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10、爱心传递者第 1课时我们都有爱心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10课,共有两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个话题《我们都有爱心》,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曾经关爱他人和被他人关爱的经历,寻找生活中隐藏的爱心,并将爱心变成行动,传递我们的关爱,旨在引导学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我们都有爱心》本课时主要包含三个内容:自己关爱他人和被人关爱的经历,生活中隐藏的关爱,以及雷锋的故事。“活动园”设计的是一个献爱心的拓展活动。教材第 64页呈现四幅图,分别是学生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关爱他人的情境,这些情境不限于校园生活,也包括校园之外的生活。教材第 65页的“阅读角”呈现了两篇学生默默关爱其他同学的故事,旨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还有很多隐藏的关爱。教材第 66页“雨中送母子”呈现的是雷锋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活动园”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爱心。课标分析:(一)本课目标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培养学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二)编写依据1、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 8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2、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助人或被人帮助的经历,但是还需要通过回顾这些经历及其体验进一步激发帮助他人的意愿。3、雷锋是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榜样,课堂教学中作为重点,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奉献爱心的动力。学情分析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从小就应该树立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的意识。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社会较少,对爱心的理解,对爱心的传递,只停留在浅层,不能够深入体验、感悟,有时对爱心的理解局限于发生重大事件。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在献爱心时有时候掌握不了技巧与方法,这样会使自己在献爱心时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失去献爱心的信心。基于以上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生活中真是的案例,创造真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爱就在身边,生活处处充满爱,从而激发青少年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帮助有困难的他人。培养学生的献爱心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以雷锋事迹为重点,通过雷锋事迹简介和学生讲述雷锋故事,和我想对雷锋说,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向雷锋同志学习,传承雷锋精神,做爱心传递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做一个“学雷锋,有智慧的爱心传递者”评测环节,引导学生献爱心时要做到:有爱心、讲方法、有行动,力所能及。这样将会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献爱心的思想。教学目标1、感受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雷锋精神,争做爱心的传递者教学重难点:1.如何将学生爱心变成行动,传递我们的关爱,2.引导学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教学过程激情导入,感受爱心播放小视频《爱是什么》和配音歌曲《爱的奉献》导入新课爱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成为爱心的传递者。活动一感受身边的爱1、《爱是什么》小视频中的行为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哪几个行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学生感知爱就在身边。2、同学们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关心或帮助;以及曾经给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当时心情如何?进一步感受,爱就在身边,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得到别人帮助是一种温馨与幸福的感动。活动二、发现身边的爱爱是一种美德,爱是一种无声的奉献,有些爱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爱则是默默无闻的,不静下心来观察、体验往往容易忽略,让我们一起寻找身边隐藏的爱。活动三:爱之榜样1、有一位爱心的传递者,爱的播撒者,是一位解放军战士——雷锋。老师出示雷锋简介(播放配音解读)。2、同学们小组讲述雷锋的故事,选代表讲述雷锋的故事,增进对雷锋事迹的理解。3、分小组讨论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想给雷锋说些什么?让同学进一步走近雷锋,感悟雷锋事迹。活动四:爱心在行动学习雷锋最好的方式就是做雷锋精神的传承者,争做爱心的传递者。你认为还有哪些人需要同学们的关爱,同学们可以做些什么?设置三个情境剧本,让让同学做演员,体验在生活中如何传承雷锋精神,成为一名爱心的传递者。活动五:学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树立两个意识,一是生活中充满爱心,二是,争做雷锋精神的传承人,爱心的传递者。活动六:课堂练习:做一个智慧的爱心传递者1、冬天路滑,楼下的李奶奶不小心在小区里摔倒了,你放学正好路过,目睹了这一幕。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从另一边小路绕过去,就当做没看见。B.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小,不能扶起李奶奶也一定警拉起来。C.赶紧跑过去,安慰李奶奶别着急,请路人帮忙扶起李或跑回家叫大人来帮忙。分析:A:没有爱心B:爱心应该是力所能及 C:有爱心、有方法、有行动(智慧型)2、下雨了,同学小明没有带雨伞,你应该怎么做 A.把雨伞借给小明,自己冒雨跑回家B.如果自己家比较近,可以和小明一起先回自己的家,再请家长把小明送回家或者把雨伞借给小明。C.无论小明家多远,都先把小明送回家,自己再回家分析:A:应学会保护自己B:有爱心、有方法、有行动(智慧型)C:应学会保护自己、不让家人牵挂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激发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愿意帮助他人,做一个爱心的传递者。本课有几个优点。其一,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体验爱心,相信、培养爱心。通过观看爱心图片观看、“爱是什么”视频,和雷锋故事,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让爱的意识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到爱就在身边,生活处处充满爱。其二,落实新课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遵循学习规律,打造优质课堂,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参与的课堂上来,让课堂不仅成为知识的舞台,更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平台。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如课前搜集雷锋的故事,课堂上讲述雷锋的故事,这个过程,将促使雷锋事迹深入学生内心;课本剧,做雷锋精神的传承人,做爱心的传递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心。“爱是什么”小视频,培训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其三,教学活动的多样化。高效学习理论就是刺激各种感官,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观看相关的照片、看视频、听故事、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现生活的美,抒发对生活的爱。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倾听中,学会分析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一个乐于奉献爱心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