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有为”有“不为”,阔步天地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有为”有“不为”,阔步天地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有为”有“不为”,阔步天地行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表现为一种顺其自然的个性追求。
请结合材料,以“有为与无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圣人无为故无败。——《老子》
有的人认为要想“无败”,应该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有的人则认为要想“无败”,应该积极有为。你赞同哪一种?请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的种树之道,既需有为之举,又含无为之妙。
作为担当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也是古代精神哲学、价值哲学、政治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哲学精神、处世态度、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有为”决不能乱作为,“无为”决不是不作为。“无为”是“有为”的前提;“有为”是“无为”的结果。
以上论述对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安之若命,而后有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颗处变不惊之心,于无声处沉淀磨练自己,对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无为后有所作为。
《庄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在告诫世人,对于不可为之事,不如随之自去,图个内心清净。这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行随心动、心由境转,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苏东坡于黄州绵绵阴雨中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钱锺书蹲于牛棚之中仍安然读书,甚至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锥编》。古语有言“先穷后工”,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者,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故当我们自觉身处生活深谷之中,无力有所作为的时候,不妨心平气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无所作为吗?对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断然不是如此。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看似无为者,实际正在蓄积力量,为的是将来的一鸣惊人。
孟子曾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仁人志士在困境之中保持着庄子所说的平静之心,以看似无为之心默默坚守正道。或如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而不为日伪演出,无为于艺术,有为于人格;或如董作宾在外人如火如荼抗战之际在偏远李村中完成巨著《殷历考》,无为于战斗,有为于文化;或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在深远寂静之中为国铸剑,无为于个人,有为于国家……故曰:无为实为有为。若要有宏伟的成就,就必须有所舍弃,有所作为。
庄子所言之安之若命的状态,往往意味着一种智慧的沉潜,而到了应当有所作为之时,这力量当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我们正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强盛的国力使我们自感应有所作为。领袖的话铿锵有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从辽宁舰到蛟龙号,从高速铁路到神舟飞船、墨子号,中国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有所有。而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抓住机遇,以有为之心积极入世,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心如止水,厚积薄发,方能有为于天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知其不可而不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儒家代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武精神让人佩服,道家老子、庄子顺其自然的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材料中“无为”不是不作为,无作为,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有为”不是胡乱作为,任意而为,而是任重道远,弘毅而行。本题思辨性极强,对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思辨度等思维品质有较高的要求。
试题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思辨关系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要在写作时思考“为”与“不为”的思辨关系。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指出:儒家的有为精神让人佩服,道家的不为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其实,就个人来说,“为之”还是“安之”,最终还是看什么事。因此。不管是选择哪一个题目为文,都需理解“之”这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想一想,哪些事完成它有困难,有挫折,而又应该做的。比如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了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等等。哪些事知道它不可以而又不去做呢?比如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各种诱惑、名利以及无谓的牺牲等等。
立意:
1.循自然之道,于无为中进取。
2.任重道行远,无为亦不轻。
3.持无为之心,行有为之道。
2.例文:
无为与有为,追求“无败”的两种路径
《老子》中的名言“圣人无为故无败”引发了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之间关系的思考。有人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积极有为才能实现“无败”。其实,无为与有为,这是追求“无败”的两种路径。
一派人认为,要想实现“无败”,应该顺应自然,不强求有所作为。他们认为,人类的成功与失败是由于过度干预和努力而造成的。只有放下执念,随遇而安,才能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他们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榜样,认为自然界中万物皆顺其自然,不违背本性,因此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顺应自然的人会更加轻松自在,不会被外的干扰所困扰,也不会因为功利心的驱使而失去内心的平静。他们认为,人类应该像大自然一样守望自己的本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而不是盲目追求功利和成就。
另一派人则认为,要想实现“无败”,应该积极有为。他们坚信努力和奋斗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付出才能有所收获,只有行动才能取得成就。他们认为,圣人无为的真正含义并非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只有积极地面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顺应自然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放弃主动性和进取心。他们认为,人类是有能动性的生命,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和创造,只有通过积极有为的努力,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成就。
在我看来,无论是顺应自然还是积极有为,都有其合理性和可取之处。顺应自然可以让人心境宁静,摆脱功利心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而积极有为则能够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成就。
然而,在追求“无败”的道路上,我更倾向于积极有为。因为只有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如果只是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那么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无为”与“有为”都是追求“无败”的路径,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境遇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无论是顺应自然还是积极有为,都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才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让我们秉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无败”的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一句话。引语只是引出一个话题或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去理解它。由于本题解释了“无为”的概念,实际降低了引语部分的审题难度。一般而言,引语式材料作文审题,立足精神层面,从积极角度去立意较为深刻。需要不唯书、不唯上,全面分析引语论断成立的条件,看是否需要补足。又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可知,本题适合写作议论文。
(1)考生可以赞成材料观点。如:
①无为意味着顺其自然,不执着,不钻牛角尖,做事反而思路开阔,容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②无为意味着不求有意作为,遵循规律做事即可取得成功或避免失败。
(2)考生也可以不赞成材料观点,运用反向思维,列出若干种否定性可能。如:
①无为意味着没有目标,在竞争中会落于平庸和失败。
②无为意味着态度不积极,行动措施自然不会有力。
③无为意味着无所作为,容易落在历史潮流后面。
④无为固然可能“无败”,但仅仅立足不败,就是不求进取,对于推动事业、社会的进步发展无所助益,会在竞争中渐渐落后。
⑤“败”与“无败”,标准并非自己所能控制的,而是客观的。无为而相信自己不败,意味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
写作时注意明确回答“你赞同哪一种?”,然后可以采用先驳后立的写法写作。针对另一方观点进行批驳,罗列出此种观点存在的问题,逐一批驳后再“立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也应分点陈述理由,做到条理清晰。
立意:
1.顺应自然,方可有为。
2.积极有为,才能“无败”。
3.有为无为,因时而异。
3.例文:
“有为”有“不为”,阔步天地行
千年的诸子说不尽“为”与“不为”,荀子主张“为之而后成”,孟子主张“不为而后可以有为”。穿行世间,“为”与“不为”的智慧助力我们前行。生于新时代,长在天地间,我们应适时“有为”,适时“不为”。
求之后得,为之后成。积极“有为”是进步之源。
有为方得硕果累累。种瓜得瓜,不来作为,何来成就。君且看,“当代愚公”毛相林积极作为,带领群众克服大山阻碍,开辟致富大道;君且看,“先飞的鸟”江梦南克服身体障碍,势要为大事,在新时代里开出无声之花;君且看,孙家栋“少年勤学,青年担纲”,身体力行成为国家栋梁。他们用“有为”换来了自身、民族、人类的进步。身为青年,“有为”应成为我们人生的底色,在历史上留下我们的光辉。
善思明辨,弃恶扬善,适时“不为”是正直之基。
有害应“不为”。“不为”有害道德之事,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面对不正的名誉,林语堂将心放在“有不为斋”中,坚决不接受蒋介石所授予的考试院副院长之职;面对腐朽的利益,陶渊明“不为”“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之事,活出黑暗社会里的刚正不阿;面对苟且的活着,陈延年高呼“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历尽酷刑不向敌人泄露重要信息。他们面对恶,采取“不为”,为世间留了一份清白。正确的立场是为的前提,错误的作为会将人拉向深渊,适时“不为”,才能让每一个行动在浊流中也能驶向光明。
心中有光,素厦以往。赓续“有为”应朝向大为。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的为,不仅局限于自身,更要延展至社会乃至人类。你看,叶嘉莹“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终成“风雅的先生”,助力中华文化蓬勃发展;你听,焊声铿锵,李万君用一双妙手作为,为火箭筑心,为民族筑梦;你嗅,稻花飘香,袁隆平先生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让中国端稳了饭碗,并惠及全球百姓。再感,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风华正茂,一路上带领人民群众走向更好的未来。他、她、他们“为”便为天下,“为”便惠苍生。青年人,郑重地描写吧!时间正翻看书页,请你着笔,敢为天下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为!
冰心有言:“有为有不为。” “有为”与“不为”是人生的大课题,让我们适时“有为”,适时“不为”,捕一缕黎明的白,绘一幅未来可期的时代画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话,第二句对这一句话进行了解释,第三句在这一句话的基础上,联系到《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须有为之举,含无为之妙。
综合把握材料的意旨,需要有“有为”与“不为”的辩证思维。为:做,干。不为:指不做不需要做的事。有为:指做需要做的事。有些事情不做,把它放弃掉,然后才能在另外的事情上有所作为。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所舍弃,有所选择。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同时,这两句话可以相互推论。第一,因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有目标,朝着目标前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人的精力有限,学会选择、取舍,才能专心致志地学好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不重要的事情可以交给别人做,重要的事情才能尽力尽心做好,才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第二,看一个人是否会有作为,可以看他是否有所不为。有的人,随波逐流,很难坚持自己的主见,行为处事中,没有自己的原则,可为可不为,完全看别人的眼光行事。这样的人,缺乏魄力,难成大事。有的人,跟人相处,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喜爱,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的人,人格独立,人际交往中往往更吸引人。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及事物,一定要甄别、选择,有些事情“无为”方能成就事业、人生等的“有为”,方能体现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写作对象是“担当复兴大任的青年”,这要求考生要有大局意识,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中去。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人生中哪些事可“不为”,积蓄力量之后,如何做才可以“有为”。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用并列式结构,谈“不为”和“有为”之间的关系(如:二者互为条件,当然,二者的关系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立意:
1.有所“不为”勇舍弃,探求力行争“有为”。
2.“有为”非“泛为”,“不为”非不作为。
3.君子“有为”有“不为”,为之有道。
4.“有为”有“不为”,阔步天地行。
4.例文:
安之若命,而后有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颗处变不惊之心,于无声处沉淀磨练自己,对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无为后有所作为。
《庄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在告诫世人,对于不可为之事,不如随之自去,图个内心清净。这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行随心动、心由境转,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苏东坡于黄州绵绵阴雨中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钱锺书蹲于牛棚之中仍安然读书,甚至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锥编》。古语有言“先穷后工”,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者,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故当我们自觉身处生活深谷之中,无力有所作为的时候,不妨心平气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无所作为吗?对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断然不是如此。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看似无为者,实际正在蓄积力量,为的是将来的一鸣惊人。
孟子曾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仁人志士在困境之中保持着庄子所说的平静之心,以看似无为之心默默坚守正道。或如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而不为日伪演出,无为于艺术,有为于人格;或如董作宾在外人如火如荼抗战之际在偏远李村中完成巨著《殷历考》,无为于战斗,有为于文化;或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在深远寂静之中为国铸剑,无为于个人,有为于国家……故曰:无为实为有为。若要有宏伟的成就,就必须有所舍弃,有所作为。
庄子所言之安之若命的状态,往往意味着一种智慧的沉潜,而到了应当有所作为之时,这力量当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我们正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强盛的国力使我们自感应有所作为。领袖的话铿锵有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从辽宁舰到蛟龙号,从高速铁路到神舟飞船、墨子号,中国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有所有。而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抓住机遇,以有为之心积极入世,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心如止水,厚积薄发,方能有为于天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这其中,儒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倡导“有为”;道家以“知其不可而不为”倡导“无为”。这其中,“无为”不是不作为,无作为,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有为”不是胡乱作为,任意而为,而是任重道远,弘毅而行。本题思辨性极强,对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思辨度等思维品质有较高的要求。
试题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思辨关系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要在写作时首先清楚“有为”与“不为”的内涵,及其“前提”与“结果”的思辨关系。其实,就个人来说,“为之”还是“安之”,最终还是看什么事。因此。不管是选择哪一个题目为文,都需理解“之”这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想一想,哪些事完成它有困难,有挫折,而又应该做的。比如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了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等等。哪些事知道它不可以而又不去做呢?比如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各种诱惑、名利以及无谓的牺牲等等。
立意:
1.循自然之道,于无为中进取。
2.任重道行远,无为亦不轻。
3.持无为之心,行有为之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