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氧气课时 氧气素养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 4.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 1.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与讨论】 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解氧气可供给呼吸这一点导出本节课的主题 讨论、交流、发言 创设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预习导学 【过渡】 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P33内容,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 【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鱼在水中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实际上氧气是不易溶于水的,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 ③氧气的三态变化: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阅读教材,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探究 【讨论与思考】 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呢 【实验演示】老师演示教材实验P33实验2-2 【提问】 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归纳总结】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据此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观察、讨论、交流、发言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初步渗透利用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的思想【实验演示】老师演示教材实验P33实验2-3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2.介绍实验中的生成物,教会学生闻气味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提问】 1.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 2.实验结束时,燃烧匙应浸入水中,为什么 3.完成文字表达式 点燃 硫+氧气一二氧化硫 【归纳总结】 硫燃烧后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释放到空气中易形成酸雨,实验前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其污染空气 【实验演示】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原因】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观察空气中:光、焰色、生成物的色、态、味观察氧气中:光、焰色、生成物的色、态、味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即教材中的“讨论”栏) 让学生再次体会观察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体验根据实验中生成物的性质特点,确定实验细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对绿色化学、安全实验有更深的理解实验探究 【过渡】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 【实验演示】老师演示教材实验P34实验2-4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讨论】 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2.做铁丝与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归纳总结】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是由于氧气的含量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就不同,氧气含量越高,反应越剧烈 2.预先在集气瓶底部放入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防止铁丝燃烧后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3.铁丝绕成螺旋状是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便于铁丝持续燃烧;将细铁丝绕在火柴上,目的是用火柴引燃铁丝 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方法分析讨论 【提出问题】 实验2-1、2-3、2-4中的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填写教材P35的表格,总结出三个反应的共同特征 【归纳小结】 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特点:A+B+···→C(“多变一”) 2.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3.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4.以上四个反应,在反应条件方面,都需要点燃;在能量变化方面,都是放出热量;在基本反应类型方面,也都是化合反应;从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参加来说,又都属于氧化反应 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课堂小结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 思考总结 培养学生善于总 结的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