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朝花夕拾》阅读引导消除与经典的隔膜1.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体验,如《朝花夕拾》中作者的童年生活。2.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如《五猖会》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3.读经典作品有利于文化积累,让我们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4.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悟性,启迪人生。5.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与经典作品的隔膜。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他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辗转奔波。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后又弃医从文,意在以文艺拯救国民精神。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鲁迅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创作背景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北洋军阀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生活艰苦,但他还是写了不少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这三篇散文后来与在惨案发生之前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鲁迅在那里见识了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恶嘴脸,并对此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写了很多作品,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一起构成了整部《朝花夕拾》。内容要点《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主题思想1.批判丑恶现象。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展示旧道德秩序之下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揭露和批判了反动、守旧势力,表达了对封建旧制度、旧道德的憎恶和讽刺。2.怀念师长故人。通过对不同人生阶段曾经熟识的人物如保姆阿长、日本教师藤野先生和好友范爱农的典型事迹的追忆,表现他们朴实、善良、高尚的品格。3.追忆旧时生活。通过对自己曾经的生活片段的回顾,既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也表达了对某些不良现象的反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文本解读《小引》 《小引》为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序言,讲述了作者创作这个集子中散文的始末和当时的心境,也交代了这些文章原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写这篇《小引》时更名为《朝花夕拾》。 主题思想 《小引》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写《朝花夕拾》的目的,即以回忆慰藉现实,借回忆来弥补现实;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第一类 批判丑恶现象这四篇文章以议论为主,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少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狗·猫·鼠》 这篇文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而写下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对他们像猫一样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和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最后追忆童年时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愤恨。 清算猫的四大罪行 (仇猫原因) 形象意义 《狗·猫·鼠》代表了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①狗:多管闲事者,争抢群众权利者。②猫:资产阶级文人,暴虐者。③鼠:弱小者,底层劳苦大众。 主题思想 文章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对暴虐者的憎恨和抗争。 艺术特色 1.托物喻人:本文选取“猫”的形象,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现代评论派”文人的“媚态的猫式”嘴脸,表达了对像猫一样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一副媚态”的人的憎恶,也表达了作者对暴虐者的批判和对弱者的同情。 2.运用反语和曲笔,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孝道。 体验看法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故事,是不能打动人心的。从小事做起,《〈二十四孝图〉》一文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作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文章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这类封建孝道故事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从而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儿童的可怜处境。作品也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这是最真的孝道。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一方面告诫人们不要用虚伪的孝道来贻害后代;另一方面表达了儿童读物要内容健康,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思想。 知识拓展 ①卧冰求鲤:晋人王祥不顾寒冷,用自己的身体融化河冰求得鲤鱼,孝敬继母。②老莱娱亲: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穿花衣服,学小儿哭啼,讨父母欢心。③郭巨埋儿:晋人郭巨家里贫穷,为了养活母亲,想狠心埋掉自己的孩子,结果挖坑时意外得到一坛黄金得以母子兼养。《父亲的病》 本文重点回忆了“我”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 情景一:替父请医、抓药。先是和本城的一个名医“周旋”两整年,但是父亲的水肿病越来越严重,于是这位名医便推荐另一位名医陈莲河。这位医生开的药引和药丸(原配的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很奇特,但也都不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告诉父亲:“医能医病,不能医命。”他认为父亲的病缘于前世的冤孽,无药可医。 情景二:父亲弥留之际,守候在他身边。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我”心中的痛。父亲终究是要死了,在他弥留之际,衍太太要“我”拼命地喊叫父亲,致使已经平静的父亲又紧张了,仿佛有些痛苦。“我”一直叫父亲,一直到他咽了气,这使“我”愧疚至今。 人物形象 1.陈莲河:无能庸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 2.衍太太:封建,愚昧,迷信。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 主题思想 此文批判那些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名医”。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 艺术特色 讽刺手法: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庸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表明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作者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体验看法 对于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人,我们要与之斗争到底,学会辨明是非对错,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无常》 《无常》描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是一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决定放她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深受民众喜爱。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公正”的裁判只在阴间。 人物形象 无常:爽直、公正、有人情味的鬼。 主题思想 作者借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的对比,表达了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的辛辣嘲讽。 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将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通过鬼的善良公正来突出人的冷漠自私,深刻地刻画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2.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夹杂着议论,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第二类 怀念师长故人这三篇文章都以形象生动的人物刻画为主。在回忆往事时,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作者以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保姆、先生、友人的形象,表现了他们朴实、善良、高尚的品格,真挚深切,生动感人。《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分为四个部分:介绍长妈妈—厌烦长妈妈—敬重长妈妈—哀悼长妈妈。作者追忆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了一位善良、朴实、乐于助人但又迷信、 人物形象 长妈妈: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善良、热心、忠厚、真诚。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祝福之情。情感变化从厌烦到尊敬。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文中作者对她寻赠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一事充满了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艺术特色 1.欲扬先抑:一开始的“我”对长妈妈厌烦和不满,接着详写了两件她令“我”敬重的事,这样对比鲜明,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2.善抓细节:如对长妈妈爱啰唆、爱说闲话、粗鲁和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的描写等。《藤野先生》 文章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重点叙述了作者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藤野先生交往,以及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文章重点回忆了“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通过写藤野先生的四个典型事例(①为“我”添改讲义;②为“我”纠正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为人正直,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关爱年轻人。 主题思想 本文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老师真挚的感激、崇敬和怀念之情,并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忧国之情。 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藤野先生在生活中的不拘小节和工作时的认真严谨形成对比;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寻求救国的道路,而“清国留学生”则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无意义生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清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对祖国的前途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却期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二者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正衬与反衬: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匿名信事件,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宽广。《范爱农》 文章以“我”与范爱农的交往为线索:东京初识—故乡重逢—报馆案风波—别后闻变。 第一部分(东京初识):从政治上写封建统治的凶狠残暴。主要写了两件事:①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②“同乡会”争执。 第二部分(故乡重逢):从思想上突出封建思想之根深蒂固。范爱农在家乡教几个小学生以挣钱糊口,“我”在故乡做教员,两人境遇相同,冰释前嫌。范爱农回忆起在东京误会“我”的原因是“我”的两次摇头:绣花鞋事件、让座风波。 人物形象 范爱农:固执,倔强,耿直,疾恶如仇;孤独,外冷内热,情绪化,格格不入;正直,真诚,勤奋,热情;理想坚定,追求光明。 主题思想 文章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第三部分(报馆案风波):写辛亥革命失败。中心事件是报馆案风波。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两条线索:明线是范爱农对辛亥革命从“向往—参加— 艺术特色 1.欲扬先抑:文章一开始写范爱农,写他语言粗俗,神态像在藐视别人,绝望—殉道”的变化;暗线是封建阶级“投机革命—收买革命—镇压革命—窃取革命果实”的实质,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第四部分(别后闻变):写范爱农之死。主要写范爱农“困顿漂泊—期盼来信—醉酒落水”的过程,抒发了“我”对范爱农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和同乡不配合,看似“离奇”“可恶”,实际上是为了突出他耿直孤傲的个性,也是为了写他后来在辛亥革命时热爱生活、勤奋工作埋下伏笔。 2.小中见大:文章通过范爱农这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的个人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及辛亥革命的不成熟,进而揭示了社会悲剧的本质,具有积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3.插叙:横滨接送(七八年前的事)。作用:突出范爱农的直率和鲁迅的愧疚。第三类 追忆幼时生活这三篇文章主要描述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片段,夹叙夹议。鲁迅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对一些事情的反感,弥漫于一个个生活画面中。《五猖会》 本文是鲁迅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是为写五猖会做铺垫。但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虽然可以去看五猖会了,但是此时“我”的心中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热情。 人物形象 父亲:刻板、严格、权威。 主题思想 文章批判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性,揭示刻板、严酷的封建教育束缚和摧残了儿童天性。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前半部分对五猖会的铺垫和期待与下文的失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判了不合理的封建教育思想。 体验看法 1.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语调看似很平静,感情却很强烈,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文字背后隐藏着对刻板专制的父亲的强烈控诉。 2.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导致儿童的稚气被抹杀,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也有警示作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文章分为两部分,展现了“我”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入学读书的成长过程。 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的生活。作者紧扣“我的乐园”,写“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先后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人物形象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提出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含蓄而深刻的批判。 第二部分:写“我”长大后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先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接着依次写了询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和在课堂上做戏、画画的事情。 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百草园的趣味生活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2.语言优美隽永,准确传神:如“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对此羡慕不已的心理。《琐记》 第一部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实际上暗中使坏, 人物形象 衍太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坏事,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谣言。 第二部分:写“我”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的状况。学校除了教简易英语外,就是教学生读《左传》,作古文,始终离不开封建主义旧教育的范畴。尤其是名为水师学堂,却不教学生下水游泳;还假借科学名义,大搞迷信活动。 第三部分:写“我”在矿路学堂学习的感受。由于维新变法潮流的激荡,学校里看新书的风气日盛。作者还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时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 第四部分:简要叙写作者到日本留学前夕几件琐碎而可笑的事情。主要是写五名留学生如何受到亲属的阻拦,以及一名“游历过日本”的“前辈同学”,怎样对他们进行荒唐可笑的“教导”,结果照他说的去做,竟全然无用。 事后又充当“老好人”。 主题思想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作者求知的艰难,批判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在矿路学堂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表现出其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补充说明 儿时读物:《山海经》《二十四孝图》《鉴略》《天演论》 艺术特色 1.反讽手法:作者表面上是在赞扬衍太太,实际心中却是鄙视的。 2.对比手法:将衍太太怂恿孩子们吃冰和沈四太太劝阻孩子们吃冰进行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区别。 3.欲抑先扬:文章开篇称赞衍太太“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并非反话,而是作者当年发自童稚之心的直观感受。但后来逐渐发现衍太太实际上是个很丑恶、很会捉弄人的人,把衍太太两面三刀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4.平静的叙述中饱含强烈的批判:如写到“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人死后要找替死鬼的迷信思想饱含着损人利己的阴暗心理。《后记》 本文主要讲的是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和“无常”画像的有关问题。《后记》补充批判了中国文化中那股消极封建的观念,揭示其扼扼杀儿童的天性和那帮“御用文人画匠”附庸忠孝所做出的画虎类猫的糗事。《后记》既是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代。 体验看法 书画作品通常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给予孩子的是负面的影响,那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任何人都不应该做扼杀孩子天性的事情。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应该从孩子的天性出发。人物形象人物 性格特征 作品·情感·情节藤野先生 生活作风简朴,正直、热情,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作品:《藤野先生》 情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老师,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感激、崇敬和怀念之情。 情节:①“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②“纠正解剖图”表现了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特点。③“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他对中国学生的关心,没有民族偏见的品格。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了他认真求实、注重调查、治学严谨的特点。范爱农 外表冷漠,以白眼示人,冷静理智的背后是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决绝态度;内心热情,对师友、对知己有极深的感情,对改造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利有极大热情。 作品:《范爱农》 情感: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的友人,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情节:①同乡会争执(初识范爱农),表现了范爱农的冷静、深刻。②酒楼里叙旧,表现了范爱农找不到革命之路的苦闷。③报馆案风波,革命令人失望,范爱农陷入更凄苦的境地。④范爱农之死,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长妈妈 没有文化,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善良、热心、忠厚、真诚。 作品:《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情感:长妈妈是鲁迅幼年时的保姆,是对鲁迅童年生活很有影响力的人。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祝福之情。 情节:她睡相难看,平日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烦琐的道理,常给“我”讲故事,“谋害”过“我”的隐鼠,后主动为“我”买来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和母亲、工人一起等“我”背书。寿镜吾 方正、质朴、博学,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思想却开明。 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情感:寿镜吾是鲁迅童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 情节: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续表)人物 性格特征 作品·情感·情节衍太太 虚伪自私,多嘴多舌,喜欢使坏,造谣生事。 作品:《父亲的病》《琐记》 情感:鲁迅家的邻居,鲁迅小时候经常到她家或她家附近玩。表达了鲁迅对这位太太由亲近到厌恶的感情。 情节:①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②鼓励小孩子吃冰。③鼓励小孩子打旋。④怂恿孩子看不健康的书籍。⑤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无常 爽直而公正,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既恐怖又可爱。 作品:《无常》 情感:通过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表达了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 情节:①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富有人情味。②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于是就决定放她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陈莲河 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作品:《父亲的病》 情感: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几位“名医”之一。表达了作者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 情节:①开奇怪的药方没能救父亲,却收了不少钱。②骗术败露,溜之大吉,天天坐轿子阔气着。父亲 刻板、严格、权威。 作品:《五猖会》《父亲的病》 情感:父亲勒令“我”背书让“我”扫兴和痛苦。为父亲治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情节:①父亲勒令“我”背书。②被庸医耽误病情,最后病故。艺术特色1.多种手法有机融合。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2.插入“杂文笔法”。在对往事深情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3.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有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4.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父亲的病》中,作者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5.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将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启示1.阅读《朝花夕拾》,可以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酷,也更加懂得了鲁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今天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是许多仁人志士经过多年奋斗而得来的,忆往昔而感今朝,希望大家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多读书,爱读书,享受丰富的精神盛宴。?名著联读人生导师作品 人物 事件 人物形象《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 正直热情,待人真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 朱赫来 教保尔打拳→营救犹太人→被捕→战斗中受伤→制止暴乱→筑路过程中教育保尔。 正义勇敢、机智果断、深明大义的布尔什维克形象,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引导人。《简·爱》 谭波尔小姐 在简·爱被当众羞辱后,安慰简·爱,并帮助简·爱洗刷罪名;为学生争取更多衣物;冷静处理瘟疫;赏识和教导海伦。 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智慧勇敢,仁慈友善,坚持正义;博学多才,见识过人。专题探究1.鲁迅的童年作品 事件 主题《狗·猫·鼠》 清算猫的罪行;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 表达了对长妈妈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续表)作品 事件 主题《五猖会》 被父亲强迫背完《鉴略》才能去看迎神赛会。 揭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先后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三味书屋的生活以及对寿镜吾先生的印象。 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提出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无常》 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决定放她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人与鬼的世界的对比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给予了辛辣的嘲讽。《〈二十四孝图〉》 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琐记》 描写了自私自利的衍太太,并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批判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2.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作品 观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借此表达了尊重孩子天性,保护并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观念。《五猖会》 写“我”心心念念的五猖会即将开始,父亲却强制“我”背《鉴略》,鲁迅借此表达了家长应当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观念。《〈二十四孝图〉》 写当时供给孩子的书籍形式粗拙,故事虚伪,违背人性,鲁迅借此表达了儿童读物要内容健康、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观念。基础练习一、填空题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作者)的回忆性散文集。2.“我”在十岁时仇猫的原因是:猫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然而大半年后,“我”才得知,隐鼠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3.“我”所收到的最先的画图本子——《二十四孝图》,是一位长辈的赠品。4.《〈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5.《五猖会》写的是一种迎神赛会。在出发去东关前,父亲让“我”背《鉴略》(书名),直到“我”背下来,才能出发去东关。6.“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句话描写的人物是藤野先生。7.“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句话描写的人物是范爱农。8.《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散文,分别记叙了“我”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二、选择题1.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D )A.《狗·猫·鼠》 B.《五猖会》C.《〈二十四孝图〉》 D.《琐记》【解析】A.《狗·猫·鼠》中“我”得知宠物隐鼠是被长妈妈踏死的;B.《五猖会》中有“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C.《〈二十四孝图〉》中有“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D.《琐记》中没有提及“长妈妈”。2.同学们对《朝花夕拾》的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下表中梳理有误的一项是( B )选项 人物 有关事件 性格特点 作者情感A 长妈妈 寻购并赠送绘图《山海经》 善良朴实 怀念B 范爱农 酒楼叙旧、报馆案风波 胆小懦弱 憎恶C 衍太太 怂恿孩子干不好的事 心术不正 厌恶D 藤野先生 修改讲义、订正解剖图 正直热忱 感激【解析】范爱农是一个倔强、坦率、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作者与他是知己,对他充满怀念。3.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D )亲爱的同学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我”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我”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我”的家乡的赛会风俗的 ③ 。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A.①《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五猖会》《无常》 ③《藤野先生》《范爱农》B.①《狗·猫·鼠》《范爱农》 ②《五猖会》《藤野先生》 ③《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C.①《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狗·猫·鼠》《无常》 ③《藤野先生》《范爱农》D.①《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藤野先生》《范爱农》 ③《五猖会》《无常》【解析】《朝花夕拾》一书中,描述“我”与小动物为友的有《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我”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有《藤野先生》《范爱农》;反映“我”的家乡的赛会风俗的有《五猖会》《无常》。4.《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中,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下列属于“理性的批判”的一项是( B )A.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范爱农》)B.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父亲的病》)C.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阿长与〈山海经〉》)【解析】A.《范爱农》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文段写的是范爱农对革命具有满腔热情。B.《父亲的病》一文以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文段是作者的感悟,表达了对庸医误人、故弄玄虚的批判。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回忆性散文,描写了百草园的乐趣无穷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文段描写百草园里的昆虫,充满乐趣,是童年时温馨的回忆。D.《阿长与〈山海经〉》写鲁迅童年的保姆阿长,善良、朴实,关爱鲁迅。文段写阿长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时“我”的震撼和惊喜,是“我”少年时温馨的回忆。5.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B.《琐记》中的沈四太太,不仅唆使“我”偷家里的东西变卖,而且让“我”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大声呼唤父亲,使父亲没能安详离世。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D.《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文章既讽刺了庸医,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解析】这些事情都是衍太太做的,不是沈四太太做的。三、简答题1.(内容理解)《狗·猫·鼠》中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作者仇猫的原因是什么?结局: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仇猫的原因:①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总是尽情折磨猎物再吃下去;②与狮虎同族,却一副媚态;③它们配合时的嗥叫,闹得别人心烦;④以为它吃了自己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⑤伤害了兔的儿女们。2.(思想主题)《无常》中写无常的用意是什么?说明人间没有公正,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打着“公平”“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之流的辛辣嘲讽。3.(艺术特色)《朝花夕拾》中,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请你结合具体篇目及内容试举两例说明反讽手法的运用。如在《父亲的病》中,作者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一词来讽刺清朝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来讽刺清朝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4.(体验看法)读《朝花夕拾》,消除了我们与经典的隔膜,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在这十篇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是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请结合《朝花夕拾》的相关篇目及内容,从以上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示例一: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坚决捍卫白话文,对虚伪的封建孝道进行猛烈抨击。 示例二:饱含深情的鲁迅,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深情回忆了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敬意和怀念。 示例三: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生活充满了乐趣。强化练习一、综合探究1.《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1)猜人物。A.她生得黄胖而矮,常喜欢切切察察,絮叨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阿长(长妈妈)B.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C.从此我便不再和他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陈莲河(2)理情节。时间 事件 文章1888年 东关的迎神赛会异常热闹,但前往观会的雀跃终究因父亲要求背出《鉴略》而消失。 《①五猖会》1898年至1899年 离开绍兴,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名列前茅。 《②琐记》1904年至1906年 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③藤野先生》1926年 “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小引》(3)析主旨。①《朝花夕拾》中有不少妖魔鬼怪,一类是真的妖魔鬼怪,又或者说是宗教意义上的、神话世界里的妖魔鬼怪。在童年迅哥儿的新奇世界里,这类妖魔鬼怪是可爱的,他们神奇,有时又充满着人情味。试举例分析。示例一:“活无常”面色可怖却心地善良,见阿嫂哭得悲伤就暂放阿侄还阳半刻与母团聚,却遭受阎王的四十大棒,充满了人情味。 示例二:《山海经》中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等虽然外形奇怪,但这样的形象满足了童年鲁迅的好奇心,赋予他美好难忘的童年经历。②《朝花夕拾》中另一类也是“真”的妖魔鬼怪,只不过这个“真”是本质、内在的意思,因为他们的表象是“人”。在那样的世道里,一切都是非人道的,于是人做的便是那些“鬼”事,少了人性、人情,便是群魔乱舞。试举例分析。示例一:衍太太貌似心善和蔼,实则是一个庸俗粗鄙、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市井妇人。在鲁迅父亲弥留之际,让鲁迅在一旁大叫父亲,增加病人临终的痛苦,让鲁迅对父亲心存痛悔;怂恿孩子们冬天吃水缸里结的冰、打旋子,事后又充当“老好人”;怂恿鲁迅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又散布谣言,促使鲁迅离开故乡,去异地求学。示例二:《二十四孝图》中的老莱子偌大年纪彩衣娱亲,甚至“诈跌”,违背了自然本性,太过虚伪。郭巨为孝顺母亲,将亲儿活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残忍和毫无人性。2.班级开展名著《朝花夕拾》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整本书阅读,根据自己的思考,填写下表。篇目 情节提要 感悟评价《阿长与〈山海经〉》 描写了作者幼时与阿长相处的各种情景:她满肚子麻烦礼节,懂得各种生活中的规矩习俗,给作者讲述“长毛”的故事,买作者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 阿长是一个①粗俗、迷信、善良、纯朴、热情(人物特点)的劳动妇女,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她真诚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里得到的各种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严格又不乏乐趣的读书生活,表达了应让儿童自由活泼成长的愿望。 全文在写法上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成功之处是②生动的景物描写;成功抓住外貌、动作、心理特征的人物描写方法;对比手法。〔任写一个即可〕《藤野先生》 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和藤野先生之间的诸多往事,如:③帮“我”修改讲义;指出“我”解剖图中的错误;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高兴;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任写一个即可〕 藤野先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的学生,严谨热忱,没有民族偏见,令作者深切怀念。(2)《朝花夕拾》涉及儿童教育问题,作者的有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请你结合《五猖会》和《〈二十四孝图〉》的内容说说作者的儿童教育思想。示例:《五猖会》写“我”渴望的五猖会即将开始,父亲却强制“我”背《鉴略》,作者借此表达了家长应当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思想;《〈二十四孝图〉》写到了当时给孩子阅读的书籍形式粗拙、故事虚伪、违背人性,作者借此表达儿童读物要内容健康、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思想。3.阅读《朝花夕拾》,完成以下任务。(1)【任务一:发一条“朋友圈”】小语在阅读《朝花夕拾》后,以“迅哥儿”为网名,为童年鲁迅发了一条朋友圈,请你根据评论填写相应的人物。(2)【任务二:参与一次跟帖】请你结合阅读《朝花夕拾》的体会,仿照主帖内容,完善“跟帖”。主帖:戏剧作家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都善于“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鲁迅先生是在逆境中成长的,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朝花夕拾》中写到他年幼时父亲去世、求学路上遭遇迷茫、留学期间又遭受污蔑等。但他在坎坷中成长、觉醒,最终弃医从文、以笔为枪,追求真理、疗愈国人。跟帖:我认为,鲁迅先生也是在充满爱的顺境中成长的。示例:鲁迅先生的成长之路是充满爱的。年幼时,阿长关怀他,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又千方百计买来他心心念念的绘图的《山海经》。在日本求学遭遇困境时,藤野先生给予他悉心的指导和真诚的关心,使他终身难忘。4.阅读《朝花夕拾》,完成下列问题。(1)同学们搜集了《朝花夕拾》中一些有关人物对话的素材,请你帮忙填写相对应的人物。相关对话 人物 “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①陈莲河 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衍太太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②藤野先生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③范爱农(2)结合你对《朝花夕拾》的阅读理解,说说以下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情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事件内容。①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阿长与〈山海经〉》)②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五猖会》)①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②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3)《朝花夕拾》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哪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示例一:《狗·猫·鼠》。理由:这篇文章以动物写人,表面上写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示例二:《〈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严厉地批判了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言之有理即可〕二、文本阅读“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1.结合原文和选段,对《二十四孝图》不受儿童欢迎的原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A.情节太荒诞,儿童都不信,如《哭竹生笋》。B.情节恐怖残忍,伤害幼小心灵,如《郭巨埋儿》。C.要求太严苛,不具示范性,如《卧冰求鲤》。D.装佯使诈失真,不合儿童心理,如《陆绩怀橘》。【解析】装佯使诈失真,不合儿童心理的是《老莱娱亲》。2.对于“卧冰求鲤”,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的态度是反对的,甚至是讽刺的,作者用近乎笑话的语气,表达了对“如此孝道”的否定。3.为传承“孝道”文化,社区在宣传栏里绘制了《二十四孝图》作为宣传画。小广同学认为这与时代精神不相符合,实属难忍。请你结合选段内容与自己的阅读体验,发表你的看法。社区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文章叫《〈二十四孝图〉》,讲的是作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社区绘有这样的宣传画,这与时代精神是不相符合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