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 游击队歌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西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 游击队歌教案

资源简介

欣赏《游击队歌》
一、教学内容:欣赏《游击队歌》
二、教材分析:
《游击队歌》是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的背景下,贺绿汀听取了指战员们的报告后,根据游击队员们灵敏机智的游击战细节,创作出来的抗战歌曲。该曲在2015年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该曲结构是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层层递进的旋律,逐步加强的节奏,生动表现出游击战的紧张气氛和队员们乐观积极的心态。《游击队之歌》极大地鼓舞了抗战的士气,促进了军民团结,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教学目标:
1.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体验歌曲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重点感受歌曲力度变化带来的情感、情景的变化,了解力度对表现音乐情感起的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欣赏歌曲《游击队歌》
五、教学难点:了解力度对音乐表现起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游击队
采取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以袭击战斗为主打击敌人的一种非正规的武装组织。通常编组灵活,装备轻便,便于机动。主要任务是: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二)介绍游击战
字面理解为游动攻击。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扬长避短,消耗消灭敌人,保存发展自己,以袭击为主要战法,军事行动秘密, 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介绍创作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在高高的山岗,在茂密的青纱帐,在纵横交错的江河湖网到处都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一首反映游击战的歌曲《游击队歌》。歌曲内容战斗性强,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易懂,很快便得到了战士们的喜爱,广为流传。
初听乐曲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歌曲,大家注意从以下几点关注音乐,聆听音乐:情绪、速度、节拍、风格。
2.完整聆听歌曲。
3.了解歌曲情绪、速度、节拍、风格。
情绪:轻快、活泼,雄壮有力
速度:小快板
节拍:四四拍
风格:进行曲风格
介绍歌曲演唱形式。
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歌曲,有四个声部。
欣赏第一乐段
哼唱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
随老师一起读第一乐句的节奏,了解节奏特点。
节奏特点:模仿的小军鼓的节奏,这个节奏贯穿第一乐段,是音乐显得富有弹性,轻快活泼,表现游击队员的机智勇敢。
了解弱起小节。
导入:看看歌曲的第一小节,是从强拍开始的,还是弱拍开始的?弱拍开始的小节,称为弱起小节。
找出第一乐段出现的四个弱起小节。
4.旋律特点。
四度大跳音程,旋律上行,让人感觉鲜明的战斗性和强大的号召力。
5.哼唱第一乐段歌词。
(1)导入:轻轻哼唱第一乐段歌词,注意弱起小节,弱起正好体现了游击队员们正在潜伏,进行秘密行动,所以演唱时声音弱一点。
(2)随录音哼唱第二乐段歌词。
(六)欣赏第二乐段
1.了解节奏变化。
(1)随教师读第二乐段前四小节节奏。
(2)对比第一乐段的节奏,区别不同之处。
第二乐段节奏:更加规整,更具有进行曲风格,使音乐显得更加雄壮有力。
第一乐段节奏:模仿的小军鼓的节奏,显得更加灵动,表现了游击队员们机智、灵活的形象。
了解旋律特点。
333 222 333 666 采用递进手法,使歌曲情绪逐渐推向高潮。
再现乐句
第二乐段的三四乐句再现了第一乐段的三四乐句。
(七)了解乐曲曲式结构
带再现的二部曲式。
(八)复听全曲,比较力度的变化。
1.导入:我们再来听赏一遍歌曲,歌曲有两段歌词,注意两段歌词演唱的时候力度有什么变化,表现什么不同的情景。
2.复听全曲。
3.了解力度变化带来的情景变化。
两段歌词,第一段力度弱一些,表现游击队员正在潜伏,执行秘密任务。第二段力度明显要强一些,表现游击队员开始冲锋陷阵,体现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所以力度稍强。
练唱歌曲。
导入:《游击队歌》是一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请同学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对比两遍歌曲情景的变化,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
歌曲的影响力。
新中国建立以后,游击队歌一直在我军中广泛传唱,成为我军歌咏活动的必唱曲目,20世纪90年代这首游击队歌毫无争议的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该曲在2015年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