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 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8分)
1.(本题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斑蝥(máo) 确凿(záo) 桑椹(shèn) 谥号(yì)
B.感慨(kǎi) 收敛(liǎn) 逾矩(jǔ) 拗(ǎo)口
C.惭愧(kuì) 曲肱(gōng) 私塾(shū) 笃(dǔ)信
D.教诲(huì) 反省(xǐng) 倜傥(tǎng) 秕(bǐ)谷
2.(本题3分)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响起,一种自豪感、骄傲感由然而生。
B.发明和发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这两个概念浑为一谈。
C.疲倦不堪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在天边放哨。
D.记得那一天,大雪纷纷,雪似软软的棉花般四下飘零,美不盛收!
3.(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回首过去的学习生活,我们再一次明确了这样的道理:勤奋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B.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C.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D.珍视杨绛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就是对她最真挚的怀念。
4.(本题3分)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B.看见祥子进来,虎妞把筷子放下了:“祥子!你是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C.我看了电影“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D.一部七、八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5.(本题3分)下列对《朝花夕拾》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勤劳、善良、朴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农村妇女形象。
B.《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
C.《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正直倔强、追求革命。
D.《无常》中的“白无常”又叫“活无常”,其性格不但活泼而且诙谐。
6.(本题3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塑生命的人》是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再塑她生命的人是安妮·莎莉文老师。
B.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宋人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热风》和散文诗集《野草》。
二、情景默写(共6分)
7.(本题6分)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2)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峨眉山月歌》李白)
(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诗人登临城楼所望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论语·为政》中,揭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共10分)
8.(本题10分)口语交际与综合探究。
时光荏苒,六年的小学生活匆匆而过,昨日的相聚已成记忆。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在校园里留下了多少欢乐与惆怅。如今已成为初中生的你,请参与以下活动,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1)【真情倾诉】六年时光你我相伴,有师恩,有友情,有不舍,有激励,请听我说。
①对曾经教育了你多年的小学老师说……
②对念念不忘小学生活、无法融入初中新集体的同桌说……
(2)【激情飞扬】作为初中生的你,通过竞选班干部成为一名学习委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你将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及班级同学的成绩呢?请将你的具体做法写出来。(至少两点)
四、诗歌鉴赏(共8分)
(本题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3分)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夜洛城闻笛》一诗题目中“春夜”“洛城”点出时间、地点,“闻笛”指出诗歌的主要内容,表明诗人因闻笛而写作此诗。
B.“散入春风满洛城”写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突出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表达诗人春夜闻笛的喜悦之情。
C.《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边寒风光。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D.《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含蕴不尽。
10.(5分)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五、对比阅读(共12分)
(本题12分)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达官显贵 B.洛阳纸贵 C.物以稀为贵 D.春雨贵如油
12.(4分)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13.(5分)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____”。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____”。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16分)
(本题16分)南瓜伴秋
钟穗
①秋天,是个丰饶的季节。在接踵上市的各类当令物产中,黄澄澄、红盈盈,带着满满喜气的南瓜,无疑是较有代表性的一款。南瓜,也称饭瓜、番瓜、倭瓜或金瓜,在乡人眼中,它可是个好东西。一来抗旱耐寒,不择土壤,好养活;二则产量高,贮存时间长;再加上那既可当菜又能代粮的优良品性,自然成了农家必种的作物。
②每年“点瓜种豆”的清明前后,乡人于自家房前屋后院角处,挖好坑槽,点下瓜籽。没几天,两瓣叶的幼苗就从地底拱土而出,活似一个绿色的问号,向春天与阳光追寻着生命的周期。
③毛茸茸的秧苗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等被杏花春雨熏上数日,便吐出一根根细藤蔓,绿意层层地攀上了架。某个早晨,当你从鸟儿的叽喳声中醒来,推窗一看,赫然便有数朵黄艳艳的南瓜花,顶着晶莹的露珠揺曳在窗前,让人满心欢喜。
④在经过一段芬芳灿烂,招蜂引蝶的热闹时日后,藤上开始挂出果来。奇妙的是,刚结出的青涩小南瓜,不偏不倚刚好坐到屋顶的瓦楞上,饱吮着雨露日光。待到暑热消退的秋天,南瓜已变得通体金黄,个头也敦实起来,于秋阳照耀下,给屋顶镀上一层金黄,别有一种岁月充实之感。
⑤每年的南瓜收获季节,你走进任何一户农家,都可在第一时间瞥见几十个拥拥挤挤码在屋子角落处的南瓜,有时甚至连床底下都堆得满满的,构成一道生动的乡村风景。
⑥南瓜的种类很多,长相、个头差别也极大。在吾乡,常见的有两种。一类呈扁圆形,那大大的个头几可当凳。但因其过于紧宻的肉质,基本没什么人吃,最终难逃喂猪的命运。另一类是长形的,其弯弯的身躯很像小孩的腿。这种南瓜,质感粉糯,切开后一片金黄,渗着蜜一样的汁水,令人联想到秋的甜美。
⑦长形南瓜的脾性随意,怎么吃都行。最朴素的,煮饭时在蒸架上搁几块,饭熟瓜也熟。别看这凡俗日子里做出的凡俗吃食,却最大程度地保存了食物原味,吃起来爽滑醇厚,清香怡人。瓜香和着饭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调配着乡间寻常日子的滋味。
⑧但就我而言,印象中最美味也最合意的南瓜吃法,还是那道南瓜羹。将南瓜刨皮剖开,清理掉籽瓤,切成半寸见方的片。起个油锅,将南瓜片和预先泡软的海米一同煸炒后,加水焖烧。
⑨做南瓜羹必须要有“伴侣”,面疙瘩就很不错。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用筷子一片一片夹进锅里。在某段困顿岁月里,这可是乡人至为熟悉的吃法。
⑩锅中的南瓜,“扑落落”热烈地响着,腾出阵阵诱人香雾,透着金秋的味道。等到南瓜快要酥烂时,调以适量盐和味精,起锅前,再撒一把碧绿的香葱碎,一锅金灿灿、白亮亮的南瓜羹就烧好了。
清朗的秋夜,举头月圆,耳畔风凉。坐在小院中,吃着一块香酥肥润的南瓜羹,除了满嘴的温润咸鲜,还夹杂着南瓜本色的甜。这种甜,不以俗甜甘人口腹,亦不以浓香献媚于人,却独有一股秋水般的澄澈清芬,将这个夜色都荡涤得愈发通透悠远了起来。
(选自2018年第24期《思维与智慧》)
14.(3分)给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标出朗读重音,并说明理由。(用着重号“.”标示)
15.(4分)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完成括号中的题目。
(1)没几天,两瓣叶的幼苗就从地底拱土而出,活似一个个绿色的问号,向春天与阳光追寻着生命的周期。(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奇妙的是,刚结出的青涩小南瓜,不偏不倚刚好坐到屋顶的瓦楞上,饱吮着雨露日光。(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16.(4分)作者在⑧~⑩段详细地描述了南瓜羹的做法,请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17.(5分)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最后一段加点的“南瓜本色”的理解。
七、作文(共50分)
18.(本题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你是否还在想念小学时的班主任?是否很想去母校看望他(她)?请你给他(她)写封信,或谈谈初中的学习生活,或回忆过去难忘的事情。
要求:①统一署名杭晓舟,时间为“10月12日”。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 谥号(yì)——shì;
B. 拗(ǎo)口——ào;
C. 私塾(shū)——shú;
故选D。
2.C
【详解】A. 由然而生——油然而生;
B. 浑为一谈——混为一谈;
D. 美不盛收——美不胜收;
故选C。
3.D
【详解】A.一面对两面,把“成败”改为“成功”;
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等措施”;
C.“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去掉任意一个;
故选D。
4.A
【详解】B.将“你是让狼叼了去”后边的问号改为逗号,这是选择问句,选择项之间用逗号;
C.“塞上风云”是预告片,将引号改为书名号;
D.“七、八分钟”表示概数,去掉顿号;
故选A。
5.A
【详解】A.“长妈妈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农村妇女形象”错误,长妈妈既有勤劳、善良、朴实的一面,又有迷信唠叨、愚昧麻木、粗俗无知的一面。故选A。
6.B
【详解】B.“战国末期”有误,应为“春秋时期”。故选B。
7. 落花时节又逢君 影入平羌江水流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此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注意“逢、羌、罔、殆”等字的写法。
8.(1)示例:①敬爱的老师:忘不了您的音容笑貌,忘不了您的谆谆教诲,真诚地向您道一声谢谢!
②同桌:小学生活让人难以忘怀,中学生活又让人充满期待,尽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环境,才能让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啊!
(2)示例:①组织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②负责和任课老师沟通,反映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③及时传达要求,提醒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④热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互帮互助。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此题要求按题目设置的情景说话。①此题讨论的话题是对曾经教育了你多年的小学老师说的话,说话的对象是老师,首先要有称呼,要注意人物的身份特点。要有礼貌,还要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作答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②此题讨论的是“毕业时,对念念不忘小学生活、无法融入初中新集体的同桌说”,说话的对象是同学,要注意人物的身份特点。还有注意同学的性格特点,要得体。表达对他的鼓励和分别的不舍。
(2)做法要切实可行,从如何提高成绩入手。如首先自己要好好学习,保持成绩优秀;然后乐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多与同学交流知识;制定学习计划,设计小组竞赛,保持与任课老师沟通;放假时经常组织比如名著阅读等长知识的活动。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表述要具体、清楚,语句要通顺。
9.B 10.《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解析】9.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B.从《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知,“散入春风满洛城”写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突出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表达的是诗人春夜闻笛的思乡之情,并不是“春夜闻笛的喜悦之情”。
故选D。
10.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笛音后,触动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夜上受降城闻笛》则是景中寓情,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征人思乡的无边离愁。“沙似雪”和“月如霜”烘托了边塞寒冷凄苦的环境,“吹芦管”则触动了无数戍边的征的愁思,让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凝视着远方。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融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11.A 12.B 13.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11.“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地位优越。
A.达官显贵:就是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吏。“贵”的意思:地位优越;
B.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贵:价格高;
C.物以稀为贵:东西由于稀少而显得珍贵。贵:珍贵;
D.春雨贵如油:比喻非常珍贵。北方因春季降雨量少,而此时为小麦拔节孕穗时期,故春雨如油一般珍贵。贵:珍贵;
故选A。
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根据选项分析,B项理解正确。故选B。
1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材料一“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的意思“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分析,原因是“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即: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第二空:根据材料二“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的主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材料一:颜回吃的是用筐装的饭喝的是用瓢装的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忍受不了这样的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向道的乐趣。富贵是人们所喜爱的,颜回不喜爱不追求,安贫乐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见到大道心就平静,心静了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没什么不满足的那就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富贵和贫贱。
材料二:当初,范文正公未崭露头角时,已经想要承担天下重任。他曾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那忧人之忧,而要避免他人的忧虑,使人人都快乐,然后和他们一同快乐。
14.示例:“黄澄澄、红盈盈”,这样的重读处理强调了南瓜饱满的外形和明艳的色泽。可以读出作者对南瓜的喜爱,带着欢欣的口吻。 15.(1)拱:从土里向外钻或顶。形象地写出南瓜幼苗生长出来的情态。表现了幼苗充满生命的活力。
(2)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小南瓜在屋顶的瓦楞上生长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16.凸显了南瓜在困顿的岁月里,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成了人们最美味最合意的味道,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美的记忆,对南瓜充满了感激和怀念之情。 17.南瓜是一种在农村中随处可见的农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吃法也是简单随性,却又能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一种最为朴实的瓜果。这其实就是农村最朴素本真的生活状态。作者充满深情的回忆,南瓜让困顿生活有了温润的滋味,饱含作者的深切感激,以及对农家生活的依恋。
【解析】14.本题考查朗读。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本题考查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词语加以强调,没有固定的位置,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
示例1:“满满喜气”,这样的重读处理强调了作者的欢欣雀跃,可以读出深情的赞美之情。
示例2:“无疑”,这样的重读处理强调了南瓜丰收的一种满足之情,可以读出作者的自得之情。
1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赏析词语。“拱”意思是植物生长从土里向外钻或顶。“两瓣叶的幼苗就从地底拱土而出,活似一个个绿色的问号”,形象地写出南瓜幼苗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态,表现了幼苗的生机与活力。“拱”字还有弯曲成弧形的意思,与幼苗的形态相契合。传神地写出了幼苗的可爱和充满生命力。
(2)赏析句子,限定角度为修辞。“不偏不倚刚好坐到屋顶的瓦楞上,饱吮着雨露日光”判断为拟人的修辞方法,“坐”“饱吮着”赋予青涩小南瓜以人的动作和神态,形象地写出小南瓜在屋顶的瓦楞上生长的过程。拟人的修辞方法与“奇妙”一词相结合,表达了作者看到小南瓜生长成熟过程的欣喜之情。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⑧段“但就我而言,印象中最美味也最合意的南瓜吃法,还是那道南瓜羹”,详写南瓜羹的做法,是为了表现南瓜羹在“我”的印象里是最美味也最合意的南瓜吃法,成为“我”心中最美的记忆;⑨段“在某段困顿岁月里,这可是乡人至为熟悉的吃法”,详写南瓜羹的做法,是为了突出南瓜在困顿的岁月里,解决了乡人的温饱问题。以此表达了作者对南瓜充满了感激和怀念之情。
17.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作答。
“南瓜本色”表面上指南瓜本身带有的甜,“这种甜,不以俗甜甘人口腹,亦不以浓香献媚于人,却独有一股秋水般的澄澈清芬”。“本色”还指南瓜的普通、平凡、朴实。它在农村中随处可见,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吃法简单随性,却又能在困顿的岁月里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一种最为朴实的瓜果。
深层含义:“南瓜本色”指农村最朴素本真的生活状态。在“本色”这个词里,寄托着作者的深情。作者回忆南瓜,回忆那段充满南瓜羹香甜的岁月,表达了对南瓜的感激之情,对农家质朴生活的依恋。
18.例文:
给小学班主任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师:
  您好!
在升入初中的这一刻,我想给您写封信。六年的光阴,稍纵即逝,我们在您的陪同下,在母校的怀抱里生活了六年,马上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您,去迎接新团体的召唤了,百感交织在一起,所有的不舍与悲伤伴随着眼泪一点点流了出来。
老师,您还记得那些刚升一年级的孩子吗?你还记得和那些孩子一起玩吗?我常常听到您感叹说:“当初的一群孩子现在已经长这么高了。”老师您知道吗,当我每次听到您这样说的时候,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心酸,我怕有一天我会离开您,离开同学们,离开母校。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老师,您还记得给我们上课吗?您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您总是把我们当做朋友,我们总把您当做知己,我们相处的很融洽,六年以来您都没有打过我们,我们犯了错误您都是耐心教导然后讲个笑话和我们一起开怀大笑,我们都会把不愉快的事情忘在脑后。
  老师,您还记得我们的一次考试吗?那次考试我们考了全校第一名,我看到了您的脸上满是欣慰,说我们都是好学生,说我们都努力学习了,可是老师您知不知道,我想说这里面您的功劳占大半部分,我们能有好的成绩,好的成果,好的成就,一点一滴哪里能离得开您的教导?
  老师,我们要升入初中了,我所有的不舍都用眼泪诠释了,您不能再陪伴着我们走下去了,想到这里,我的眼睛里又闪现出泪花。
可是我明白,我长大了,不能依赖老师了,再哭都是无济于事的,我想对老师说:“请您把您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相信我吧,老师,我一定不会令您失望,我一定会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您的!”
此致
敬礼
杭晓舟
10月12日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材料是对作文情境和写作文体的要求。首先以两个问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请你给他(她)写封信”点明了文体的对象,给自己的小学班主任写一封信。这一点在行文时绝对不能搞错。“或谈谈初中的学习生活,或回忆过去难忘的事情”限定了书信的内容,可以是谈初中生活,也可回忆小学生活。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写作时,首先要保证书信格式的正确,如称呼要顶格写。问候语要单独成段。“此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与日期要右对齐,署名在上,日期在下。谈初中的学习生活时,可以谈一谈初中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自己的同学,自己的学习情况。回忆小学生活,可以写自己与小学班主任相处印象最深的一件或几件小事,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意。人称应选择第二人称,如同与老师直接对话。署名一定要是杭晓舟,时间为“10月12日”。这一点在写作时,也需注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