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奏鸣曲式 sonata form,“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第1部分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仍保持古典奏鸣曲式的传统,乐思的性质或者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在较早的奏鸣曲中呈示部一般要反复一遍。这个部分是这首乐曲的重心与精神所在。第2部分展开部,也称自由幻想部。主要乐思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挥,也可是不同乐思的交替出现,有时也用新材料或复调的处理方法。结构上则以材料的片断性和终止的隐蔽为特征,使乐思以新的方式不断展开,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是引向第三部分的过渡。第3部分称为再现部。这时主部仍在原调上再现,并通过连接段,使副部在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最后为尾声。有的尾声很长,如贝多芬某些作品的尾声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此外呈示部之前可冠有引子,一般在速度、调性等方面与呈示部构成对比。协奏曲(Concerto),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显示独奏乐器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协奏曲一词来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语concertare,意为“协调一致”;17世纪,协奏曲一词又产生了拉丁文涵义“竞争”等,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协奏曲。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且往往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协奏的声乐协奏曲。典型结构:协奏曲自莫扎特确立了基本的结构形式以来,一般都沿用三个乐章的基本结构。浪漫主义有所改革,但是结构原则变化不大。与交响曲的四乐章套曲结构不同,协奏曲省略了交响曲中的谐谑曲或小步舞曲乐章,即常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戏剧性的快板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结构。第一乐章也像交响曲一样多采用奏鸣曲式写成——展现了两个对比性的主题(呈示部),并将它们加以发展、裂变(展开部)和再现(再现部)——它的内部也蕴涵了巨大的戏剧性和紧张度。但为了体现协奏的原则,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往往包含着两个呈示部,即第一呈示部由管弦乐队作单独陈述,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作主体陈述,管弦乐队协同陈述。因此,协奏曲所蕴涵的戏剧性和紧张度是“双重的”,它不仅体现了主题之间的对比,而且更显示了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力度对比。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乐章,常采用三部曲式。第二乐章同样是抒情的中心,与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些作曲家常常将此乐章称为“浪漫曲” 。第三乐章,快板终曲,采用奏鸣曲式或者回旋曲式。终曲乐章负有总结全曲的责任,常常带有活泼欢快、辉煌胜利的特性。(共15张PPT)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导入你知道我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吗?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新课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新课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新课新课初听歌曲,感受乐曲情绪。思考:乐曲分为几个主题 相爱抗婚化蝶协奏曲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显示独奏乐器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且往往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协奏的声乐协奏曲。新课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新课新课再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1)聆听引子思考:这段音乐用哪种乐器演奏?模仿了哪种动物的叫声?新课再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2)聆听呈示部思考:a)这段音乐展现的是什么内容?b)这段音乐用到了哪些乐器?体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新课再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3)聆听展开部思考:这段音乐展现的是什么内容?体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新课再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4)聆听再现部思考: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场景?新课分组演奏小结感人的爱情故事,动人的音乐旋律,在这份美好中我们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化蝶》,继续聆听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余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主要内容: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简介: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的材质,比如比较低级的黄铜、白铜,普通的镍银合金到专业型的银合金,9K、14K、18K、20K、24K金和铂金长笛等。音质动感而美妙,声音婉转而悠扬。长笛很考验吹奏者的气息控制,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才能吹出近乎完美的音律。构造:长笛可以分为笛头、笛身和笛尾三部分。笛头是乐器的第一段,上面有吹孔,其作用是发声。笛头的顶部是笛帽,笛帽有一根螺丝与笛头内的木塞相连。旋转笛帽,可以调整木塞在笛头内的位置。请注意,木塞在笛头内的位置在乐器出厂时已经调好,若没有特殊情况,学生不要随意转动笛帽。笛身是第二段,笛尾是第三段,上面有音孔和联动按键。打开或关闭音孔,就会改变发音的高低。长笛名曲:我国著名长笛作品有:贺绿汀:牧童短笛、幽思、摇篮曲田保罗:小奏鸣曲谭密子:夕阳萧鼓黄虎威:阳光灿烂照天山黄安伦:舞诗金复载·乐组风:帕米尔的春天古曲·钱巳改编:渔舟唱晚段平泰:燕子钱 苑:小车罗孝敏:村笛戴宏威:在内蒙古草原上外主要曲目(意)维瓦尔第:七首长笛协奏曲(德)台勒曼:五首长笛奏鸣曲、12首长笛幻想曲(德)巴赫:六首长笛奏鸣曲 a小调无伴奏奏鸣曲 长笛第二号组曲(德)匡茨:长笛协奏曲(G大调、D大调) 长笛奏鸣曲多首裴格勒斯:长笛协奏曲(德)约翰.斯塔密兹:长笛协奏曲(现存十一首)卡尔.斯塔密兹:长笛协奏曲(现存三首)(奥)海顿:D大调协奏曲塔蒂尼:G大调协奏曲帕格里斯:D大调协奏曲加鲁皮:D大调协奏曲吉尼尔拉:卢库巴协奏曲达维涅:G大调长笛协奏曲 G大调长笛奏鸣曲贝尔斯:D大调长笛协奏曲(奥)莫扎特:C大调(K.299)、G大调(K.313)、D大调(K.314)长笛协奏曲(1)何占豪何占豪,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兴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何占豪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而这首作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何占豪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2)陈钢陈钢(1935— ),作曲家。1955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师从丁善德、桑桐。代表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何占豪合作)、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方案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感受乐曲情感;了解协奏曲及奏鸣曲式。学会哼唱主题旋律。教学重难点了解奏鸣曲式结构;了解乐曲各部分主题,体会音乐情绪及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是哪几个吗?学生回答:《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新课1. 介绍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2. 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思考:乐曲分为几个主题?学生回答:三个主题:相爱、抗婚、化蝶。3. 介绍协奏曲协奏曲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显示独奏乐器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且往往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协奏的声乐协奏曲。4. 介绍奏鸣曲式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5. 再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1)聆听引子思考:这段音乐用哪种乐器演奏?模仿了哪种动物的叫声?学生回答:长笛;鸟叫声。教师补充:这段音乐用长笛和双簧管演奏,营造出了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场景。(2)聆听呈示部思考:这段音乐展现的是什么内容?这段音乐用到了哪些乐器?体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学生回答:展现的是梁祝相遇相爱的过程。用到了小提琴、大提琴;音乐情绪欢快活泼。教师补充:展现了梁祝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的场景。(3)聆听展开部思考:这段音乐展现的是什么内容?体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学生回答:展现的是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的场景;体现了悲伤、悲痛的音乐情绪。教师补充:体现了封建势力的残暴无情。(4)聆听再现部思考: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场景?学生回答:梁祝化蝶。教师补充:给人们创造了神化的意境,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6.分组演奏全班分为三组,分别演奏三个主题,共同演奏一首完整的乐曲。【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音乐情绪和情感。三、小结感人的爱情故事,动人的音乐旋律,在这份美好中我们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化蝶》,继续聆听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简单总结,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好,提出下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docx 【教学方案】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示范教案.docx 【教学课件】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示范课件.pptx 协奏曲介绍.docx 奏鸣曲式介绍.docx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_128k.mp3 曲作者介绍.docx 长笛介绍.docx