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安丘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第4~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2023年8月,某航班以1110km/h的速度从甲地飞往乙地。下图示意地球局部经纬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航班的最短飞行航向是( )
A. 一直往西南 B. 先往西南,后往西北
C. 一直往西北 D. 先往东北,后往西南
2. 该航班的飞行时间( )
A. 小于两小时 B. 等于两小时 C. 大于三小时 D. 等于三小时
(2023·重庆二模)
我国幅员辽阔,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地方性风系十分发达。天山北坡天池山、谷风相当典型,风速也很大。高山冰川形成的冰川风(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对山、谷风也产生一定影响。左图示意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分布,右图示意该气象站某年7月27日06时到28日15时的气温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右图中( )
A. 27日16时为白天,吹山风 B. 27日16时为白天,吹谷风
C. 27日16时为夜晚,吹山风 D. 27日16时为夜晚,吹谷风
4. 冰川风对天池气象站附近山谷风的影响主要是( )
A. 冰川风加强了山风 B. 冰川风加强了谷风 C. 冰川风削弱了山风 D. 冰川风改变谷风风向
5. 推测冰川风效应最为显著的季节及原因是( )
A. 春季 离冬季风源地近 B. 夏季 气温高 C. 秋季 太阳辐射强 D. 冬季 雪量大、面积大
英国“巨石阵”(51.2°N,1.5°W)是一处古人天文观测遗址,在特定日期站在阵内的人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透过巨石缝隙的光线。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可以指向冬至日落方向。图为“巨石阵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四个区域内,两块石头的连线可以指向冬至日落方向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某日某时刻③区域内两块石头连线与日落光线在同一条线上,一个月后看到相同景象,则该现象第一次出现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 6月8日4:20 B. 12月7日2:20 C. 12月8日1:40 D. 6月7日2:20
(2023·福建厦门二模)
下图示意长江部分河段水系,上荆江自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进入洞庭湖,三口分流对干流的输沙量影响较大。20世纪60年代,下荆江实施了人工裁弯工程,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裁弯后,监利站同流量水位下降,而城陵矾站同流量水位上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三口分流进入洞庭湖水量是最大的时段是( )
A. 4~5月 B. 6~9月
C 10~11月 D. 12月~次年3月
9. 下荆江裁弯后,上荆江( )
A. 流速加快,河床变深 B. 流量减少,水位下降
C. 流速减缓,河床变浅 D. 流量增多,水位上升
10. 推测下荆江裁弯后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上荆江含沙量下降 B. 三口分流水量减少
C. 洞庭湖排出泥沙增多 D. 湖区植被覆盖率提高
2022年7月1日某时刻,两艘轮船航行在我国东海海域,两艘轮船的船员同时看到太阳位于海平面上。下图表示此刻轮船的地理位置,轮船向北航行,乙轮船航行速度高于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此刻北京时间可能是( )
A. 5:00 B. 7:00 C. 17:00 D. 19:00
12. 太阳位于船员的(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13. 2小时后,两艘轮船船员看到的太阳( )
A. 均位于正东方向 B. 均位于正西方向 C. 高度甲大于乙 D. 高度甲小于乙
(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
撒丁岛位于地中海中部,地形主要为花岗岩和片岩构成的山地,最高点海拔1834米,岛上气温受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较大。图为撒丁岛7月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7月份,撒丁岛处于高温天气,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海陆分布 ②太阳辐射 ③大气环流 ④地形地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5. 图中甲地为一高温地带,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蒸发旺盛,空气湿润 B. 地形闭塞,阻挡西风
C. 岩石裸露,升温较快 D. 河谷地带,有干热风
第Ⅱ卷(综合题共55分)
(2023·济宁高三期末)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击暴流是一种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强下沉气流,多出现在发展成熟的强雷暴云之中。发生时,表现为一束强烈的气流从天空向下冲向地面,到达地面后向四面八方扩散,并且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地面最大风力可达15级。下图为下击暴流示意图。
(1)下击暴流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2)从季节和影响范围角度,推测并说明下击暴流天气系统的特点。
(2023·河北张家口二模)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拉尔河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4~5月和7~8月都有洪水过程,但成因和特征不同,主汛期7~8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约占全年流量的32%~42%。近30年来,海拉尔河流域气候呈现干冷变化趋势,径流量减小,对河漫滩湿地影响显著。下图示意海拉尔河流域。
(1)比较海拉尔河4—5月与7—8月洪水差异。
(2)说明近30年来海拉尔河流域气候变化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小的原理。
(3)简述海拉尔河径流量减小对河漫滩湿地的影响。
(2023·山东德州一模)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坝河特大桥是成贵高铁的重点控制工程,位于云南省镇雄县,桥区属剥蚀低中山地貌,桥区跨越香坝河峡谷,桥址无公路通往。香坝河大桥桥长652.20米,最高的跨河两桥墩分别高107米和106米。下图为香坝河特大桥桥位所在区域示意图。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地质特点。
(2)在下图中绘制MN沿线地形垂直剖面,并计算河面距桥面的高差。
(3)图示区域高铁线为典型的桥隧结合方式修建,说明这样修建的优点。
(2023·湖南衡阳二模)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地降水受水汽含量、气流运动、坡度、坡向、坡高等因素影响。
材料二 太行山脉是我国东部地区一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某地理学者自西北向东南沿小五台山—大房山一线开展研究工作,统计了沿线地形、气流运动速度与年降水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研究区水平距离105千米处降水量最多,说明其原因。
(2)与大房山相比,小五台山附近形成降水量较小的高值区,推测其形成条件。
安丘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答案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第4~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2023年8月,某航班以1110km/h的速度从甲地飞往乙地。下图示意地球局部经纬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航班的最短飞行航向是( )
A. 一直往西南 B. 先往西南,后往西北
C. 一直往西北 D. 先往东北,后往西南
2. 该航班的飞行时间( )
A. 小于两小时 B. 等于两小时 C. 大于三小时 D. 等于三小时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在南半球,最短距离方向先向南(高纬)偏,后向北(低纬)偏。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纬线上,且甲位于乙地东侧,若一架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整体上是向西飞行,沿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是先往西南,后往西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甲乙两地同在60°S纬线上,经度相差40°,则经过甲乙两地之间的纬线长度为cos60°×40×111km=2220km,而通过上题分析得知甲乙两地之间的最短航线距离比该纬线长度短,也就是说该航班的航线长度小于2220km,飞机飞行速度是1110km/h,所以飞行时间应小于两个小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从0°经线向东是东经,顺着自转方向东经的度数增大,南半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方向在南半球先向南偏,后向北偏。东西方向选较近的一侧。
(2023·重庆二模)
我国幅员辽阔,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地方性风系十分发达。天山北坡天池山、谷风相当典型,风速也很大。高山冰川形成的冰川风(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对山、谷风也产生一定影响。左图示意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分布,右图示意该气象站某年7月27日06时到28日15时的气温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右图中( )
A. 27日16时为白天,吹山风 B. 27日16时为白天,吹谷风
C. 27日16时为夜晚,吹山风 D. 27日16时为夜晚,吹谷风
4. 冰川风对天池气象站附近山谷风的影响主要是( )
A. 冰川风加强了山风 B. 冰川风加强了谷风 C. 冰川风削弱了山风 D. 冰川风改变谷风风向
5. 推测冰川风效应最为显著的季节及原因是( )
A. 春季 离冬季风源地近 B. 夏季 气温高 C. 秋季 太阳辐射强 D. 冬季 雪量大、面积大
【答案】3. B 4. A 5.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天山北坡天池山、谷风相当典型,风速也很大”,据图27日16时气温高,应为白天,C、D错误;白天应吹谷风,A错误、B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在冰川地区,由于冰川表面上空气温度比谷中同高度空气温度低,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冰川风。冰川风与山风风向一致,对山风加强作用明显,对谷风有削弱作用,A正确,BC错误;冰川风对谷风有削弱作用,但不会改变谷风风向,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材料显示,冰川风是由冰川作为冷源而形成的,故冬季雪面面积更大,冰川风效应更显著,D正确。冬季风为较大尺度的背景风,冬季风强会导致地方性风减弱,A错误;夏季气温高,冰雪面积小,B错误;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昼长长,太阳辐射强,C错误。故选D。
【点睛】山谷风是由于山坡与同海拔山谷上空大气的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英国“巨石阵”(51.2°N,1.5°W)是一处古人天文观测遗址,在特定日期站在阵内的人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透过巨石缝隙的光线。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可以指向冬至日落方向。图为“巨石阵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四个区域内,两块石头的连线可以指向冬至日落方向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某日某时刻③区域内两块石头连线与日落光线在同一条线上,一个月后看到相同景象,则该现象第一次出现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 6月8日4:20 B. 12月7日2:20 C. 12月8日1:40 D. 6月7日2:20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至日(6月22日左右)时当地太阳从东北方向日出,因此古道的指向为东北-西南。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时当地日落方向为西南,结合图中①②③④的石头指向,可知②与古道走向一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因此②地两块石头的连线可以指向冬至日的日落方向,B正确。根据古道方向可以判别出巨石阵的方位,①地两块石头指向南北方向,③地两块石头指向西北-东南,④地两块石头指向东西方向,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③地两块石头指向西北-东南,当③区域内两块石头连线与日落光线在同一条线上时,此时日落方向为西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因此结合题干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排除BC。根据题干“一个月后看到相同景象”,由此可知当日与一个月后的X日关于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对称,且两次间隔30天,因此第一次出现时间是6月7日。根据材料可知当地纬度较高,6月7日该地昼长夜短,日落时间远晚于18点。根据当地经度信息可知英国巨石阵处属于零时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二者相差八个小时。6月7日18时+8小时=6月8日2点,因为巨石阵当地晚于18点日落,所以北京时间为6月8日2点之后,A正确,D错误。综上所述,A可能,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太阳直射赤道时,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在北半球,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日出日落的位置越偏北,太阳视运动的弧度越大;反之,在北半球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日出日落位置越偏南,太阳视运动的弧度越小。
(2023·福建厦门二模)
下图示意长江部分河段水系,上荆江自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进入洞庭湖,三口分流对干流的输沙量影响较大。20世纪60年代,下荆江实施了人工裁弯工程,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裁弯后,监利站同流量水位下降,而城陵矾站同流量水位上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三口分流进入洞庭湖水量是最大的时段是( )
A. 4~5月 B. 6~9月
C. 10~11月 D. 12月~次年3月
9. 下荆江裁弯后,上荆江( )
A. 流速加快,河床变深 B. 流量减少,水位下降
C. 流速减缓,河床变浅 D. 流量增多,水位上升
10. 推测下荆江裁弯后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上荆江含沙量下降 B. 三口分流水量减少
C. 洞庭湖排出泥沙增多 D. 湖区植被覆盖率提高
【答案】8. B 9. A 10. B
【解析】
【8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洞庭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长江干流相通,对长江径流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即当长江干流流量大时,径流会通过三口进入洞庭湖,故三口分流进入洞庭湖水量最大的时段即为长江流量最大的时段,为6~9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曲流发育至一定程度时,会导致河流流速减慢,水流下泄困难,排水不畅。当下荆江裁弯后,河流变直,河流的排水条件会有所改善,故会使得上、下荆江的径流都更易向下游排出,上荆江流速会加快,侵蚀作用增强,河床变深,A正确,C错误;下荆江裁弯后主要影响的是上荆江河流的流速,对流量的大小影响不大,BD排除。故选A。
【1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下荆江裁弯后,河道变平直,流程变短,河道平直水流通畅,上荆江的水流更易通过干流排出,导致三口分流水量减少,从而向洞庭湖输送的泥沙减少,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B正确;裁弯取直后,上荆江流速加快,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增强,含沙量会上升,A错误;下荆江裁弯不会使得洞庭湖排出泥沙增多,洞庭湖排出的泥沙多少主要取决于出湖流量和流速,C错误;下荆江裁弯不会使得湖区植被覆盖率提高,D错误。故选B。
【点睛】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的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有长江的“地上河”之称,其治理措施是人工裁弯取直和加固大堤,其中人工裁弯取直主要是为了解决泥沙淤塞河床,水流不畅,造成水灾,妨碍航运。
2022年7月1日某时刻,两艘轮船航行在我国东海海域,两艘轮船的船员同时看到太阳位于海平面上。下图表示此刻轮船的地理位置,轮船向北航行,乙轮船航行速度高于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此刻北京时间可能是( )
A. 5:00 B. 7:00 C. 17:00 D. 19:00
12. 太阳位于船员的(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13. 2小时后,两艘轮船船员看到的太阳( )
A 均位于正东方向 B. 均位于正西方向 C. 高度甲大于乙 D. 高度甲小于乙
【答案】11. A 12. B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两艘轮船的船员同时看到太阳位于海平面上,说明甲乙轮船都位于晨昏线上,根据图示显示,甲在乙的西北方向,可知甲乙同在晨线上,7月1日,北半球各地应该6时之前日出,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12题详解】
7月1日,在夏半年中,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地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B正确,ACD错误。
【13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甲乙位于晨线上,太阳高度角同为0,两船均向北航行,且乙轮船速度快于甲,乙偏离晨线更远,太阳高度角更大,D正确,C错误。只有在春秋分时,太阳才位于正东方或正西方,AB错误。故答案选D。
【点睛】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地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地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
撒丁岛位于地中海中部,地形主要为花岗岩和片岩构成的山地,最高点海拔1834米,岛上气温受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较大。图为撒丁岛7月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7月份,撒丁岛处于高温天气,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海陆分布 ②太阳辐射 ③大气环流 ④地形地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5. 图中甲地为一高温地带,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蒸发旺盛,空气湿润 B. 地形闭塞,阻挡西风
C. 岩石裸露,升温较快 D. 河谷地带,有干热风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撒丁岛位于地中海中部,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当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地温高,地面辐射强,最终导致气温较高,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②③正确;如果考虑海陆分布,该岛位于四面环海,受海洋调节较强,则不会处于高温天气;如果考虑地形地势,其海拔相对较高,也不会处于高温天气,所以撒丁岛7月份处于高温天气与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无关,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
【15题详解】
结合图中河流信息可知,甲地位于河谷地带,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背景以及局部山谷风的影响下,盛行下沉气流,甲地多干热风,为高温地带,D正确;蒸发旺盛,空气湿润,则不会形成高温地带,A错误;图示时间为7月,区域受副高的影响,而不是西风影响,所以与西风关系不大,B错误;材料并无信息反映甲地岩石裸露,C错误。故选D。
【点睛】地形对气温的影响: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不同坡向气温有所不同,如:一般而言,同一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冬季冷空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冷空气迎风坡易发生冷空气堆积;在背风坡,山脉对冷空气有阻挡作用,还有可能受到焚风效应的影响);③地形对热量交换的影响(如谷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气温偏高)等。
第Ⅱ卷(综合题共55分)
(2023·济宁高三期末)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击暴流是一种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强下沉气流,多出现在发展成熟的强雷暴云之中。发生时,表现为一束强烈的气流从天空向下冲向地面,到达地面后向四面八方扩散,并且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地面最大风力可达15级。下图为下击暴流示意图。
(1)下击暴流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2)从季节和影响范围角度,推测并说明下击暴流天气系统的特点。
【答案】(1)雷暴云中直指地面的下冲气流急剧下沉,造成下沉区域空气集聚;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与周围区域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夏季多发。雷暴云是湿润气流急剧对流上升形成的,雷暴云需要大量热量支撑气流上升,故夏季多发;局域性强。雷暴云是湿润气流急剧对流上升形成的,气流对流上升的水平尺度较小,具有局域性特点。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下击暴流为背景,设置2道题目,知识点涉及风速大小的影响因素,常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风速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密切联系,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下击暴流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从气压变化角度分析。雷暴云中直指地面的下冲气流急剧下沉,造成下沉区域空气集聚,气压增强;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与周围区域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表现出下击暴流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的现象。
【小问2详解】
本题根据雷暴云是强烈对流运动的结果角度,推测并说明下击暴流天气系统的特点。从出现的季节分析,雷暴云是湿润气流急剧对流上升形成的,雷暴云需要大量热量支撑气流上升,夏季对流旺盛,易产生雷暴天气,故夏季多发;从影响范围分析,雷暴云是湿润气流急剧对流上升形成的,气流对流上升的水平尺度较小,具有局域性特点,综合来看下击暴流天气系统夏季多发且影响范围小局域性强。
(2023·河北张家口二模)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拉尔河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4~5月和7~8月都有洪水过程,但成因和特征不同,主汛期7~8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约占全年流量的32%~42%。近30年来,海拉尔河流域气候呈现干冷变化趋势,径流量减小,对河漫滩湿地影响显著。下图示意海拉尔河流域。
(1)比较海拉尔河4—5月与7—8月洪水差异。
(2)说明近30年来海拉尔河流域气候变化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小的原理。
(3)简述海拉尔河径流量减小对河漫滩湿地的影响。
【答案】(1)4—5月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带来的春汛,是由于气温增高,积雪融化形成的;7—8月为大气降水带来的夏汛,是由于雨带周期性移动而形成的。
(2)海拉尔河流域气候呈现干冷变化趋势,大气降水减少,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小;气候变干蒸发加剧,径流量变小;气候变干冷,降雪变少,积雪融化量减小,径流量变小。
(3)海拉尔河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河漫滩湿地萎缩并逐渐干旱化,径流量减小携带泥沙能力减弱,河漫滩发育减缓;径流量变小汛期,河漫滩会逐渐凸露出水面,湿地面积会不断减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拉尔河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为背景材料,涉及水体补给、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信息可知,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冬季有积雪,春季有汛期;7、8月则由大气降水带来夏汛。
【小问2详解】
材料中“海拉尔河流域气候呈现干冷变化趋势,径流量减小,对河漫滩湿地影响显著。”可知气候的变化是变冷、变干,所以蒸发会加剧,降雨、降雪都会减少,所以径流量会不断变小。
【小问3详解】
河漫滩湿地是由海拉尔河流流经长期浸润而成,流量减小,河漫滩的发育势必减缓,并且湿地会逐渐干旱化。
(2023·山东德州一模)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坝河特大桥是成贵高铁的重点控制工程,位于云南省镇雄县,桥区属剥蚀低中山地貌,桥区跨越香坝河峡谷,桥址无公路通往。香坝河大桥桥长652.20米,最高的跨河两桥墩分别高107米和106米。下图为香坝河特大桥桥位所在区域示意图。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
(2)在下图中绘制MN沿线地形垂直剖面,并计算河面距桥面的高差。
(3)图示区域高铁线为典型的桥隧结合方式修建,说明这样修建的优点。
【答案】(1)山地、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岩层不稳定,多滑坡、危岩落石区、煤炭采空区,地质条件复杂。
(2)
高差:150米~200米。
(3)图示区域地势起伏大,桥隧结合能最大保持高铁线平直,保证通行安全;桥隧结合缩短距离,减少运行里程,节约通行时间;修隧道能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沿线有落石区,陡坡等,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
【解析】
【分析】本题以香坝河特大桥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地形垂直剖面的绘制、桥隧结合方式修建高铁的优点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区域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且等高线较为密集,香坝河穿越该区域,且河谷处等高线密集,形成峡谷地貌,故该地地形为山地、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图中显示该区域多滑坡、煤矿采空区、危岩落石区等,故该地岩层不稳定,地质条件复杂。
【小问2详解】
地形垂直剖面绘制:1. 定线: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剖面基线为MN一线。2. 找点:找出MN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这些点均为控制剖面图上相应地点高程的控制点,从M开始,依次出现1~15个点,最后在N点处终止。3. 取尺:水平比例尺与原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故为1:35000;垂直比例尺一般是根据图幅(本题设定纸张高度为10厘米)和剖面图的垂直高差来确定,本题可以将垂直比例尺定为1:4500。4. 画矩形并作平行线与垂直虚线:平行线是在所要画的剖面图上按垂直高程(如图所示1050米、1100米、1150米……)引出来的,垂直虚线是从剖面图MN与等高线的每个交点上开始,向矩形底边(如图所示的MN)引出的垂线。5. 定位:依据原图中控制点的高程,确定剖面图中点位,M、N点及河谷高度可以根据其所在高度范围进行大致的标注。6. 点点相连:用平滑曲线从点M’一直连到点N’,即得MN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7. 注意点:连接海拔相等的相邻两点时要注意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上原两点间的地势高低走势及两点间的海拔高度,从而做到准确平滑过渡。本题中主要是河谷处(7’和8’之间)应为凹线,14’和15’之间应为凸线。连接所有点之后,最终形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并擦掉辅助线,得出图形如下图所示:
由等高线图可知,河面高度范围是1050米~1100米的开区间,桥的端点位于等高线1250米上,故桥面高度为1250米,两者相减得出高差为150米~200米。
【小问3详解】
高铁弯道少,弯道半径大,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该区域高铁经过山区峡谷,地势起伏大,多座桥梁和隧道可以降低坡度,保证高铁的平顺性,行车更安全;可以缩短距离,节省运输时间;沿线有落石区、陡坡区等,该地多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建设造成威胁,修隧道可以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
(2023·湖南衡阳二模)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地降水受水汽含量、气流运动、坡度、坡向、坡高等因素影响。
材料二 太行山脉是我国东部地区一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某地理学者自西北向东南沿小五台山—大房山一线开展研究工作,统计了沿线地形、气流运动速度与年降水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研究区水平距离105千米处降水量最多,说明其原因。
(2)与大房山相比,小五台山附近形成降水量较小高值区,推测其形成条件。
【答案】(1)该处位于太行山东坡山麓,坡度较大;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暖湿气流遇山脉阻挡后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云并形成大量降水。
(2)小五台山比大房山距离海洋更远,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小;小五台山海拔高,气流降温幅度大;小五台山附近上升气流运动速度大,利于水汽凝结。
【解析】
【分析】本题以沿小五台山—大房山一线地形、气流运动速度与年降水量变化情况图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降水的形成条件、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东亚季风区的大气环流特征、地方性分异规律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降水形成一般需要充足的水汽、水汽抬升降温并凝结、充足的凝结核,在大尺度区域,前两者更加重要。读图可知,研究区水平距离105千米处对应的地形刚好是从华北平原向太行山东坡过渡的区域,地形有较大幅度的抬升。太行山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水汽为东南季风从西太平洋海区挟带而来。充足的水汽遇到山脉阻挡后,迅速抬升降温,凝结成云,形成地形雨。
【小问2详解】
水汽和降温是太行山地区形成降水的重要条件。与大房山相比,小五台山的海拔更高,位置距离海洋更远。由气流运动速度分布图可知,小五台山附近的上升气流速度大,说明水汽的抬升幅度大,降温幅度大,有利于水汽凝结;距离海洋越远,水汽含量越少,再加上大房山大量降水后,水汽含量进一步减少。因此,小五台山附近产生了一个降水高值区,但是其降水量比大房山少一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