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在黑暗中前行,在煎熬中成全(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在黑暗中前行,在煎熬中成全(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在黑暗中前行,在煎熬中成全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过道效应”。在漆黑的过道里,感应灯是常闭的,人们都希望等灯亮了,看看什么情况再往前走。可现实却是,如果不往前走,没有达到相应的位置,灯永远不会亮。可能你现在身处无尽黑暗,但再走一步,也许头顶的灯就亮了。
人生中都会有需在黑暗中前行的日子,若熬得住,终有回甘时;若忍得住,必有抬头日。
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说:“成大事者做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熬,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不要急躁,慢慢熬。”林语堂说:“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以“熬”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碗好粥,需要慢火熬煮;一碗良药,需要文火慢熬;一碗羹汤,需要慢熬慢炖。熬煮,才解其中真味。“熬”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生多姿多彩的历程。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莫言说“世”,说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越腰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心理学上的“过道效应”,抓关键词“漆黑的过道”、“等灯亮”、“往前走”、“再走一步”,这个效应用来比喻人生,指在人生中都会黑暗的时刻,如果止步不前,那永远都到不了感应灯的地方,也就永远都等不来光明。当我们有勇气向前进,不被眼前的困难困住,那就有遇到光明的可能性。材料进一步指出,在人生的黑暗中应当怎么办,需要不断前行,熬得住,忍得住,唯此,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能有回甘时,有抬头日。综上,写作时要扣住如何度过人生中的黑暗日子,即需要前行,有“熬”的精神,有“忍”的耐力。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在黑暗中前行,在煎熬中成全。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有直面黑暗的勇气。如果你害怕了,退缩了,那你永远也迈不过黑暗。二、有不断前进的行动力。鼓起勇气,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才不会被眼前的苦难困住。三、有咬紧牙关的耐力。黑暗中前行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需要有卓绝的耐力。
立意:
1.在黑暗中前行,在煎熬中成全。
2.再走一步,“灯”就亮了。
3.咬紧牙关,走过生命中的黑暗。
2.例文:
人生如粥,熬出味道
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正如一首诗这样说道:“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一锅好粥,需要慢慢地熬,才能熬出最浓的滋味。
人生也是如此,同样需要在时间的文火上慢慢地熬,其中因为融入了不同的心情,就会熬出各种不同的味道。这其中有甜有咸也有酸,当我们细细品味时,才能体会出那份平淡真实的悠然与优雅。
熬,是不断积淀。熬,不是逆来顺受,不是认命妥协,是在逆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积蓄力量。
李鸿章17岁中秀才,左宗棠14岁参加县试,名列第一。而曾国藩考了足足七次才成为秀才。曾国藩是家里的长子长孙,本身就承担着巨大的家族压力,心中况味可想而知。
既然不如别人,就只能一点点熬,进步一点是一点,他时刻检省自己,书本不舍,日课不辍,坚持了几十年。曾国藩曾对自己儿子说:“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困境之中,一步步走,慢慢熬过去,自然可以不断精进!
熬,是忍耐包容,相互磨合。
曾国藩和左宗棠是一个例子。左宗棠聪敏过人,给曾国藩提出了很多好的策略,但是脾气直,说话经常让曾国藩下不来台。曾国藩本人性子慢,谨慎持重,但战争中机会稍纵即逝,曾国藩白白放跑很多机会,时常让左宗棠急得跳脚。
这对两人都是一种煎熬。但是政事上,还谁也离不开谁,所以两人只能彼此容忍,彼此宽谅。
大家一点点磨合,一点点忍让,才能慢慢找到平衡点,让关系趋于稳定。
熬,是稳定平和的心境。
一时春风得意,或一时折戟沉沙,都不会永远算数。只有不急不躁,气定神闲的人,才会是有长性,“熬”得住的人。 “熬得住”是出发与成功的中间点,就好比茶需要慢慢泡才有味,酒要慢慢酿才香醇,生米要慢慢煮才会变熟。修内心的宁静,修处世的淡定。有磨炼,才体现出成功的弥足珍贵。
熬的不是岁月,熬的是心态。.
熬,是一种修行。
熬,表面上是一种受苦受难,实质上是一种修行与升华,就像林语堂所说:“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
人生不怕熬,要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就像铁,它要经历无数次的敲打,无数次的煅炼,才能百炼成钢。
人生进退是常事,关键是能够“熬”住。一个人经历坎坷磨炼未必是坏事,顺风顺水反而值得警惕。熬,就是不轻易放弃,就是一步步地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熬过疾风暴雨,人就变得坚强;熬过痛苦失败,就能看到新的光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三位名人对“熬”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曾国藩认为,就是不断进取,不急不躁;林语堂认为人生如茶,要煎熬到精髓;单田芳认为人生就是熬的过程和体现。
可见材料的主题是“熬”。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的方式熟化食物。熬的加热方式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考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思考熬字在生活层面、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多重内涵。
从生活层面讲,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如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如,佛教里的坐禅,武侠里的武功修炼,绘画里的技艺精进,科学家为科研项目坐十年冷板凳,红军长征时屡挫屡奋。再如,为了其义自见而读书百遍,为了台上一分钟而花费台下十年功,为了会吟诗而熟读唐诗三百首等等。
从哲学层面讲,熬是量变,煲出好汤才是质变;但没有熬这一量变的积累,不可能有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的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
从美学层面讲,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
还可以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也可以分析熬的正反面: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
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围绕“熬”这个主题,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熬”,“熬”在人性中的意义,如何做才是有意义的“熬”。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观点要鲜明,脉络要清晰。
立意:
1.所有舒服的人生,都是熬出来的。
2.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3.熬,是不断沉淀。
4.熬过了冬的蛰伏,才能迎来春的明媚。
5.熬不过,出局,熬得住,出众。
3.例文:
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也有人说,人生若苦药,需要文火慢“熬”。有人说,人生是一碗汤,需要慢“熬”慢炖。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它都是一种经历,经历需要的是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人生用一“熬”字,初听会觉夸张,可实则如果每人能够静静地坐下,细细地体味自己人生经历的种种,恐怕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觉得这一字用得实在精当。
林语堂说过一句话:“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记不清什么时候读到这句话,只觉得特别精辟,林语堂所说的“这壶茶”,已经不只是“壶泡之茶”,应当是“心灵之茶”。那就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林林总总境遇之时,都可以给自己觅到一份心灵之茶,能够让自己在如茶般的浸润当中寻求到一种寄托,寻求到一种安慰,寻求到一种平静,然后让自己可以安然度过。
所谓“熬”,是不轻易放弃,不轻易改变,是欢喜中持有一份凝重,悲哀时多留一丝希望是对生活的负责任,是谨慎对待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子。“熬”带有云淡风轻的意味,有着奋进向上不任人安排布局人生的味道,知道人生就是这么错综复杂不尽人意,对于所有的合乎常规不合乎情理的都要抱着豁然的心态。
“熬”,表面上是一种考验,实际上是一种升华。每个人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都有不同故事的人生。如果想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就需要慢慢去“熬”,慢慢去经历,慢慢去品味慢慢去体会。只有走过了这个过程,才能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所以,用“熬”这个字来形容人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在漫长的人生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纵观历史,孙膑能“熬”得住,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司马迁“熬”得住,花了十八年时间完成长篇巨著的《史记》……相反有的人禁不住诱惑,“熬”不住便把人生之路走的一塌糊涂。因此说,“熬”住就是一切。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遇到的都不会是一马平川,在“熬”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尝遍各种各样的味道,咸味儿的眼泪,甜味儿的幸福,酸味儿的记忆,苦味儿的失败……但是,只要我们慢慢地“熬”,耐心地过,永远保持美好的希望和憧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会拥有人生里最为珍贵的历程。
“熬”,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理调适!世上最好的羙汤,都是“熬”出来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人生也是“熬”出来的,“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以好粥和良药起兴,引出人生需要“熬”,熬,才能熬出好的味道,熬,才能解其中真味,熬过艰辛,收获甘甜;熬过风雨,赢来彩虹;熬过坎坷,赢来坦途,“熬”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生多姿多彩的历程。可见,“熬”其实是面对生活坎坷磨难的坚持。从生活层面看,“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从哲学层面看,“熬”是量变,煲出好烫才是质变。但是没有量变的积累,不可能由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从美学层面看,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据此,考生可以思考:为什么要熬?怎样熬?如何看待熬?
【立意】熬,方能成功;熬的学问;熬,需要毅力;熬,需要坚守个性;熬,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熬,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熬中思进;熬,参能修成正果。
【结构】首段变换材料,肯定“熬”的价值,然后引用林语堂名言,以茶为例,说明熬的精髓。接着论述怎样“熬”——不轻易放弃,不轻易改变,是欢喜中持有一份凝重,悲哀时多留一丝希望是对生活的负责任,是谨慎对待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子。再用孙膑、司马迁的实例论证“熬”的价值。最后收束全文,照应题目——“熬”,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理调适!世上最好的羙汤,都是“熬”出来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人生也是“熬”出来的,“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素材】1.人生进退是常事,关键是能够“熬”住。“熬”就是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步的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熬”得住就能笑在最后。“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个人“熬”,而是每个人都在“熬”。
“熬”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多姿多彩的历程。结果固然重要——但,“人,最后总是要离开红尘的”——这,就是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就坐着,躺着,闹着,等着离开,所以说人生的意义重在于“熬”,在艰辛的日子里“熬”下去,走下去,充分享受“熬”,在这“酸甜苦辣咸”中缤纷每一个精彩的过程,每“熬”出一步,都是苦乐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回忆里最美丽的画面。
人的一生不足年,不“熬”出点东西来就不叫无悔人生,抱怨是无谓的,嫉妒是痛苦的“熬”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最值得回味的莫过于享受“熬”的过程,“熬”中自有黄金屋,“熬”中自有顔如玉,“熬”到功自成!
2. 人,呱呱落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哇”的一声泣哭,从这里就可判定,人这一辈子总的来说是“忧伤多于喜悦”,哭即苦也!从三翻六坐九爬到学会说话走路,到长大成人,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最后再死于自然,百年沧桑、成败浮沉,无不是熬出来的结果。就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几无胜算的乌龟一样,明知跑得慢,但它“熬”过来了,也就笑到了最后;如果乌龟吓得缩头弃权不出场,抑或中途熬不住认输退出,那结果又会怎么样呢?要成功就不能不挺住,要成功就不能不“熬住”!甚至还要敖到一次次帮着对手打倒自己,再熬到自己又一次次顽强地爬起来、站起来!面对“九死一生”之危局,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再“熬”一下就活、熬不住就得死!就算“男入了个好行、女嫁了个好郎”,若不懂得“熬”,到头来也是白搭,最终也是授受不起的!
3. 千万别把“熬”看做是灰色的词语或者是痛苦的事情,熬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多姿多彩的历程。结果固然重要——但,“人,总是要死的”——这,就是结果!难道由此我们就坐着、躺着、闹着等死吗?所以说,人生的意义重在于“熬”,在艰辛的日子里熬下去、走下去,充分享受熬在这“酸甜苦辣咸”中五彩缤纷的每一个精彩的过程,每熬出一步都是苦乐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回忆里最美丽的画面。想想看,人的一生,前三十年——傻着,自以为是,其实什么都不懂;中间三十年——熬着,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关键看是否准备好了;后面三十年——黑着,不熬出点东东来怎么能叫不悔人生?!抱怨是无谓的、嫉妒是痛苦的、熬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最值得回味的莫过于享受“熬”的过程,熬中自有黄金屋、熬中自有颜如玉,熬到功自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理调适!
世上最好的羙汤,都是“熬”出来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人生也是“熬”出来的!
4. 艾伦,美国一个小男孩,在9岁的时候因家境贫困去做了别的小孩不愿做的事,并且做得十分好。在那时起,小小的艾伦就拥有了一则属于自己的人生信条:手头的工作无论多么低贱,只要做好了,就是机会。就凭着这一信条,艾伦从每星期挣1美元的肉铺帮工成为每星期拿50美元的美联社记者,再成为年薪150多万的美元的首席执行官,最后终成为美国阅读面最广的报纸《今日美国》的总编。有人或许会说,他是他,我不可能创造这样的奇迹。那么这个人就错了,因为艾伦小时候不也是普普通通的小孩么?在艾伦的一生中,帮工、记者、首席执行官以及总编是他的熬,这过程虽然苦,但他从未放弃过。试想,若他在这些熬中的任何一环落跑了,他就不会有如今的成就。因此说,熬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受的时候,但如果自己熬过去了,便与成功咫尺相隔;心急了则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点睛】高考作文要求做到“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共有四条内容。第一条是“用词贴切”。“用词贴切”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形象,二是新鲜,三是传神。第二条是“句式灵活”。“句式灵活”,就是要注意句式的灵活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不同作用。句式要富于变化,包括长短变化、肯定与否定变化、主动与被动变化、语气变化等。注意整句与散句的结合、排比句的运用等。第三条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亮丽起来,就要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巧妙使用修辞手法,不但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会提升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它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第四条是“文句有表现力”,指的是一篇文章的文句应该厚实有物,富有内涵,字句中见情见美,见智见理,读起来有味道,耐咀嚼,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回味与启迪。在考场作文中,有文采的作文,一般要能够做到遣词造句准确,议论说理透彻,记叙描写生动,修辞运用恰当,使文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展示情景,表现思想,表达情感,而且能给文章着色敷彩,彰显语言的魅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4.例文:
一个“熬”字益人生
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腰越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心灵励志作家黄桐在《人生总要慢慢熬》中告诉年轻人:“当好事降临,不用得意忘形;当坏事来袭,不必惊慌失措。”人生中的“幸”或“不幸”,其实没有定数。没事,慢慢来,熬过去,是你的,总会有。
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磨石磨刀,越磨越锋利。“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作家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她说:“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就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什么是熬?熬是一种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神。”有心志地熬,不少是自找的。旁人看似熬,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你喜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你求“花月正春风”,他好“冷落车马稀”,枯燥生滋味,苦涩有甘甜。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屈居于6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熬出了成就。经受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低低,熬创造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
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天公不遂人意,无可奈何地熬,挺住,切莫灰心丧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气吞声地熬,忍住,切莫一怒碰得头破血流,一衰败得随波逐流;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地熬,守住,切莫眼里看得过,肚里忍不过。熬过疾风暴雨,懂得什么是坚强;熬过痛苦,懂得收获的珍贵;熬过失败,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人生经得几番熬,不枉世间走一遭。
熬,是一种坚持,一种历练,一种毅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饱经风霜,饱览沧桑,饱通世事,阅历中有品味,挣扎中有感悟。所以,倪萍著书《姥姥语录》,有一句话说:“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熬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冠军是熬出来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有拼搏的硬功夫;名角是熬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积月累地重复,才有德艺双馨的风采。
毛泽东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人生难测,世事难料,熬,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心如死灰,骨子里是坚持。熬中有思索,有窥望,有碰撞,有突破,便是充满活力的努力,充满希冀的奋斗,便是有益的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说世”即说世道人生,说人生的哲理。“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一句俗语,比喻一个人 不了解实际情况,不作实地体验,就对某事夸夸其谈,乱发议论;也比喻会说大话,做事眼高手低。莫言说侄子们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是指他们没有多少生活体验,没有经历生活磨练,对生活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引用刘震云的话,是以刘震云姥姥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这样一个生活哲理:奋斗和劳作是生活的要旨,是人生的主旋律;劳作,需要“忍”和“熬”,需要踏实刻苦,默默付出,坚持不懈。
结合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①从“年轻人如何入世”的角度立意。年轻一代,初入人世,比较单纯。要经历生活的磨练,才能理解生活的真谛。许多事,想着容易,做起来艰辛。到社会上做事,要放低身段,努力实践,要耐得住寂寞,熬得过辛苦,忍得了委屈。踏实做事,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写作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蚁族”和“屌丝”,联系年轻一代的奋斗经历来正面议论,也可列举“啃老族”等例子进行反面论证。
②从“生活态度”方面立意。人生在世,要走好前面的路,有怎样的心态、怎样的生活态度很重要。做好某些事,或追求某项事业,有时并不一定需要过人的才华,非凡的能力,而需要踏实的态度、苦干的精神。苦干,不是一时苦干,有可能需要持久的苦干,这就要 “忍”,要“熬”,要有耐力。刘震云的姥姥割麦不直腰,并不是她腰不疼,而是她忍下来了,割得更快。当然,做事也需“巧”,要总结经验,化作智慧。“姥姥”知道“直腰次数越多越腰疼”,这就是生活经验。
立意:
1.熬过痛苦,方能成长。
2.踏实苦干,成就人生。
3.“熬”与“忍”,成就“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