4.3N,拖动矿泉水瓶直线运动测出的摩擦力是 0.9N。
设计意图:测量钩码盒、380 毫升矿泉水瓶在桌面上移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材料精心选择是很好的实验物品。学生可以往钩码盒中加钩码再测量摩擦力、可以把矿泉水瓶水倒掉一些再测量摩擦力,有利于引出摩擦力的大小受到什么因素影响的问题。节省时间,一举多得。
第三部分,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做两个定量对比实验,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定性对比实验第二课时完成。
1.作业内容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两个对比实验,完成活动记录作业。
实验材料:钩码盒、钩码、5N 测力计、绳子和牙签、矿泉水瓶、拧干水的湿毛巾等。
实验 1 钩码盒空和钩码盒里放 3 个钩码的对比实验
问 题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假 设 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大。
保持不变的 钩码盒本身和移动 需要改变的 钩码盒的
条件 距离不变 条件 轻重
物体的 摩擦力/N 平均摩擦力
实验设计与 轻重 /N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记录
钩码盒(空) 0.4 0.4 0.4 0.4
盒里放钩码 0.9 0.9 0.9 0.9
结 论 空钩码盒轻摩擦力小,放了钩码的盒子重摩擦力大。
或者是满瓶矿泉水瓶和半瓶矿泉水瓶的对比实验
问 题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假 设 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大。
保持不变的 矿泉水瓶本身和 需要改变的 矿泉水瓶的
条件 移动距离不变 条件 轻重
物体的 摩擦力/N 平均摩擦力
实验设计与 轻重 /N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记录
满瓶矿泉水 0.9 0.9 0.9 0.9
半瓶矿泉水 0.5 0.5 0.5 0.5
结 论 装满瓶矿泉水的摩擦力比装半瓶矿泉水的摩擦力大。
实验 2 光滑桌面和粗糙湿毛巾面的对比实验(选择盒里放钩码的数据)
问 题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假 设 接触面桌面摩擦力小,接触面湿毛巾面摩擦力大。
保持不变的 盒子放钩码和移动 需要改变的 桌面和湿
条件 距离不变 条件 毛巾面
接触面的 摩擦力/N 平均摩擦力
实验设计与 光滑和粗糙 /N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记录
湿毛巾面 3.1 3.3 3.2 3.2
桌面 0.9 0.9 0.9 0.9
结 论 盒子接触桌面移动时摩擦力小,盒子接触湿毛巾面移
动时摩擦力大。
或者是光滑桌面和粗糙湿毛巾面的对比实验(选择满瓶矿泉水的数据)
问 题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假 设 接触面桌面摩擦力小,接触面湿毛巾面摩擦力大。
保持不变的 满瓶矿泉水和移动 需要改变的 桌面和湿
条件 距离不变 条件 毛巾面
接触面的 摩擦力/N 平均摩擦力
实验设计与 粗糙和光滑 /N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记录
湿毛巾面 2.4 2.4 2.4 2.4
桌面 0.9 0.9 0.9 0.9
结 论 满瓶水接触桌面移动时摩擦力小,满瓶水接触湿毛巾
面移动时摩擦力大。
2.时间要求:25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四组实验都做时间不够,只能选择做两组(物体轻重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前面作业 1 有了基础摩擦力是可以测出来的,所以做两个对比实验就会顺利一些。实验 1 物体轻重选空盒和盒里放钩码对比,桌面保持不变,说明物体重摩擦力大。实验 2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桌面和湿毛巾面对比,盒里放钩码保持不变(桌面数据直接用,只测在湿毛巾面的数据),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要么实验 1 物体轻重选满瓶水和半瓶水对比,桌面保持不变。实验 2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桌面和湿毛巾面对比,满瓶水保持不变(满瓶水桌面数据直接用,只测在湿毛巾面的数据)。这样一来节省了时间,效率提高了。这两个对比实验比较经典,要注意条件的控制,保证实验时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条件完全相同。
第二课时
活动二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从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的速度间接地看阻力的大小,这是定性研究,物体的形状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讨论如何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所受的阻力时,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比相同质量、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速度。分析摩擦力的好处与坏处,认识增大与减小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洗洁精、透明塑料瓶、绳子、小铁钉、橡皮泥等
实验设计:绳子绑牢铁钉竖直压在橡皮泥里面,做成四种不同形状的模型,同时放入塑料瓶,比较下沉的速度。
1.作业内容
学生只画图、比较,记录不同类型快、慢的结果,在方框里打“√”。
2.时间要求:5 分钟
下沉速度比较 放入高度一样的
形状不同模型 洗洁精中
正方体 快□ 慢□
流线体 快□ 慢□
锥体 快□ 慢□
球体 快□ 慢□
1.作业内容火箭形状和平头形状的纸飞机对比实验。
问题:
假设:
不变条件和改变条件:
实验设计与记录:
下降速度比较 选择高度一样的空气中
形状不同模型 (秒)
火箭形状的纸飞机 所用时间 : 快□ 慢□
平头形状的纸飞机 所用时间 : 快□ 慢□
结论:
2.时间要求:10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四种形状不同模型一起比较有些难度,只好降低难度。选择正方体和流线体、锥体和球体分开对比。得出流线体下降速度快,正方体下降速度慢;球体下降速度快,锥体下降速度慢。火箭形状和平头形状的纸飞机对比,火箭形状下降速度快,平头形状下降速度慢。鲸和海豚的身体形状都能减小水的阻力。汽车、飞机、导弹、火箭、动车车头、子弹头、桥墩 v 字形等也都设计成流线型的外形。认识到流线型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较小。如此看来,流线型的外形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在生活中,有时摩擦力会给我们带来好处,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摩擦力会给我们带来坏处,需要减小摩擦力。摩擦力的好处是增大摩擦力,坏处是减小摩擦力。课本 5 幅图片。增大摩擦力:加深轮胎花纹、抹镁粉、给轮胎套防滑链。减小摩擦力:给车轴上油、冰壶比赛中刷冰。
观察油笔的笔套,有什么特点,说说其中的奥秘在哪里?老虎钳生锈了,用纸巾擦和用砂皮纸擦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吗?
1.作业内容
填表(摩擦力的好处与坏处)
生活事例 摩擦力的好处 摩擦力的坏处
手指上的罗纹 指纹拿物体增大摩
擦力好处□
拖动重物 拖动重物需减小摩擦
力 坏处□
用毛巾包着瓶口拧开很紧的瓶盖 增大摩擦力拧开瓶
盖好处□
砂纸磨铁钉 磨平铁钉减小摩擦力
坏处□
汽车轮胎上的花纹 增大摩擦力防止胎
打滑好处□
鞋底的磨损 鞋底磨损减小摩擦力
坏处□
2.时间要求:8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摩擦力的好处可以产生人们需要的反作用力,摩擦力的坏处增大运动时的阻力。初步认识摩擦力的正负效应,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具体事例,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11 浮力》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揭示概念,感知浮力。活动一观察一些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概念。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利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纠正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
1.作业内容
观察图片中的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用沉或浮表示。
回 形 牙签 玻 璃 铁夹 橡皮 蜡烛 塑 料 方 形 玻 璃
针 片 棒 木块 瓶
预测
结果
2.时间要求:6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由物体的沉浮现象,揭示浮力的概念。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先预测再把物体直接放入水中观察,从感官表象到科学概念,由表及里,学生容易接受。
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准备材料:水杯、380 毫升矿泉水瓶(装满水)、5N 测力计。
测浮力方法:测力计测出满瓶矿泉水在空气受到的拉力是 4.2N。水杯中标出水的位置,满瓶矿泉水沉到水里水上升的位置。测力计测出提起水里的瓶子指针在 1N、2N、3N、4N 时,标注水位下降的位置。瓶子全部离开水面时,水位回到原先的位置,测力计指针也回到 4.2N 的位置。计算出水位下降时不同位置物体受到的浮力分别是 3.2N、2.2N、1.2N、0.2N。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得出普遍性结论。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1.作业内容
动手试一试,测出大锁和小锁浸入水中的浮力。

(N) 在空气中拉 浸 入 水 里 浸 入 水
物体 力 的拉力 里的浮力
大锁 1.8N 1.5N 0.3N
小锁 1.0N 0.9N 0.1N
2.时间要求:5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两把锁放到水里,肯定是下沉的,定性观察。用测力计测出浮力,定量研究,大锁的浮力大于小锁浸到水里的浮力。纠正学生头脑中错误的概念认知,很多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
活动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1.作业内容
完成两个对比实验(定量研究),完成设计和记录表。实验 1 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状态一样吗?实验材料,精心选择,反复调试,找到适合的为止。
问题一: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状态一样吗?我们一起研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假设:物体重容易沉下去,物体轻容易浮上来。
保持不变的是:两个钩码空盒
需要改变的是:一盒放 10 克钩码,一盒放 20 克钩码
实验设计:两个空钩码盒一盒放 10 克钩码,一盒放 20 克钩码,同时放入装有 400 毫升的水杯里,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
记录发现:20 克钩码盒子沉到杯底没有浮上来,盒子全部入水水位上升;10克钩码盒子先沉下去又会浮上来 ,盒子入水多水位上升。
结论:体积相同钩码盒质量轻的容易浮上来,质量重的容易沉下去。
问题二: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状态一样吗?我们一起研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体积有关。
假设:物体的体积大容易浮上来,物体体积小容易沉下去。
保持不变:两个物体质量相同都是 50 克,用测力计测出都是 0.5N。
需要改变的是:一个塑料盒装铁末标准的 50 克钩码,一个是 10 克一片 20 克两片加起来 50 克的铁片用细绳扎住。
实验设计:实验之前,将 50 克钩码和 50 克铁片同时放入水杯里,观察到它们都沉到杯底。分别用测力计测出 50 克钩码、50 克铁片在空气中的拉力,测出它们浸入水里的拉力,然后计算结果它们浸入水里的浮力。记录发现

(N) 在空气中拉 浸 入 水 里 浸 入 水
物体 力 的拉力 里的浮力
钩码(黑) 0.5N 0.3N 0.2N
铁片(白) 0.5N 0.4N 0.1N
结论:质量相同、形状体积不同的物体体积大的浮力大,容易上浮;体积小的浮力小,容易下沉。
2.时间要求:20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研究的两个问题,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体积和质量都有关系。小学阶段只能认识到同样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小的越容易上浮;同样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大的越容易上浮。问题一是用观察的方法做对比实验得出结论;问题二是用定量的方法做对比实验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
综合应用,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让 A4 纸在水里承载更多的硬币。活动二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作业内容
想办法让一张 A4 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A4 纸容易渗水,折成纸船中间冒出的部分难以弄平整,所以改为压膜的封面纸,折成大小不一样的纸盒,硬币换成 20 克的铁片(19 个),来做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铁片、塑料水槽、封面纸、透明胶带等。
问题:浮力的大小与纸盒的大小有关?
假设:纸盒大,承载的铁片多;纸盒小,承载的铁片少。
不变条件:纸的大小不变 变化条件:纸盒大小变化
实验设计与记录:
承载铁片克数
(克) 200 克铁片 380 克铁片
封面纸 沉浮状态 沉浮状态
大盒子 浮 浮
小盒子 浮 沉
结论:大纸盒承载铁片的克数多,小纸盒承载铁片的克数少。因而体积越大的盒子容易浮上来。
2.时间要求:15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这项作业其实就是问题二的实践,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看中的并不是承载重物的多少,而是看纸盒能排开水的体积。活动取材方便、很实用的 STEM 环节,学生动手又动脑,做纸船、纸盒、圆盆等比较体积大小,兴趣高涨。
1.作业内容
曹冲称象的故事,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要领:画出文中曹冲称象的方法。知道用的是大船停在岸边水面上,把大象牵上去,在船身画出水位线。赶回大象,往船上装许多石头,与之
前的水位线齐平,称出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2.时间要求:5 分钟
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加强人文教育,将历史典故与科学原理结合在一起。曹冲称象的方法就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的原理。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第 3 单元《常见的力》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一、填空题 30 分。每题 2 分
1.物体 (运动状态 )的改变离不开力。
2.当物体受到( 外力作用 )时,形状或体积会( 发生改变 ),
( 撤去外力 ) 后,又( 恢复原来 ) 的形状或体积,
这种性质( 叫作弹性 )。能使物体(恢复原来 )的
形状或体积的力( 叫作弹力 )。
3.人们根据弹簧拉伸长度随( 拉力大小 )变化的规律,制成了( 弹
簧测力计 )。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 力的大小 )。
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 “N” )表示 。
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
碍物体(运动的力 ),这种力叫作摩擦力。
5.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 托举的力 ),这种力叫作
浮力。正因为有浮力,( 物体才能 )漂浮在水面。
二、对与错 20 分。每题 2 分
1.生活中的橡皮筋、海绵、玻璃板、气球等物体都具有弹性。( 对 )
2.在实验中,只要确定起点和终点就能判断小车行驶的快慢。( 错 )
3.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质量和形状都有关系。(对 )
4.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摩擦力越大越好。(错 )
5.海豚的体型可以减少海水的阻力。( 对
6.弹簧测力计的测量是没有限度的。( 错


7.因为石块快速沉入水底,所以石块在水中没有受到浮力。( 错 )
8.拉力和磁力都可以驱动木质小车。( 错 )
9.汽车轮胎上的凹槽及防滑链可以防滑,都是增大摩擦力。( 对 )
10.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其实这种摩擦力是一
种阻力。( 对 )
三、选择题 20 分。每题 2 分
1.相同质量的橡皮泥同时放入洗洁精中,下列哪种形状下沉最快?( C )
A.三角形 B.方形 C.水滴形
2.从水井中提水时发现,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这是因为( B )。
A.水桶离开水面后受到了空气的阻力 B.水桶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
C.水桶离开水面后受到了水的拉力。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 A )没有关系。
A.物体的颜色 B.物体的重量 C.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
4.下列事例中与摩擦力有关的是( C )。
A.风车转动起来 B.磁力小车拐弯 C.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来
5.古时候人们利用圆木滚动来搬运大石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C )。
A.减小大石块的重量 B.增大摩擦力 C.减小摩擦力
6.大小相同的球颜色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B )。
A.与质量大小无关 B.质量小容易浮 C.质量大容易浮7.下列具体例子中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C )。
A.手压弹簧使其变短 B.手捏橡皮泥使其变形 C.用力把篮球抛出去
8.下列事例中应用到弹力的是( A )。
A.运动员拉弓射箭 B.苹果从树上掉下地 C.两名学生推动箱子9.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是否有关的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B )。
A.物体的形状 B.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C.物体本身和接触面的大小
10.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要保持不变的一个因素是
(A
)。
A.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B.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
C.增加铁片的数量
四、连线题 5 分。每线 1 分。
鞋底磨平了
风车转动了
乒乓球漂浮
箭发射出去
磁力小车拐弯
磁力
弹力
浮力
风力
摩擦力
五、操作题 25 分。
1、 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实验。选择的材料有:5N 弹簧测力计、50 克钩码 11 个、塑料尺 18 厘米等。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钩码个 1 2 3 4 5 6

弹簧伸 0.8 1.6 2.4 4.0
长(cm)
(1)表格空白处对应的弹簧的伸长数据应是多少? 4 分
(2)分析表中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 在一定的限度内,钩码挂越多,弹簧伸长的长度会越长。5 分
(3)弹簧的弹性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弹簧便不能 恢复 原状了。
这把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值是 5N ,能挂 11 个钩码 不能 。3 分
2、 研究载物轻重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实验,得到了如下的数据,请你认真分析并回答问题。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结果
载物轻重
小车(空) 0 秒 63 0 秒 74 0 秒 67 0 秒 68
小车(200g) 2 秒 00 1 秒 91 1 秒 81 1 秒 90
(1)实验中,确定好起点和终点后,可以用( 秒表 ) 测量时间比较
小车的快慢 。用铁片的重力作(拉力 ) ,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载
物轻重 )。 6 分
(2)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小车载物重,用时多,前进慢;小车载物轻,用时少,前进快 )。
这组数据还说明小车载物轻,摩擦力就( 小 );小车载物重,摩擦力就( 大 )。7 分
(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对应 对应学习目标 完成
序号 类型 单元作 难度 来源 时间
了 理 应
业目标 解 解 用
1 填 1、2、 √ 容易 原
空 3、4 创
2 判 1、2、 √ 容易 改
断 3、4 编
3 选 1、2、 √ 容易 改 40
择 3、4 编 分钟
4 连 1、2、 √ 容易 改
线 3、4 编
5 操 1、2、 √ 中等 原
作 3、 创
(三)、评价设计
参考答案及评价在作业内容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