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作业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作业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科学 三年级 第一学期 苏教版 认识空气
单元组织方式 □自然单√ 元 □重组单元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课时信息 1 第一单元第一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2 第一单元第二课 空气有质量吗
3 第一单元第三课 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学习内容 3~4 年级学习目标
①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
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
气会充满各处。
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⑤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⑥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
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二)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
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本单元是对空气性质的认识,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利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征及现象,运用分析、比较、
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在第一课和第二课中,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有质量等性质。第三课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认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本单元各课是从不同侧面描述空气的性质及受冷受热后的变化,各课之间是并列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础知识:通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研究方法仅限于通过感官简单地观察空气。
能力水平: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使用一些简单工具的水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感官并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对空气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物质角度进行解释,并用量化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活经验: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有了一定的感性认
识,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等特征,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有质
量等特征的认知可能还存在误区。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通过系列活动,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依据证据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有质量并且质量可以使用电子天平进行测量,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通过活塞位置的变化和手的感觉,感受空气在密闭容器里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根据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借助风的形成模拟图中的信息,让学生了解由于地面上各个地方冷热程度不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所以空气循环流动形成了风。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1.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背景;
2.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3.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第一课时
1.作业内容
★基础巩固作业
(1)把纸团粘在塑料杯底部,把塑料杯竖直倒扣在水槽中(杯子全部浸没),杯子中的纸团( )。
A.会湿 B.不会湿 C.会掉下来
(2)一瓶 550 毫升的矿泉水,喝掉 400 毫升后,此时,矿泉水瓶子里占据
空间最多的物质是( )。
A.水 B.空气 C.奶粉
(3)空气和粉笔、水一样都能 。
★★★智慧探究作业
(4)在学习了《认识空气》这一单元后,李雷在家还想利用装水的玻璃容器、去掉底部的矿泉水瓶子和乒乓球继续研究空气的性质,具体实验如下图:
①李雷拧紧矿泉水瓶盖,将其竖直扣入水中,看到如图 1 的现象,原因
是 。
②李雷又将矿泉水瓶的瓶盖取掉,再次竖直扣入水中,看到如图 2 的现象,现
在瓶子里的空间被 占据。这一次,水能进入瓶子中,是由于空气具有
的特点。
③李雷再将矿泉水瓶的瓶盖重新盖上,但是在瓶盖上扎了一个很小的小孔,
那么将瓶子竖直扣入水中后,立刻看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会在瓶子的 。
五分钟后,乒乓球可能在瓶子的 , 原因是 。
2.时间要求:10 分钟
3.评价设计
课时作业评价量表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组内互评
分层作业
基础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 ☆☆☆
巩固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 ☆☆☆
作业
答题准确(每小题一颗星) ☆☆☆ ☆☆☆
智慧探究作业 教师评价:
参考答案或提示
(1)B ;(2)B ;(3)占据一定的空间;(4)①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②水和空气;流动性;③底部;中部;水从瓶子的下端流入瓶子中,把空气从小孔中“挤”出去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活动建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征。引领学生借助可见物质——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占据空间、能流动。学生通过本题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性,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探究方法的魅力。
第一课第二课时
1.作业内容
★基础巩固作业
(1)下面的物体都利用了空气的一种性质 这种性质是( )
A.空气有固定的形状
B.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空间且容易被压缩
C.空气可以流动
(2)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改变的, 因为( ) 。
A.空气看不见 B. 空气抓不住 C.空气可以被压缩
(3)在生活中 、 、 等地方用到了空气压缩的特性。
2.时间要求:3 分钟
3.评价设计
课时作业评价量表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组内互评
基础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 ☆☆☆
巩固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 ☆☆☆
作业
答题准确(每小题一颗星) ☆☆☆ ☆☆☆
参考答案或提示:(1)B;(2)C;(3)充气城堡、充气床垫、足球(答案不唯一)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且容易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的特点,让
学生感受科学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同时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
1.作业内容
★基础巩固作业
(1)电子天平常用的计量单位是( )。
A.厘米 B.克 C.毫升
(2)关于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将电子天平放在斜面上
B.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C.使用前不需要按“归零” 按钮
(3)17 世纪时,第一个证明空气有质量的伟大的科学家是( )。
A.笛卡尔 B.牛顿 C.伽利略
★★★智慧探究作业
(4)观察实验。(先填空,再回答问题)
图 1 图 2 图 3
①在自制的天平上,左侧悬挂充好气的皮球,右侧悬挂一杯豆子(如图 1),
此时天平处于__________, 然后把皮球打入 10 筒空气再悬挂上(如图 2),我们
发现此时的天平________, 这说明空气 。
②你有什么办法能使图 2 中的天平保持平衡?
2.时间要求:8 分钟
3.评价设计
课时作业评价量表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组内互评
分层作业
基础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 ☆☆☆
巩固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 ☆☆☆
作业
答题准确(每小题一颗星) ☆☆☆ ☆☆☆
智慧探究作业 教师评价:
参考答案或提示:(1)B(2)B(3)C(4)①平衡状态;向左倾斜;有质量;②(答案不唯一)减少皮球一端的质量或增加豆子一端的质量等。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空气有质量、空气的质量可以用工具进行测量。把豆子放入另外一端,再次使平衡尺达到平衡时,学生对皮球中空气的质量和豆子的质量有个模糊的“等量代换”,使学生进一步对空气的质量有个感性的认识。
第三课第一课时
1.作业内容
★基础巩固作业
(1) 、 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2)夏季空调扇叶应__ ___ 吹风;冬季空调扇叶应向 吹风(填“向上”或者“向下”)。
★★★拓展提升作业
(3)材料分析
李雷:韩梅梅,听说走马灯可好玩啦;
韩梅梅:是的哦,他可是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李雷:嗯,昨天看了一档介绍走马灯的节目,那些手艺人太厉害啦,就这么捣鼓一下就让灯转了起来。
韩梅梅:嘿嘿,其实这里面除了手艺人精湛的技术,还有大大的科学道理呢!
请问:走马灯为什么能够旋转起来?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课时作业评价量表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组内互评
分层作业
基础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 ☆☆☆
巩固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 ☆☆☆
作业
答题准确(每小题一颗星) ☆☆☆ ☆☆☆
拓展提升作业 教师评价:
参考答案或提示:(1)孔明灯、热气球;(2)向上、向下(3)加热空气,热气上升,形成气流,从而让走马灯旋转起来。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热空气上升有关的现象,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第三课第二课时
1.作业内容
★基础巩固作业
(1)彩旗飘飘、帆船行驶、林涛怒空、波涛汹涌等这些都是
(2) 、 等都可以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的作用。
★★★拓展提升作业
(3)沿海地区经常因为存在温度差而产生海风。白天陆地温度高,海面温度低;夜里陆地温度低,海面温度高。请说一说白天和夜里的风向各是怎样的。
2.时间要求:6 分钟
3.评价设计
课时作业评价量表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组内互评
分层作业
基础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 ☆☆☆
巩固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 ☆☆☆
作业
答题准确(每空一颗星) ☆☆☆ ☆☆☆
拓展提升作业 教师评价:
参考答案或提示:(1)风;(2)扇扇子、吹空调(答案不唯一);(3)白天海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夜里陆风由陆地吹向海面。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根据空气流动是形成风的原因,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1.体育课上,韩梅梅测量了肺活量。她了解到: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根据肺活量的概念,韩梅梅制作了一个测量肺活量
的简易装置,如下图,这个装置主要利用了(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C.空气能被压缩
2.李雷是 DIY 爱好者,一天李雷用竹子制作了“噼啪筒”如下图:
“噼啪筒”的玩法——用樟树的果实作为弹药,没有樟树果实时可用泡软的纸团代替。使用的时候,把一个樟树籽(纸团)用竹撞针塞在竹管的一端,将竹撞针从另一端插入,用力往前一顶,“啪”的一声,子弹就飞速的离开竹管。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说一说“噼啪筒”的玩法中包含哪些科学知识?
3.CBA 比赛用球的质量为 650 克,将球内空气全部放出后,那么这时篮球的
质量会( )
A.大于 650 克 B.等于 650 克 C.小于 650 克
4.在“消防”疏散逃生演练过程中,老师为什么要求学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弯腰下楼?
2021 年 7 月,受台风"烟花"的影响,河南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
问: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A.雷雨 B.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 C.太阳
(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
目标 时间
了解 理解 应用
1 选择 1 √ 容易 改编
2 文字 2 √ 中等 原创 20
3 选择 1 √ 容易 原创
分钟
4 简答 3 √ 中等 原创
5 选择 4 √ 容易 原创
(三)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等级 备 注
A B C
A 等,答案正确、过程正确。
答题的准 B 等,答案正确、过程有问题。
确性 C 等,答案不正确,有过程不完整;答案不准确,过程
错误、或无过程
答题的规 A 等,过程规范,答案正确。
B 等,过程不够规范、完整,答案正确。
范性
C 等,过程不规范或无过程,答案错误。
解法的创 A 等,解法有新意和独到之处,答案正确。
B 等,解法思路有创新,答案不完整或错误。
新性
C 等,常规解法,思路不清楚,过程复杂或无过程。
综合评价 AAA、AAB 综合评价为 A 等;
ABB、BBB、 AAC 综合评价为 B 等;
等级
其余情况综合评价为 C 等。
参考答案或提示
1.B;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3.C;4. 因为浓烟热气浮于空间的上面,下部是比较洁净的空气,所以,人应弯腰,以最低的姿态逃生。5.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